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

合集下载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顺应分析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顺应分析

的角度将其称 为 “ 媒介 ”( aaag &Tma,02。从 文学角度来看 ,笔者认为,语码转换可视为一种文 G frna o s20) 学叙事 的 “ 媒介 ” ,指两种 ( 或多种)语码成分在文学作品中的 “ 并置 ” 。摒弃基于 “ 语言结构和语 言功 对
能的考虑 ”( 自然 ,于国栋 ,2 0 )而进行的语 码转换分类 ,单就文学而论 ,文学作品 中只包括书面性语 何 01 码转 换 ( re o e w t ig , 即 作者 出于 一 定写 作 目的 的语 码 转 换 , 以及 人 物 会 话 性 语 码 转 换 w i n c d. i hn ) t s c




重庆三峡 学院 学报— —J u A F H N Q GT R EG R E NV R IY . 0 L O G  ̄ E O G S I E ST O C H U
20 0 6年第 6期 第 2 2卷— — ..0 6V1 2 o 2 0 o. . 6 2
《 围城 》 中语码 转换 的语用顺应 分析
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 内外部 的原因,在 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 的过程;人类之所 以能在语言
收稿 日期 :2 0— 51 060— 8
作者简介:刘 江 ( 97 ) 17一 ,男,湖南常宁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6— 8
维普资讯
传统 的文学批评在分析钱钟书先生的小说 《 围城》的语 言特色 时,常常从幽默切入 ,对 作品的写作技
巧和文 体特 征加 以解读 。这种分析往往 忽视 了该作 品的另一突出的写作技 巧,即语码转换的频繁使用 。据
笔者统计 ,《 围城》中的语码转 换多达 17处 ( 附表 1 。对于这一现象,学界通常是从社会语言学 的 “ 4 见 ) 标

《围城》英译时原文中外语的处理方法

《围城》英译时原文中外语的处理方法
Ch i n g l i s h。
像 陆子 潇 、 李 梅 亭 这 种 虽 然懂 一 点 英语 , 但 是 又 不 精 通 的 人的话语“ 中英 夹 杂 ” 的 翻译 , 我认为 , “ 洋泾浜” 翻译 方 法 也 很 适 用 。 我们 可 以 选用 更适 合这 一 类 “ 非 专 业 人 士 ” 的 翻译 方 法— — C h i n g l i s h , 就是我们平常所说 的“ 中式 英 语 ” , 非 常 适 用 于 像 李 梅亭 等这 样 “ 非专 业 ” 但 又 想卖 弄 的人 。
1 . 语 码 转换 在 《 围城 》 中 的重 要 性 《 围 城》 写成后 , 在1 9 4 6 年到 1 9 9 7 年间 , 学 者 们 对 其 中 的 中 英 文 混 用 之 处 进 行 了多 次 修 改 。 目前 比较 权 威 的英 译 本 是 珍 妮・ 凯利 ( J e a n n e K e l l y ) 和茅国权 ( N a t h a n K . Ma o ) 合 译 的 版本 , 由美 国印 第 安 纳 大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 我认为 , 对 这 部 作 品中 语 码 转 换 的翻 译 不 能 一 概 而 论 .需 要 更 多 地 从作 者 当 时 的创 作 背 景 和 作 品 中 的人 物 特 色 等 方 面考 虑 对 这些 “ 中外 夹 杂 ” 现 象 的 翻译 处 理 。 2 . 作 品 中“ 中外 夹 杂 ” 的 两 种情 况 2 . 1 中 文和 外 文 ( 英语 和 少 量 法语 ) 同时 出现 在 小说 中 。 同一个词语或者语句 , 先 用 中文 做 正 文 , 后 面 跟该 词 语 或 者句子的外文 , 用括号括起来作为注释 。 这种情况主要包括两种情形 : 一种情形是外来名词 . 在 中 文 的 音 译 后 面 用 括 号 标 注 出其 源 语 词 。原 文 中 的例 子有 : “ 邮 船 白拉 日隆 子 爵号 ( V i c o m t e d e b r a g e l o o n e ) ” 、 “ 洛高 ( F r . v o n L o — g a u ) ” 等词 , 都 是 以这 种方 式 呈 现 在 原 文 之 巾 。另 一 种 情 形 是 专有名词 , 采 用 中 文 后 面 加 括 号 的方 法 标 注 其 源语 词 , 也 有 少 数 是 英 语 在 前 ,汉 语 标 注 在 括 号 里 。例 如 , “ 联 合大学 ( I n t e r C o l l e g i a e Un i v e r s i t y ) ”、 “神 玄 大 学 ( C o l l e g e o f Di v i n e Me t a p h — s i c s ) ” 等。 我们可以借鉴珍妮 ・ 凯利和茅国权的翻译方法 , 将 原 文 中 的英 语 或 者 法 语 直 接 体 现 在 原 文 中 , 并 且 用 斜 体 加 以强 调 。

