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 ● 五脏生成篇第十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第十1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第十1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第十1第一节五味之所伤再来我们看,78页。

这个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生成篇呢,五藏到底生成什么东西?“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这个五藏生成呢,不容易懂的地方就是,为什么心“其主肾也”,意思能够抑制心脏的就是肾脏。

所以我们去治疗心脏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用肾脏的药下去,肾脏的药下去。

比如说心生血,所以我们如果说血不够的时候,比如说贫血,血不够了,我们会加一些,熟地呀,这种补肾的药下去来去补他的血,因为这个水是在制,控制心脏的。

还有呢,心脏跑太快了,跳太快了,动悸的很厉害,也是被肾脏在管。

其主肾,就是由肾脏在管它的。

那肺主心也,肺的问题也是心脏在管,因为火克金;肝的问题呢,其主肺也,所以我们的肝是由肺脏在控制它的,肺脏在控制。

然后脾脏呢,好坏也有肝脏在控制它,就是它这是,第一节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段,就因为是这样子,所以呢,如果吃,多食咸,你吃太咸的东西呢,水就会去克火,就会脉,血脉就会“凝气而变色”,人就会比较暗色。

如果多食苦,吃苦味太多的时候,会,火会克金,金管皮肤毛孔,就是皮槁和毛拔,毛就脱落了。

所以如果说,你说这个女孩子我体毛长太多了,这个除毛,那多吃点苦,苦味的东西。

那当然不是说叫你去做劳力工作,喂很多苦味的药,喝下去。

那多食辛,吃辣的太多了,筋急,金会克到木,“筋急而爪枯”,指甲吗,筋都是肝脏在管,因为金克木。

吃酸的太多,会克到土,土管肌肉,脾管肌肉,“唇揭”就是嘴巴会往上翘。

当然有的人呢,他没有吃酸嘴巴还是往上翘这个,这个就不是,你不要说这个酸吃太多了,不是。

多食甘,吃甜的吃太多的时候,则“骨痛而发落”,这就是我常常讲,很多,你看很多男人秃头,秃头,你看他秃头,这个男人为什么秃头,那躲到,偷偷躲到没有人的地方在吃甜的,那女孩子比较好了,吃,就当着面吃,当着面吃她就不会吃多嘛,一点点,蛋糕什么的。

《黄帝内经》知识点总结

《黄帝内经》知识点总结

《黄帝内经》知识点总结一、《黄帝内经》的整体框架《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计81篇。

《素问》包括81篇,主要讨论人体的生理、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内容;《灵枢》则包括80篇,主要讨论人体的结构、功能、病机、针灸等内容。

两部分内容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二、《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1. 中医独特的医学思想《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气血”、“精气神”等重要医学思想,建立了独特的中医医学理论体系。

其中,阴阳学说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五脏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了中医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气血学说强调了气血的运行和作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精气神学说强调了精、气、神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这些理论体系贯穿了整部《黄帝内经》,成为中医学的核心。

2. 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素问》中提出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望”是指望诊病人的面色、精神等情况;“闻”是指听诊病人的呼吸声、音色等情况;“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情况;“切”是指切诊病人的脉象、腹部等情况。

这些方法综合了中医诊断的整个过程,成为了中医诊断的重要基础。

3. 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素问》中提出了针灸、药物治疗、饮食疗法、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其中,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色疗法,通过针刺、灸疗等手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治疗则是通过中药材的配伍和煎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饮食疗法则是通过调节饮食结构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方法综合应用,成为了中医治疗的独特方式。

三、《黄帝内经》的对现代医学的影响《黄帝内经》在中医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医理论方面,其阴阳、五行、气血、精气神等理论与现代医学中的生理、病理学有很强的对应关系,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方面,其望闻问切四诊法、针灸、药物治疗、饮食疗法等方法,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感医疗之乱局,叹中医之没落,惜人命之枉丧!本公众号将长期致力于中医经典及传统中医理念的传播与普及工作,唯愿通过您的关注和分享,以达抛砖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篇名与要点经脉篇,通过黄帝和雷公的对话,详细地介绍了人体十二正经的循行走向,以及因经脉受阻而导致的病症和处理方法。

