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组织学绪论

合集下载

组织学01绪论与上皮

组织学01绪论与上皮

上皮组织有极性
游离面
侧面
基底面
上皮组织结构特点
游离面 细胞核 基底面 结缔组织
二、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
类型和结构:
按细胞层次和垂直切面上的形状进行分类。
1.单层扁平上皮:
(1)内皮(endothelium):
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mesothelium):
外分泌腺上皮模式图
混合 腺泡 分泌管
浆液 腺泡 粘液 腺泡
(1) 浆液性细胞:
LM: 核: 形态;位置: 胞质:基部;顶部:
EM: 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膜包分泌颗粒
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典型超微结构特点。
浆液性细胞透射电镜图
(2)粘液性细胞:
LM: 核: 形态;位置: 胞质:基部;顶部:
膜蛋白
2.中间连接/粘着小带
电镜下 细胞间有间隙, 内含丝状物, 细胞膜胞质面 附有致密物和 细丝
功能 粘着作用
紧密连接 中间连接
桥粒
中间连接透射电镜图 ——中间连接
中间连接示意图
3. 桥粒/粘着斑(desmosome)
位于: 中间连接深部 电镜下:
细胞间有间隙, 内含丝状物, 中间有致密中间线, 细胞膜胞质面有 张力细丝附于附着板
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结构模式图
相邻两细胞间间隙
连接点
柱状颗粒
6个亚单位
细胞连接透射电镜图
连接复合体
—————紧密连接
—————中间连接
————桥粒 ———缝隙连接
(三)基底面:
1.基膜(basement membrane):
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薄膜。

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
模式图和真实的标本彩图。学习时注意将文字描 述与插图对照阅读,加深理解和记忆。如肝小叶 的微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图。
4.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标本观察 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能指导实践。
组织学的实验,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借助显微镜 观察切片标本。学习正常的组织结构是为进一步 学习病理组织改变打基础的,要认真观察各种微 细结构及其比邻关系。
⑶ 涂片:将游离的细胞直接涂在玻片上染色,
如血液涂片。
⑷ 铺片:将疏松结缔组织、肠系膜等撕成薄
片,铺在载玻片上。
⑸ 磨片:将骨、牙等硬组织切割成片后再磨成
薄片。
3. 其它常用特殊染色法
⑴ 镀银染色:如将神经组织切片标本浸泡在硝酸银 溶液中,可将神经元染成棕黑色或棕黄色。
若将网状组织切片标本浸泡在氢氧胺银溶液中, 再经5%甲醛液还原,能将网状纤维染成黑色,胶原纤 维呈褐色。
(h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简称H-E染色法。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它的盐溶液带阳电荷, 能将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胞质中的核糖体染成紫 兰色。伊红为酸性染料,它的盐溶液带阴电荷, 能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的成分染成红色。
※何谓嗜碱性和嗜酸性? 组织中的某些结构,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
图10 免疫组织化学原理模式图
⑶呈色情况与
观察: ① 常用的荧
光素是异硫氰酸荧 光素发出黄绿色荧 光,四甲基异硫 氰酸罗丹明发出橙 红色荧光。 (见图1—4)
② 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它的底物是3,3′-二氨基联苯胺(DAB) 和H2O2。HRP能使DAB氧化形成棕黄色产物。
图:原位杂交(地高辛标记) 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达弹性蛋白mRNA,胞质呈综黄色。

组织学重点名词解释

组织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1、组织学(histology):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组织(tissue):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人体有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3、石蜡切片术(paraffin sectioning):是一种常见的组织玻片的制作方法。

其步骤为:取材和固定→脱水和包埋→切片和染色→封片4、组织化学术(histochemistry):为应用化学、物理、生物化学、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的原理或技术,在组织切片中定性、定位地显示某种物质的技术。

第二章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的动物的基本组织,被覆在机体体表,或衬于机体内中空器官的腔面,以及体腔腔面。

