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谱方法
中国象棋记谱规则

中国象棋记谱规则
中国象棋记谱规则如下:
1.棋盘以9行9列的方格组成,棋子放在方格内。
2.棋子的放置位置按照国际象棋记谱规则,即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编号为1至9。
3.棋子的名称使用中文,以“车、马、炮、兵、帅、士、象”分别代表“战车、骑兵、火炮、步兵、将帅、护卫、象士”。
4.棋子的走法采用汉字描述,例如“炮二平五”表示炮从2线走到5线。
5.棋子的吃子方式采用“吃了XX棋子”的方式描述,例如“车吃马”表示车吃掉了对面的马。
6.棋谱中的数字表示着每个棋子移动的步数,例如“炮二平五,马8进7,车1平2”表示炮从2线走到5线,马从8线走到7线,车从1线走到2线,每个棋子移动了一步。
7.棋谱中的符号“/”表示回合结束,例如“炮二平五/马8进7/车1平2”表示炮从2线走到5线,马从8线走到7线,车从1线走到2线,每个棋子移动了一步,这是第一回合。
以上是中国象棋记谱规则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乐谱)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合、六、五、一。
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
至今已失传!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
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
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
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工尺谱最晚于晚唐五代已产生。
其音高符号,属于首调唱名法(当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降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降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其中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常用。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略述中国历代音乐记谱法

略述中国历代音乐记谱法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磨砺与融合,凝聚与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格局,先祖们在与自然斗争的同时,靠着智慧与百折不挠的精神,使我国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下来,音乐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以它独特的方式保存下来。
乐谱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把转瞬即逝的乐调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记写下来,使得后人可以恢复原曲使曲调“死而复生”。
1.早期的记谱法就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的乐谱产生的较早。
早在周代,公元前11 世纪―公元前7 世纪就曾有过乐谱的雏形。
约在公元前2 世纪成书的《礼记》中就有名叫“投壶”和“燕射”的仪式上敲击大小鼓的符号,共有两种。
一个是圆圈一个是方框,分别表示击大小鼓,敲一下记一个字。
中国早期的大多数谱式都沿用了以圆圈或圆点,方框点拍的方式。
这种记谱方式较容易,但《礼记?投壶》中的符号没有音高意义,只是击重节律的鼓点,所以算不上是真正的乐谱。
但表明古人已经有记谱的雏形了。
而真正最早的乐谱是文字谱,从公元前4 世纪《管子?. 地员篇》中,宫商五音字谱,到《吕氏春秋》中的十二律吕子谱,距今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两种字谱都与乐律学有关,但不是记录音乐旋律的乐谱而是记录音高的字谱系列。
我们相信,汉代就有乐谱,只是没有传到现代,在公元前1 世纪成书的图书目录中就记载有歌曲谱,例如:目录中有一本书叫《河南周歌诗七篇》与文对应的是《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
“歌诗”就是“歌词”,“歌声曲折”就极可能是“歌曲曲调”。
那自然就是歌曲谱了。
实际上,保存至今最早的旋律谱是琴谱,《碣石调?幽兰》它以文字形式记录演奏时左、右两手指法位置。
它是一首用四千九百五十四个汉字详细记录每个音在古琴上第几根弦,第几徽位,以此来记录音乐,此谱虽为唐人抄写,但却是南朝两代的音乐。
这种记谱法是按照前人叙述的方式去演奏,而并不是直接记出节奏、音高,因此它与我们今天的记谱法概念有很大的差距。
2.古琴减字谱我国已知的古谱据统计有二十多种,但唐代最流行的是减字谱与燕乐半字谱。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简谱是记谱法一种。
由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记谱、读谱上有很大的方便,因此在我国广泛流传。
简谱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
例如记合奏合唱,它就不象五线谱在视觉上那么清楚,而记钢琴谱几乎是不可能的。
过去有人认为简谱简单、不科学,因而否定了简谱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是错误的。
应该承认:简谱对音乐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简谱将会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简谱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因为缺乏有关的材料,还不能作准确的介绍。
法国的加林(1786-1821)和舍维(1804-1864);英国的格兰威尔(1785-1867)和葛尔文(1816-1880),在简谱体系方面,都曾作过研究和整理。
我国的简谱是由日本传来的。
这种体系与舍维的体系已有所不同。
按照舍维体系,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短线,都加在音符的上方。
然而日本的简谱到了我国,特别是解放后十年来,又起了许多变化和发展,现在只将现行的简谱作如下的简单介绍。
在简谱体系中,音的相对高度暖和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的。
这几个音的相互关系,除3 4、7 i 半音外,其他全为全音。
标记:1 2 3 4 5 6 7 i唱法:do ri mi fa sol la si do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圆点,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高两个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个圆点,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低两个八度。
要准确地表示音的绝对高度,还要应用调号标记。
调号标记是用1=F、1=G......等来表示的。
为了避免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过多的加点,在合唱、合奏谱中,往往应用移高或移低八度的方法来记低声部或高声部。
例如:男高音、男低音、琵琶、低胡用高八度记谱;梆笛、板胡用低八度记谱等便是。
音的长短是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
在简谱体系中也应用附点。
但只到四分音符为止;再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则继续用增加短横线来表示。
乐谱的基本知识