称谓翻译中的语用问题_以_围城_及其英译本为例

称谓翻译中的语用问题_以_围城_及其英译本为例
# !
称谓的交际引导功能指通过使用称谓开始某 一特定的话语行为、 使话语指向某一特定听话者 的语用功能。称谓的交际引导功能在汉英两种语 言中基本相同 , 在翻译中较易处理 , 本文不再赘 述。 2 . 1 . 2 礼貌标记功能 礼貌现象是言语行为交际中一个非常普遍的 现象。交际双方为维持和协调人际关系 , 往往要 使用一些具有礼貌标志功能的称谓。在礼貌的语 用研究方面 , Leech提出了 ∃ 礼貌原则 %的理论, 并 进一步将其分为 ∃ 得体、 慷慨、 赞誉、 谦逊、 一致、 同情 % 6条主要准则
[ 1]
; 人类学家 B rown 和 L ev in
及珍妮 ∀ 凯
son 则认为: 交际双方在交谈过程中都 有 ∃ 面子 % 需求 ( face w ants), 这 种 面 子 又 分 为 消 极 面 子 ( negat iv e face) 和积极面子 ( positive face)两大类。 其中, 消极面子指保持个人独立、 自由, 免受他人 强迫、 干涉的需求; 积极面子指获得他人承认、 喜 欢、 认同的需求。几乎所有的言语交际行为都会 威胁到面子 , 这就需要交际双方采取相应的礼貌 策略: 消极性礼 貌策略 ( negativ e po liteness strate gy) 和积极 性礼貌 策略 ( positive po liteness strate gy) 。消极性礼貌策略表示说话者和听话者的社 会距离 , 积极性礼貌策略表明说话者和听话者密 切、 亲近和融合的关系
2 . 1 . 1 交际引导功能
1 引言
围城 作为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一部 脍炙人 口的世情讽刺小说 , 一直拥有历久不衰的文学魅 力。钱钟书先生以其幽默而又别具一格的语言塑 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并通过对这些人物 的精细刻画展示了作品内在的深刻蕴义。小说中 有不少汉语称谓 , 这些称谓作为整个小说语言的 一部分 , 从一个层面反映了人物的性格、 关系和作 品的主题, 称谓的选用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 有其深 刻的语用内涵。因此 , 作品中称谓的翻译便成为 整个作品翻译中不可小视的一个问题。 以下本文就以钱钟书的 围城

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研究

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研究

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人们交际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本族语和外语之间的语码转换。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汉英语码转换”是常见而又相当普遍的语言现象,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对“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产生、语用功能特点做较系统的梳理。

通过实例分析考察该现象的影响因素,从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动因和功能。

标签:语码汉英语码转换语用功能一、引言语码(code)是一种符号系统,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产生,它是指某种语言或者语言变体。

Wardhaugh认为,“语码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不存在任何感情色彩,没有或褒扬或贬低的含义,更不存在讥讽、抨击、反映社会问题的意图。

”①由此可见,单个语码只是一个语言符号,但是多个语码混合形成语码转换则存在着一些感情色彩。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语言交流现象,也是一种言语交际策略。

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学者Myer-Scotton提出了“基础语框架模式”。

他认为:“凡含有语码转换的话语或者语篇,其中必有一种语码为基础语,另外一种为嵌入语。

”②由此可知,汉英语码转换则是以汉语为基础语,而英语则是嵌入语。

近30年来,有关语码转换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许多中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语码转换提出了种种独到的见解。

