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长征》观后感三篇
永远的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精选3篇)

永远的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精选3篇)【永远的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第1篇】当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的出现在我的眼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经历的艰难困苦,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确切的说,是我们这一代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所无法想象的。
因为他们,是用自己的血和泪来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红军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面对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这里面埋藏的竟是死神的陷阱,于是,很多战士被深埋在了泥沼之中;面对着粮食短缺,便吃草根树皮,遭遇恶劣环境,便穿着薄衣草鞋迎风前进。
即便这样的危险重重,战士们却没有一句怨言。
因为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在今天的我们,虽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任可以想象的到他们在征途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
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
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
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
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珍惜和爱护先烈为我们用生命换来的美好今天。
我们要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都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所以我们青少年能勇敢地承担起祖国的未来,为其排除一切障碍,就必须学会坚强的面对一切。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了我们的国家能更加顺利发展,能够更加的强盛,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吧!当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的在我的眼前中播放,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
永远的红军写读后感(精选3篇)

永远的红军写读后感(精选3篇)【永远的红军写读后感第1篇】二万五千里,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是一段多么遥远的距离。
可八十年前的红军全凭双脚一步一个脚印的丈量了这段征程,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历史记录。
翻开《永远的长征》一书,一股墨香扑鼻而来,鲜活的事迹,惊险的场景,感人的故事让我手不释卷,读着读着,我仿佛穿越到了八十年前。
我身穿军服,背着一个破烂的小黄包,正随着红军队伍向前走去。
呼啸的北风夹着鹅毛般的雪花阻挡着部队的前行,薄薄的破棉衣已抵挡不住寒冷的天气,只见战士们个个脸冻得通红,边前行边搓着冰冷的双手。
忽然,前面传来一声,“有人被冻死了。
”我连忙向不远处望去,有一位已过花甲的老战士倚靠在一棵光秃秃的树干旁。
他一动不动,像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花,面目虽无法辨认,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十分端庄。
在他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小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身上。
看着老战士,我眼眶湿润,心想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不然他也不会活活冻死。
身边的一位战士告诉我,他就是军需处长。
一个军需处长,自己没有给自己发棉衣,而将棉衣让给了战士,这是何等的无私呀!瞬间,大雪已将他深深地埋下,仿佛一座雪山,我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老战士敬了一个军礼!翻过了雪山,我们来到了一片寂静的森林。
初入森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团又一团的水草,茂盛的水草长的有一人多高,草叶绿的发亮。
深入森林后听不到一点儿声音,静得让人害怕,而且越往里走光线越来越暗,不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给人带来一种不祥的预感。
走着走着,前面传来了急促的呼喊声,“快来人,快来人!有几个战士陷进去了,有几个战士陷进去了!”我们迅速向着前方跑过去,只见几个战士大半身已陷入泥潭,旁边的战士们正想着各种办法救他们。
有的有树干拉,有的用手刨着泥……可怎么也无法阻止他们继续下陷,眼睁睁地看着泥一点一点的没过他们的头顶,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永远的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感悟

《永远的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感悟引言《永远的长征》是一部展示人民军队英勇斗争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历史影像和讲述,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对困难和艰险,坚持不懈地战胜了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我的心中,长征精神是永不放弃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奉献的精神象征。
以下是我在观看《永远的长征》纪录片后的一些个人心得体会和感悟。
1. 永不放弃的勇气长征是一次充满艰辛和考验的远征,红军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缺乏粮食和物资以及敌人的无情追击,但他们从未放弃,始终保持着战斗的勇气。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红军不怕困难和牺牲,勇往直前,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们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战斗,这种勇气回荡在长征的每一个场景中。
这种勇气不仅仅体现在红军战士身上,也体现在红军领导者身上。
毛泽东同志带领红军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和坚决行动让人钦佩。
他们用行动证明了“敢想,敢说,敢做”的勇气,为我们树立了永不放弃的榜样。
2. 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和逆境,但他们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
纪录片中展示了红军艰苦的生活条件、长时间的行军以及连续作战的情况。
面对极其恶劣的环境和敌人的无情追击,红军仍然坚持走完了长征的全程。
