大自然的语言-选择题1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分层练习◆基础题一、基础知识运用与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biān)农谚(yán)B.簌簌(shù)萌发(méng)芳菲(fěi)销声匿迹(nì)C.衰草(shuāi)草长莺飞(yīng)窥见(kuī)纬度(wěi)D.风雪载途(zhài)侵害(qīn)逆温(yì)数据(shù)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销声匿迹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3.选词填空:(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养育往来。

A.发荣B.荣枯C.枯落(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

A.灵活B.灵敏C.机灵D.生动4.对下面的病句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

修改意见: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拟人比喻B.叙述拟人比喻C.描写对偶拟人D.抒情比喻拟人6.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大自然的语言?
A. 动物的叫声
B. 植物的生长
C. 人类的语言
D. 季节的变化
答案:C
2.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哪种现象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A. 雪花纷飞
B. 落叶满地
C. 燕子归来
D. 果实累累
答案:C
二、填空题
1.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_________(填入动物名称)的迁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答案:大雁
2. 植物的_________(填入植物部位)在冬季枯萎,是大自然告诉我们冬季的信号。

答案:叶子
三、简答题
1. 描述一下大自然中,动物如何通过行为来传递信息。

答案:动物通过不同的行为来传递信息,如鸟类的鸣叫、狼的嚎叫、
蜜蜂的舞蹈等,这些行为都是它们之间交流的方式。

2. 举例说明大自然中植物如何通过变化来传递季节的信息。

答案:植物通过开花、结果、落叶等变化来传递季节的信息。

春天,
植物开始发芽开花;夏天,植物茂盛生长;秋天,植物开始落叶;冬天,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四、论述题
1. 请谈谈你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并说明它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答案: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自然界通过各种现象和变化传递信息的方式。

这些信息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农民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
情况来决定播种和收获的时间;气象学家通过观察云彩和风向来预测
天气变化。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跟踪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跟踪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跟踪练习(含答案)《大自然的语言》跟踪练给下列各组多音字注音。

1.和平( ) 落叶( )____________ 差劲( )____________和面( ) 落枕( )____________ 出差( )____________和了( ) 丢三落四( ) 参差( )二、选择题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孕育(yùn)连翘(qiáo)萌发(méng)销声匿迹(nì)B.繁衍(yǎn)差异(chā)两栖(qī)风雪载途(zài)C.遗骸(hái)追溯(shuò)翩然(piān)五彩斑斓(lán)D.褶皱(zhě)归咎(jiù)纬度(wěi)天衣无缝(fèng)3.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消声匿迹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B.据专家估计,我国约需85%的人口接种新冠疫苗才能实现免疫屏障。

C.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成为优秀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精品好剧的又一成功作品。

D.北京冬奥会最大程度使用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场馆,体现了“绿色办奥”的理念。

5.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的所有物候现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B.草木枯荣、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为物候。

C.文中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D.物候观测引用在农事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对于农业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

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思考回答。

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内容上的逻辑联系。

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基础达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立春过后,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燕子(piān)()然归来。

秋天,植物叶子簌.()簌地落下,各种昆虫销声逆迹了,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栽途的寒冬。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萌()②piān()③簌()(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短语中加点的字。

(1)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2)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3)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序被打乱了,按正确的语序排列应为______________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③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④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⑤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2)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朵桃花次第..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旧居。

C.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孕育..,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

D.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在这个山村办一所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愿望——这将是他一生的追求。

6.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

(1)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2)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5、《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的关系。
8.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下列诗句蕴含的物候现象。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点拨】诗句的意思是:平原地区四月百花就 落尽了,而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由诗句中的“人间”和“山寺”可以看出是因 为地势高下不同。
反映了物候现象与地势高下的关系。
1)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做标题,新 颖别致,富有表现力。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贴切 风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训练点:说明文语言】试分析下面句子中 红色词语的表达作用。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 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 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 和,春天寒冷。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结合本文内容究下列诗句蕴含的物候现象。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点拨】诗句的意思是:北风席卷着大地把白 草吹折,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起大雪。结合地 理常识和诗句的意思可知,塞北由于纬度较高, 相比较于纬度较低的中原地区气候更为寒冷。 因此可以反映出物候现象与纬度的关系。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 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引用 )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 生的生物。( 打比方 )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 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举例子 )( 列数字 )( 作比较 )
【点拨】 “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 )
A.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 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长沙市计划三年建设大约600余座公园,使之成为 “千园之城”。 C.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 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D.烈士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是一个美 丽的大花园。 【点拨】 B项语意矛盾,应删去“大约”或“余”;C 项成分残缺,可删去“随着”;D项语序不当,“烈士 公园的国庆节”应改为“国庆节的烈士公园”。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物候规律B. 气候变化C. 物候现象D. 四季景色变化.2.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A. 作诠释列数字B. 下定义举例子C. 作比较举例子D. 列数字作比较3.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B. 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C. 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D. 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B.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C.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D. 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5.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 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B.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C.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D.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A【小题4】B【小题5】D【解析】(1)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自然现象----物候现象,从第三段又对上文的总结可以知道。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参考答案: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现在而言,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影响最小,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参考答案: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参考答案:1.这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1分)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句子,注意标志性词语,同时结合文章的上下文进行分析。

A项说明的是经度差异;B项说明的是古今的差异;C项说明的是纬度的差异;D项说明的是高下的差异。

所以选C项。

2.《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其它可以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题目也是可以的,与文章是否改写没有关系。

3、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介绍了物候的有关知识。

B.“大自然的语言”这个题目将大自然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很有文学性。

C.课文开头一段用词生动,简练,典雅,富有表现力,作为说明文不应这样写。

D.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由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进行。

3、答案C文章开头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幅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促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选文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由时间到空间B.由空间到时间C.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D.由时间到空间、由主要到次要4.答案C阅读选文可知,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前三个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任务一: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1.这一段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答案】A7.《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8.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9.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10.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其它可以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题目也是可以的,与文章是否改写没有关系。

8.B【解析】试题分析:B“后者”是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前者”是指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9.C【解析】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说明不同地区苹果开花时间不同。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通过不同时间的比较,说明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在慢慢变化。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通过比较说明纬度差异。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说明高下不同。

)10.D【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根据课文内容就可以找出正确的答案为D项,从现象分析原因,再指出研究意义。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规律B、气候变化C、物候现象D、四季景色变化【答案】C【解析】考查把握说明文的对象,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

具体的方法: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自然现象——物候现象,从第三段又对上文的总结可以知道。

故答案为C。

2、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A、作诠释列数字B、下定义举例子C、作比较举例子D、列数字作比较【答案】B【解析】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文本运用了下定义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即物候学。

举例子:如桃花开、燕子来等。

故答案为B。

3、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

D、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答案】A【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项,不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称为物候,而是文中列举的这类自然现象。

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B【解析】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B项“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句话说明的是春天的变化,不是一年四季的。

5、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

【答案】D【解析】“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虽有“好像”一词,但不是比喻。

比喻要有本体和喻体。

本句没有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