本文旨在分析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二、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对于语码转换的功能及意义,国内学者持不同观点。

何安平认为,“语码转换给交谈创造一种积极的意义价值,不仅可以缓和谈话单调的气氛,而且能加快国人顺应时代潮流的步伐,更新与时代同行的思想。

同时,语码转换也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标志。

”③任付标则指出,“使用中英语码转换是毫无意义的,弊大于利,不利于本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滥用语码转换甚至会影响人们正常的交际。

”④可见,对于语码混合,不同的学者所见不同。

但不管怎样,这是现代语言社会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

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摘要】文学作品中的语码转换在刻画人物性格、彰显幽默风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可以更深入的从语言社会角度理解这种现象。

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从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在交际过程的作用。

【关键词】语用学;围城;语码转换0 引言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有一个突出的写作特点,那就是频繁的语码转换。

对于这一现象,学界通常是从社会语言学的“标记理论”来考察其社会功能、语言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很少从语用功能的角度考虑其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

[1]语码转换在对作品的人物塑造和主题的体现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写作手法,对其深入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的精神内涵。

所以,本文从另外一个崭新的角度,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小说中的语码转换进行深入的语用分析,从而阐释语码转换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

1 理论回顾语码转换泛指语言使用者从使用一种语言(含方言、语体)转到使用另一种语言,它是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

[2]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就语用学来看,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此有着强大的解释力。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顺应理论,从一种综观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极其运用,随后又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详细阐述了此理论。

[3]Versch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并且选择了特定的语言单位和结构,就是为了能够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因为言语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必定有某种目的,而为了实现这种目的,他必定会使用一定的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就是交际者所乐于采用的一种策略。

[1]本文就以《围城》中具体的语码转换的例子为语料,以顺应论为理据,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方面来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语码转换来实现顺应的。

