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德语介绍

合集下载

德译中国名著

德译中国名著

德译中国名著《德译中国名著》一、引言在文学的世界里,中文名著一直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

然而,这些传世之作如何在德语世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呢?本文将介绍一些中文名著在德国的翻译情况,并探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文化、语言差异对作品传达的影响。

二、红楼梦的德语翻译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

然而,在德语世界,如何将其精髓准确地传达给读者,成为翻译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国学者弗朗茨·库纳曾尝试过将《红楼梦》翻译成德语。

他在翻译中注重对原著的忠实还原,力图使德语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库纳的翻译成为德国读者了解红楼梦的窗口,也为中德文化交流贡献了一份力量。

三、《西游记》在德国的传播《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神话故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蜚声中外。

在德国,翻译家托马斯·曼曾尝试将《西游记》引入德语文学领域。

他在翻译中注重保留原作的幽默感和叙事风格,同时对一些中国文化元素进行适度解释,以便让德语读者更好地理解。

这种在保持忠实度的同时进行适度调整的翻译方法,使得《西游记》在德国得以更好地传播。

四、论语与德语翻译的挑战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将《论语》翻译成德语并非易事。

德国翻译家弗里德里希·保尔特曾尝试过这一艰巨的任务。

在翻译中,保尔特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理解儒家思想的独特之处。

他通过深入研究中文古典文献和哲学理论,努力使德语读者能够领略到《论语》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五、中德文学交流的未来随着中德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德语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逐渐升温。

在今后的文学翻译中,我们期待更多的翻译家能够用心地将中文名著的精髓传达给德语读者。

同时,也希望德国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促进中德文学交流取得更多的成果。

六、结语《德译中国名著》旨在介绍一些中文名著在德国的翻译情况,并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语言差异对作品传达的影响。

德语中的外来词研究

德语中的外来词研究

德语中的外来词研究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德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也积极地吸收了外来词汇。

本文将对外来词在德语中的发展历史、词义变化及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德语中外来词的相关知识。

一、德语中外来词的历史背景在德语中外来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当时日耳曼语族与其他民族如拉丁语族、希腊语族、英语等进行了广泛的接触。

因此,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外来词开始进入德语。

例如,来自拉丁语的“Datum”(日期)和“Luxus”(奢华),来自英语的“E-Mail”(电子邮件)和“Selfie”(自拍)等。

二、德语中外来词的词义变化外来词在进入德语后,其词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定的变化。

一些外来词在德语中保留了其原始含义,如“Kursiv”(斜体)来自意大利语“corsivo”。

然而,大多数外来词在德语中发生了词义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德语的语境。

一些外来词在德语中保留了其基本含义,但增加了新的衍生含义。

例如,来自英语的“Breakfast”(早餐)在德语中除了表示“早餐”外,还表示“在宾馆中提供的早餐”。

来自法语的“Bonjour”(你好)在德语中除了表示“你好”外,还表示“欢迎光临”等。

三、德语中外来词的使用情况外来词在德语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它们涉及各个领域,如科技、文化、艺术等。

例如,来自英语的“Internet”(互联网)和“E-Mail”(电子邮件)在德语中非常常见,而来自法语的“Café”(咖啡馆)和意大利语的“Spaghetti”(意大利面)也深受德国人的喜爱。

外来词的使用还受到流行文化和国际交流的影响。

例如,随着近年来亚洲文化的流行,一些来自汉语的外来词如“Chinesisches”(中国式的)和“Sushi”(寿司)也成为了德语中的常用词汇。

此外,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来词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如来自西班牙语的“Tequila”(龙舌兰酒)和来自日语的“Summer-Kay”(夏日祭)等。

