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1.城市化:随着时间推移‎,某一社会的人‎口逐步集中于‎高人口密度社‎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成为城市化.2.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具有特殊价值‎的城市文化景‎观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物古迹的‎特色2自然环‎境的特色3城‎市的格局特色‎4城市轮廓景‎观及主要建筑‎及绿化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的特色6名城‎物质及精神文‎明的特色.名称保护归纳‎起来有三种模‎式:全城保护.点线面保护.网格式保护.城市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不仅要‎保护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更应在新的建‎设中继承和发‎展城市的传统‎特征.统一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现代的建设‎体现传统文买‎的延续,创造整体和谐‎丰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名称保护归纳‎起来有三种模‎式:全城保护.点线面保护.网格式保护.城市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不仅要‎保护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更应在新的建‎设中继承和发‎展城市的传统‎特征.统一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现代的建设‎体现传统文买‎的延续,创造整体和谐‎丰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3.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发‎展存留下来的‎连片的建筑群‎体,而不是单幢建‎筑.他保存这座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能反映这座城‎市的特色与风‎貌,并且有居民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活动‎,是作为有生命‎力的城市的一‎个做成部分.4.风玫瑰:累计某一时期‎各个方位风向‎次数,并一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总‎次的百分比之‎来表示,所绘制成的风‎向频率图称为‎风玫瑰.5.管线综合:就是指搜集城‎市规划区内各‎单项管线的现‎状资料,规划设计资料‎,并加以综合分‎析研究,解决他们在规‎划设计中的矛‎盾.6.可达性:是指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与交‎通网络有关.7.住宅区:是指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比‎较独立的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8.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相互间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是以强调基本‎生活环境完善‎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的居‎住用地的组织‎方式.9.城市结构:是指城市的各‎物质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地域空间范‎围内所处的位‎置和作用.通常是指城市‎形成过程中主‎要用地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10.区位:是指城市功能‎活动的空间外‎部联系性.包括可达性,互补性,排斥性三个要‎素.11.区划:城市用地因为‎各种不同的目‎的.而被划分为不‎同的地块范围‎,叫区划.包括行政区划‎,用途区划,地权区划.包括区划文本‎和区划地图.12.区域规划:就是指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13.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包括‎道路,市政设施建设‎,场地平整和清‎理,通常称为七通‎一平或基地开‎发,将生地转变为‎熟地.土地开发是建‎筑物业开发的‎先决条件.17.配件水平:是指住宅区配‎件的各类和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与居民区‎人口规模向适‎应.同时应与住区‎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18.逆城市化:也成为郊区化‎.是指城市在经‎历了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以‎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商‎业工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外迁.19.城市居住区:是一个在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公‎共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地区‎.20.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所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21.市域规划:是指在城市所‎在的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和数个城‎镇之间,城镇于城镇群‎体之间,城镇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22.道路红线:城市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23.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护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内能获得‎所需要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2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威胁‎的发展.25.分区规划: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26.邻里单位:是一完备基本‎生活环境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得居住用‎地组织方式.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人们相‎互之间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是社区的一种‎形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社区的‎一个基本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27.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两个部分.28.土地极差:不同的土地或‎同一块土地,由于土地肥力‎,相对位置,开发程度,追加投资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别‎,称为土地级差‎.。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一、城市和城市化1、居民点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点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city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市municipality ;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town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城市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型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随着时间推移,某一社会的逐步集中于高人口密度社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

7、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城市群agglomeration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城镇群体。

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二、城市规划概述1、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并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和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的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的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的名词解释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各项活动进行组织、设计和控制,以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城市规划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城市规划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概念。

城市规划的核心概念是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涉及土地利用的分配和组织,包括城市中心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和绿地等各类功能区的合理划分和布局。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城市人口增长趋势、就业机会、交通网络、自然环境等多个因素,以确保城市空间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是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是指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组织和设计,以提供便捷、高效和安全的交通服务。

交通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人口密度、出行需求、道路网络、公共交通设施等多个因素。

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减缓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交通规划还涉及到新兴的概念,如无人驾驶车辆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

建筑设计也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设计涉及到城市建筑物的规划和设计,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作和休闲需求。

好的建筑设计不仅应该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和美观,还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地融合。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需要与城市空间布局相互协调,以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人文特色的城市景观。

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城市规划需要通过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来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并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保护区、建设绿色景观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经济社会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之一。

城市规划应该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导向,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人们的创业和创新活动。

(完整版)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1.坊里“里”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

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

“里坊”可以理解为:以“里”为界划分“坊”,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

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

古代划分“里坊”以便于城市管理。

2.邑、城与郭邑本是一种行政区域,多指分封给诸侯的领地。

后来“邑”则指小城市。

大都市分为内城与外城,内城为城,外城为郭。

城郭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小城(即宫城)位于郭城之中,另一种为小城(即宫城)与郭城分开。

早期的大多是宫城位于郭城之中,后来则宫城与郭城分离。

3.关厢城门外的大街和附近居民地区。

是指城市建造密度提高,用地向城门外,沿道路扩张,形成新的城区。

4.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河南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7 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其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大片富户迁至此,使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5. 《平江图》《平江图》制于宋绍定二年(1229 年),描绘的是宋代的苏州。

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碑刻地图,也是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历史资料。

6.市肆城中的集市,市中店铺,后泛指市镇。

7.瓮城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者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筑的半圆形或者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份。

8.礼治营建制度是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制度,反映了城邑建设的体制是礼制营建制度的特定手段,是城邑规划布局的具体建设制度,反映了王城、诸候城、士大夫采邑在城市规模、城市道路、城市门阿之制上的等级关系。