依功能和结构的特点可将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

2、极性(polarity):细胞的不同表面在结构与功能上有明显的差异。

3、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覆盖在机体内外表面或中空性器官腔面的上皮组织。

4、腺上皮(glandular):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组织。

5、内皮(endothelium)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6、间皮(mes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7、杯状细胞(goblet)形似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8、腺(gland)以腺上皮为主的器官。

7、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分泌物可经导管到达体表或器官体腔的腺体。

8、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分泌物进入血液的腺体。

9、腺泡(acinus):泡状腺、管泡状腺分泌部。

10、浆液性细胞(serous cell):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

11、黏液性细胞(mucous cell):核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除在核周的少量胞质嗜碱性外,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成泡沫或空泡状。

组织学和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和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第一章组织学绪论本章重点:1、掌握:组织学、石蜡切片术、光镜结构、嗜酸性、嗜碱性、HE染色法和超微结构的概念2、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1、组织学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2、组织学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3、组织(1)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2)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二、组织学技术简介1、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5 ~10 µm 厚)、染色、封片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嗜酸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酸性.嗜碱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碱性.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2、电镜技术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的结构.第二章上皮组织本章要点: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分类;被覆上皮的分类,各类的分布及功能(掌握)熟悉: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功能意义了解: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结构特点一、概述:(一)上皮组织的特点1、上皮组织由大量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2、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3、基底面附着于基膜4、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5、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二)分类与功能分类:1、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2、腺上皮-构成腺体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二、被覆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特点: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减少器官间磨擦分布: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其它:肺泡、肾小囊2、单层立方上皮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3、单层柱状上皮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细胞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基膜明显分布:呼吸道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特点:表层细胞呈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分布:皮肤表皮-角化口腔、食管和肛管-未角化6、变移上皮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三、腺上皮和腺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腺的分类:(1)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侧面—紧密连接、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3、紧密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B282-组胚实验-组织学实验-组胚学知识点

B282-组胚实验-组织学实验-组胚学知识点

第1章组织学绪论名词解释:组织学,组织,四大基本组织,超微结构组织学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的研究技术:1光镜技术(细节),2电子显微镜技术(细节),3组织化学术(分类),4放射自显影技术,5图像分析术,6细胞培养术和组织工程重点掌握内容:1四大基本组织,2HE染色的基本原理第3章上皮组织名词解释:上皮组织,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半桥粒,缝隙连接,基膜,质膜内褶,连接复合体,腺上皮,内皮上皮组织的分类以及功能:1被覆上皮特点、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功能,2腺上皮的分类,外分泌部的一般结构(导管部,分泌部:腺泡类型),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的特点以及功能游离面(微绒毛、纤毛、糖衣)、紧侧面(密连接、中间链接、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重点掌握内容: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2.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及类型,3.上皮特殊结构的名称与功能。

第4章固有结缔组织名词解释: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分子筛、组织液、趋化性结缔组织特点、分类(狭义、广义)、来源(一)疏松结缔组织(LCT) 1.特点 2.(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3)基质成分以及功能(二)疏松结缔组织1.分类,2.特点(弹性组织为主)(三)脂肪组织1.分类,2.特点(四)网状组织1.分布、2.分类、3.功能重点掌握内容:1.CT的分类;2.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类型;3.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光镜(LM)、电镜(EM)结构,肥大细胞的LM结构以及它们的功能;4.LCT纤维的种类以及特点;5.分子筛的结构以及功能问答题:1.被覆上皮根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多少种类型?2.上皮游离面、侧面、基地面分别有何特殊结构?有何作用?3.浆液性细胞胞质在HE染色中常嗜什么染色性?为什么?4.何为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外分泌部由什么构成?5.试简述成纤维细胞的电镜结构以及功能6.试简述结缔组织的分类7..试简述浆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以及功能第5章血液和淋巴名词解释:血液,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同源细胞群,骨板重点内容:1.红细胞(RBC)的LM、EM的特点,结构和功能;2.网织红细胞(RET)的特点;3.白细胞(WBC)的分类依据和类型;4.五种白细胞的LM结构和功能;5.血小板(PLT)的功能。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第七版)(一)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第七版)(一)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第七版)(一)第一章组织学绪论【目的要求】掌握:石蜡切片技术及HE染色基本原理。