红军坚韧不拔的毅力不仅来自个人的信念,也得益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纪录片中毛泽东同志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鼓舞士气、激励红军战士。
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3.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奉献的精神象征长征精神体现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奉献的精神象征。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红军战士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还是在艰苦的环境下,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生死抉择,但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是为了追求人民利益的正确抉择。
永远的长征读后感

永远的长征读后感《永远的长征》是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题材的电视剧,该剧以长征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艰难险阻中进行长征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他们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在观看《永远的长征》之后,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这部电视剧不仅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所具有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着种种艰难,他们要穿越荒山野岭、趟过大江河流,面对敌人的追击和围剿,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坚定地走向了胜利的彼岸。
这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走向光明的未来。
正如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只要我们有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另外,通过观看《永远的长征》,我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所具有的革命精神。
在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的领导者们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了革命事业可以付出一切。
这种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烈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通过观看《永远的长征》,我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的一次伟大远征,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不仅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更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总的来说,《永远的长征》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视剧,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他们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观看红色教育片《永远的长征》有感五篇

观看红色教育片《永远的长征》有感五篇【篇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用这首七言律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的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包含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时光荏苒,仿佛昨日还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今天已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了。
70年有多久,70年可以将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变为已过花甲的老人,70年可以让一个翩翩少年成为一个耄耋老人,70年让中国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追思70年前的日子,是所有中国人民都不愿提及的一段苦难,然而历史不能被遗忘,更不容篡改,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必将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为永恒。
20**年,作为社会实践团队带队老师的我带领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伟大长征的会合点,与长征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红色圣地——会宁。
8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这里胜利会师,从此,会宁这个普通的山城与伟大的长征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踏进这片饱含历史沧桑的土地,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站在空旷的广场上,仰望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巍巍会师塔,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历史画面在脑海浮现。
我们来到这里追溯一段历史,来追忆万里长征,来瞻仰烈士遗物,来缅怀革命先烈,来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的中央红军主力,决心一定要突破重围,北上抗日的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随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也相继离开根据地,踏上长征的路程,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旷世罕见的战略大转移,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艰苦岁月,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突破敌人重重包围,两夺金沙江,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跨过千里冰封的皑皑雪山,穿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在粉碎了敌人无数次围追堵截之后,终于胜利在会宁会师,开创中国革命新天地,创造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1)八集电视纪录片《永远的长征》以全景式的视角,以史诗般的叙述,以富于情感的文字,将中国工农红军各路长征的全过程,纪录于385分钟时长的影片中。
全片以中央革命根据地反第五次“围剿”失败为切入点,详尽剖析了“左”倾错误的军事指挥所导致的反“围剿”失败,以及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重大抉择。
