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选择题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大自然的语言?
A. 动物的叫声
B. 植物的生长
C. 人类的语言
D. 季节的变化
答案:C
2.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哪种现象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A. 雪花纷飞
B. 落叶满地
C. 燕子归来
D. 果实累累
答案:C
二、填空题
1.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_________(填入动物名称)的迁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答案:大雁
2. 植物的_________(填入植物部位)在冬季枯萎,是大自然告诉我们冬季的信号。

答案:叶子
三、简答题
1. 描述一下大自然中,动物如何通过行为来传递信息。

答案:动物通过不同的行为来传递信息,如鸟类的鸣叫、狼的嚎叫、
蜜蜂的舞蹈等,这些行为都是它们之间交流的方式。

2. 举例说明大自然中植物如何通过变化来传递季节的信息。

答案:植物通过开花、结果、落叶等变化来传递季节的信息。

春天,
植物开始发芽开花;夏天,植物茂盛生长;秋天,植物开始落叶;冬天,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四、论述题
1. 请谈谈你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并说明它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答案: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自然界通过各种现象和变化传递信息的方式。

这些信息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农民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
情况来决定播种和收获的时间;气象学家通过观察云彩和风向来预测
天气变化。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2024年沪科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328

2024年沪科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328

2024年沪科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32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依次选择修辞手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_____②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______③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________④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__________A. 拟人、拟人、设问、比喻B. 比喻、拟人、疑问、拟人C. 比喻、比喻、疑问、比喻D. 拟人、比喻、设问、拟人2、下面三组词语中,读音有错误的选项是( )。

A. 酥sū软迸bèng出误wù走耻chǐ笑B. 诡guǐ计踉làng跄榜bǎng文脊jí梁C. 腰胯kuà 霹pī雳半截jié 折zhé断D. 铁锤chuí结jié伙睡觉jiào 蹿cuān下来3、找出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一项A. 胚胎祸患B. 惩罚迷恋C. 天赋繁殖D. 细包痴迷4、给下面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独在____乡为____客 _____A. 有分别,不相同B. 另外的,别的C. 惊奇,奇怪D. 分开5、选出“举世闻名”中“闻”字的正确解释()。

A. 听见;B. 听见的事情;C. 出名,有名望;D. 名声;6、下面句子中哪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请你选出来_______________。

A. 诸葛亮明知周瑜不过是想借机陷害自己,却不和周瑜讲,说明诸葛亮怕周瑜。

B. 《草船借箭》中聪明过人但又很自负、妒贤嫉能的人物是曹操。

C. 《草船借箭》一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南开区七年级_期中语文试卷

南开区七年级_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沉默—沉静)B. 惊涛骇浪(骇—害)C. 欣欣向荣(欣欣—兴旺)D. 风和日丽(和—暖)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B. 这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C.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得到了教练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D. 因为天气原因,所以学校决定取消今天的户外活动。

3. 下列词语中,多音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拍打(pā—pǎi)B. 热闹(nào—liáo)C. 水桶(tǒng—tòng)D. 桥梁(qiáo—jiáo)4.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个孩子像一颗闪亮的星星。

B. 这本书是一本好书。

C. 那朵花真美啊!D. 我爱你,就像太阳爱着大地。

5. 下列成语中,出自《论语》的一项是()A. 一丝不苟B. 举案齐眉C. 温文尔雅D. 好为人师6. 下列诗句中,描写春天景象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7. 下列对联中,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 上联:山青水秀风景好;下联:花红柳绿春色浓。

B. 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C. 上联:梅兰竹菊四君子;下联:琴棋书画八雅人。

D. 上联:月到中秋分外明;下联:花到春暖香满园。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只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

B. 这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

C. 那朵花真美啊!D. 月落乌啼霜满天。

9. 下列词语中,形近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走廊(láng—làng)B. 雕刻(diāo—diǎo)C. 招待(zhāo—zhāo)D. 梦寐以求(mèi—mì)10.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只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

二年级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路了课后习题(含答案)4

二年级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路了课后习题(含答案)4

二年级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路了课后习题(含答案)4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1.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

()A.多而密。

B.浓。

2.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A.事物间距离远、空隙大。

B.浓度小、含水分多的。

【答案】1.A2.A3.理解句子,选择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A.指可靠的带路人。

B.指用太阳来确定方向是十分可靠的。

【答案】B4.理解句子,选择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A.指大自然中到处放着指南针。

B.指大自然中可以指示方向的事物。

【答案】B二、诗词曲鉴赏阅读诗歌节选,完成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5.文中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想听懂大自然的语言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5.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6.爱学习,仔细观察。

7.略课外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是,细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树桩上一道道的圈圈,一圈就是一年。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2024年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958

2024年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958

2024年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95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找出下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A. 冲向(chòng xiòng )废墟(fèi xū )B. 漆黑(qī hēi )挖掘(wā jué )C. 瓦砾(wǎ shuò )难过(nán guò )D. 疾步(jí bù )爆炸(bào zhā )3、选择标点使用正确的一组;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老汉突然冲上前____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____吼道____你还算是个党员吗____排到后面去____老汉凶得像只豹子____A. 。

,!。

B. ,,:“ !。

” 。

C. ,。

:“ ?。

” 。

D. ,,:“ ?!” 。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A. 咀嚼阻止缓慢支援B. 侵犯毛毯傻笑寂莫C. 幽默瞬间巴掌粘帽D. 铃铛清翠胡须旅程5、依次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正确的一组是()。