论德意志帝国时期德语文学中的两种中国套话

论德意志帝国时期德语文学中的两种中国套话

2023年第12期(总第341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2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1论德意志帝国时期德语文学中的两种中国套话叶㊀雨㊀其(湖北大学文学院ꎬ武汉430062)摘㊀要:在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德语文学中ꎬ 祛魅化 和 赋魅化 共在的中国套话构成了德语文坛的独特景观ꎮ这一针对他者的双重言说隐含了德国人的自我修辞:一方面ꎬ通过对中国祛魅ꎬ德国人试图构建 国家民族 的身份意识ꎻ另一方面ꎬ借由对中国赋魅ꎬ德国人渴望找回 文化民族 的自我认同ꎬ克服二元分裂的精神危机ꎮ中国套话的双重性折射出彼时德国人两种正在凝固化的自我认知ꎬ认识他者套话背后的自我修辞性ꎬ对我们理解西方话语里中国形象的实质乃至构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话语而言ꎬ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ꎮ关键词:德意志帝国ꎻ德语文学ꎻ中国形象ꎻ套话中图分类号:I109.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12-0158-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晚清民初德国旅华书写中的 知识中国 形象及其功能研究 (23CZW035)作者简介:叶雨其ꎬ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ꎬ文学博士ꎮ㊀㊀作为一个邦联(Staatenverein)而非联邦(Ve ̄reinstaat)ꎬ德意志帝国(DeutschesKaiserreichꎬ1871 1918)自成立之初便存在一种内在的分裂ꎮ在历史学家梅尼克(FriedrichMeinecke)看来ꎬ这一分裂具体表现为当时德国人的 普鲁士国家民族 和 德意志文化民族 的二元式国族认同ꎬ即 德意志帝国与德意志民族是两个不同的事物[1]41ꎬ 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所必需的根本特征ꎬ并未出现在德意志民族的土地上ꎬ而是出现在普鲁士邦国的土地上 [1]26ꎮ追求现代政治制度的普鲁士与强调民族文化传统的德意志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ꎬ如果说普鲁士国家所膜拜的是抽象的政治共同体ꎬ那么德意志民族所信奉的便是始终处于生成之中的象征性民族文化ꎮ这一二元对立的自我认同观念集中地体现在此时期德语文学里的中国套话上 祛魅与赋魅共在的中国套话显然折射出了彼时德国人两种相互对立的自我表述方式ꎬ而结合19世纪的全球性特征ꎬ与其说这一中国套话是德国人的自我之镜ꎬ不如说是他们在竖立镜像的基础上所进一步展开的自我修辞ꎮ就根本而言ꎬ套话是一种虚构[2]430ꎻ套话生产者并不复制现实ꎬ而是选择了一定数量的特征ꎬ这些特征被判定为适于他所描写的异国[3]206ꎮ在全球性的话语场域之中ꎬ德国人所建构出的中国套话并不关心真实的中国是何种样态ꎬ他们更多地在追求一种语言表述的似真性[4]2ꎬ根本目的则是对自我的国族认同进行修辞ꎮ德国比较文学学者莫泽(ChristianMoser)指出: 在全球性之中ꎬ存在着一种具体的修辞ꎬ这一修辞在不同的话语背景中展开着它的暗示性与说服力ꎮ [5]25因此ꎬ应如何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理解他者套话ꎬ成为我们理解德语文学里的中国套话ꎬ乃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话语建构所无法绕开的首要问题ꎮ㊀㊀一㊁ 套话 的内涵就起源而言ꎬ 套话 (stéréotype)是一个舶来概念ꎮ西方语境之中的套话是人们对某一群体的印象ꎬ也是一种被群体所共享的观点ꎬ它与 陈腔滥调 (cliché)是一组同义词ꎬ是一种由量变所引发的质变ꎮ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看来ꎬ 套话 意味851着特定历史时期内于文本中所大量存在的他者修辞ꎬ在法国形象学研究专家巴柔教授(DanielH.Pageaux)看来ꎬ套话的基本模式是 某个民族是 ㊁ 某个民族不是 ꎻ 某个民族能做 ㊁ 某个民族不能做 [3]159西方文学中关于他者的套话在«伊利亚特»(Illiad)中便已存在:荷马(Homer)认为ꎬ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人就已开始用 野蛮 (áγριοçꎬbarbaros)一词来指涉希腊人以外的异族ꎮ专门从事 野蛮 语义学研究的英国学者伊迪斯 哈尔(EdithHall)指出ꎬ若没有野蛮这一概念的发展ꎬ希腊人的自我意识便不会存在[6]6ꎮ由此ꎬ在文学世界之中ꎬ他者套话和自我意识始终为一组彼此同步的二元反义ꎬ套话一方面是对于异国㊁异族等他者的集体想象ꎬ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套话生产者日趋群体化㊁凝固化的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ꎮ跳出文学领域来看ꎬ有关异国㊁异族的他者套话更为明确地作为一种与权力相缠绕的语言现象而散布于跨文化交流之中[2]432ꎮ在修辞学看来ꎬ套话属于 提喻 (synecdoche)的一种: 隐喻把A看作Bꎬ提喻让B代表A [4]51ꎬ作为提喻的套话选择了对象所具备的某一特性或某一局部ꎬ认为这些零散的个性ꎬ就能代表作为一个整体的他者ꎮ修辞学范畴内的套话因而隐含了一种以偏概全㊁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性逻辑ꎬ在这一意义上ꎬ套话终将以能指对所指的话语遮蔽ꎬ来左右某一族群对另一族群的普遍态度与基本认知ꎮ当我们将视野从具体的学科投向更为普遍的人类精神时ꎬ还可发现:套话实为一种人类思维的抽象活动ꎮ在«抽象与移情»(AbstraktionundEinfühlungꎬ1908)一书中ꎬ德国美学家威廉 沃林格(WilhelmWor ̄ringer)指出ꎬ抽象活动具有两大特征ꎬ其一是以部分替换整体ꎬ以静止取代生成ꎬ其二则是重复ꎮ (抽象活动)把单个事物从其演变的长河中抽离出来ꎬ使之摆脱一切偶然性和变动性并把它提升到必然性层面ꎬ总而言之ꎬ使之永恒 [7]36ꎻ (抽象活动)一方面以平面表现为主ꎬ另一方面竭力抑制对空间的表现ꎬ并独特地复现单个形式 [7]22ꎮ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ꎬ套话均内在地遵循着抽象活动的规律:就建构过程而言ꎬ主体必须根据一定的规则来对对象加以提炼㊁分割㊁复制ꎬ才能实现套话的生成ꎻ就建构目的来说ꎬ套话以空间的局部性取代了空间的整体性ꎬ以时间的断裂性取代了时间的生成性ꎬ以某种用个别替代集体㊁特殊替代一般的语义模式ꎬ来试图消除意义的多样性和生成性ꎮ而如果说抽象活动的目的是将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转变为必然性与合规律性ꎬ那么ꎬ套话的目的ꎬ则是使个人话语成为无可置疑㊁普遍有效的权威ꎬ最终是为了驱逐自我言说所可能具有的不确定性ꎬ将关于自身的认识凝固下来ꎮ可见ꎬ作为一种不断凝固化的自我意识ꎬ他者套话始终在同异二分法的话语框架内来展开ꎬ即通过说 他 是什么ꎬ来指涉自己不是什么ꎮ鲜明的 他我 观念构成了自我言说以及自我修辞所依赖的基础ꎬ而没有对他者之异的感知在先ꎬ没有稳固自我意识这一意图在先ꎬ就没有在他我之间进行比较与判断的前提和动力ꎮ就德语文学里的中国套话而言ꎬ总的来说ꎬ其通过呈现出德国人对待 异 的态度演变过程ꎬ揭示了德国人自我认同的发展脉络ꎮ随着德国人的自我意识从 语族自我 民族自我 发展为 国族自我 ꎬ德语文学里的中国形象也同步性地展现出 呈现异质性 关注异质性 夸大异质性 这一特征ꎮ在16世纪马丁 路德(MartinLuther)进行宗教改革之前ꎬ德语文学尚无 自我 可言ꎬ仅有 德意志人 这一共同称谓ꎮ现存最早可考的记载了 德意志(deutsch)一词的文字资料出现于8世纪下半叶ꎬ彼时该词作为一个拉丁语形容词 theodiscus 被记录了下来ꎬ是一个根据大众语言而建立起来的词汇[8]ꎮ这意味着这一时期的德意志人仅根据区别于邻族的语言ꎬ来对自身进行一种 说德语的群体 的语族式认知ꎮ与德意志人的自我认知相同步ꎬ此时期德语文学将 中国 与 东方 这两个概念互相混用[9]1-16ꎬ所呈现出的中国形象亦为简单的命名式想象ꎬ如 塞里斯 (Seresꎬ意为 丝 )㊁ 契丹 (Kataiꎬ意为 蒙古国 )等ꎮ德语文学中的中国套话最早形成于启蒙时期ꎮ自17世纪开始ꎬ一直到19世纪中期ꎬ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ꎬ德意志人的民族性逐渐得到深化ꎮ德国人的自我意识从 语族自我 发展为 民族自951我 ꎬ作为一个承认而非认知的场所ꎬ中国所具有的强烈异质色彩也开始得到德意志人的重点关注ꎮ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ꎬ抨击当时德国四分五裂㊁公国林立的落后状况ꎬ沃尔夫(ChristianWolff)㊁莱布尼茨(Leipniz)等启蒙思想家根据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的理想化描述ꎬ将中国想象为一个由哲人王所治理的孔教之邦ꎮ这意味着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中国想象不光对中国有哪些异质性进行了呈现ꎬ还对这些异质性加以主观的价值判断和利用ꎬ这种将中国之 异 挪为己用的行为ꎬ标志着中国套话在德语文学中的正式建立ꎮ19世纪对于德语文学里的中国套话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ꎮ尤其是在1871年之后ꎬ伴随着德国逐渐发展为帝国ꎬ中国套话的内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ꎬ于形态层面也从单一裂变为二元ꎮ随着通信科学㊁交通运输乃至观察技术的不断发展ꎬ大批德语知识分子得以首次带着国族意识前往中国ꎬ削弱了中国原本在时空层面所具有的陌生性与异质色彩ꎮ学者曹卫东曾指出: 中国作为 异国 所具有的 异国情调 ꎬ到了十九世纪已在大幅度地退缩和全方位地凋萎ꎮ要想进一步地利用中国ꎬ寻找到中国身上的 异国情调 ꎬ就必须拓宽中国的异国图景ꎮ [10]215-216对异质性的呈现因而演变为充满权谋色彩的挪用 面对一个神秘性日渐退减的中国ꎬ德国人必须要夸大其相异之处ꎬ才能对其加以利用ꎮ此时的德国人逐渐分化出了对待中国之异的两极态度:一方面ꎬ现代化进程促使德国人的自我意识由之前的 民族自我 进一步发展为 国族自我 ꎬ这令他们转向抽象的 国家 概念ꎬ试图在科学技术㊁政治制度㊁文明体制中来构建政治身份ꎬ并因此对 中国之异 持贬斥的态度ꎻ另一方面ꎬ在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全方位冲击面前ꎬ德国人也对现实感到震悚㊁困惑㊁虚无ꎬ由此ꎬ他们希图重回德意志民族的共同神话与历史记忆ꎬ渴望借由美化 中国之异 ꎬ来达到批判西方现代文明的目的ꎮ然而ꎬ不论是祛魅化还是赋魅化的中国套话ꎬ归根结底都是对中国之异的夸大ꎻ它们最终所反映的仍非真实的中国ꎬ而是彼时的德国人寻找自我认同㊁进行自我确证的两种相反的方向ꎮ㊀㊀二㊁祛魅化的中国套话:僵滞㊁肮脏㊁野蛮 欧洲人把一个统一的文明模式强加给世界的时候ꎬ也剥夺了遥远国家的魅力和诗人们的梦想ꎮ [3]255-256如果说 魅 (dieZauberung)意味着巫术与神话等超出理性限度的美学范畴ꎬ那么ꎬ 祛魅 (dieEntzauberung)则强调了 美学经验的溃败与理性的胜利 [11]2-3ꎮ祛魅意味着以理性诠释万物的科学性世界观占据了主导地位ꎬ而受帝国主义㊁民族主义㊁殖民主义影响ꎬ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德语文学中存在着大量对于中国的祛魅化想象ꎮ德国学者恩斯特 罗泽(ErnstRose)从价值层面对19世纪欧洲所流行的祛魅化中国形象进行过总结: 中国在18世纪被视为一个启蒙帝国的典范ꎬ在19世纪却被虚构为一个保守的国家ꎮ相应的ꎬ中国人在被视为 智慧的中国人 之后ꎬ转而被丑化为 眯缝眼 ꎮ尤其是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后ꎬ 黄祸 口号在整个欧洲广为流传ꎮ [12]56而对于此时期德国人的自我认知来说ꎬ 聪明㊁勇气㊁机遇㊁能量与幸运 这一系价值观念正在成为套话 [13]44ꎮ由此ꎬ与针对自身的套话式认知形成对照ꎬ一个与自身全然迥异的 僵滞 肮脏 野蛮 的祛魅化中国也悄然诞生于文本之中ꎮ为了凸显出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与殖民主义的正当性ꎬ一批亲自造访过中国的德语作家对中国人㊁中国文化进行了僵化与停滞的描绘ꎮ普鲁士公使夫人海靖夫人(ElisabethvonHeyking)在小说«春:早春中国故事»(Tschun.EineGeschichteausdemVorfrühlingChinasꎬ1914)中刻画了一位精神麻木的中国少年春(Tschun): 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惊奇ꎬ但是他却对自己的兴奋极为压抑ꎬ保持着彻底的冷静ꎬ这恰好符合一个几千年来未曾因世上新鲜事物而惊奇的古老种族的后人之行为ꎮ [14]16在她看来ꎬ僵滞不光是春的个性ꎬ还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特征: 年轻的中国人常常会表现出惊人的接受能力ꎬ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抵达停滞期ꎬ彼时他们整个消耗殆尽的种族会显现出疲惫ꎬ从而不愿意再将任何新事物放入血管空空的大脑之中ꎮ [14]36同样ꎬ在于1912061年间造访过中国的赫尔曼 凯泽林(HermannKeyserling)眼中ꎬ僵滞是中国人的最大共性ꎮ凯泽林笔下的僵滞强调了心灵的麻木 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一无所知ꎬ只满足于重复自己的工作ꎻ手工艺者对自己所创造的工艺品缺乏审美ꎬ不注重艺术审美性ꎬ只注重人工物质性: 倘若我再看到这些非同寻常的小手工艺者是一个个怎样冷静㊁乏味的人ꎬ我仍会思绪万千ꎮ很显然ꎬ中国文化对这些个体而言毫无意义ꎬ所有的工艺的完成纯粹是一种例行程序ꎮ [15]13凯泽林认为ꎬ中国人之所以呈现出僵滞的整体面貌ꎬ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个人生活方式缺乏活力ꎬ另一方面则在于中国文化传统对个性的无视: 东方人的自我意识在个人的内心占据的中心地位明显弱于我们西方人ꎬ因此个人所承受的痛苦相对而言是无关紧要的ꎮ [15]23在西方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里ꎬ中国只是一个等待被德国人去认识和装扮的静态客体ꎮ 僵滞 因此并不是中国的客观形态ꎬ而是德国人动态化自我的反面ꎮ作为德国人的自我之镜ꎬ 僵滞的中国 映照出了一个正不断进步的自我ꎬ一种以 为世界祛魅 为天职的进步主义情怀ꎮ这一对中国的祛魅化修辞因而揭示了上述德语作家那充满局限性的视域ꎬ意味着一种过分膨胀的主体意识已在彼时的德语文化圈逐渐浮现:当自我已有能力去对他者进行裁定时ꎬ自我便成为了世界的主宰者ꎮ在 僵滞的中国 这一套话外ꎬ基于 洁净 的自我认知ꎬ大批游记作家将中国界定为 地球上最肮脏的地方 [16]186ꎮ1865年5月3日ꎬ正在中国北方游历的考古学家海因里希 施里曼(Hein ̄richSchliemann)不加掩饰地在日记中写道: 在我这辈子见过的所有肮脏的城市里ꎬ天津是最脏㊁最令人厌恶的ꎮ所有旅行的意义在这里被持续亵渎ꎮ [17]17于1898年造访北京的记者高德满(PaulGoldmann)亦认为ꎬ若想描绘出一个真实的北京ꎬ 就要给这个城市加以点睛 脏ꎮ [16]284而 肮脏 不光被用来描写中国城市㊁中国街道ꎬ还进一步衍生为对中国人的形容: 北京的乞丐是我见到过的最恶心㊁最难看的乞丐ꎮ跟这些浑身肮脏㊁衣不蔽体㊁肢体不全或者浑身溃烂的乞丐比起来ꎬ伦敦东区的贫民简直就是绅士了ꎮ [16]205在恩司诺(A.H.Exner)等代表了普鲁士官方立场的德语作家看来ꎬ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体系才是真正洁净的存在ꎬ在表述 肮脏的中国人 时ꎬ他们实则在暗示着自身的洁净:海靖夫人笔下的春是一个肮脏㊁矮小的中国少年ꎬ而他相对于其他的中国少年而言更为干净一点ꎬ只因母亲身为基督徒 在中国ꎬ基督教还附带意味着清洁 [14]3ꎮ英国人类学家玛丽 道格拉斯(MaryDouglas)指出: 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污垢ꎬ它只存在于关注者的眼中ꎮ [18]导言2 肮脏 与 洁净 这组对立性修辞因而隐含了修辞主体对于 异者 的主观排斥ꎮ而 污秽就是位置不当的东西 一种模式如果想要保持下去的话ꎬ就一定要将不洁或污秽排除在外 [18]54ꎮ 肮脏的中国 不光暗示了既有秩序的岌岌可危ꎬ还隐含着一种权力话语:它赋予中国以不正当性ꎬ对于肮脏事物的剔除成了一种使命ꎻ而为了确保自己的秩序不被颠覆ꎬ德国人必须厌恶中国㊁净化中国乃至征服中国ꎮ此时期德语文学对于中国肮脏化的呈现ꎬ所体现的是修辞主体那试图消除不确定性㊁控制他者的欲望和决心ꎮ针对中国的肮脏化修辞因而最终演化为服务于普鲁士政府海外殖民政策的修辞方式ꎮ以冯塔纳(TheodorFontane)笔下那 野蛮的革命巨龙 [19]144为代表ꎬ大量的德语作家开始对中国进行野蛮化的诠释ꎮ卡尔 迈(KarlMay)在探险小说«江路»(DerKiang-Luꎬ1880)中直接将中国比作一条充满敌意的 巨龙 : 中国!东方最美妙的国度ꎬ巨大的地龙 我该用我那野蛮人的双眼去承担你充满敌意的目光吗? [20]69这一 充满敌意的野蛮中国 在海靖夫人笔下得到了更为独到的书写ꎮ在«春:早春中国故事»中ꎬ春自小便没有父亲ꎬ母亲则是由教会抚养大的ꎬ这令他自小便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ꎬ并对西方世界充满幻想和憧憬ꎮ之后与德国大使夫人 太太 的相遇更令春逐渐在精神上被殖民ꎮ在春看来ꎬ西方文明是 更高级的文明 [14]38ꎻ在遭受同胞欺负时ꎬ春的第一反应是逃往使团区: 他想要从这里逃走ꎬ逃到正确的人们那里161去ꎮ [14]30而当春逃至使团区以后ꎬ海靖夫人使用了极为梦幻的笔触ꎬ来对此时春如同 获救 一般的心情进行渲染: 空气里到处闪烁着明亮的阳光ꎻ颜色溶解在光芒里ꎻ轮廓逐渐模糊ꎬ被钻石般的灰尘所包裹 没有一处有阴暗ꎮ到处都是轻颤的㊁夺目的㊁闪动的光芒ꎮ这对于短暂的中国之春来说是无法忘却的时刻ꎬ它宛如一个梦境ꎬ将呼啸着风暴的冬天与炙热的夏天分隔开来ꎮ [14]31 生平第一次ꎬ他感到自己被外国人所保护ꎬ免受自己人的伤害ꎮ [14]34故事的转折出现在后半部分:随着义和团运动的爆发ꎬ使团区遭受了猛烈的围攻ꎮ春在暴动中失去了母亲ꎬ最终幡然醒悟:这场暴动正是西方人的殖民主义所造成的ꎬ原来西方人并没有他之前所想象的那样好ꎮ海靖夫人将义和团运动描述为一场极为野蛮的暴行ꎬ她看似对西方殖民主义进行了批判ꎬ实际上所批判的却并非殖民主义本身ꎮ美国学者玛丽 希尔(MaryRhiel)认为: 海靖夫人的作品生产出了两种分离的㊁不平等的㊁不可比较的文化ꎮ [21]海靖夫人希望西方殖民主义以温情脉脉的形式来进行ꎬ就像18世纪的英国那样ꎮ然而ꎬ随着在殖民地的不断深入ꎬ海靖夫人的 英国式贵族梦 逐渐破碎了:她不断追忆那已然没落的人道主义权力扩张模式ꎬ厌恶帝国主义经济秩序ꎬ更厌恶那朝向殖民地蜂拥而至的 物质主义 商人ꎬ这意味着她在小说中所最终描绘的 春的觉醒 ꎬ是对 物欲至上的欧洲 以及 野蛮暴力的中国 的双重批判ꎬ而非对殖民主义本身的批判ꎬ更非对未来中国的希冀与热望ꎮ可见ꎬ海靖夫人虽然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出了对待中国的温情态度ꎬ她笔下的野蛮中国依然与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官方立场相符ꎬ是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视野下的祛魅化中国形象ꎮ1900年ꎬ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爆发ꎬ中国在一夜之间以野蛮的形态广泛出现在了彼时的德国公众视野之中ꎮ威廉二世于1900年7月27日发表了著名的«匈奴演说»(dieHunnenrede): 不要宽恕ꎬ不要捉俘虏ꎬ谁要是落入你们手中ꎬ谁就是死亡ꎮ [22]282在这种号召以暴制暴㊁以野蛮镇压野蛮的敌对立场之中ꎬ威廉二世赋予了中国殖民计划以正当性ꎮ通过带有激进色彩的修辞ꎬ 