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养好病难侵

合集下载

老中医谢海洲医疗经验

老中医谢海洲医疗经验

博学精思善推陈出新的中医药学家谢海洲张纲黄菊青整理编者按:谢海洲老先生家学渊源、博学精思,既长于临床,又精研方药,学富五车,善师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而推陈出新,自成一家。

临床疗效卓著,立论有理有据,思维缜密。

谢氏著述甚丰,个人主要著作有《医学丛谈》等5部,与他人合著者更达15部之多,发表学术论文约200余篇,创制多种疗效确切的中成药新品种,并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医名远播海内外,若非精力充沛且勤奋好学,博学精思而虚怀若谷之人,焉能有此成就?谢氏现虽已年逾古稀,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面积极为国家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一面致力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堪称后学师表。

他曾将个人数十年学习的心得体会用三句古诗词佳句来概括,颇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玩味。

这就是他的“学习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为政》谢海洲,男,1921年生,河北人,1942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其后又肄业于北京大学。

1958~1976年在北京中医学院任中药方剂教研室副主任,1976年至今任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研究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及其内科学会、中药学会顾问,中国药学会药史学会副主任,中国保健食品协会顾问,北京中药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光明中医函大顾问,光明中药函大顾问等职。

于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谢氏出身于世医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即已熟读《医宗金鉴》、《陈修园医书24种》、《药性赋》等医学著作,并能熟诵若干方歌。

谢氏家学渊源,并通过自己的艰苦自学取得优异的成绩,于1947年参加山东河北考铨处考试获中医师资格,曾临床开业行医并授徒。

谢氏长期在中医临床工作第一线工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勤于思考,对多种内科杂病疗效卓著,特别擅长于对痹证、痿证、神志病、癫痫、颅脑损伤后遗症、第二卷277一氧化碳中毒、老年性痴呆、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疑难杂症的治疗。

脾为后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肝主疏泄,管修路的,这是花钱;
心主神明,保持人的神志清明,管科教的,这也是要花钱的;
肺主肃杀,负责杀死坏人,相当于警察和军队系统,更是花钱的主;
肾主收藏,负责把花剩下的钱存起来,相当于国库。
脾胃赚的钱多,肝、心、肺这三个花钱的部分日子才过得滋润,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花不完存起来,肾才能发挥作用,才有东西可藏。
每次大大小小的改动,哪怕是一味药三两克的加减,都必须自己先尝。如此五六年间,平安糊的方子成熟了,平安老师自己上大学时候得下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在不知不觉中好了。
因此平安老师算是平安糊的第一个受益者。第二个是他的岳父。
岳父早年闯过关东、下过煤窑,是个受了苦的人,寒凉受得很重。五十岁左右开始大便溏稀,十五六年不得缓解,常年不敢吃一个水果,虽然说不上有多痛苦,却也少了很多乐趣。
5
乾隆皇帝为什么长寿?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虽被尊称为“万岁爷”,但寿命普遍较短。而清朝的乾隆皇帝,是所有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皇帝,享年89岁。经史料分析,乾隆皇帝的长寿与“四象汤”有密切的关系!
乾隆养生四象汤----调养脾胃,益寿延年!
今天介绍一款调养脾胃的产品----平安糊,就是根据乾隆御医黄元御的名方四象汤调配出来的,每天早上热水冲开即可作为养生粥食用,非常方便。
prisoner39
百病不治求诸于脾。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补了脾就能治百病,而是无论什么病,治疗的时候都要以健脾开胃为基础,无论什么病,补脾即便治不好,也一定是有好处的。
鼻头的部位主脾,鼻头的两侧鼻翼主胃。鼻尖红,脾胃热症;鼻头淡白,透着不自然的青光,脾胃虚弱;鼻头黑灰色,身体有较严重的问题,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老中医李辅仁医疗经验

老中医李辅仁医疗经验

老年病学家李辅仁诊疗特色刘毅整理编者按:李辅仁先生是著名的老年病中医学家,曾因在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的表彰。