①半夜;许多小艇散开了,消失了,水面渐渐_______。

②______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人睡。

③新建的图书馆四周都是园林;环境非常______。

④在这_______的夜晚,我非常思念国内的亲人。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考试卷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炯炯有神(jiǒng)B. 惊心动魄(pò)C. 欣欣向荣(xīn)D. 漫不经心(m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从不骄傲。

B. 学校在这次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C. 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性格开朗。

D. 我们应该遵守纪律,爱护公物。

3. 下列词语中,与“迫不及待”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急不可耐B. 惊慌失措C. 稳如泰山D. 坐立不安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天上的星星好像一颗颗钻石。

B. 他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C. 那本书像一块磁铁,让我越读越爱不释手。

D.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5.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的一项是: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千里江陵一日还。

6. 下列词语中,与“勤奋好学”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勤奋努力B. 持之以恒C. 勤能补拙D. 学以致用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雨中的花儿在点头。

B. 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

C. 风儿在窗外轻轻吹过。

D. 太阳公公慢慢地爬上了山头。

8. 下列词语中,与“坚持不懈”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坚持到底B. 勤学苦练C. 一步一个脚印D. 不断进取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B. 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C. 他聪明、勤奋、勇敢。

D. 那片天空,有白云,有蓝天,有阳光。

10. 下列词语中,与“持之以恒”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坚持到底B. 勤学苦练C. 一步一个脚印D. 不断进取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卖油翁》中,卖油翁的技艺高超,通过()的动作,表现了他的技艺。

2. 《少年闰土》中,闰土是一个()的孩子,他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连翘.(qiào)悬殊.(shū)衰.草连天(shuāi)草木荣.枯(róng)B.侵.害(qīn)延.迟(yán)周而.复始(ér)风雪载.途(zhài)C.孕.育(yùn)农谚.(yàn)冰雪融.化(róng)翩.然自来(piān)D.了解.(jiě)纬.度(wěi)销声匿.迹(nì)簌簌.落下(shù)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高原,。

她的枝条是古铜色的,一如藏民古铜色的脸庞;,犹如冈底斯山脚下黑色的岩石。

高原的风雪不仅改变了她的形象,也重新塑造了她的个性和品格。

A.杨柳是见到最多的树种粗壮底矮是她的树干B.见到最多的是杨树粗壮底矮是她的树干C.见到最多的是杨树她的树干是粗壮而低矮的D.杨柳是见到最多的树种她的树干是粗壮而低矮的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

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3段)
6.第二段中“大自然语言”指什么?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7.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下定义、举例子,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及有关知识。

B.下定义、列数字,用数字说话,增强说服力,突出说明语言的准确。

C.作比较、举例子,把物候与物候学进行比较,突出了物候学由古代演变而来的历史。

D.列数字、作比较,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严谨趵工作作风。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7.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8.下面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文段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将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

D.如果将文中画曲线的句子中“赶快种谷革”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也是可以的。

6.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是( )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7,对下面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
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
麦插禾’。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
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寓描写于说明之中,生动形象。

D.第②段第一句与这两句话在结构上形成总分关系。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B.“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C,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D.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本质到现象,利用时间顺序在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7.从前两段看,对选文说明对象的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
B.四季的变化
C.物候规律
D.气候变化
8.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第二段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方法,把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操心的心情写得生动形象。

7.从前两段看,对选文说明对象的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四季的变化
B.物候现象
C.物候规律
D.气候变化
8.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学。

B.“年年如是,周雨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二段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方法,把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操心的心情写得生动形象。

二、(4-5段)
6.选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
生物。

B.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C.物候观测比气象仪器复杂灵敏。

D.北京的物候记录很详细。

7.“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这里”指代的内容是
A.物候观测。

B.物候观测的数据。

C.气象仪器观测。

D.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数据的意义。

8.选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A.举例子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上三项都包含
三、(7-8段)
7.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
A.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B.经度和纬度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C.沿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要来得迟。

D,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8.下面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选段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

B.第二段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C.文中加点的“凡是”和“都”表示没有例外,准确地表谘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一般情况下.这两段文字在顺序上不能颠倒。

四、(6-12段)
7.选文主要说明的内容是
A.物候现象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C.物候学关系到农业丰产。

D物候现象来临有古今的差异。

8.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下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的例子,说明越往北桃花开得越早。

B.选文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种因素
C.文中“凡是”和“都”强调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与农业丰收有密切的关系
五、(6-10段)
7.对选段说明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最重要的因素。

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C.物候变化对动植物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D.研究物候现象有助于农业发展。

8.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B.“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C.在说明经度的差异这个影响物候的因素时,作者一共举了两个例子,因为这是读者比较熟悉的因素,用两个常见的例子使读者感到更亲切。

D.最后一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古今差异。

6.为选文第③【甲】K乙】【丙】三处选择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A.所以但是因为
B.所以因而因为
C.但是因为囚而
D.但是所以因而
7.所选的几段文字中没有用到的说明办法是( )
A.作比较 C.打比方
B.举例子 D. 列数字
8。

下面的说法中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的语言”中的“语言△指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

B.从选文中可以知道,纬度、经度与地势高下的差异三方面决定了物候来临的时间。

C.②至⑤段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客观具体地介绍了决定物候迟与早的因素。

D.所选的五段文字之间的层次关系应该这样划分:
①|②③④|⑤。

7.下面对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最重要的囚素。

B.物候变化对动植物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C.研究物候现象有助于农业发展。

D.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囚素。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B.“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C。

在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因为这是读者比较熟悉的现象,所以作者特意举了两个常见的例子,以引起读者的认同。

D.最后一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古今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