熟悉:其他组织学常用研究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了解:组织学研究内容和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

【教学难点】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原位杂交和组织培养技术。

【教学内容】一、组织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讲授) 1.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及简史。

2.组织的组成(细胞与细胞间质)及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组织学的常用研究技术1.光镜技术(H.E染色石蜡切片技术与超薄切片技术基本原理,冰冻切片)。

2.电镜技术(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

3.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5.原位杂交和组织培养技术。

6.形态学定量研究技术。

三、组织学学习方法思考题:见组织胚胎学《实验教程》第二章上皮组织【目的要求】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熟悉: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基膜的位置、光镜、电镜结构和功能。

了解: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教学难点】上皮细胞侧面连接结构: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教学内容】一、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上皮组织的组成、分布、结构特点、功能及分类。

二、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1.被覆上皮的特征和分类原则。

2.几种被覆上皮的形态、分布与主要功能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层、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移行上皮。

三、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1.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衣、微绒毛、纤毛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2.细胞侧面连接结构: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结构特点与功能。

3.上皮细胞基层面的结构: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

四、腺上皮和腺1.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2.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一般特点。

3.外分泌腺的分类: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

组织学绪论

组织学绪论

甲基绿-派若宁反应同时显示DNA与RNA
甲基绿-派若宁反应
三、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2.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断面与立体的关系 4、建立动态变化的概念 5、善于总结,掌握规律
其他的组织学研究技术作为自学内容
自主学习
网络课程
海南医学院首页
自主学习
组织学与胚胎学 精品课程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
使细胞核和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称嗜碱性
伊红:为酸性染料
使多数细胞的细胞质着粉红色,称嗜酸性。
名词解释
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中 性:与碱性或酸性染料亲和力都不强称中性
嗜碱性 嗜酸性
名词解释
嗜铬性:细胞经重铬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称嗜铬性
PAS阳性
原理: 多糖
PA 氧化

Schiff
试剂
紫红色沉淀
酶类:
将具有酶活性的组织放入特定底物的溶液中孵育,
底物被酶水解或氧化为初级反应产物,再用捕捉 剂捕获该产物,形成镜下可见的有色沉淀物。
神经元ACP酶阳性
脂类:
苏丹Ⅲ染色,呈红色
锇酸固定染色,呈黑色
苏丹Ⅲ染色
锇酸固定染色
核酸: 福尔根反应显示DNA
组织(tissue): 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是构成器官的基本成分。 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基质和体液。
细胞
组织
纤维 细胞间质
基质
组织的类型(四种)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组织 神经组织
组织按一定方式组合构成器官。
若干功能相关的器官构成系统。
中空性器官 器官
实质性器官
中空性器官:管壁结构是分层的,学习时由 内向外分出管壁各层的结构。