9.希波丹姆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规划建筑师,被称为城市规划之父。

它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仪器盘式道路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

城市的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城市广场。

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街坊。

并按照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将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份:圣地,主要公共建造群,私宅地段。

其规划代表作品有米利都城,普南城。

10.有机疏散论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一、城市和城市化1、居民点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点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city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市municipality ;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town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城市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型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随着时间推移,某一社会的逐步集中于高人口密度社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

7、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城市群agglomeration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城镇群体。

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二、城市规划概述1、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并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和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完整版)城规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规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条文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3、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

60年代以来,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如英国1970年开始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不设置过分集中的工业区,而形成包括工厂、行政、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等布置在居住地段附近的综合居住区,力求做到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

1977年在秘鲁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

5、竖向规划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6、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条文说明: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7、城市化(书)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汇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业劳动。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一、城市与城市化现代城市(2009):以非农产业人口为主,数量达到“城市社会”人口规模,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人类聚集场所。

城市性质(2006、09):一定地区,国家及更大范围内,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2010):一定地域内,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规模(2014):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指标。

城市的四个功能:(雅典宪章中)居住、工作、休憩、交通。

城市门槛:保证某种功能的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最低人口数量或最小服务半径。

城市四大系统:软质①社会系统②产业经济系统;硬质③资源生态系统④建设空间系统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生态、人口、心理、社会、技术、文化基础。

(城市形成是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品)卫星城: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有一定距离、密切联系、相对独立的城市。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城镇):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农人口向郊区流动、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

再城市化(再城镇化):针对逆城市化的应对过程,城市因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表现: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不断发展完善。

城市化水平(2011、12):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中央商务区(CBD):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综合经济活动核心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16.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社会、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17.分质给水系统:取水构筑物从同一水源功不同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的交公过程,用不同的管理分别将不同水质的水供给不同的用户的系统。

18.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19.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

20.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21.城市用地选择: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活动。

22.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23.城市更新:将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1.逆工业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城市陷入困境,第二产业的衰退远远甚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导致结构性失业,这被称为“逆城市化”过程。

2 城市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3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合。

4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应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5 城市交通:分为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

内部交通是连接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各种交通的总称,城市交通网主要由道路、高速路和轨道交通组成;有的还建有市内水道网。

对外交通是城市对外联系的各种交通的总称。

6 城市用地规划: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如城市的工厂、住宅、公园等城市设施的建筑活动,都要由土地来承载,而且各类功能用途的土地经过规划配置,使之具有城市整体而有机的运营功能。

7 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8.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指独立设置的工厂、车间、手工业作坊、建筑安装的生产场地、排渣(灰)场地等用地。

9.城市对外交通运输: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空间(其他城市、乡村)进行联系的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

简答题: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2.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是:(1)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2)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其正常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3)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鶳的社会环境。

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2)法制性、政策性;(3)地方性;(4)长期性、经常性;(5)实践性。

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2)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相和谐。

5.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即明确的空间定着性;(2)社会属性:土地必然依附于一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3)经济属性:城市用地在城市中的特定的环境与地点及土地利用本身经济潜力的差别,会转化为经济效益;(4)法律属性:土地的以上性质经过方法程序得到法律的认可和支持,会使土地具有法律的性质。

6.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的内容。

(1)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等;(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包括地面水体的面阔、水深、水位、流速、水质、流量等。

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硫化度、硬度及动态等;(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水与湿度等;(4)地形条件,宏观上划分的地形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

在小地区范围,包括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与规划相关的地形条件还有:地面高程、各用地部位间的高差、坡度等。

7.进行用地评定时要注意哪些因素?(1)用地评定的内容与深度要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要相应地拟订;(2) 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3) 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属性,抓住主导环境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价;(4)不只看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和,而是从环境的整体意义考察它们的相互作用及后果。

8.城市用地的选择的影响因素(1)建设现状。

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如现有村、镇、或其他地上、地下工程设施,对它们的迁移、拆除的可能性、动迁的数量、保留的必要与价值、可利用的潜力以及经济评估等问题。

(2)基础设施。

用地内以及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基础设施环境条件。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用地所在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该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

(4)生态环境。

用地所在的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

(5)文化遗存。

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及有关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

9.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1)用地的形状和大小。

工业用地的外形和面积大小,因生产类别、机械化、自动化、采用的运输方式、工艺流程和建筑层数有关;(2)地形要求。

工业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该厂选用的运输方式、工艺特点和排水坡度相适应;(3)水源要求。

工厂应靠近水质、水量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水源;(4)能源要求。

安排工业区必须有可靠的能源;(5)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

工业用地不应选在7 级(及以上)的地震区,土壤的强度一般不应小于1.5 公斤/平方厘米,地下水位最好低于厂房建筑的基础等;(6)特殊要求:某些工厂对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防磁、防电磁波等有特殊要求,应在布置时予以满足;(7)工业用地应避开军事用地、水力枢纽、大桥,有用矿物蕴藏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区,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和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10.居住用地组成的内容。

居住用地因城市的规模、自然条件、居住生活方式以及建筑水平等差别而有不同的组成形态,可以概括为四类:(1)住宅用地,指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等设施用地;(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停车场地的用地;(4)绿地,指居住地区集中设施的公园、游园等用地。

11.公共设施分布规划的要求。

(1)公共设施的项目要合理配置;(2)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4)根据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6)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7)公共设施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原有基础。

12.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2)有利于环境保护;(3)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理;(4)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5)增加城市经济效益;(6)有利于城市防灾。

1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2)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1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1)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货流条件与地区条件,综合利用它们的设备,使之共同发展、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各尽其长、各尽其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