野蛮 令中国所具有的相异性被彻底转变为敌对性ꎬ 野蛮的中国 套话因而代表了帝国的官方立场ꎬ成为殖民主义的扩张策略之一ꎮ㊀㊀三㊁赋魅化的中国套话:神秘㊁性化㊁圣化对他种魅力的感知需要以与自身的落差为前提[23]78ꎮ当普鲁士政府将抽象的政治原则视为普世真理时ꎬ一批强调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知识分子与之背道而驰ꎬ走上了一条强调文化民族而非国家民族的自我认同之路ꎮ为了疗愈被工业文明以及现代化进程所损伤的生命有机体ꎬ他们一头扎进了最能代表德意志民族性的宗教浪漫主义之中ꎬ试图找回人类的内在价值ꎮ简言之ꎬ当普鲁士国家民族走向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性普世主义时ꎬ德意志文化民族则渴望回归民族性ꎮ建立在言说文化民族的主观目的上ꎬ另一批德语作家开始提倡知识的巫术化与世界的性化ꎬ旨在以发掘人类原欲及史前文化的丰富象征意味ꎬ来建立起一个 非理性 反二元分裂 反文明 的 神格化诗人王国 [24]2ꎮ一个神秘化的中国开始在此时期的德语文学中大量涌现ꎮ在通俗作家马克思 道滕代(MaxDauthendey)的中国系列小说里ꎬ 中国 因为有着天人相接的感应模式ꎬ而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美感ꎮ通过强调封建时代中国人的八字文化ꎬ小说«在官吏俱乐部»(ImMandarinenklubꎬ1909)将中国渲染为一种带有奇幻的色彩的故事背景ꎻ而在同年发表的另一篇小说«未埋葬的父亲»(Derunbeer ̄digteVater)中ꎬ道滕代所讲述的也是一个超自然的中国故事ꎮ为使父亲入土安葬ꎬ贫困的孝女走投无路ꎬ只能无助地哭泣ꎬ她的泪水感动了地母ꎬ于是大地忽然裂开ꎬ将其父亲掩入了怀中ꎬ使他安然入土ꎮ道滕代笔下的中国显然是一个强调 互渗率 的巫术世界ꎬ在这个世界中ꎬ 客体㊁存在物㊁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既是它们自身ꎬ又是其他什么东西 [25]69ꎮ对道滕代而言ꎬ不论是八字与命运之间的隐秘关联ꎬ还是那大地与孝女之间的情感共振ꎬ最终所强调的不光是故事的玄奇特征ꎬ还是指向了西方理性思维边界的神秘之美: 当你踏上这条街道时ꎬ你便会相261信ꎬ自己正身处一个超自然的世界之中ꎮ [26]62 超自然 意味着超出理性之外ꎻ通过呈现非理性的异国情调ꎬ道滕代笔下的神秘中国勾勒出了理性的限度 他舍弃了线性的二元对立思维ꎬ转而投向了不主张划界意识的互渗律ꎮ互渗律给任何使它惊奇的事件都凭空添上神秘的原因[25]359ꎬ对道滕代来说ꎬ过分强调物我二分的西方理性主义显然无法令麻木的现代人再度遭逢美感ꎬ唯有将万事万物涵摄为一体的神秘力量ꎬ才能真正能令人突破经验的限制㊁重获新生ꎮ这一创作理念在彼时的德语文坛并非个例ꎬ就连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了解的黑塞也曾写道: 在蒲松龄的故事里ꎬ白天与夜晚㊁人与鬼之间的界线不那么清楚ꎬ像霍夫曼的童话一样ꎬ灵怪白日里出现在人的生活中ꎬ与人相遇ꎬ人鬼之间ꎬ没有恐惧和惊怵ꎬ只有友谊和爱情 各个事件之间都有关联ꎬ事物移位如同梦境中出现的情况ꎮ [27]123-124 中国 因其非理性意味而创建出一个满是不确定性的美学世界ꎬ用荣格(C.G.Junge)的话来说ꎬ它 显然没有内外㊁上下㊁彼此㊁我你㊁好坏之分 我于其间是不可分割的此与彼ꎻ我于其间体验自身之中的他者的同时ꎬ非我之他者也体验我 [28]20ꎮ通过对中国进行神秘化修辞ꎬ德国人试图闪避那过分强调 物我两分 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ꎬ探寻另一种开掘自我精神的方式ꎮ沿着这一 非理性 路径ꎬ部分德语作家进一步对中国题材进行了 性化 的处理ꎮ西方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性压抑史ꎬ尤其是在中世纪之后ꎬ 禁欲 成为官方以理性克制欲望㊁以教条统摄精神㊁以规则压抑天性的思想钳制手段ꎮ禁欲在本质上划定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界限ꎬ它通过禁忌的设定与罪感的生产ꎬ不仅颠倒了人的生命本能ꎬ还将一种二元对立的意识植根到西方人的精神内部ꎮ斯宾格勒(OswaldSpengler)在«西方的没落»(DerUn ̄tergangdesAbendlandesꎬ1918)中便曾发出如下感慨: 我们不是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把印度和中国文化那深广而复杂的内容都贬抑为脚注了吗? [29]16为了克服这一充满割裂感的生命体验ꎬ冯塔纳在小说«艾菲 布里斯特»(EffiBriestꎬ1895)中讲述了一个充满性隐喻的 中国故事 :在普鲁士贵族女性艾菲的家中ꎬ曾有一名中国仆人殉情死亡ꎮ死后的中国仆人虽然身处阴间ꎬ却不断与生者对话ꎬ而往往是在艾菲的丈夫不在家时ꎬ中国仆人的鬼魂就会频频显灵于艾菲的梦中ꎬ在她床边磨磨蹭蹭 [19]97ꎮ这一发生于普鲁士贵族女性与中国鬼魂之间的交感体验建构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故事空间:它意味着被文明所压抑的性本能已在暗中苏醒ꎬ意味着被现代化进程所损害的生命原欲已在躁动不安地寻求释放路径ꎮ而恰恰是在非理性的梦境中ꎬ在非我的他者世界里ꎬ艾菲的性欲得到了表达和宣泄ꎮ此时此刻ꎬ中国仆人的鬼魂不再是被压抑和否定的他者ꎬ而是给予了西方人以精神慰藉的交流者ꎮ在 性 的象征之下ꎬ两人的对话逐渐谱写出一种跨越了生死界限的心灵感应ꎬ一种突破了中西隔膜的情感共振乃至灵魂勾连ꎮ中国由此愈发得到了德语世界的性化演绎ꎮ在戏剧«白扇»(DerWeiβeFächerꎬ1897)中ꎬ奥地利戏剧家霍夫曼斯塔尔(HugovonHofmannsthal)聚焦于原小说中 不忠的寡妇 这一核心内容ꎬ将冯梦龙笔下的世情小说改写为一个寡妇冲破伦理束缚㊁解放性欲的故事:在丈夫生前ꎬ米兰达曾向他保证ꎬ在他死后依然忠诚于他ꎬ然而成为寡妇后的米兰达却怪梦频现ꎻ她梦见丈夫的脸忽然在开满鲜花的坟墓上显现ꎬ且比她印象中的 更为年轻㊁更为鲜活 [30]102ꎮ为了将丈夫的面容辨认得更清晰ꎬ米兰达拿出扇子ꎬ试图将掩映着他面庞的花朵扇开ꎮ谁知ꎬ在她的扇动之下ꎬ花朵却渐渐凋零坠落ꎬ丈夫的脸孔也随之消失ꎮ戏剧中有一处细节与扇子之间构成了 不忠 的互文:在丈夫的病榻前ꎬ米兰达曾为他朗读书本ꎬ一次ꎬ她无意间拿起了 神圣的特蕾莎 (dieheiligeTherese)的自传ꎬ但那本书令她感到不安ꎬ因为对她而言ꎬ 每一行都意味着死亡 [30]110ꎮ特蕾莎是中世纪知名的天主教教徒ꎬ她在自传中以梦呓般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神启ꎬ而由于她的叙述方式充满了性意味ꎬ许多人认为ꎬ她所记载的 神启 实为一种性幻想ꎮ特蕾莎的自传暗示了米兰达心底的渴望ꎬ替她讲出了自己难以启齿的内容ꎬ由此ꎬ«白扇»所主要展现的内容ꎬ实为米兰达被道361。