是所有中医师,尤其是针刺师必读的文章,换言之为中医师之《圣经》。

因篇中重点是论述十二经脉,篇首即着重指出经脉在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故以《经脉》名篇。

一、强调经脉在诊断和治疗上的重要作用。

二、详细叙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发病证候和治疗原则。

三、列举五阴经气绝的特征和预后。

四、简要说明了经脉和络脉的区别。

五、介绍了从络脉颜色变化以及诊断疾病的方法。

六、叙述了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病候与治疗。

原文与译文(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译文)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经脉在内依次与五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

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原文)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译文)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

人出生以后,五谷入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素问·五脏别论

素问·五脏别论
素问·五脏别论


别,区别。本篇主要论述五脏六腑 与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区别。
本篇内容
一、奇恒之府传化之府及五脏六府的区别 二、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 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 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2106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 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 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 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 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 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 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 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 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 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现于气口:
寸口为脉之大会,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均 可反映于此。 五脏六腑的精气都来源于胃, 胃气充盛,五脏六腑得精气濡养则功能正常, 五脏的脉象也正常,称为有胃气的脉象。
(从容、和缓、有力)
正常脉:五脏本脏脉+胃气
病 死 脉:五脏本脏脉+胃气不足 脉:五脏本脏脉+无胃气
二、医生诊疗态度
(一)认真、全面诊察病情; (二)摒弃迷信,相信科学; (三)说服开导,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五脏别论
1、传化之府与奇恒之腑的区别? 2、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功能特点? 3、试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4、名词:奇恒之腑、传化之府、女子胞、 魄门、化物、气口、天气、地气
诊寸口的意义:诊察病人的脉象有无胃 气,以此辨别平、病、死脉。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1、气口是脉之大会。在气口人迎对比诊中, 气口主五脏,反映五脏的精气变化。 2、气口位于手太阴肺经上,肺朝百脉,肺经 起于中焦,能反映脾胃的盛衰。 3、胃气 (1)胃为五脏六腑之大原,胃气补充营养五脏。 (2)胃气的有无多少影响五脏之气变化,这种变 化反映到寸口脉上即是平、病、死脉。 (3)胃气作为动力推动脏气到达手太阴。 故气口唯一凭借胃气主五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原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原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黄帝内经系列十·五脏生成篇

