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一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五代至北,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云埋一半。
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
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
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
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辛弃疾的送别词《鹧鸪天送人》赏析

辛弃疾的送别词《鹧鸪天•送人》赏析《鹧鸪天送人》宋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赏析】词人把阳关曲唱彻,依旧止不住地流泪,假如仅仅是离别,不会带给作者这样的伤痛,他心中郁积的报国无门的苦闷,才是“泪未干”的真正原因。
辛弃疾视为国杀敌、建功立业为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
在这里,词人把功名看成“馀事”,实际是感慨自己被逼退隐的激愤之辞,表达了对朝廷一味求和的强烈不满。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才真正写离别的情景。
这两句描写的可能是眼前实景,也可能别有映射。
“带雨云埋一半山”,意味朝廷被奸邪小人蒙蔽,有志之士被奸臣压制。
作者送别的情景与对朝廷的不满情绪紧密结合起来,含而不露,富有余韵。
下片再发悲愤之语——“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意思是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有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言外之意还有比离别更让人伤痛的,那就是“别有人间行路难”。
行人踏上旅途,江头风波多险恶,词人认为这还不是最险恶的,存有于人们心中的无形的“风波”,才是最令人畏惧的,正所谓“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扩展阅读:辛弃疾的词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许多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译文

《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译文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鹧鸪天·送人》原文:辛弃疾〔宋代〕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译文: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功名利禄不过都是小事,不要为此劳神伤身应该多多吃饭。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遗憾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人间的道路才更是艰难。
《鹧鸪天·送人》赏析: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辛弃疾的送别古诗词《鹧鸪天·送人》原文

【辛弃疾的送别古诗词《鹧鸪天·送人》原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鹧鸪天·送人宋代: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译文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赏析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鉴赏《鹧鸪天·送人》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鉴赏《鹧鸪天·送人》译文及赏析《鹧鸪天·送人》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鹧鸪天·送人》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鹧鸪天·送人》宋代: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译文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功名利禄不过都是小事,不要为此劳神伤身应该多多吃饭。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遗憾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人间的道路才更是艰难。
《鹧鸪天·送人》注释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鹧鸪天·送人》赏析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鹧鸪天·送人的诗意与解释

鹧鸪天·送人的诗意与解释《鹧鸪天·送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上阕述离别之情,饱含惜别之意;下阕为临别赠言,由离情别恨引出世路艰难之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鹧鸪天·送人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词,作于公元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春作者自豫章赴行在临安途中。
这时的他在仕途上经历几番挫折,因作此词抒发感慨。
原文:《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注释: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诗意: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功名利禄不过都是小事,不要为此劳神伤身应该多多吃饭。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遗憾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人间的道路才更是艰难。
鉴赏: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2023年《鹧鸪天 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鹧鸪天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年《鹧鸪天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1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古诗简介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翻译/译文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①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②“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
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③无穷:无尽,无边。
④般:种。
⑤“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⑥未是:还不是。
⑦别有:更有。
赏析/鉴赏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
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诗词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诗词原文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诗词原文及赏析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译文] 江上的风浪不算险恶,人世间的道路,那才更艰险、凶险呢![出自]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
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无穷:无尽,无边。
般:种。
只应离合是悲欢: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译文1: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译文2:唱完送别的《阳关三叠》歌曲啊,我的泪水还没有干,功名官爵啊那纯粹是身外多余的事, 暂且还是多吃饭好好保重身体吧.那浮云和江水啊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边无际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啊,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有多少使人愤恨的事情,又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才会使人心情悲哀?只有聚会才会使人欢乐吗?尽管江上啊会有大风大浪,那还算不上风波险恶,更有人世间的行路做事啊,比那江上的风波还要险恶还要艰难!赏析: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
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 送人》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唱彻 《阳关》 泪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分类标签:送别诗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
那时候,作者 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 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 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 之感。
上阕头二句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 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 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 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 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 :“算 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 头 》词说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
”认 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 “ 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 ,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 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 十九首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 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 ,用笔也很 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 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景句关联词中的两
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 : “今古恨, 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 欢”是偏义复词。
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 以“离合 ”,就只取“离”字义 ,“悲欢”就只取“悲”字义。
上阕写送别, 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 但是作者笔锋拗转, 说今古恨事有几千 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
作词 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 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 开拓。
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 有人间行路难。
”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 《梦李白 》),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
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 、存在于人 事斗争上的无形的“ 风波”;它使人畏, 使人恨, 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 之悲 。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 澜 。
”(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
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 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
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 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
如在湖南 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 ”,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 实被劾为“ 奸贪凶暴 ”、 “厉害田里”而被罢官。
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 的明显例证。
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 历,展示了更广阔 、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同此悲愤;白居易 《和实质。
这首小令, 篇幅虽短, 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 它的笔调深浑含蓄, 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