跨文化交际—中德差异课件

跨文化交际—中德差异课件
工作节奏
德国文化中工作节奏较快,强调高效率和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在 中国文化中,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更注重稳定和持久的工作关系。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德国文化中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鼓励员工追求个人生活和 兴趣爱好。在中国文化中,工作通常更为重要,个人生活常常需
要为工作让步。
05
CATALOGUE
跨文化冲突与解决
03
语言障碍与误解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和误解。
为了减少误解和冲突,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并尊重彼此的文
化差异。
03
CATALOGUE
社交习惯
社交场合
家庭聚会
在中国,家庭聚会通常由长辈主持,晚辈尊重长辈,积极 参与家务活动。在德国,家庭聚会更注重个人空间的独立, 晚辈可能不会参与家务活动。
间和独立性。
04
CATALOGUE
价值观差异
个人与集体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在德国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高度重视,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 义更为重要,个人的利益通常要服从于集体或组织的利益。
独立思考与权威服从
德国文化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不轻易接受权威的观点。而在中国文化中,尊重权 威和传统是重要的价值观念。
直接与含蓄
中国人在交往中通常比较含蓄, 表达方式较为间接,而德国人则
更加直接和坦率。
情感表达
中国人在交往中比较注重情感控制, 不太轻易表露个人情感,而德国人 则更加开放和直率地表达情感。
决策方式
中国人在交往中通常采用集体决策 方式,强调协商和共识,而德国人 则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决策。
礼节与礼貌
02
CATALOGUE