《围城》小说中语码转换的人际功能

《围城》小说中语码转换的人际功能
点 odt . li ” me 张 先生是一家外 国公 司经纪人 , 他在谈话 中频 繁地使用英 汉语的
语码转换 cd— wt ig指在句子 内部或者几个连续 的句子之 间, o e s ihn) c 夹 杂使用不 同的语 言 、 方言或 者不 同风格 的文体的现象 。语码转换 可 以出现在 同一个说 话人 的话语 中 , 也可 以出现在不 同的说话 人 的话语 之 间。布洛姆(l ) Bo 、 m 甘柏兹( u pr 把语码 转换 区分为 两种类型 : Gm e) z 情 景 型转换 (i ainl o e si hn ) su t a d—wt ig 和隐喻 型转换 ( tp oia cd — t o c c meah r l oe c s i hn ) wt ig 。前者指 由于交际 者权利 和义务 ( c 即言语情 景的不 同 ) 引 而 发 的语 码转 换 ; 后者指交际者为 了调整角色关系而采取 的语码转换 , 带 有情感 色彩 , 暗示着交际者要重新定义 目前的情景。 自二 十世纪七十年代 以来 , 许多语 言学家都致 力于语码转 换的研 究, 他们 分别从社会语 言学视角 、 心理语言学视 角 、 句法学视 角和会话 分析 角度对其进行 了研究 。从社 会语 言学视 角来说 , 当代语码 转换研 究第一位有影 响力 的倡 导者 、 国社会语言学家 Fsm n 美 i a 研究发现多语 h 情景 中的语言选择并不是一 种任 意的 、 随心所欲的行为 , 而是受到三个 因素 的影响 : 个人在交 际中的身份 、 交际情 景及 交际话 题。到 了八十年 代, 甘柏 兹(u ez明确把语码转换 看成是可 以用来揣测说话 人意图 G mp r ) 的语境 化提示手段 。美 国社会语 言学家 Myr- S oo es et n则将 宏观和微 t 观视 角融合到一起 , 认知角度解 释 了语码转换 的社会心理 动机。从 从 心理语 言学角度 , 它关注双语交 际巾语码转换是 如何 自然发 生并被对 方感 知 的。句法 学视角 的代表 人物有 P pak Myr- S ot , 们 olc 和 es ct n 他 o 主要讨论 了普遍适用 的语法 和语码转换 的语法模 式制约 。会话分析角 度 的代表人 物 A e 认为将社 会语言学 和句法学 的研究 方法融 合进第 ur 三种方法 中。同时, 这个 方法独 立于转 换的宏观环境 , 也不受句法制约 的影响 , 是一条 自成一体的研究途径。 本 文 与之前研究语码 转换的角度不 同 , 本文将 从系统功 能语言学 中的人际功能 发 , 来研究语码转 换的人际功能 。由于语码转 换是社 会语 言学的术语 , 它在反映人 与人 交流时所要表 达的特殊言语 行为 的 同时 , 表 达 出特 定 的人 际 意 义 。 因 此 , 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的 角 度 来 研 也 从 究语码转换是可行的 。 2人 际 功 能 . ’ 人 际 功 能 是 由韩 礼 德 提 出 的 系 统 功 能 语 学 中的 i大 纯 理 功 能 之 它表 明讲 言除具有 表达讲 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 , 还 具有表达 讲话 者的身份 、 地位 、 态度 、 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 、 判断和评 价等功能 。韩礼德认 为, 际功能是通 过语 气系统 、 人 情态系统和语调系 统来实现 的。评价理论是 系统功 能语 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 中发展 起来 的新 词汇语法 框架 , 它关 注语 篇 中可 以协 商的各种态度 。评价理 论依语 义分 为三个方 面 : 态度 、 入和分级。其中态度又可进一步分为 介 情感 ( 对人情感 的表达 ) 判定 ( , 对人的性 格和行为的评价 ) 和鉴别 ( 对事 物的价值 的评价 ) 。因此 , 们可 以用评 价理论 中的情感层面来辅助研 我 究语码 转换的人 际功能。本文将分 别从人际功 能中表达说话者 身份 、 地位 、 态度 和说话 者对事物 的评价 这 四方面进行 分析《 同城 》 巾的语码 转换现象 。说话者 可在说话 时故意运用语码转换现象来吸引听者对 自 己身份 的猜测 ; 同时, 说话 者也可在对话 时使用语码转换从而来表达 自 己的社会地位 。说话者在对话 中使 用语 码转换 可以突出强调说话人对 听话人 的情感态度 , 且综合运 用评 价理论 中态度层面 , 并 来表达说话人 的强 烈情感 。在使 用语码转换来 表达评价这一 人际功能 时 , 既可 以婉 转 的讽 刺 人 或 事 物 又 可 以委 婉 的 表 达 说 话 者 的 意 图 。 3《 .围城》J , 说中语码转换的人际功能分析 、 《 围城》 是我 国著名学者钱钟 书的作 品。小说 中出现 了大量 的语码 转换 现象 , 在这 里我们 只分析 中英 语码转换 的部 分 :这部小说 中的语 码转换 现象对小说 的推动及理解 有重要 的作用 。因此 , 我们 分析小说 中语 码 转 换 的人 际 功 能 是 必 要 的 。 31 .表达说话者身份的人际功能 () 1 现在许 多号称哲学 家的人 , 非真研究哲学 , 并 只研究些哲学上 的 人物 文献 。严格讲 起来 , 他们 不该 叫 p isp e , h o hr 该叫“ 学家 学家” lo s 哲

《围城》中语言变异现象及其语用效果分析

《围城》中语言变异现象及其语用效果分析

《围城》中语言变异现象及其语用效果分析摘要:语言变异现象因其独特的表现力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多处采用语言变异,为语言变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

语言变异种类丰富多样,其中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语义变异在《围城》中较具有代表性,故本文从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言;语言变异;《围城》;语用社会性是语言的特性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往、交流。

语言变异,便是语言在社会中使用的产物。

《围城》描述了抗战时期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事迹和经历,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和缩影,书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有留学背景,接受过国外的教育,再加上钱钟书先生讽刺幽默的描写手法,书中多处采用语言变异,为语言变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因此本人选择《围城》作为本次语言变异研究的语料来源。

一、语言与社会“语言是社会之镜,透过这面镜子,可以更好地展示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社会是语言之根,置身社会语境,可以切身感受到语言实用的方方面面。