01组织学绪论PPT课件

01组织学绪论PPT课件

7.细胞培养术(cell culture) • 把从机体取得的细胞在体外模拟体内的条件 下进行培养;培养组织块或器官则称组织培 养术或器官培养术。 • 用于研究细胞、组织的代谢、增殖、分化、 形态和功能变化,各种理化因子对活细胞的 影响。 • 培养条件:营养、生长因子、pH值、渗透压 O2和CO2浓度、温度,控制污染。 • 用相差显微镜观察。
扫描电镜图,血细胞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术
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和细胞化学 (cytochemistry)术是用化学或物理反应原理 显示组织或细胞内某种化学成分,并对其 进行定位、定量及其相关功能的研究。将 该技术应用于游离细胞的样品,则称细胞 化学术。
组织化学术: 组织中的某种结构成分与所加试剂发生化 学反应、并呈现某种颜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
体外培养的平滑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动蛋白)
8. 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 将组织学和材料学相结合,利用组织细胞
培养术在体外模拟构建机体组织或器官的技 术。
正在构建的有皮肤、软骨、骨、肌腱、骨 骼肌、血管、角膜等;其中以组织工程皮肤 较为成功,已成为商品用于治疗烧伤、皮肤 静脉性溃疡等疾病。
1)普通光学显微镜切片标本的制备方法
• 石蜡切片术(paraffin section): 取材、 固定、脱水、包埋、切片、脱蜡和 染色、封片。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法):
嗜碱性(basophilia):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可使 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胞质内的核糖体等结 构染成紫蓝色, 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 为嗜碱性。 嗜酸性(acidophilia):伊红为酸性染料,使细胞 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染成粉红色,易被 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 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组织学绪论一、选择题(一)A型题1.不属于人体基本组织的是A. 上皮组织B. 结缔组织C. 脂肪组织D. 肌组织E. 神经组织2.下列关于组织的构成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 细胞和无定形基质B. 细胞和细胞外基质C. 细胞和组织液D. 基质和纤维E. 基质、纤维和组织液3.组织学中最常用的制片技术是A. 石蜡切片B. 火棉胶切片C. 冰冻切片D. 涂片E. 铺片4.涂片一般适用于A. 上皮组织B. 骨组织C. 肌组织D. 神经组织E. 血液5.冰冻切片A. 是将组织块冷冻后用普通切片机进行切片的技术B. 最常用于骨组织C. 主要应用于血液D. 能较好地保存酶的活性E. 能较好地保存微细结构6.用于光镜观察的石蜡切片厚度一般是A. 1~2μmB. 5~10μmC. 50~80μmD. 5~10 nmE. 50~80 nm7.在还原剂存在时被硝酸银染成黑色的结构具有A. 嗜银性B. 亲银性C. 嗜酸性D. 嗜碱性E. 中性8.普通光镜所能分辨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是A. mmB. μmC. nmD. μmE. nm9.光镜观察时,低倍镜下结构清楚,但高倍镜下看不见或看不清楚,其原因常是A. 虹彩未打开B. 对光不好C. 载玻片太厚D. 盖玻片太厚E. 切片放反,盖玻片朝下10.观察活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时应该用A. 荧光显微镜B. 普通光学显微镜C. 暗视野显微镜D. 倒置相差显微镜E. 电子显微镜11.荧光显微镜技术中常使用的光源为A. 紫外线B. 红外线C. 荧光D. 激光E. 电子束12.透射电镜的最大分辨率约为A. mmB. μmC. nmD. μmE. nm13.透射电镜术中常用的染色剂是A. 苏木精和伊红B. 甲基绿和派若宁C. 柠檬酸铅和醋酸铀D. 