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庄子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学会从庄子的故事中汲取人生智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庄子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庄子故事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庄子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如何将庄子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困境吗?是如何解决的?2.学习庄子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1)介绍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2)学习庄子的人生观:庄子认为,人生如梦,世界无常,我们要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3)学习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才能达到有为的境界。

3.分析庄子故事,理解庄子哲学思想(1)讲解庄子故事《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时,顺应牛的骨骼结构,游刃有余,达到了技艺的最高境界。

(2)引导学生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庄子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5.课堂小结(2)强调庄子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1)阅读《庄子》中的其他故事,分析庄子哲学思想。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庄子哲学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的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庄子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后作业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教学重点深入: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理解,而是要能够内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见解。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庄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2. 分析庄子的主要哲学观点,如相对主义、虚无主义、自然主义。

3. 理解庄子在面临困境时的启示,学会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和超脱。

教学重点:1. 庄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2. 庄子的主要哲学观点。

3. 庄子在面临困境时的启示。

教学难点:1. 庄子哲学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2. 庄子寓言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庄子的生平、主要哲学观点、寓言故事等。

2. 教材:《庄子》相关篇目。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庄子及其生平背景。

2. 引发学生对庄子思想的兴趣。

二、庄子的主要哲学观点(15分钟)1. 相对主义:举例说明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如“逍遥游”中的大鹏鸟和小鸟。

2. 虚无主义:讲解庄子的虚无主义观点,如“齐物论”中的“道术”和“方术”。

3. 自然主义:分析庄子的自然主义观点,如“养生主”中的养生之道。

三、庄子寓言故事解读(15分钟)1. 选取《庄子》中的经典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逍遥游”等。

2. 引导学生解读寓言故事中的哲学思想。

四、庄子在面临困境时的启示(10分钟)1. 分析庄子在面临困境时的态度和思考方式。

2. 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和超脱。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庄子在面临困境时的启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庄子的生平背景、主要哲学观点、寓言故事以及庄子在面临困境时的启示,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庄子的思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庄子的其他思想观点,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哲学家。

六、庄子与道家的关系(10分钟)1. 介绍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强调庄子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

2. 分析庄子的哲学观点与道家经典《道德经》的关联。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高中学生虽然接触过庄子,对庄子有所了解,但很零碎,也很有限,考虑到这个实际状况,我计划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庄子专题,文本教学。

又考虑到时间因素和教学需求,专题的内容力求简洁和生动,主要通过列举庄子经典的寓言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庄子的核心思想。

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庄子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庄子哲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2. 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法、讨论法。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介绍庄子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讨论,梳理故事中蕴涵的人生观(1)庄子的挫折观。

通过叔山无趾和孔子的故事来启发引导:叔山无趾因犯错误被剁去了脚趾,可是他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师从孔子,求学补错,用自己的言行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

面对人生挫折,庄子赞美勇者,并赞同通过努力而重获新生的奋斗方式。

(2)庄子的为人处世观。

通过南海大帝儵、北海大帝忽为中央大帝浑沌凿开七窍致浑沌死亡的故事来启发引导:儵和忽的确是一番好心,可是他们却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导致了不可挽回的错误。

庄子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交往,有善心固然重要,但应更多地考虑对方的立场、观点甚至喜好,顺其自然,方能和谐相处。

3. 引导学生总结庄子的主要观点讨论并小结:庄子是很擅长讲故事的,生动的寓言故事里蕴涵的人生观总让人惊讶不已。

他特立独行,洞察尘俗,挣脱了一切藩篱障碍:名利、生死、爱情……他卓尔不群,超然脱俗,勇敢自信地随心而活,毫无顾忌地追求并坚守着心灵的自由。

4. 学生朗读课文,梳理层次,了解课文基本内容,概括各段大意5.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鲍鹏山对庄子哲学思想价值的独特解读(1)作者在文中引述了庄子的哪一个寓言故事?在引述当中,该怎样解读这个故事流露的哲学观点?有哪些文字表达了作者的评价和情感,怎样理解这些文字?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轻视和放弃。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追求自由、追求真理,曾经是古代哲学家们面对人生时的主要追求。

古代哲学家庄子,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哲学家。

他的作品《庄子》一直被誉为古代哲学的精品之一,为人们指明了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方向。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注重实用主义和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生命的本质和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层次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针对《庄子》所涵盖的哲学问题,分享我们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哲学家庄子及其哲学观点;2.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阅读时需要注意的重点;3. 探讨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的生命有何启示;4. 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悟生命的本质;5. 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材料本课教学将以庄子的《齐物论》和《人间世》为主要课文材料。

教学中,我们将重点解读《齐物论》中的“守空”和“息冥”,比较其与《人间世》中“大同”和“共享”理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庄子的思想精髓。