李氏在老年保健和老年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特的学术见解和确切的临床疗效。

本文介绍了李氏重视《内经》学说,重视体质,重视扶正固本和调和气血的学术思想,在临证特色和名案评析中均结合实际病案进行分析,可看出李氏立足临床,锐意创新,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组方严谨,平正通达,不仅中医学术根基扎实,而且善于吸收现代医学的知识为我所用,故能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李辅仁,男,河北省香河县人,生于1919年6月26日。

李氏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年即随父、兄研习中医经典著作。

1939年师承于北京名医施今墨先生,得其真传,成为施派的嫡传弟子。

1950年李氏曾参加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预防医学班第一期学习。

1952年又参加抗美援朝急救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受聘为该训练班传习教师。

1953年到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第三期学习深造,毕业后于1954年11月到北京医院中医科工作至今,现为中医主任医师、教授。

1987年起任全国政协委员。

1988年获北京医院荣誉证书。

因在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1990年获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奖状。

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给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并在1991年国庆日获国务院颁发的“表彰发展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

李辅仁热爱祖国医学和卫生保健事业,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来,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不但精于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尤在老年病学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他医理娴熟,极端认真负责,遣方用药常出奇制胜,屡起沉苛,挽救了许许多多的危急重症和疑难病人,赢得了广大病人的尊敬、爱戴和医界同仁的称道。

他认为,作为高尚的医生,要能舍己普救广大病人之疾苦。

他常以“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自勉,并以之要求自己的学生。

李辅仁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作为首批继承对象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73岁扶阳派老中医:凡病必阳气虚弱,调理脾胃重视后天之本为关键

73岁扶阳派老中医:凡病必阳气虚弱,调理脾胃重视后天之本为关键

73岁扶阳派老中医:凡病必阳气虚弱,调理脾胃重视后天之本为关键日常诊疗中有不少患者会问到,平时吃饭很注意,顿顿家常便饭,很少喝酒应酬,但就是脾胃不好,爱生病。

仔细看舌头,舌苔薄白有齿痕,这是体内有湿气吗?应该怎么调理?不少患者都有这样的问题。

点击加载图片我看病时,看舌把脉,观病人气色,出发点即在于人体五脏六腑的阳气盛衰。

这个道理也就是重视阳气的作用。

这是我的主要学术观点,临床上以此理看病,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人身的气化,全在阴阳二字。

一切阴,皆是静止的,古人谓之死阴。

唯独阳气才是灵动活泼,有一丝阳气便有一片生机。

阳为统帅,阴生于阳而统于阳。

阳气和健康乃至寿命都息息相关,下焦一点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

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

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之本原,所凭者,此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也是这个下焦真火。

点击加载图片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陨命。

因此,阴为死阴,阳才是活阳。

离开了活阳,要死阴何用?可惜,目前临床上一派滋阴用事,阳药不用,何以救危扶厄?为了说明什么是阳气,举个重用扶阳法治疗红斑狼疮大出血的病案。

从此案可见,阳气的虚衰会影响到病人的生死。

且病人生死攸关的时刻,重用扶阳就是救命。

一位36岁的女患者,患有红斑狼疮多年,一直在当地医院治疗不见改善,后来找到我,当时这位患者是红斑狼疮引起的经期大出血,也就是所说的血崩,她的母亲曾经在我这看过病,看到女儿受此折磨,通过视频连线我,我观其舌苔面色,又详细询问了病情病症,总结出造成大出血的原因。

一个是该女子本身阳气就虚弱,器官功能差,因此不能及时止血。

另一个原因是之前医生大多采用寒凉用药,浑身阳气不能舒展,使病情加重。

我给她开了处方,利用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重用扶阳用药附子,每副药250克,患者服用完1副药,大出血就止住了。

后来患者康复后回到辽宁老家,给我邮寄一面锦旗,感谢患者以及家属对我的支持与信任。

五谷养五脏

五谷养五脏

五谷养五脏地产五谷,人有五脏,中医认为五谷可养五脏。

小米养脾、大米养肺、小麦养心、大豆养肾、高粱养肝。

人体是一个有机体,任何一个器官有了毛病,就会累及其他器官。

只有五官都健康,人体才健康。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即“五谷”是饮食与养生的根本,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冯志海说,中医有五谷养五脏的说法,由于地区的差异,五谷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小米、小麦、大米、大豆、高粱这五谷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最为常见。