黄帝内经系列十·五脏生成篇

黄帝内经系列十·五脏生成篇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

生成:生,生成,出生。

成,生长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程度。

五脏之气所成之处,以及其气味分别带来的影响变化。

篇:写在竹简上的完整章节。

五脏相合五脏相合,即五脏精气在体表的展现以及其所主之脏。

心气与脉气相合,其精华多呈现于面色,肾脏可以制约心脏。

肺气与皮毛相合,其精华多呈现于毫毛,心脏可以制约肺脏。

肝气与经筋相合,其精华多呈现于爪甲,肺脏可以制约肝脏。

脾气与肌肉相合,其精华多呈现于口唇,肝脏可以制约脾脏。

肾气与骨髓相合,其精华多呈现于头发,脾脏可以制约肾脏。

五脏五味五色1、过咸伤心(脉)咸与水相应,若多食用咸味饮食,水旺克火,则会损伤心脏,使脉道温煦功能减退,气血凝结滞塞不通,导致面色从红润变为黧黑。

2、过苦伤肺(皮毛)苦与心相应,若多食用苦味饮食,火旺克金,则会损伤肺脏,使皮毛失于润泽而变得干燥枯槁,甚至脱落。

3、过辛伤肝(爪甲)辛与肺相应,若多食用辛味饮食,金旺克木,则会损伤肝脏,使人体筋脉拘挛而爪甲干枯。

4、过酸伤脾(肌肉口唇)酸与肝相应,若多食用酸味饮食,木旺克土,则会损伤脾脏,使人体肌肉坚硬皱缩,嘴唇干燥开裂。

5、过甘伤肾(骨髓)甘与脾相应,若多食用甘味饮食,土旺克水,则会损伤肾脏,使人体骨节疼痛,头发掉落。

五色生死死色:脏气衰败生色:脏气旺盛1、肝(木)死色:如枯死的草一般青色中带灰暗,没有生机。

生色:如翠鸟的羽毛一样色青而有光泽。

表现于人:如白绢裹着青色那样的颜色。

2、心(火)死色:如坏死的血一般黑红晦暗。

生色:如鸡冠一般鲜艳明朗的红色。

表现于人:如白绢裹着红色的朱砂那样的颜色。

3、脾(土)死色:如枳实一样的颜色枯黄,没有生气。

生色:如蟹黄一般明黄亮丽。

表现于人:如同白绢裹着栝蒌实那样的颜色。

4、肺(金)死色:如枯骨一样的白色。

生色:如猪油膏一般润泽的白色。

表现于人:如同白绢裹着红色那样的颜色。

5、肾(水)死色:如煤灰一般枯败的灰黑色。

《内经》第07讲 素问·五脏别论

《内经》第07讲 素问·五脏别论

手 太 阴 肺 经 简 谱
相 传 脉 诊 为 扁 鹊 所 创
复习思考题
1. 词解: ➢ 奇恒之腑 、传化之腑、魄门、气口。 2. 背诵: ➢ “脑、髓、骨、脉、胆……名曰奇恒之腑。” ➢ “魄门亦为五脏使……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也。” ➢ “拘于鬼理解: ① 脏腑分为几类?依据是什么? ② 如何理解“藏”、“泻”、“实”、“满”?
端,排泄浊气浊物于体外,故谓其为“五脏使”。 4.这一理论对调理五脏以治疗魄门的开启失常,或
通过开启魄门以调理五脏病变,均有重要指导意 义。
三、论气口诊脉原理
1.“气口”为脉之大会,乃手太阴肺经的经 脉所在。
2.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为后天之本,故 察“气口”可诊断气血的盛衰。
手 太 阴 肺 经 古 图 谱
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③ 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有何指导意
义? ④ 为什么脉诊独取寸口?
素问·五脏别论
题解及提要
本篇主要论述脏腑分类及其功能特点, 有别于其它论述藏象的篇章,故名篇。
目的要求
掌握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 理解脏腑藏泻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理解寸口诊脉的原理。 掌握“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与临床意
义。
一、脏腑分类依据及其功能特点
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具有 “满而不能实”的特点。
病机上提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非绝对);养 生治疗上提示必须注重保养五脏精气,而六 腑则“以通为用”。
腑藏关系
六腑“受五脏浊气”——脏输精于腑,腑 传输排泄脏的代谢产物。
提示:病机上脏腑虚实相关;
治疗上脏实泻腑,腑虚补藏。
二、“魄门亦为五脏使”的意义
1.魄门功能正常与否,反映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 2.调五脏以治魄门病变,开魄门以治五脏病。 3.腑受五脏浊气,主传送输泻,魄门为传化之腑的末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篇第十(译文)来源:道教之音整理作者:佚名时间:2012-03-31 繁體中文版【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

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

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

因该篇记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

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

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 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 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 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
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 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 目青,皆死也。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 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 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 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 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 喘而虚,名曰 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 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 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 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 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 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 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 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 分,小溪 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 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 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 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 足少阳、厥阳,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下厥 上冒,过在 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 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谢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黄帝内经》素问 ● 五脏生成 篇第十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 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 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 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 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 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 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 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稿 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 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甘;生于 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 之外荣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