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了解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停顿示例:2、学生朗读展示。

3、整体把握,理解诗意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2、字词预习:给下列生字注音弗(fú)涉足(shè)伫立(zhù )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1)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⑵ 《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适当讲解象征与比喻的不同)(3)这首诗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发言。

例如: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省一等奖)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省一等奖)

《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品析诗句,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对比阅读,发现两首诗写法的不同。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感受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用并改写“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好奇和热爱,导入新课。

(二)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2.美读诗歌(1)听学生的朗诵录音,请其他同学点评范读(2)齐读诗歌3.课堂讨论(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哪些人(3)“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句中的“忧郁”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4.自主探究读了这首诗,你受到什么启示(三)读《未选择的路》1. 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2. 美读诗歌(1)听学生的朗诵录音,请其他同学点评范读(2)齐读诗歌3. 课堂讨论(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2)诗人明明已经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静”的路,可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3)《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4. 自主探究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哲理(四)比较阅读请学生说说两首诗有何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抒情方式、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思考。

(五)布置作业创作诗歌《假如生活再来一次》(不少于十行)。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
三、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四、理解诗意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首先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经历与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经历与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尤其是在逆境中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
3.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
五、感悟诗情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
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激趣导入
他是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一生创作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他在多种文学体裁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借助具体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手法。

《外国诗两首》情境性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情境性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情境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析重点词语,展开想象,理解诗歌大意。

2.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现实意义。

3.通过类比联想训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作者如何借助常见事物表达情感和哲理。

(难点)4.通过对比阅读,探索托物言志类诗歌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活动一[学习目标]品析重点词语,展开想象,理解诗歌大意。

[方法指导]通过对比阅读,分析重点词句,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流程]活动一:出示情境:诗歌形式优美,内容隽永。

今天我们要通过《外国诗两首》的学习完成一项任务一一编辑诗集。

这本诗集共分为三个部分:外国名家部分,中国名家部分,学生原创部分。

【生】朗诵课文,展示两位诗人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

【师】布置任务:阅读两首诗歌的不同版本,决定应该将哪一版本收录在诗集中。

【任务引导】比较角度:1.语言美。

2.韵律美。

3.画面美。

【生】对比品析,生生讨论,得出结论。

活动二[学习目标]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现实意义。

[方法指导]通过撰写推荐词的方式,品悟诗歌中的哲理。

[教学流程]【师】出示任务:为这两首诗歌撰写一段推荐词。

【任务引导】推荐词的内容包含以下内容:1.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解读诗歌哲理。

2.结合生活实际写出推荐的理由。

【生】撰写推荐词,小组赏读、修改。

活动三[学习目标]通过对比阅读,探索托物言志类诗歌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方法指导]通过对比,发现诗歌手法的不同。

[教学流程]【师】出示任务:对比两首诗的异同,为第一部分命制小标题。

【任务引导】1.填写对比表格。

2.根据两首诗歌共同点完成标题命制。

【师】带领学生重点体会托物言志诗的写法。

【生】完成表格填写及标题命制。

第二课时活动一[学习目标]通过类比联想训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作者如何借助常见事物表达情感和哲理。

[方法指导]通过类比联想的方法,体会作者如何借助常见事物表达情感和哲理。

《外国诗二首》听课记录(教学设计)及听课评议

《外国诗二首》听课记录(教学设计)及听课评议
诗人的心路历程:伫立(思索)——决定(选择)——留恋担心——回顾叹息
请带着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用忧伤低沉的语调、稍慢的语速,再把诗歌朗读一遍。
(三)析形象
1、默读思考
(1)选择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诱人,美丽)
(2)未选择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未知,有想象空间)
2、思考:
(1)诗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表层自然之路深层人生之路)
两首诗风格不同,选材不同,立意不同,写法也不同,所以李老师就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设计了朗读诗歌、感悟情怀、赏析语言、作用人生四步,每一步在教学手段都有创新。读的环节,她根据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情感,创造性地设置了三种朗读方法,特别是谈心对话式、内心独白式朗读,既实现了朗读的目的,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知晓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怀。在对情感的深入挖掘上,李老师采用的访谈式教学,将读与写融为一体,而且问题设置层层推进,由表及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最主要的是,避免了老师一言堂式的枯燥说理。在赏析语言环节,将两种不同翻译版本拿来对比阅读,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体悟诗歌语言的妙处。
功夫在诗外
——《外国诗二首》听课感想
第一初中侯宏东
4月20日上午,听了宿州市宿城第一初级中学李艳老师所授《外国诗二首》(两个课时),现将听课记录及感想记述新课
展示普希金图片,教师激情阐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导入。
二、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出示四组对比语句,教师示范赏析了第一句组句子。
(四)与人生对话——美句用起来
1、把好诗送给自己。根据提示,背诵诗歌。
2、把好诗送给未来。诵读普希金《给婴儿》《致恰达耶夫》《致大海》三首诗歌片段。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本教案主要围绕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文学,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具体教案安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两首》的作者及背景;2. 理解《外国诗两首》的主题与意境;3. 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外国诗两首》的背景及作者,引发学生对这两首诗歌的兴趣;2.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一首诗,呈现诗歌全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第一首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5.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二首诗,同样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6. 分组讨论: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7.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8. 总结与展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教材《外国诗两首》、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资料等;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将对《外国诗两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收获知识,感受文学之美。