1、小米养脾小米是五谷之首,对补益脾胃有很好的作用。

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人进补的上品,可以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滋补吃法: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

2、大米润肺大米包括稻米、薏米等,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也兼有养胃的功效。

滋补吃法:有肺热、咳嗽等症状时,可以喝一些大米熬煮的米汤。

3、小麦养心小麦都是秋天种下,冬天停止成长,春天长叶,夏天结果实,具备了四季的精华,因此被称为“五谷之贵”。

中医也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

滋补吃法:取带皮的全小麦熬粥,有助消除烦躁情绪;女性的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时,可以到中药店买一些浮小麦熬水服用。

4、大豆养肾大豆中的黑豆是肾之谷,中医认为它还具有补肾强身、解毒、润肤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

滋补吃法:做黑豆浆,或者煮黑豆粥。

5、高粱养肝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的作用,滋补吃法:把高粱面炒一炒,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有慢性腹泻的人,可以持续吃一段时间。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身体健康,很少去看病,而另外一些人则疾病不断。

这是为什么呢?古人给我们道明了原委,《京黑先生行气法》中讲:“五脏安,则气各顺其理,百病退去……遂长生矣”。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也有道:“凡病之来,不离五脏。

” 因此,应多方面对脏腑进行养护,使脏腑安和,气血和顺,防范病邪来犯。

赵世立(保众堂堂主、中医养生专家) 商报记者王惠丛整理五谷养五脏中医的养脏观:五谷养五脏人不吃五谷可以活着,因为人可以吃的食物很多,但是人要想健康地活着,必须要吃五谷。

长寿名医话养生—李老教你天下第一补气名方养脾胃

长寿名医话养生—李老教你天下第一补气名方养脾胃

长寿名医话养生—李老教你天下第一补气名方养脾胃您知道天下第一补气名方是什么吗?为什么针对食欲不振、胀气不消化和胃疼这三类问题,仅用这一个方子就都能医治?国家级名老中医李乾构五十年临床中,几乎每天都要为病人开出此方,它出自宋代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仅仅四味药组成却蕴含了巧妙的中医思想。

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吃不下东西是脾胃有病,一般就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脾胃虚弱的表现有:食少便滽、四肢无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针对脾胃虚弱的人群,李老经常用四君子汤调理。

四君子汤是四味药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人参是补气第一药,大补元气、甘温,补气健脾。

白术是苦温的,健脾燥湿,茯苓,甘淡,健脾渗湿。

人参是君药,像皇帝一样,白术是臣药,茯苓是佐药,甘草是使药。

四味药组在一起是补气健脾的一个基础方,气虚要补气,基本离不开这四药,以它为基础,再根据其他症状调理。

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四君子汤能使脾胃恢复正常,消化好,使气血有来源身体就健康了。

再者这四味药不温不燥,非常平和,有冲和之德。

四君子汤加减方:比如:四君子汤加陈皮叫五味异功散,加陈皮法半夏叫陈夏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叫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是个基础方,是天下第一补气名方。

水稻中有丰富的苷物质营养成分,大米磨粹做成米豆腐,很有营养,补脾胃。

还有米粉,河粉,像广州的沙河粉。

大米的性味是平和的,入脾胃经,有补气健脾养胃的作用,主治身体虚弱不想吃饭、脾胃虚弱引起的其它症状(体弱无力,腰腿酸软、不好消化、大便稀溏)。

大米75%的淀粉,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有机物、葡萄糖、麦芽糖、果糖、钙、磷、铁等营养成分,特别是蛋白质中的有机酸(氨基酸),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大米基本上都有。