影片以精当而细腻的笔触,书写了以遵义会议为起点的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书写了各路红军转战中的艰辛与奇崛;书写了红军战士跨越生命极限的悲壮;书写了长征为中国革命所播撒的火种;书写了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的波诡云谲;书写了红军落脚陕北所带来的中国革命的新辉煌。
特别是,全片始终贯穿一条红线,即,红军北上,是怀揣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走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战场。
以今日视角看长征,歌吟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本片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如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
本片突出长征精神的当代诠释,高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2)作为长征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尝试,《隐秘征程》正如片名所言,意在透过大众所熟悉的故事表象,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微索隐,挖掘最“隐秘”的叙事元素,换一个角度解读历史,实现伟大长征的另类表达与当代诉求。
该纪录片定位于“弘扬红军精神,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品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宗旨,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体验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3)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艰辛、艰苦和悲壮,构成了人间奇迹。
以今日视角看长征,歌吟伟大的长征精神,是纪录片浓墨重彩的一笔。
20XX关于纪录片的观后感心得,供大家参考!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篇1八集电视纪录片以全景式的视角,以史诗般的叙述,以富于情感的文字,将中国工农红军各路长征的全过程,纪录于385分钟时长的影片中。
全片以中央革命根据地反第五次“围剿”失败为切入点,详尽剖析了“左”倾错误的军事指挥所导致的反“围剿”失败,以及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重大抉择。
影片以精当而细腻的笔触,书写了以遵义会议为起点的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书写了各路红军转战中的艰辛与奇崛;书写了红军战士跨越生命极限的悲壮;书写了长征为中国革命所播撒的火种;书写了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的波诡云谲;书写了红军落脚陕北所带来的中国革命的新辉煌。
特别是,全片始终贯穿一条红线,即,红军北上,是怀揣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走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战场。
以今日视角看长征,歌吟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本片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如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
本片突出长征精神的当代诠释,高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篇2该片以全景式的视角、史诗般的叙述、富于情感的文字、充满张力的画面、激情澎湃的旋律、深沉厚重的解说,将中国工农红军各路长征的全过程,纪录于385分钟时长的影片中。
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第七集,第八集。
该片集中了党史军史专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切入点,详尽剖析了“左”倾错误的军事指挥所导致的反“围剿”失败,以及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重大抉择。
以精当而细腻的笔触,书写了以遵义会议为起点的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刻画了毛泽东和红军出神入化的战争精妙;描绘了各路红军转战中的艰辛与奇崛;讴歌了红军战士跨越生命极限的悲壮;绘画了长征为中国革命所播撒的火种;揭示了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的波诡云谲;唱响了红军落脚陕北所带来的中国革命的新辉煌。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3e764a7f18583d048645983.png)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心得体会]2016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晚会19日在京举行,观看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演出《永远的长征》,大家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演出《永远的长征》的观后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心得体会篇1长征,一部读不完的书。
当数万红军踏上征途,近代逐个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口。
红军长征以慷慨悲壮的血战,绝处逢身的转折,感怀温暖的情谊,悲喜传奇的记录将长征这部惊心动魄的壮丽诗篇呈现在读者眼前。
直到今天,红军战士那抛头颅,撒热血的壮志情怀,还让我们记忆犹新。
红军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皮带充饥、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强渡嘉陵江、激战独树镇都撒满了红军战士的遍地热血。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
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进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们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顽强的毅力,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
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
我们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
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与祖国的建设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的长征》观后感三篇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会让之前独断专行的人们明白集思广益的重要性,会让之前迷茫无措的人们明白信仰的重要性,会让那些遇挫而退的人们明白遇挫而进的重要性,会让之前半途而废的人们明白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那么就让我们重温《长征》的场景,为你解惑吧。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性转移。