乐谱的基本知识乐谱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
那么你对乐谱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乐谱的基本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乐谱的分类方式1、中国古代就有“宫,商,角(jue),徵(zhi),羽”五音,对应简谱中的12356,是2、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
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
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
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0表示。
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
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宗教歌曲。
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梭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
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
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
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因此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得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
而五线谱,通过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体制,已基本通行于各个国家,在学校里已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3、五线谱,是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种方法。
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和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记谱法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记谱法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最早出现中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即西周以前就曾用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来记录宫廷里祭宴的音乐(雅乐)。
前者借用了中国十二律(即一个八度之内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名称(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来记谱。
后者借有古代五声音阶的音名(宫、商、角、徵、羽)来记谱。
在中国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谱。
以口、及半三种谱字记述作投壶游戏时两种鼓的演奏谱。
这当是最早的谱式记载。
记录歌曲的乐谱也产生得很早,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图书目录中即记载有歌曲谱,例如目录中有一本书叫《河南周歌诗七篇》,歌诗就是歌词;与之对应的另一本书叫《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歌声曲折的词义就是歌曲曲调,这本记歌曲曲调的书,自然是歌曲谱了。
但它究竟用什么方式记谱的因为书早遗失,已无从知道。
《汉书艺文志》中也见到声曲折与歌和歌诗相配合的记载。
这些声曲折当是歌或歌诗演唱时的曲谱。
:文字记谱中国民间曾常用多种字谱记录音乐。
如减字谱、宴乐半字谱、锣鼓经和二四谱等。
现存历史上第一次记下音高的乐谱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
该谱前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传。
实际上,它是一首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
说明文字谱乃其后隋唐间琴人通用的谱式。
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
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
具体方式是用减笔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因为标明指法,也叫指法谱,到南宋时逐渐定型并沿用至今。
它的出现使得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得以整理而传于后世。
宴乐半字谱即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的工尺谱。
在乐学理论上宋代出现了燕乐音阶的记载。
燕乐半字谱源于唐代,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
可能是管乐器演奏指法标记的(最早发现于敦煌千佛洞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大人曲谱》)。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1、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是古琴曲目弹奏的参考。
文字谱就是中国古代用文字的方式记录的乐谱。
现存最早的文字谱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是唐代的《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
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2、减字谱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古代汉族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尽管如此,其在传播中还是大量遗失。
3、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使用汉字的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
在古代流传甚广,但是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现代中乐团一般已改用简谱或五线谱。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现在亦可作横排书写。
4、律吕字谱律吕字谱是以十二律的律吕名称记录音乐曲调中各音音高的一种记谱法。
在弦索谱中元代熊朋的《拟瑟谱》亦曾用此谱式来记录瑟的弦音音高。
较早的是南宋进士赵彦肃的传谱。
后世的雅乐歌曲多用律吕字谱记写。
5、锣鼓经锣鼓经是中国传统器乐及戏曲里面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
锣鼓经实际上是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
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就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
将各种锣鼓点按其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则称为锣鼓经。
我国常用的记谱法

我国常用的记谱法中国常用的记谱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简谱:简谱是一种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表示音符的记谱法,也称为数字简谱。
它包括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形式。
2. 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数字等表示每个音的音高,用其他辅助手段来表示节奏。
中国特有的是宫商谱、律吕谱、工尺谱及锣鼓谱。
3. 方格谱: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4. 奏法谱:用文字、数字或其他记号表示乐器演奏方法,不表示具体发出的音高。
5. 工尺谱:工尺谱是用上、尺、工、合、六、五、乙的七个字来表示如现代的多、来、米、发、索、拉、西,在工尺等字的右边加单人旁来表现高音,用字的最后一笔加撇来表示低音。
6. 琴谱: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7. 燕乐半字谱: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
8. 弦索谱: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9. 管色谱: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10. 俗字谱: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色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等都属于俗字谱。
11. 律吕字谱: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于日本和韩国。
12. 雅乐谱: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13. 曲线谱: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14. 央移谱: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15. 查巴谱: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16. 锣鼓经: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也称为“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这些是中国常用的记谱法,每种记谱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不同的音乐形式和乐器选择合适的记谱法进行记录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尺谱》
用上、尺、工、合、六、五、乙的七个字 来表示如现代的多、来、米、发、索、拉、西, 在工尺等字的右边加单人旁来表现高音(亻), 用字的最后一笔加撇来表示低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
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
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
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
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
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色应指字 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等 都属于俗字谱。俗字谱和唐人大曲谱一起发展融合 成为明清工尺谱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
高的一种记谱法。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 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
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 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
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
鼓谱”和“法器谱”等。
现在最常用的有两种。一是五线谱,二是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