”。

随着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面世,现代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理论,把语言抽象成一套高度形式化的规则系统”,试图寻找一个满足所有人类语言的最简公式。

这两种语言流派过分强调语言的本体研究而忽视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二、语言变异及其形式由于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中交往的工具,必然会因为个体的某种需要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异。

语言变异,“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现代汉语语言系统规则的偏离或变异”。

语言变异的产生,理论上为语言学家从事语言研究开辟了新思路,在重视语言本体研究的同时更重视语言的社会性本质;在实践中,合理的使用语言变异不仅能增强沟通的有效性,还会使文章或谈话更加富有趣味,产生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

leech认为语言变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8种: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的变异。

《围城》中的语用预设及其翻译

《围城》中的语用预设及其翻译

《围城》中的语用预设及其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语用预设在言语理解和信息传递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钱钟书的《围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围城》中对语用预设的巧妙运用不仅生动刻画了故事情节,而且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

本文以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合作翻譯的《围城》为例,分析了《围城》英译中语用预设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法、替代法、增译法和省译法。

标签:《围城》预设语用预设翻译一、引言在日常的会话交流或写作中,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省略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被假定为交际双方所知,或者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特定的语境推断出来。

例如,在《围城》中,当苏小姐听到孙太太埋怨男人都喜欢赌博时,苏小姐冷冷地说道:“方先生倒不赌。

”在这里,苏小姐的话语默认了方先生的客观存在,与此同时,作为听话者的孙太太也清楚苏小姐所言的方先生是哪一位。

这些能影响话语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不言自明的设定就是上述话语中包含的预设。

预设作为一种推理中认定的前提,最早由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弗雷格(Frege)提出。

之后随着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预设这一概念引入到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领域。

Leech(1976)认为,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预设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是决定一个命题是否有值的一个未说出的命题,是判断一个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

语义预设侧重从命题的真实性关系,即语句的意义对预设进行研究。

相比之下,语用预设主要是从语用学视角来研究一种动态的,与说话人及语境紧密相关的预设。

何自然(1997)指出,语用预设多指那些对交际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的态度、信念和意图相关的预设关系。

语用预设不仅能反映出一些语句命题的语义关系,更多地反映出言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的语用意义。

美国学者George Yule将语用预设定义为:说话者在发话前假定的,听话者已知的与语境密切相关的某种信息。

二、《围城》中的语用预设主要有两大特征:共知性和合理性(一)共知性所谓的“共知性”指的是说话者在确定言语交际双方对某一特定信息都知晓的前提下才能对该信息有所保留和省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摘要: 社会语言学家们对于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之研究较为深入,而较少关注书面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本文以《围城》中涉及到中外文转换的语言片段为语料,深入研究分析了书面语语码转换的类型,语言特点及语用功能。

关键词: 语码转换;类型; 特点;语用功能社会语言学家将任何一种语言及其变体都视作是一种语码(code) ,语码的选择和转换构成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code - - switching) 方面的研究论著频频问世,然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围绕口语交际过程中的会话性语码转换(conversation code - - switching) 进行的, 论及书面语语码转换(written code - -switching ) 的文献寥寥无几。

本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名作《围城》中涉及到中外文转换的语言片段为语料,对书面语中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初步的探讨。

《围城》中有68 个语言片段出现了中外文转换现象,我们将其中的汉语称为“原码”,将外文(包括英语和法语) 称为“他码”。

本文所说的语码转换指的是汉语和外语,即汉语和英语(有时是法语) 之间的转换。

一、书面语语码转换的类型及特点《围城》有68 个语言片段出现了语码转换现象。

除5 例涉及到汉语与法语间的转换外,其余的都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转换。

这些他码长短不一,大多数以单词和短语的形式出现,也有的以句子或句群的形式出现。

他码的语言单位不同,其语言特点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当他码是单词或短语时,一般情况下,包含语码转换的句子既符合原码(汉语) 的语法结构,又符合他码(英语或法语) 的语法结构。