2. 教学方式针对文言文的阅读,我们采用“短读长议”的方式。

老师在课前将文章简单翻译出来,然后在课上找出关键词解释,让学生加深对古代哲学的认识。

针对文本分析的深刻剖析,我们着重采用“引导式探究”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讲授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发言,并进行必要的讨论,强调哲学思考和质疑的重要性。

3. 课堂形式我们将采用案例授课和互动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究和思考,达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步骤1. 教学前的准备先让学生了解庄子,回答:庄子是谁?他有哪些名著?2. 独立阅读在课堂开始前,让学生自主阅读《齐物论》和《人间世》。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设计者:金老师一、知识点类型分析能够通过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思想。

这一知识点是使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二、教学设计文章思路:读庄子的特殊感受赞庄子的清洁精神析庄子的哲学困境教学思路:(一)由题目导入1、当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们会有什么选择呢?请大家说说。

学生1:投江,如屈原。

学生2:归隐,如陶潜。

学生3:冒险,如拿破仑,项羽。

老师:这所谓的无路与有路是针对这个人本人而言的。

2、那么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告诉我们什么?请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学生1:有隐士风度。

学生2:不屈从权势。

学生3:自由地活着。

(二)理解作者怎样赞庄子的“清洁精神”1、这篇哲学随笔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具体材料只有一个,你们能找到吗?学生1:有,是“庄子钓鱼的故事”。

学生2:是“乌龟的故事”。

2、那么先请一同学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略。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累、顾、曳。

3、如果现在我们给这个故事一个题目,哪个比较好?学生:“乌龟的选择”比较好。

4、作者紧接着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解读,大家读一读第3、5、7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庄子的做法的?请把相关句子划出来,再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

先请同桌相互交流,看看同桌划出的和自己是不是一样。

请同学发言,也可以同桌推荐。

学生1:“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

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这句话,我认为“不经意”说明他一点不在乎,是一种条件反射,本能的反应。

他老早已经想清楚了,对人生的真谛已经彻悟了。

学生2:他是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做出这种选择的。

这可以从这句话里看出来: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庄子及其代表作品《庄子》的基本情况;(2)培养学生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认知,能简要概括庄子的主要思想;(3)引导学生学习庄子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方法,学会运用庄子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庄子》中的经典片段;(2)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庄子哲学的实际应用;(3)学会运用庄子的智慧,提高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庄子简介:介绍庄子的生平、思想和代表作品《庄子》;2. 庄子哲学的核心观念:详细讲解庄子哲学的主要思想,如道、德、自然、无为等;3. 庄子与困境:分析庄子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方法,如逍遥游、庖丁解牛等;4. 庄子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探讨庄子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5. 人生感悟:引导学生从庄子的故事和思想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庄子及其代表作品《庄子》的基本情况;(2)庄子哲学的核心观念;(3)庄子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方法;(4)庄子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庄子哲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如道、德、自然、无为等;(2)如何引导学生从庄子的故事和思想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庄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庄子与困境等内容;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庄子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庄子故事,让学生体验庄子哲学的实际应用;5.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庄子故事中的角色,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定远中学杨之龙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不得内容。

2、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的语言。

4、领悟庄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领悟庄子的精神实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用具:一些图画和文章。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摘录优美词句;找出庄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

分析庄子的“哲学困境”,进而理解庄子的思想。

一、导语设计:著名学者南怀瑾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出示投影)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里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

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来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老师:这些比喻有些深奥,谁能对这一段话作通俗的解释?生:儒家是正统思想,所以是每天的精神粮食,不能打倒。

.师:哦,五四时打倒孔家店,我们就缺少精神粮食,怪不得现代中国人大多人营养不良。

佛家你可以随意施舍,有一分钱捐一分钱,如果你想捐多少也是可以的。

生:道家就是人生病了,就要去药店,道家可能类似于心理咨询吧。

师:当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要逛的可不是粮食店,也不是百货店,而是--生(集体):药店。

师:药店中首席老板就是--生(大声):庄子师:对,当代作家鲍鹏山以满怀崇敬之情热烈的赞颂了心中的偶像--庄子。

集体朗读标题(生朗读标题)二、作者简介:鲍鹏山,男。

1963年生于安徽六安,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大中文系,曾在任教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师范大学。

现供职于上海电视大学。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著作与论文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主编)、《再读诗经》、《遥远的星空--再读诸子》、《中国古典诗歌内部结构之变迁》、《道德谮越与道德廉价》、《曹丕受禅:描述与阐释》、《论先秦私学》、《论庄子“小大之辩”》、《永恒的乡愁:庄子其人其书》、《论讽刺》、《论习俗》等等。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教学目标:1、研究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了解感悟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重点。