十个文明语言

十个文明语言

十个文明语言文明语言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语言,并且它们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介绍十个不同的文明语言,包括英语、汉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葡萄牙语和韩语。

每种语言将从起源、特点、使用范围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1. 英语:起源于古日耳曼语系,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英语是英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和许多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

其特点包括广泛的词汇量、语法简单易学等。

2. 汉语:起源于汉民族,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汉语以声调为特征,拥有复杂的汉字系统。

它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并在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华人社群中被广泛使用。

3. 阿拉伯语:起源于古代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圣经《古兰经》的语言。

阿拉伯语使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具有复杂的文法和丰富的词汇。

它是中东地区的官方语言,并在阿拉伯国家间广泛通用。

4. 西班牙语:起源于拉丁语,并传播至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国家。

西班牙语以浪漫性和丰富的音调变化而闻名,是世界上第二大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它是西班牙的官方语言,并在拉丁美洲和西班牙前殖民地地区广泛使用。

5. 俄语:起源于斯拉夫语系,是斯拉夫人民的官方语言。

俄语使用西里尔字母,具有丰富的屈折语法和音变规律。

它是俄罗斯的官方语言,也是独立国家联合体中成员国的一种官方语言。

6. 法语:起源于拉丁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

法语以其独特的词汇和语法规则而闻名。

它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包括欧洲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7. 德语:起源于西日耳曼语系,是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的官方语言。

德语以其复杂的语法规则和构词方式而著名。

它是欧洲联盟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许多学术领域的重要语言。

8. 日语:起源于日本,并受到汉字和汉语影响。

日语以其独特的音节和书写系统而著名。

它是日本的官方语言,并在日本社会中广泛使用。

9. 葡萄牙语:起源于拉丁语,是葡萄牙和巴西等国的官方语言。

葡萄牙语在语法和发音上与西班牙语相似,但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一些不同。

论述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

论述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

论述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摘要:随着语言的发展,不同的语言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德语中也出现了不少中文外来词,本文将对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关键词:德语;中文外来词;发展趋势1.德语中文外来词的含义在中文里,外来词就是本族语言体系中不存在的,而是借助其他语言中的词汇来表达一定的含义的词汇,并且随着使用频率和次数的增加,发展成为了本族语言中的一个部分。

外来词在语言整体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但是它的范围非常广泛,随着外来词越来越多的被人們使用,它在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汇不断涌入,为本族语言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随着中文的发展,中文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加强,中国和德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也不断扩大,因此德语中也出现了许多中文外来词。

据统计,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大概有将近两百个,包括音译词如chan/tschan(禅)、chang(长);意译词如fruhlingsrolle(春卷)、papiertiger(纸老虎);混合词如以China(中国)而组成的中文外来词,有Chinakracher(鞭炮)、Chinakarpfen(中国鲤鱼)、Chinakohl(大白菜)、Chinaware(中国货:特指瓷器)等等,覆盖了很多领域,并且不断扩展。

2.德语中文外来词的特点2.1德语中文外来词的渐进性在大约两个世纪之前,德语中几乎没有中文的外来词,在那时,德语中的外来词主要源自法语、英语和拉丁语。

近代以来,随着日本和德国的联系加强,德语里开始出现日语外来词,如Judo(柔道)、Sushi(寿司)等。

自现代以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发展自身的经济和科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与德国在各个方面的联系也不断发展并加强,因此德语也开始出现了中文外来词,并且不断的扩展。

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是渐进性的进行发展的,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与时俱进,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进行交流的不同需求而不断更新、补充和替换。

盘点来中国旅游的十大文化差异(中德对照)

盘点来中国旅游的十大文化差异(中德对照)

Hinter dieser Tür lauern viele interkulturelle Missverständnisse...这扇大门后面潜伏着很多不同文化间的误会。

Besucher staunen: Wie kann das Reich der Mitte so ganz anders ticken! Zehn Unterschiede, die China-Reisende kennen sollten.游客们很惊讶:中国怎么可以如此―别具一格‖。

去中国游玩不得不知道的十大差异。

Kaum ein Land hat so viel Kulturschock-Potenzial wie das Reich der Mitte: Der mörderische Straßenverkehr versetzt Westler in Angst und Schrecken, wütende Beschwerden werden mit einem Lächeln quittiert, und Unfallopfer auf derStraße ignoriert, Hilfe kommt oft erst spät. Als wäre dies nicht genug, muss sich der westliche Besucher auch noch als Analphabet durchs Land schlagen. Und wieso werden so viele offensichtliche Missstände nicht sofort beseitigt? Hinter dem vermeintlich unsinnigen Verhalten steckt oft ein handfester Grund.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大的潜力,让人不断受到文化冲击:凶残的街道交通状况让西方人陷入恐慌,倒大霉的时候也能笑颜以对,对街上的事故受害者可以视而不见,救援又总是姗姗来迟。

世界各地的语言与文化

世界各地的语言与文化

世界各地的语言与文化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深远而又微妙。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则塑造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世界各地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塑造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语言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文化则是人们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习俗的集合。

一方面,文化塑造了语言的词汇、语法和含义,反过来,语言反映和传承了文化的不同方面。

以汉语为例,汉语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中国的文化影响了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中国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此汉语中有许多用于描述亲属关系和尊称的专有名词。