因为这种语码转换的位置几乎都出现在原码与他码具有相同句法结构的地方。

这种语码转换可称为“句内语码转换”。

如:(1) (辛楣说)“我宁可娶一个老实‘简单的乡下姑娘,不必受高深的教育,只要身体健康,脾气服从,让我舒舒服服做她的Lord and Master ⋯⋯”(P140)(2) 鸿渐道:“⋯⋯想买副纸牌来打bridge , ,找遍了镇上都没有,结果买了一副象棋, ⋯⋯”(P251)(3) 柔嘉不耐烦道:“没有结! 要穿,你自己去买。

我没见过像你这样nasty 的人!”(P338)(4) 当时张先生跟鸿渐拉手,问他是不是天天“go downtown”。

(P42)(5) (鸿渐) 只自言自语道:“School for scandal ,全是School and scandal , 家庭罢, 学校罢, 彼此彼此。

”(P333)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他码以单词的形式出现,那么该词一般是实词。

如,例(1) 的Lord and Master 和例(2) 的bridge 是名词, 例(3) 的nasty 是形容词。

如果他码以短语的形式出现,则该短语中的词的时态、人称和数等往往并不随着前面原码主语的变化而变化。

如例(4) 的“go ”不因前面的“他”而变为“goes”。

由此可见,由于中文语篇是按照中文的语法进行的,所以当他码是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句中嵌入成分的形式出现时,他自然要受到中文语法结构的制约,而不再按照英文语法的要求进行变化。

当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两个分句的交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都分属于一种不同的语码时,这种转换可称为“句际语码转换”。

这种情况下,包含语码转换的句子使用他码的语法结构,不包含语码转换的句子仍使用原码的语法结构。

例如:(6)“那么,你太weak ,”辛楣自以为这个英文嵌得巧妙,不愧为外交辞令:假使鸿渐跟孙小姐并无关系,这个字就说他拿不定主意,结婚与否,全听她摆布;假使他们俩不出自己所料,but the flesh is weak ,这个字不用说含蓄浑成,最好没有了。

(P290)(7) 他撇着英国腔向曹元朗说道:“Dash it ! Thatgirl is forget - me - not and touch - me - not in one , ared rose which has somehow turned into the blue flower. ”曹元朗赞他妙语天下, ⋯⋯(P111)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看出,与口语中的会话性语码转换一样,书面语语码转换同样是在每一个例子里,都有一个关键部分,传达语信的主要内容的部分。

这一部分一般使用一种语码(多为他码) ,而其他一些内容用另一种语码(多为原码) 表达。

二、书面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不论规模大小,所有的语码转换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及语用功能。

本文的“引用”指的是作者旁征博引,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他码(外语) 中的成语惯用语或名句等,以求把信息更明确地传递给读者,同时也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如:(8) 范小姐眼睛稍微近视。

她不知道美国人的名言—Men never make passes. At girls wearing glass2es —可是她不带眼镜。

(P243)(9) 辛楣的美国乡谈又流出来了:“You baby !你真不懂她的用意?”(P265)例(8) 直接引用了一句美国人的名言Men nevermake passes. At girls wearing glasses ,例(9) 的You ba2by 为美国俚语,前面例(6) 中的but the flesh is weak是英语成语。

此三例皆为直接引用他码。

例(7) 中的the blue flower 则是浪漫主义遥远理想的象征物。

2. 复言功能所谓“复言”指的是同一语言信息在用原码(汉语) 表达后,接着又用他码(英语或法语) 重复一次。

这种同义重复或者是为了强调语信,或者可以达到进一步明确信息的作用。

(10)“因为他是博士, Ph. D. 。

我没有到过美国,所以没听见过他毕业的那个大学,据说很有名,在纽约,叫什么克莱登大学。

”(P207)(11)“Sure ! 值不少钱呢,plenty of dough。

并且这东西不比书画。

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 paper。

⋯⋯”(P43)(12)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

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鸿渐,是不是?”(P96)(13) 鸿渐是留学生,知道西洋流行的三P 运动(poor pap pays) ;做儿子的平时呐喊着“独立自主”,到花钱的时候,逼老头子掏腰包。

