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 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生活着很多,你知道生物圈有多少中植物吗?它们可以分成哪些类?一.藻类植物1. 生活环境:水中。
2. 形态:单细胞或多细胞。
3. 结构:结构简单,没有根、叶、茎等器官的分化。
4. 与人类及生物圈的关系:(1)释放氧。
(2)鱼的饵料。
(3)食用。
(4)药用。
二.苔藓植物1. 生活环境:阴湿的陆地。
2. 形态:植株矮小。
3. 结构:出现根叶、茎的分化,假根。
4. 与人类及生物圈的关系:监测空气污染。
三.蕨类植物1.生活环境:潮湿的陆地。
2.形态:植株高大。
3.结构:出现根、叶、茎的分化。
4.与人类及生物圈的关系:(1)观赏。
(2)绿肥及饲料。
(3)食用。
(4)药用。
(5)古代的蕨类植物形成了煤。
板书设计一、藻类植物1.生活环境:水中。
2.形态:单细胞或多细胞。
3.结构:结构简单,没有根、叶、茎等器官的分化。
二、苔藓植物1.生活环境:阴湿的陆地。
2.形态:植株矮小。
3.结构:出现根叶、茎的分化,假根。
三、蕨类植物1.生活环境:潮湿的陆地。
2.形态:植株高大。
3.结构:出现根、叶、茎的分化。
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认识并会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会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力目标:能运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种子的结构,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的结构,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的真情实感。
《种子植物》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设计课后 延伸[提问]种子中的胚芽、胚轴和胚根将来会发育成新植株哪些部分呢?请同学自己在家实践一下, 老师好期待你们的实验成果啊!扩充知识, 培养兴趣和探究能力, 并为种子的萌发作准备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归纳总结。
回忆与归纳, 巩固知识。
小组评价监督各组完成自评和互评。
激发探索积极性板书设计第二节 种子植物一、种子的结构菜豆种子结构图 玉米种子结构图二、二者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2片; 无胚乳; 双子叶植物玉米种子子叶1片;有胚乳; 单子叶植物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 实验方法设计合理, 有创新;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化, 课堂延伸和课后拓展突显了本节教学的特点。
由于时间有限, 未能进行更多更进一步的课堂延伸, 如何将实验教学更好(两片)(一片)地与实际生活结合是今后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附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的导学案【实验目标】1. 过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描述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实验过程中, 提高实验能力, 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 以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
3.培养团结与互助的精神, 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的快乐。
【实验过程】任务一: 观察菜豆种子1.请同学们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 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解剖菜豆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自动手进行解剖, 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并填好菜豆种子的结构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1.菜豆种子2.你发现了吗?菜豆种子的胚有几片子叶?因此,菜豆是( )植物。
任务二: 观察玉米种子1.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外形, 你发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 册第3单元5、1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案

第1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2、技能方面:(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情感态度方面:(1)在独立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2)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
2、难点: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教法:启发法、演示法、讲授法2、学法:对比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今天来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得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说起。
【导入新课】空气中氧气所占的比例仅为21%左右,而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都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二、自主学习,认知体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的增重完全来自于土壤,因此植物增重多少,土壤就减轻多少。
你同意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吗?【海尔蒙特的否定】海尔蒙特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因此设计了著名的“柳树实验”。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1页“想一想,议一议”分析:1.实验前后柳树苗和土壤的重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海尔蒙特是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的?3.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呢?17世纪后叶,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发现了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因而认为,正是由于这些气孔,植物与外界进行了气体交换。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后来在1773年,普里斯特利又做了一个经典实验。
请同学们观看课本122页,图3-33普里斯特利实验分析:1.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2.有几组对照实验?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3.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空气的成分,直到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这一结果。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3

4.学生对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已有一定基础,但需要结合光合作用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他们对绿色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爱绿色植物,增强环保意识。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基本概念、表达式及反应式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解决问 Nhomakorabea的能力。
3.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的表现。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在学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深刻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5.总结讲解:教师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讲解,强调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对生物圈的意义。
6.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关爱绿色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教育。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复习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复习教案5篇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教学目标:1.说明植物嫁接的基本方法与原理。
2.概述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3.举例说明昆虫、两栖动物、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4.解释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区别。
5.分析、应用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学重点:1.概述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2.举例说明昆虫、两栖动物、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3.解释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区别。
4.分析、应用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学难点:1.说明植物嫁接的基本方法与原理。
2.分析、应用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第一课时一.本单元知识网络第14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1.生殖的概念、意义、方式概念:生物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的现象意义:维持生物物种(种族)的不断延续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无性生殖出芽生殖:酵母菌等( 不是指植物的“芽” )主要方式营养生殖:植物营养器官的嫁接、扦插、压条等方式组织培养:利用植物组织、细胞在无菌培养基上培养下一代有性生殖概念:一般是由亲代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下一代2.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果皮子房壁种皮珠被子房种子胚珠胚受精卵果实3.果实和种子的传播:以相关的结构适应着各自的传播方式。
依靠风力:蒲公英果实有伞状的毛依靠水力:椰子树果实漂浮在水面上依靠动物与人的运动:苍耳果实表面有钩刺依靠自身的弹力:豌豆果实开裂时,果皮向内蜷缩,将种子弹射出去第15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 遗传的概念、意义、物质基础概念: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也就是下代与上代性状的相似性意义:保持物种的基本稳定,使物种不断进化发展主要遗传物质:DNA。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中心)2. 基因与性状基因的概念: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基因与性状:一般地,控制性状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有性生殖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分别控制显、隐性性状3.人的性别决定原理、方式常染色体 22对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类型:_Y或__性染色体数量:1对男性:_Y 产生两种精子 _ 和 Y性别决定方式:_Y型女性:__ 产生一种卵细胞 _4.生物的变异概念、类型概念:生物亲代与子代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性状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的变异变异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的转变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类型不可遗传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变异四.作业:中考通1——20题● 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教学探讨与反思: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复习教案2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二.教学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三.教学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5-1-1水中生活的动物(第1课时)一.动物的种类1.大约有150万种2.两类一类是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首先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第二是能在水中呼吸3.鱼类的形态特点:a)体形:呈梭形(流线形),能减少水中阻力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e)运动器官——鳍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臀鳍:平衡身体作用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f) 鳔:使鱼能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g) 呼吸器官——鳃鳃丝:气体交换的场所鳃弓鳃耙:过滤水中的物质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第三章 从细胞到生物体