大米也好吸收,所以营养就最丰富。

糙米的营养比粳米更高。

粳米就是平常说的大米,滋补作用最好。

中医讲黑的补肾,黑米除了补脾胃之外还有补肾的作用。

薏米产量少,健脾袪湿养颜,还有抗癌作用。

刘纪元老中医以脾胃为本治慢性病经验

刘纪元老中医以脾胃为本治慢性病经验

内蒙古中医药*新疆石河子中医医院(832000)2012年3月25日收稿关键词:脾胃为本;辨证论治;针药并进;慢性病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0-0016-02刘纪元老中医以“脾胃为本”治慢性病经验刘石梅*生熟地各15g ,怀山药15g ,甘枸杞12g ,肥玉竹15g ,女贞子12g ,黄芪15g ,潞党参15g ,肉苁蓉12g ,制首乌12g ,麦门冬9g ,天花粉9g ,缩砂仁6g 。

加减法:渴甚者倍麦冬、花粉,另加五倍子6g ;溲多者加山萸肉12g ;气虚神萎者倍党参,或易人参6g (另炖服);大便燥秘者首乌生用的;皮肤生疮疖者加蒲公英、金银花各15g 。

其他可随症加减。

上方连服15剂为一疗程。

药物释义:生熟地有益肾填精、滋液止渴、凉血降火之效。

据闵丙祺氏1930年报告,本品有降血糖作用。

怀山药有健脾益肾,养阴止渴之效。

甘枸杞有益肾补精,养阴清热之效。

人参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功能(以党参代用),黄芪为补气要药。

据近代药理研究,以上四药均有降血糖作用。

女贞子为二至丸为主药,有补肾阴,生津止渴功效。

肉苁蓉虽为助阳益精药,但与麦门冬、天花粉、肥玉竹同用,则有滋阴止渴之功,可用于阴虚津涸之口渴。

何首乌系益肾敛精、润肠通便、解毒消痈之品。

缩砂仁有健脾开胃,行气宽中之效,同时可制熟地腻膈、黄芪壅中之弊。

2疗效标准服药一阶段后,尿糖转阴,血糖稳定在家6.1~7.2mmol/L ,无其他阳性症状者为痊愈。

服药后诸症明显好转,尿糖(±),血糖降至9.4mmol/L 以下者为显效。

服药后诸症有所改善,尿糖仍呈弱阳性,血糖波动于都11.1mmol/L 上下者为进步。

服药后诸症无改变者,为无效。

3治疗结果经治9例中痊愈者4例,显效2例,进步2例,无效1例。

4病案举例例1:周某,男,41岁,农民,2001年春就诊。

主诉:三年前曾患糖尿病,经服中西药品好转,近二月又感精神不振,头昏自汗,睡眠欠佳,伴有烦渴思饮,能吃善饥,小溲较多,医院检查尿糖(++++),血糖14.9mmol/L ,诊为糖尿病反复,服西药疗效不显,且有副作用,经亲戚介绍前来就诊。

老中医调理脾胃有绝活么 怎么调理呢

老中医调理脾胃有绝活么 怎么调理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老中医调理脾胃有绝活么怎么调理呢
导语:脾胃不好是比较折磨人的事情,但是这种情况也是现在临床上比较高发的,患者不仅会身体上不舒服,没有食欲,没有精神,也会感到比较的心烦。

脾胃不好是比较折磨人的事情,但是这种情况也是现在临床上比较高发的,患者不仅会身体上不舒服,没有食欲,没有精神,也会感到比较的心烦。

而老中医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经验比较的丰富,那么,老中医调理脾胃有绝活么?对于脾胃的调理,从中医的角度上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措施,详情请看下文报道。

1、要健脾养胃先养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

研究发现,在胃病患者中约七成跟情绪有关,而胃功能失调者,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

由于“情绪”变化常可引发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胃被称为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中医学很早就意识到“情志伤胃”,所以古代先贤对于胃病的治疗多是强调“调节情绪”。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说明了情绪对脾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我们要养脾胃,首先先要调理好我们的心情。

2、五谷饮食健脾胃
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饮食养生从养脾胃开始。

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所以养脾胃最好的莫过于五谷。

《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辅助,发挥补益作用。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古以来,吃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你吃了吗”四个字人人耳熟能详。