(P298)例(10) 中“博士,Ph.D. ”和例(11) 中“值不少钱呢,plenty of dough。

”属同义语码转换,具有突出语义的交际效果;例(12) 的fortresse assiegee 则是用法语来重复之前汉语所表达的同一信息。

例(13) 中用poor pap pays 解释澄清三P 运动,从而减少了信息的不明确性。

3. 便利功能在中文语篇中,有时候会出现用外文表达更方便的情况。

这是由于汉语和英语(或法语) 具有各自独立的词汇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外文之间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

再不能用汉语完全准确的表达外语中的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情况下,作者常常会采用语码转换的策略,有意识地避开汉语中的相似语句,直接用外语中的原词句来表达,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用汉语表达时语信的不确定性。

所以,我们将之看作是一种便利功能。

具有这种功能的语码大多是单词或短语,且多为专有名词。

《围城》中这几处语码转换现象很好的说明了此种功能:(14) 辛楣吃晚饭回来,酒气醺天,问鸿渐道:“你在英国,到过牛津剑桥没有? 他们的tutorial system是怎么一回事?”(P219)(15) 鸿渐见了她面,不大自然,手不停摆弄着书桌上他自德国带回的supernorma 牌四色铅笔。

(P260)4. 避讳功能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出于某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压力,碰到一些母语中忌讳的语句时,就有可能改用其他字眼甚至是外族的语言来表达。

在《围城》中,当遇到一些非说不可的粗俗词语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往往避免用汉语直接说出来,而采用外语来表达。

这是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语码转换的语用策略来回避那些不合自己身份、难以启齿的话。

(16) 杜慎卿厌恶女人,跟她们隔三间屋子还闻着她们的臭气。

褚慎明要女人,所以鼻子同样的敏锐。

他心里装满女人,研究数理逻辑的时候,看见aposteriori 会联想到posterior ,看见x 记号会联想到kiss , 亏得他没细读柏拉图的太米蔼斯对话(Timaeus) ,否则他更要对着x 记号出神。

(P88)(17) 他不理会,点烟狂吸了几口,嚷:“Damn 孙柔嘉这个小混蛋, ⋯⋯我碰见她,要骂她个臭死。

”(P264)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讲究措辞文雅含蓄,对于和“性”有关的字眼通常是很忌讳的。

只有那些没有文化的粗俗之人才会毫无顾忌地说出这些不雅之言。

《围城》所描写的主要人物都是旧中国的知识分子, 因此, 对于“屁股(posterior) ”、“接吻(kiss) ”、“他妈的(Damn) ”这一类字眼都采取回避态度,借用他码(英语或法语) 来表达,以掩饰自己的尴尬心理。

这是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的。

如:(18) 苏小姐胜利地微笑,低声说:“Embrasse -moi !”说着一壁害羞,奇怪自己竟有做傻子的勇气,可是她只敢躲在外国话里命令鸿渐吻自己。

(P102)苏小姐作为一名留学生、大家闺秀,其身份和修养使她不可能直接说出“吻我”二字,因而,她有意转换语码,改用法语以免过于露骨和肉麻。

在交际中,当一方要批评另一方,指出对方的错误过失时,为了使对方不致过分难堪,让对方乐于接受己方意见,往往要讲求措辞委婉。

这样,适时地转换语码不失为一种缓和语气的策略。

(19) 陆太太生硬地笑道:“鸿渐,我要讨你厌,劝你一句话,你以后不许欺负柔嘉———”仿佛本国话力量不够,她订外交条约似的,来个华洋两份———“你再bully 她,我不答应的。

”(P335)陆太太批评方鸿渐先用中文“欺负”,后用英文“bully”,使语气略为缓和;前面例(6) 中的“那么,你太weak ,”同样是赵辛楣指责方鸿渐太软弱无能时,用英文weak 来缓和语气,使谈话的气氛轻松起来,以免对方过分难堪。

6. 标志功能(20) 到了张家,张先生热闹地欢迎道:“Hello !Doctor 方,好久不见!”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也许在洋行、青年会、扶轮社等圈子里,这并没有什么奇特———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

(P42)(21) 张先生大笑道:“我不懂什么年代花纹,事情忙,也没工夫翻书研究。

可是我有hunch :看见一件东西,忽然what ,d you call 灵机一动,买来准o. k.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