溴乙啶和吖啶橙E. 锇酸和油红O14.对于透射电镜术来说哪一点是错误的A. 取材要新鲜B. 组织块不需要固定C. 需制备超薄切片D. 用重金属染色E. 在荧光屏上观察15.扫描电镜术主要用于观察A. 组织和细胞内部的微细结构B. 器官和细胞表面的立体微细结构C. 细胞断裂面的微细结构D. 各种细胞器的微细结构E. 细胞膜内蛋白质颗粒的分布16.PAS反应显示的是组织和细胞内的A. 蛋白质B. 脂类C. 多糖D. 核糖核酸E. 脱氧核糖核酸17.显示组织和细胞内特殊的多肽或蛋白质时应选用A. H-E染色法B. PAS反应C. 孚尔根(Feulgen)反应D. 免疫组织化学术E. 原位杂交术18.应用放射自显影研究细胞DNA合成及增殖时,注入体内的物质常是3H标记的A. 胸腺嘧啶核苷B. 亮氨酸C.胆固醇D. 抗体E. 抗原19.在体外长期保存活细胞时应选用A. 冷冻干燥B. 福尔马林固定C. 干冰内保存D. 甘油内保存E. 液氮内保存20.细胞株是A. 原代培养的细胞B. 传代培养的细胞C. 长期培养的细胞D. 贴壁培养的细胞E. 用某种单细胞或细胞克隆培养成的纯细胞群体(二)B型题A. 嗜酸性B. 嗜碱性C. 异染性D. 嗜银性E. 亲银性21.组织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22.组织结构被伊红染成红色23.组织结构与银离子结合且直接使其还原成银颗粒而被染成黑色24.组织结构被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A. 石蜡切片B. 冰冻切片C. 涂片D. 铺片E. 磨片25.检测酶活性常用26.观察骨和牙等硬组织常用27.检查液体材料如血液、胸水等常用A. 组织化学术B. 原位杂交术C. 流式细胞术D. 细胞培养术E. 扫描电镜术28.检测细胞内的DNA或mRNA29.研究各种理化因子对活细胞的影响30.对细胞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特性进行快速定量测定(三)X型题31.与苏木精亲和力强的结构或化学成分有A. 细胞核B. 细胞质C. 细胞膜D. DNAE. RNA32.PAS反应中使用的试剂是A. 稀盐酸B. 过碘酸C. 甲醛D. 乙二醛E. 希夫(Schiff)试剂33.细胞质嗜碱性常是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A. 粗面内质网B. 滑面内质网C. 游离核糖体D. 溶酶体E. 高尔基复合体34.酶组织化学的特点是A. 属于酶催化其特异性底物的反应B. 直接或间接生成不溶性的有色终产物C. 可反映酶在细胞内的定位D. 反应产物越多,表示酶的含量越多E. 既可用于光镜研究,也可用于电镜研究35.透射电镜术中通常使用的固定剂有A. 甲醛B. 多聚甲醛C. 戊二醛D. 酒精E. 锇酸36.能够显示DNA 的方法或试剂有A. PAS反应B. 孚尔根(Feulgen)反应C. 吖啶橙D. 甲基绿E. 派若宁37.免疫组织化学术中可用于标记抗体的物质有A. 荧光物质(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B. 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C. 金属(如胶体金)D. 放射性核素(如3H和35S)E. 硝酸银38.应用原位杂交术可显示A.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B. 细胞内特定的mRNAC. 蛋白质的含量D. 蛋白质的降解速率E. 基因的转录活性39.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时应注意A. 严防微生物污染B. 培养液的pH和渗透压C. 培养液含适宜的营养D. 温度E. O2和CO2的浓度40.可用于形态学定量分析的仪器有A. 透射电子显微镜B.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 显微分光光度计D. 图像分析仪E. 流式细胞仪二、名词解释1.组织2.H-E染色法3.组织化学术4.PAS反应5.原位杂交术6.细胞培养术三、问答题1.在进行H-E染色之前,一般还需对所取材的新鲜组织做哪些处理2.组织结构和细胞对不同染料的结合特性有哪几种3.与光镜术比较,透射电镜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4.说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和细胞内蛋白质抗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5.常用的形态学定量分析方法有哪几种简述其原理。