这既是人们相互之间实实在在的关切,也反映了吃与大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联系。

俗语说病从口入,其实病也能从口治,因为吃的核心在于脾,脾虚,哪怕吃仙丹也没用,吃什么都出问题。

脾好,那五谷杂粮就是最好的营养,可以弥补气血,生发阳气,就是治病最好的良药。

所以中医很早就有“脾胃虚,百病生,诸病从脾胃论治”的观点。

生病的人胃口多半是不好的,补脾被看做是一切疾病调理的关键。

1、《黄帝内经》教你脾胃问题早发现《黄帝内经》里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人体的消化吸收由脾胃共同完成。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那么营养物质就无法顺利地送达五脏六腑和身体各处。

身体得不到滋养必然会引起一些外在的病变。

所以,脾胃健运与否只要留心就能从身体上找到蛛丝马迹。

⊙面色暗淡、萎黄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滋润和营养就会变得暗淡、发黄。

如果不能及时调理面色就会逐渐萎黄人也会消瘦枯槁⊙口唇淡白、干燥《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脾胃的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泽;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常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起皮、裂口。

⊙睡觉时流口水脾主涎”“涎”即口水。

气有固摄作用一个人脾气充足涎液才会传送正常并且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帮助人体进行吞咽和消化;如果脾气虚弱固摄功能减弱涎液就会不受约束使人睡觉的时候流口水。

⊙睡眠不好胃不和则卧不安。

脾胃不和会使人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精神状态不佳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气血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和身体得到足够的滋养人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如果脾胃运化失常大脑、脏腑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会出现精神不振、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问题。

⊙肥胖或消瘦正常情况下食物进入胃经过初步消化然后精微营养物质被脾带走上输给肺肺通过血液将营养带给五脏六腑。

如果脾出现了问题健运失常营养物质堆积在身体内就会形成肥胖。

脾虚可导致肥胖反过来瘦人是不是脾胃就好呢?不一定。

脾胃功能低下不能将食物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营养而是直接把它排出去了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人就会变得消瘦。

⊙胃胀气、泛酸、打嗝、口臭脾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如果脾胃感受湿热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就容易引起胃胀气、泛酸、打嗝等不适浊气顺着食道上行到口腔就会形成类似于食物腐熟的味道也就口臭。

现代医学认为泛酸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造成的如果不及时疗就会慢慢发展成胃炎、胃溃疡因此若常出现胃泛酸要引起重视。

⊙排尿困难、泄泻肾主水脾主运化两者共同管理水液的代谢传输。

脾气健运清升浊降就可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如果脾气虚弱升降功能失调则容易导致排尿不畅。

脾气虚弱还可导致水谷不能正常运化使人大便稀薄大便中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还伴有肠鸣现象。

脾气虚弱严重,清阳陷的人可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脱肛的现象。

⊙便秘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身体的津液如果脾阳不足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成功能性便秘。

另外胃火亢盛耗损津液也可导致大便燥结、排便困难。

⊙胃痛腹部受凉、过量食用寒凉食物、情绪大起大落、脾胃虚寒等都有可能导致胃痛这是胃受伤的直接表现。

2、脾胃到底有多重要?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问题是中国人关键的健康问题,脾胃担负着人一身的能量来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脾胃一旦出了问题,不仅会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诱发各种肠胃疾病及全身性疾病。

脾胃,是人体重要的脏腑,对于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脾为五脏之一,胃为六腑之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黄帝内经》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我们吃的食物先经过胃的初步研磨、消化之后,再由脾将营养物质化生为气血,并且运送至全身,从而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可以这么说,脾胃担负着我们一身的能量来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那么我们的脏腑功能才能强大,身体才能够保持健康。

脾胃还是人体气机升降运行的枢纽,脾胃协调,就能够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其实,对于养护脾胃,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经典的记载,但是现在的人们却很少了解这些。

3、脾胃与五脏的关系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

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

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

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

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

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

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

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

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脾虚往往肾也虚。

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

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

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4、脾胃生病的起因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脾胃有四怕。

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

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过劳忧思)。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

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肝不郁,则脾不虚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道“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

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5、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现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直接的结果是体重易超标。