《外国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外国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两首外国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诗歌一:《夜》
1. 作者:泰戈尔
2. 内容概述:诗人在夜晚的时候感受到了生命的深沉和宇宙的广袤,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无常。

3. 背景知识:泰戈尔是印度闻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宗教和哲学的思考,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4. 分析诗歌:请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和哲理,思考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诗歌二:《风筝》
1. 作者:哈桑
2. 内容概述:诗人通过风筝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由和幸福的倾慕,同时也反映了人生中的挣扎和追求。

3. 背景知识:哈桑是一位摩登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

4. 分析诗歌:请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思考诗人对自由和幸福的理解,以及他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综合训练:
1. 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上两首诗歌的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探讨诗人的创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2. 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解读,展示文学鉴赏能力。

3. 请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读后感,总结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拓展延伸:
1. 邀请学生选取其他外国诗歌进行钻研和分析,拓展文学视野和知识面。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和人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瞬息shǜn 伫立 zhǜ 芳草萋萋qī 尴尬gān'gà
(三)背景介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当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但是诗人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这种处境下,诗人并没有丧失斗志和希望,他依然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他在邻居女儿的纪念册上题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
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问: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问: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重要,人生的选择又很无奈。既要敢于选择,又要慎重对待,切莫“一着不慎,一生皆输”。
目标导向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课题
外国诗二首
时间
2019
节次
第节
主备人
王馨笛
来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初一学生
授课教师
王馨笛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摘录及
分析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欣赏文学作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教师: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来读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
问: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一条未走的路”?
请大家展开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同桌或前后左右互相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教师针对不同意见适当加以评述,但要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扬有创新精神。结果不必求统一。)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加深体会,同时争取当堂会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小结:从全诗的结构看,诗人写自己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上。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放弃也蕴含着选择。所以这首诗中诗人恋恋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意味深长。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
二、夯实基础
(一)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作答:
从诗歌内容与结构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走的路”;从诗歌的感情基调来看,诗人并不是要抒发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而欢欣或庆幸,而是对未走的那条路的留恋;从诗歌的主旨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意图是要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加以思索,从而也是对最初的选择的反思,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所以,诗歌以“一条未走的路”为题。
教师: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来读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
问: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问: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一条未走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一条未走的路》则表现出些许的忧郁。
问:这两首诗可能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给人以鼓舞;而《一条未走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许更能容易读者的共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习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困境,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尤其在我们初涉世事的年纪,这两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会使我们受益无穷。所以说,读诗,使人增长智慧,使人陶冶情操。希望同学们多读好诗,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更理智,更坚强,更乐观;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圆满,更精彩!
考纲要求及
分析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意境。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材分析
《外国诗两首》所选的是两首人生的哲理诗,诗人在诗歌中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弗罗斯特笔下的《未选择的路》以诗人脚下之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人生之路有很多,却只能选择一条。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问: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明确:这首诗的确没有什么形象,短短的八句诗,都是以劝告的口吻在诉说。这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类型与形式。它是诗歌形式的一种,叫做哲理诗。诗人以平等交谈的口吻,娓娓诉说的语气,和婉亲切的语调,热诚坦率的与读者对话;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所以,这首诗问世后,迅速流传开来,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希望我们同学在学习了这首诗后,也能拥有诗人那样的博大胸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尤其在遇到挫折与困境的时候,能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笑对人生,成为生活的真正强者。
问: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之后,再回过来思念这一困境中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地追求理想的过程时,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那将会倍感亲切。另一方面,作者要表达的对人生的看法是,人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经历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正如七色虹那样,少了哪一种都会是一种残缺,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真谛,它与中国古诗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评价
任务
1、80%学生可以背诵其中一首诗
2、100%学生可以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
要点
一、导入新课
(二)背景介绍
《未选择的路》作于1915年。1912年,已经38岁的弗罗斯特做出了一个重要选择:放弃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写作诗歌。当时很多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他却坚持使用日常语言描写日常事务。这首诗写的就是他的人生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