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 C2. B3. A4. E5. D6. B7. A8. B9. E 10. D11. A 12. C 13. C 14. B 15. B 16. C 17. D 18. A 19. E 20. E(二)B型题21. B 22. A 23. E 24. C 25. B 26. E 27. C 28. B 29. D 30. C(三)X型题31. ADE 32. BE 33. AC 34. ABCE 35. BCE 36. BCD37. ABC 38. ABE 39. ABCDE 40. BCDE二、名词解释1.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细胞间可有或多或少的细胞间质(或称细胞外基质)。

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的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类型。

由这些组织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器官。

2.H-E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染色时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染成淡红色。

3.组织化学术是应用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或免疫学反应等原理,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组织或细胞内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定位、定量及相关功能研究的实验技术。

凡是组织、细胞内的糖类、脂类、蛋白质、酶类和核酸等都可与相应试剂反应,最后形成有色反应终产物或电子致密物,应用光镜或电镜进行观察。

广义的组织化学术还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等。

4.PAS反应即过碘酸-Schiff反应,是显示多糖的一种组织化学反应。

其基本原理是过碘酸将糖分子中的乙二醇基氧化为乙二醛基,后者再与Schiff试剂中的亚硫酸品红反应,形成紫红色不溶性反应产物,沉积于多糖存在的部位。

根据反应产物的多少或颜色的深浅(或光密度)可对多糖进行半定量。

5.原位杂交术是一种在组织、细胞原位进行核酸分子杂交的技术,用来研究某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或编码某种蛋白质的DNA或mRNA在细胞内的表达。

其原理是两条单核苷酸链通过碱基互补原则紧密结合,形成稳定的杂交体。

根据这一原理,应用一条碱基序列已知的、并经特定标记(地高辛,生物素,放射性核素等)的核苷酸链作为探针,与细胞内待检DNA片段或mRNA进行杂交,然后显示标记物,从而分析待检核酸的分布和含量。

6.细胞培养术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分离和纯化组织中某种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在适当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生长的技术。

细胞培养必须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培养液要有适当的营养物质、生长因子、pH、渗透压、O2和CO2浓度、温度等。

细胞培养术不仅可直接研究细胞的行为,如生长、分化、代谢、形态和功能变化,还可研究各种理化因子(如激素、生长因子、药物、毒物、辐射等)对细胞的影响,同时也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重组DNA技术的关键环节。

三、问答题1.①要对取材的新鲜组织进行固定,即使用一定的固定剂使蛋白质凝固,以防止组织自溶,保存组织的原有结构。

②要将组织块包埋在有一定硬度的物质内,以便将软的组织块切成薄片。

组织学中常用石蜡包埋。

但在石蜡包埋前,需用酒精等使组织块脱水,再用二甲苯置换组织块中的酒精(透明)。

③用切片机将组织蜡块切成适当厚薄的组织切片,使光线可以透过。

最后进行H-E染色,使不同的组织、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颜色,便于光镜观察。

2.组织结构对不同染料的结合特性有:①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易被染色的称嗜碱性。

②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易被染色的称嗜酸性。

③与酸性和碱性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的称中性。

④某些结构成分如肥大细胞的胞质颗粒,当用蓝色染料甲苯胺蓝染色时呈紫红色,称为异染性。

⑤当用硝酸银染色时,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银离子还原为银颗粒而呈黑色,称为亲银性;而有些组织结构需加入银盐和还原剂才能显色,称为嗜银性。

3.与光镜术比较,透射电镜术的特点有:①以电子发射器发射的电子束代替光线。

②以磁场代替玻璃透镜。

③组织取材需快,组织块需新鲜,常用双醛(多聚甲醛和戊二醛)固定,并经锇酸后固定。

④由于电子束穿透力弱,组织块需切成超薄切片(50~80 nm)。

⑤用重金属盐(柠檬酸铅和醋酸铀)代替普通化学染料进行电子染色。

⑥在荧光屏或照片上观察结果,以电子密度的高低分辨各种结构。

4.⑴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原理是应用带有可见标记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物质。

⑵其关键技术是:①抗体的制备:分离纯化人或动物的某种蛋白质,作为抗原注入另一种动物体内,使该动物产生相应的多克隆抗体;或制备单克隆抗体;②抗体的标记:常用的标记物有荧光染料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酶类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重金属如胶体金等;④组织或细胞制备:需保存尽量多的组织抗原及其抗原性。

5.常用的形态学定量分析方法有:①显微分光光度测量术,以各种物质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在显微镜下对样品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②形态计量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原理,对组织和细胞进行二维和三维的形态学测量;其中三维立体结构的研究又称体视学;目前多应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形态计量研究,方便、快速、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