第三章从细胞到生物体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中的第一个学习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内容主要包括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单细胞生物。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一个学习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大概念: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重要概念:①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生物体的各部分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3)要帮助学生形成4个次位概念:①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②细胞不同结构的功能各不相同,共同完成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③细胞能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④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
《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描述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基本过程;识别人体和植物体的主要组织;说明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组织构成不同的器官;识别给定生物材料所属的结构层次,并阐明生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有机整体;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运动或趋性。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学习主题的主要特点: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生命系统观。
生命系统观是指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有其独特的规律。
本章力图通过建立“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一大概念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
促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单细胞生物,了解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不同的生物体具有不同的结构层次。
知道绿色开花植物体和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都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进而能够初步认识到生命系统中的物质具有层次性,为认识更为复杂的生命系统层次,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奠定基础。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必备教案:第三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开花与结果

第三节开花与结果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本节通过观察探究||,引导学生了解花的各个组成部分||。
学习开花、传粉、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在自然界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明确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
1.知识目标(1)了解花的基本结构||,辨别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2)概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3)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花的内部结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1. 欣赏花的美丽||。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开花和结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教材在此之前先介绍了种子的萌发及条件||,紧接着介绍植株生长的过程||,植株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要开花结果||,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承接与深化||。
而且本节内容也为后面涉及这些关系的第三单元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和第六单元《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作了铺垫||。
本节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通过这三个内容的学习||,学生对被子植物由花到果形成一个连贯性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开花和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是较常见的现象||,但是初一学生平时未必认认真真的观察过花和果实||,更别说深入思考两者内在的联系了||。
不过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生物又是初中新开的学科||,所以对于生物中的问题学生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只要教师抓住这一心理||,逐步设问||,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
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多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设计“自主观察活动”和“问题导学”等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阅读教材等活动自主进行学习||,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新知||。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案人教版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年级科目时间标题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心发言人成员一、课标要求·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保持水土;为人类提供许多可利用的资源。
二、教材分析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之一,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
教材从生物圈的角度扼要介绍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生理和分布。
特别重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在教材的编排中改变了原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删减掉不必要的形态结构等记忆性知识,重在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有关的生物学原理。
本册教材的知识内容是首先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人类有什么关系;然后以绿色植物中最高等的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被子植物为例,介绍被子植物的一生;最后是分别介绍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三、学情分析经过前内容的学习课、探究,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比较熟悉,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
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四、教学目标(结合课标)1、认识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基本类群;2、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3、从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等方面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教学过程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问题的提出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2.作出假设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3.制定计划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
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
推测实验结果。
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
4.实验探究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交流探究的过程,分析结果。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重做。
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指导看书,强调正确取样的方法,分发实验装置。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
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 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课件展示,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环环相扣的观察和探究。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根靠根尖向前生长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请学生描述探究的步骤及结果,进行鼓励性评价。
指导学生观察、鼓励他们积极动脑,互相质疑,讨论解答。
对有特色的创意,给予肯定。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
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
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对学生存在的疑惑,组织讨论解答,全班进行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帮助分析原因,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根的生长:(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
(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指导学生区分根尖的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变化。
提醒学生区分很尖的部分,辨别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
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枝条是芽发育成的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部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出示观察的提纲,指导学生抽拉活动教具。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
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3.合理施肥的意义组内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派代表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并讨论:施肥时应注意的问题。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补充和说明。
出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对病因进行分析探究。
放录像、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分析。
出示幼苗,指导学生辨别病因。
指导看书,进行适当的补充。
联系实际,指导生活中合理施肥的方法。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教学目标】: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4.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花的结构1.花托2.萼片3.花瓣4.雄蕊5.雌蕊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
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二、传粉和受精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用优美的语言,创设盛夏蜜蜂在花丛中忙绿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在表述交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