教学难点:了解、体会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计划课时:两课时一、导入教师提问:“如果你现在身处乱世,你是选择投身于政治仕途之中,激流勇进,还是选择归隐于山水田园之中,明哲保身?”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

(提示:两种选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是中国知识分子两种不同的价值观选择)前一种选择是入世,后一种选择是出世。

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里说道:“中国圣人既是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学而优则仕”,每个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都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仕途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的人满怀抱负,哪怕是飞蛾扑火,也要舍生取义,有的人不断碰壁,看清官场黑暗,最后归隐山水田园,只求自己内心的宁静。

这两种人生价值观的源头在哪里呢?入世的价值观在孔孟哲学(仁者爱人,爱天下一切人),出世的价值观在老庄哲学(顺其自然,重视个人的生命体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进一步了解庄子的出世哲学。

二、研读第一节1、作者认为庄子作品的意象是怎样的?明确:“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明确: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明确: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明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补充庄子中的一些成语故事,便于学生理解:1、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一、知识点类型分析能够通过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思想。

这一知识点是使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二、教学设计文章思路:读庄子的特殊感受??赞庄子的清洁精神??析庄子的哲学困境教学思路:(一)由题目导入1、当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们会有什么选择呢?请大家说说。

学生1:投江,如屈原。

学生2:归隐,如陶潜。

学生3:冒险,如拿破仑,项羽。

老师:这所谓的无路与有路是针对这个人本人而言的。

2、那么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告诉我们什么?请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学生1:有隐士风度。

学生2:不屈从权势。

学生3:自由地活着。

(二)理解作者怎样赞庄子的“清洁精神”1、这篇哲学随笔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具体材料只有一个,你们能找到吗?学生1:有,是“庄子钓鱼的故事”。

学生2:是“乌龟的故事”。

2、那么先请一同学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略。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累、顾、曳。

3、如果现在我们给这个故事一个题目,哪个比较好?学生:“乌龟的选择”比较好。

4、作者紧接着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解读,大家读一读第3、5、7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庄子的做法的?请把相关句子划出来,再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

先请同桌相互交流,看看同桌划出的和自己是不是一样。

请同学发言,也可以同桌推荐。

学生1:“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

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这句话,我认为“不经意”说明他一点不在乎,是一种条件反射,本能的反应。

他老早已经想清楚了,对人生的真谛已经彻悟了。

学生2:他是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做出这种选择的。

这可以从这句话里看出来: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

所以我很佩服他。

学生3:“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

”这里“威福”和“闲福”进行了对比,说明官僚们不理解庄子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像庄子那样享受“闲福”的;“闲福”也反映了庄子是以享受的态度来面对他选择的人生的。

刚才同学说了,他在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选择的,他却以享受的态度面对,说明他享受到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快乐。

学生4:这说明庄子拥有别人没有的“超凡绝俗的大智慧”,这种精神是“清洁的精神”。

说“清洁”,也就是很干净,很高洁。

他拒绝了权势的诱惑,洁身自好,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学生5:把庄子比做“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很美。

说他是树,是因为高大,独立。

说心灵是月亮,月亮皎洁,说明灵魂高洁,说明精神世界纯洁。

庄子看守这这样的精神世界,说明他孤独地坚持守住这样一片天地。

学生6:作者对庄子评价很高,他说这是“不可企及的妩媚”,也就是根本无法超越的审美的世界。

5、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在自由的精神生活与权力之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看守着纯净的心灵,作者把这种精神称做“清洁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老师:为什么我们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不会迷失自我?那是因为有几位像庄子那样的哲学大师,他们的智慧、人格的光芒,一直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

这是对庄子精神的高度赞美。

(三)探究作者怎样分析庄子精神世界的实质1、庄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请大家从下文两段里找找原因。

学生1:对人类的怜悯。

学生2:作者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那是跟他生存的时代有关系的。

2、让我们来看看庄子所处的时代。

读第10段。

找出反映时代的词。

、学生:荒唐与罪恶,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天下污浊,无赖,无理,无情,无聊,无所顾忌,无所关爱,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3、庄子面对的人世,是“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这样的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清的,但是庄子能看到人民的灾难,战争的残酷,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学生1:因为庄子在冷眼旁观。

学生2:因为庄子同情百姓的疾苦,庄子对人类有着怜悯。

老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第9段以及胡文英的评论。

说说你们的理解。

学生:庄子的表面看起来是“无情而坚强”,“眼极冷”的,那时因为他内心“最多情”,“心肠极热”。

老师:庄子内心对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有着理想和期待,可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人像个人那样活着,所以庄子只能以拒绝入世来拒绝“污浊”。