因此说,对于痰浊偏重的人,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体会,平时喝萝卜汤或者吃点炒香的莱菔子粉,即觉周身舒服。

总之,痰湿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为主,千万别滥吃补药或各种营养品、保健品,以免壅滞气机。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灵枢-决气》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气勃勃。

6、消食通腑、健脾益气宜八珍糕”中医有“脾胃虚,百病生,诸病从脾胃论治”之说。

上至高龄老人,脾胃虚弱,腹胀便秘;下至婴幼孩童积食,食欲不振,大便不通;更有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甘厚味,中焦食滞,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口臭便干,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

都可以用消食通腑、健脾益气之法。

助消化消食积的良方莫过于山楂丸,健脾益气食治良膳首推八珍糕。

山楂丸也叫大山楂丸,是助消化消食积的良方。

山楂丸由山楂、麦芽、神曲三种药味组成;山楂在方剂中是主药,具有消食、除积、助消化的功能;神曲和麦芽也是消积化食的良药;山楂善于消导肉食积滞;而麦芽、神曲善于消导淀粉类食物积滞。

八珍糕原方首见明代著名外科医生陈实功所撰《外科正宗》,是陈氏家传秘方,由人参、莲子、芡实、扁豆、薏米、山楂、麦芽、山药组成,研为细末,和以米粉,制成条糕,每日清晨服食数条,百日后可渐觉体健。

清朝御医将这个方子献给了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从乾隆41年坚持服用,活到了89岁,健脾八珍糕是在原“八仙糕”的基础上,根据清代名医汪昂所著《汤头歌诀》所载处方,加减化裁,具有补而不滞、燥而兼润、补而不腻之特点。

八珍糕是过去皇帝们常用的食疗方。

我曾研究过清宫医案,发现乾隆皇帝经常吃一种糕点,几乎常年不断,有时这种糕点快没了,乾隆皇帝还亲自朱批,让太监们赶快去做,不要耽误了自己吃。

后来,慈禧太后也是这样,非常喜欢这种糕点。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糕点呢?皇帝们如此喜爱。

原来,这种糕点由八种东西组成,它们分别是党参(或者人参)、白术、茯苓、薏米、莲子肉、芡实、山药和白扁豆。

这些东西大多是药食同源之品,它们组合到一起,就成了调理脾胃的神药,有神奇的力量,让我们来看一看,党参是补中益气的良药,常常用于治疗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证。

《本草从新》中说:“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

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

”意思就是,党参最大的作用是调补中气,一个人如果脾胃虚弱,就可以用党参来补。

党参性平,它是这个方子里面最主要的药,用以滋补脾际,但我们用的量不大,一般是三十克左右。

白术是中医常用之品,它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能。

白术的特点是“守而不走”,意思就是,白术是守城的高手。

如果我们将党参比作开国之君,它的作用是开疆拓土,那么,白术就是守城的大臣,国君把脾胃的阵地给攻占下来后,白术就可以守住。

在八珍糕里面,白术和党参协同作战,共同滋补脾阳,它们是这个方子里面补中益气的核心力量,白术我一般也是用三十克。

茯苓是祛湿的药物,具有补脾的作用,但茯苓补脾是通过泄湿来完成的。

中医认为脾属土,土最讨厌水湿,茯苓可以帮助脾土清除水湿。

八珍糕里面的食物各有各的力量,各有各的方向,它们调整气机,有升有降。

这个茯苓就是先降后升,它在降水的同时,使得脾气向上升。

我们可以把脾气比作一个气球,如果气球下面吊着一桶水,这个气球就没有办法升空,如果我们把水给倒掉,那么,气球就会飞向天空。

茯苓就是这样,它通过祛湿来提升脾阳。

在这个八珍糕里面,茯苓作为一个向上升的力量,主要任务是推动脾气向上走。

我一般用到五十克左右。

薏苡仁是一种食物,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健脾利水、利湿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

这味药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祛除我们体内的湿浊之物,中医在治疗肺痈、肠痈的时候,往往会用到薏苡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薏苡仁祛湿,但它和茯苓截然不同,茯苓祛湿,药性是向上走的;薏苡仁祛湿,药性是向下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