另外,汉字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细节和精神内涵的重视。

同样地,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也受到不同文化影响的塑造。

英语的词汇中融入了法语、拉丁语、德语等其他语言的词汇,这些词汇丰富了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反映了英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殖民扩张。

二、世界各地的语言多样性与文化独特性世界上有6000多个不同的语言,每个语言都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和独特历史。

语言的多样性带来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例如,在非洲大陆,有着丰富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尼日利亚作为非洲最大的国家之一,有着250多个不同的语言,这反映出尼日利亚独特的部落文化和地理条件。

每个语言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传统,形成了多样而丰富的尼日利亚文化。

另外,在亚洲地区,印度是一个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印度有超过1500个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它们反映了印度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和宗教传统。

印度的语言和文化丰富多样,使得这个国家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表达的重要中心。

三、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对个人而言,语言是构建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

人们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身份,从而与他人建立联系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德语介绍
Traditionell wird die Kalligrafie als h?chste Auspr?gung der bildenden Künste Chinas angesehen. Sogar der Charakter eines Menschen wird zuweilen nach der Eleganz seiner Handschrift beurteilt. Dekorative Kalligrafie ist in China allgegenw?rtig - man sieht sie an H?hlenw?nden, Monumenten und Bergh?ngen. Die wichtigsten Werkzeuge für die Kalligrafie - Pinsel und Tusche - sind zugleich die Utensilien der chinesischen Malerei, deren ausdrucksvollste Komponenten Linienführung und Farbschattierungen sind.
Trotz aller Zerst?rungen durch Verwitterung, Kriege und Ideologien sind zahlreiche architektonische Kostbarkeiten erhalten geblieben. Zu den Zeugnissen der Vergangenheit z?hlen die kaiserlichen Monumente in Beijing, die Kolonialbauten in Shanghai, die sehr l?ndlich gepr?gten D?rfer sowie die buddhistischen, konfuzianischen und taoistischen Tempelanlagen.
Schon in neolithischer Zeit (9000-6000 v. Chr.) waren Grabbeigaben ein Merkmal der chinesischen Kultur. Rituelle Gef??e, Waffen, Tonfiguren, Jadegegenst?nde und zeremonielle Bronzen wurden den Verstorbenen auf ihre Reise ins Jenseits mitgegeben. Auch die Ursprünge der Gebrauchskeramik reichen in antike Zeiten zurück. Bereits im sechsten Jahrhundert wurde das Porzellan erfunden und die künstlerische Blüte dieses Produktionszweiges wurde unter der Herrschaft der Song-Dynastie erreicht.
Offizielle Amtssprache des Landes ist das im Raum Beijing verbreitete Mandarin. Die Chinesen nennen ihre Sprache "Putonghua" (allgemeine Hochsprache). Etwa 70% der Bev?lkerung beherrschen Mandarin, doch werden zahlreiche weitere Sprachen und Dialekte gesprochen, die sich auch ihrerseits wieder in untergeordnete Dialekte aufsplittern. Von Chinas sieben Hauptsprachen hat neben Mandarin das Kantonesische die weiteste Verbreitung. Kantonesisch ist die lingua franca in Guangdong, Süd-Guangxi, Hongkong und (teilweise) Macao.
Chinas literarisches Erbe ist nahezu unüberschaubar, doch durch die nur begrenzte übersetzbarkeit ist es für westliche Leser kaum zug?nglich. Es gibt eine klassische (gr??tenteils konfuzianisch gepr?gte) sowie eine popul?rsprachliche Literaturtradition (zu der beispielsweise die epische Prosa der Ming-Dynastie geh?rt). Das chinesische Theater ist gleichbedeutend mit dem Begriff der chinesischen Oper, da die Musik eine wichtige Rolle spielt. Zugleich verknüpft es so unterschiedliche Kunstrichtungen wie Akrobatik, Kampfsport und stilisierten Tanz. Das chinesische Kino hat unter Cineasten im Westen viele Anh?nger gefunden. In der jüngeren Vergangenheit haben sich talentierte Filmemacher der so genannten "5. Generation" einen Namen gemacht. Zu ihnen geh?ren Zhang Yimou ("Rote Laterne"), Chen Kaige ("Lebewohl, meine Konkubine") sowie Wu Ziniu und Tian Zhangzhuang. Auch Produzenten aus Hongkong, deren Filme vom Prinzip "Osten und Westen treffen sich" gepr?gt sind, haben sich internationalen Ruf verschafft: Besondere Erw?hnung verdienen John Woo ("Hard boiled") und Ringo Lam ("Full Contact").
Die chinesische Küche ist ungeheuer vielf?ltig - und mitunter nichts für Zimperliche. Südchinesen verkünden voller Stolz, dass sie alles verzehren, was vier Beine hat - mit Ausnahme von Tischen. Im Gro?en und Ganzen bietet die chinesische Küche eine einfallsreiche Vielfalt an Gerichten, die aus einer relativ beschr?nkten Anzahl von Zutaten zubereitet werden. Sie l?sst sich in vier regionale Hauptkategorien untergliedern: Beijing-Mandarin-Shandong (Grundnahrungsmittel: Nudeln und ged?mpfte Kl??e), Kantonesisch-Chaozhou (kurz gegartes Fleisch und Gem üse), Shanghai ("rote Küche") und Sichuan (h?llisch scharf, da reichlich Chili verwendet wird). Das am weitesten verbreitete nicht-alkoholische Getr?nk ist Tee, doch westliche Softdrinks und abgewandelte Varianten gewinnen deutliche Marktanteile. Popul?rstes alkoholisches Getr?nk ist Bier. Von der ehemals deutschen Provinz Tsingtao zeugen die noch funktionierenden Brauereien. "Wein" ist ein schwebender Begriff, der sich auf Kr?uterschnaps, Reiswein und Getr?nke mit eingelegten Eidechsen, Bienen oder Schlangen erstreckt. Beliebt und exklusiv ist Maotai - ein starker Schnaps aus Hirse, der westliche Nasen an Farbverdünner erinner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