通过对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我们可以悟到庄子对社会的批判、对世俗的绝弃和反叛、对自由的追求,都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对生命的热爱。

学生:老师,我不懂这句话: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

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老师:我给大家提供几则资料。

你们说伯乐是谁?学生:是家喻户晓的相马大师。

老师:对。

但是庄子认为,他是残害马的罪魁祸首。

学生先沉默了一会,接着就明白了:因为他不让马过自由的学生(蔡侠):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可见每匹年轻的马都向往自己能“建立功业”。

而正是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挖掘了潜在的人才,才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英雄。

一些有才能的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才能的高低是其中的原因,但才能的施展需要有人挖掘,这些挖掘的人便是一个个伯乐。

老师:不错,你的说法代表社会普遍的看法,人一定有有所作为,需要伯乐。

你看庄子是不是就是跟你唱反调?再说说一段更令大家吃惊的话。

儒家推崇圣、勇、义、智、仁,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

不进室就知道室内有没有东西,是圣;入室一马当先,是勇;退出时先人后己,是义;预测是否成功,是智;分赃公平,是仁。

合情合理到践踏了神圣的道德教条。

学生大笑,在笑中他们明白了:表面上看,他的语言形式是荒唐、偏激的,其实这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人类对生命的热爱。

有心人能悟到满纸荒唐言后的一把辛酸泪。

4、对这样的《庄子》,作者说“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这三个词顺序能否换?学生:不能,反映从惊到敬到爱的心理过程。

一开始,他和别人一样,听到庄子的言论觉得很吃惊,但是当他理解了庄子的满纸荒唐言中含着一把辛酸泪之后,对庄子产生了热爱(四)感受作者读庄子之后的特别感受1、作者对庄子是推崇备至。

他认为庄子哲学是一种美。

他在第一段谈了自己阅读庄子的特别的感受。

让我们来读读第一段。

你觉得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学生1:“无所适从”是手足无措,十分崇拜。

学生2:“拨弄”说明自己被彻底征服了,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学生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实在不能用言语表达。

老师:我补充一段话。

这原是说人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美得让人无法言表。

学生4:还有,他说,庄子的境界我们无法懂得,还用了评价孔子的话来赞叹庄子。

2、我们能从中了解是《庄子》的特点让作者如此心醉?你能联系学过的文章谈谈吗?学生:想象力丰富,说“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像《逍遥游》中讲那大鹏有多大飞得多高。

老师: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

(五)思考题意1、这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可是同学们,这篇文章仅仅是解读《庄子》的心得吗?学生:不是。

题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意思是说,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庄子对我们有帮助。

老师:不错。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作者用这样的标题,为解读庄子提供了一把钥匙:从历史背景和心灵世界中寻找解释。

二是含蓄地告诉人们物欲横流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的今天,应该学习庄子。

2、不过,这篇文章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是一家之言。

同学们,希望你们课外再去读《读本》上的两篇文章以及其他资料,拥有自己对《庄子》的理解。

三、教学板书初阳评金老师的课例:这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阅读课,对观点的把握,对语言的品味,对庄子的解读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它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其课堂教学水平可能位于我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

思路之清晰、语言之干净、认识之深刻令初阳叹为观止。

可是,我不喜欢。

因为我感觉到在课堂上师生只是就文本论文本,就语言谈语言,没有触发学生对于历史和生活的独特的感悟,没有在理解庄子的基础上认同或者反对的激情,没有因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产生的激烈的碰撞。

另外,也许是嫉妒,学生说的都太好了,太对了,我感觉不到认识上或情感上的变化。

学一篇课文,作为学习者,如果只有回答,没有疑惑,只有表达,没有领悟,那么这样的学习应该也是有缺憾的。

“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一说非常有趣,学生听了大笑,我也大笑,请问它在《庄子》中的出处。

断章取义地初读,觉得非常荒谬可笑;联系庄子和盗跖生平,在语境中一读再读,便笑不出来了。

不得不承认,成大事者,其理一也。

盗跖其人,与圣人比绝不逊色,难怪孔子在他的雄辩面前落荒而逃了。

于是想,怎么理解庄子其人,怎么理解鲍氏其文,仅仅死抠文句,其得便有限,如果联系《庄子》一书的名句,那么学生必然对鲍文中的难句有自己的领悟。

13、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天地》(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

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

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14、庄子曰:“虎狼,仁也。

”……“至仁无亲。

”《天运》15、老子曰:“……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仁义,先生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天运》(名誉,是众人公用之物,不可以多索取。

仁义,为先王暂住之所,只可以停留一宿,不可以久居。

把仁义昭示于人,会招致众多责难。

……以富有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俸禄;以名声显赫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名誉。

贪恋权势的人,不能把权力让给他人。

)16、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刻意》(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17、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刻意》(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