但由于李德等三人团认为毛泽东那个在山沟里出来的人并不懂得马列主义所以没有发言权,也不接受毛泽东的军事建议,也没有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做出错误的军事指挥,让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由原来的八万之众仅剩三万余人。
如果那时李德等三人团肯集思广益,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独断专行,那或许可以避免五万左右的红军白白牺牲鲜活的生命,造成伤亡惨重的局面,让血流成河的印象深刻在我们的脑海,也不会造成士气低迷,红军疲惫不堪的局面。
要想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我们要学会集思广益,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中获取更好地解决方法。
集思广益可以让你做出更好地选择,更好地收获丰硕的果实,离成功更近一点,让事情变得更加的顺利与美满。
让人印象深刻的那一幕是在湘江血战的场景。
一位疲惫不堪、战血染襟的红军战士背靠在沙包前,抬头缓缓地睁开眼睛,在等待着一个时机——让敌军离自己更近些,然后趁
机拉起捆绑在自己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然而只有拉手榴弹的镜头,却没有爆炸的镜头,这也让人们陷入了深思。
是什么让他们死守最后一道防线,坚决完成党中央的任务?是什么让他们放下心底里最深最柔软的牵挂——家人?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却没有丝毫的犹豫?是什么呢?或许是他们热衷于革命事业并为此时刻做好为革命献身的准备了;或许是他们深刻地明白与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明白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又或许他们也向往着美好幸福的未来并为此坚持不懈的奋斗,让后来的孩子们能够生活在幸福和平的时代;又或许……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苦苦所追求的信仰呢。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继续走下走的动力源泉,是他们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源动力,是他们为革命献身的热忱之源,也为现代的人们诠释了什么是铮铮铁骨,也真正地诠释了何为中国人的脊梁。
飞夺泸定桥,那个惊人的壮举又何尝不让人动容呢?占领泸定桥,是个易守难攻的任务,但红军还是毫不犹豫地坚持完成这项艰巨而又困难的任务。
那一位战士倒下又一位战士替补,不停倒下又不停地替补,靠着一位位红军战士的鲜血换来的成功,让观看《长征》的我们如何不为之心痛和动容呢?看到这样坚持不懈、遇挫而进的画面,我们有什么理由遇挫而退呢?成功永远都只会眷恋那些遇挫而进、坚持不懈的人儿们。
你若不遇挫而进,何来收获成功的喜悦呢?你
若不遇挫而进,哪来的梅花扑鼻香呢?你若不遇挫而进,何来的硕果累累呢?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遇挫而进,越挫越勇。
记得红军过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场景,这其中有多少人沉睡于雪山,有多少人深陷于泥潭,又有多少人为心中那份崇高的信仰而坚持不懈,克服生理与心理的恐惧,努力向前,坚持北上。
最终1936年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达2年的长征历程结束了。
长征的胜利为革命新高潮的掀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发展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如果没有红军对长征的持之以恒,又何来历史一大壮举之说呢?如果没有红军对长征的持之以恒,又何来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之赞呢?如果没有红军对长征的持之以恒,又何来现在的民主和平的幸福生活呢?如果你对任何事情都可以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那你又何尝怕成功会远离你呢?如果你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持之以恒的态度,又何尝不能够收取累累的硕果呢?既然你都已经迈出了99步,为何不多迈几步,收获即将到来的成功呢?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会有所收获,但半途而废就一定没有收获;不是所有的集思广益都能避免失误,但独断专行一定不能避免失误;不是所有的信仰都能够让你持续往下走的动力,但没有信仰的你一定没有足够支撑你持续往下走的动力;
不是所有的遇挫而进都能让你走向人生的巅峰,但遇挫而退一定没有通向成功的通道。
如果你拥有长征那般坚持不懈、遇挫而进、集思广益、坚定信仰的精神,那么成功定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最近我读了《永远的长征》书中的几个故事,我深深体会到长征犹如一座丰碑,红军战士的光辉业绩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
无数英雄们创作的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人类永远不消失的遗产,永远不贬值的精神财富。
硝烟已尽,雪峰依旧,江水东去,铁索犹寒。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足迹谱写出了一曲曲嘹亮的英雄凯歌。
当长征精神不断地在人们心中传递,延续,人们终于明白,长征的传奇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所创造的,而是由一曲红军战士们为了人类最美好的事业,以最顽强的生命力谱写的精神洗礼。
红军战士跨越了11个省,每一次艰辛的跋涉都令我们感动,他们为了崇高的理想,奋不顾身地勇往直前,做出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伟绩。
红军曾翻越了被当地人称为"神山"的夹金山。
这座山高耸入云,大概只有神仙才能上去,连自由飞翔的鸟儿也望而却步,而且气候变换异常,一会儿还是晴空万里,一会儿就狂风夹着骤雪迎面扑来,模糊了战士们的视线。
天上下着鸡蛋大小的冰雹,他们只穿了单薄的衣服,打在身上就想刀割
似的疼。
即使气候恶劣,红军战士们依然执着,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携手越过了夹金山。
只有翻越这一座山,才能翻越更多的山,渡过更多的水,才有"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生活优越的环境下,你也许想不到长征那时的艰辛。
战士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只能用树皮,草根充饥,可是我们有些孩子在吃穿上挑三拣四;红军战士们没有足够的棉衣,总有一些士兵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凛冽的寒风中行进,可我们却在装满衣服的大衣柜前丢掉自己不喜欢的衣服。
有时我在想,长征是什么呢?是童话?是故事?不,不是,单靠这些字眼,是无法描绘长征精神的。
长征精神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一个难题,我们时不时可以发扬长征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讲将困难解决而不放弃。
当我们不小心被甚或绊了一跤,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长征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处境是多么的不容乐观,我们都要充满信心,永不言败。
在过去的汶川地震时期,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也是发扬了长征精神吗?
可见长征是我们的支柱,长征是我们的榜样,长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任重而道远,一定要接过前辈的火炬,让长征精神代代传,在史册中熠熠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