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重建师生关系
枝带晋时春——我认识的许倬云先生

很长一段 时 间以来 , 国的读 书 界始 终 中
关怀着这样一 个堪 称奇 迹 的精神 现象 :9世 1 纪 中叶 以后 10年里 的 中国, 0 战乱频仍 , 国家
板荡 , 文化之劫 , 百倍 秦火 。然而就 在这样 的 局面下成长 起来 的几代 学 人 , 仅 创造 了空 不 前 的学术成果 , 建 树 了一 座座 世 所景 仰 的 更 品行 的丰碑 。不少轶 闻已成 为读书界 耳熟能 详 的佳话 , 问更 是 接连 不 断地 推 出许 多有 坊
则独善其 身” 只是对 中国读 书人 的行 为方 式 ,
的描述 , 而绝非对其 颇有 微词 者所说 的那样 ,
“ 面聆教诲 , 如坐春 风” 之乐 的年 纪 , 辈学人 老
大多花果飘 零 , 我甚 至 真诚 而 幼稚 感 觉 自己
带有 强 烈 的价 值 取 向 色 彩 。因为 兼 济 天下
的“ 扼腕之恸” 一如 陈寅恪先 生感 叹的“ 始 , 正
遗音真绝 响 ” 。不过 , 笈从 学 的过 程 中, 负 还
是 能 够感 受 到 这 种 近 代 以 来 最 值 得 传 承 的精
神脉络绝未 中辍 , 在 一代 代真 正 的学 人 中 还 传递 。
1 9 年 刚 进 大 学 的 时 候 , 次 有 机 会 随 99 一
时, 读书人所驭 , 吾曹不 出如苍 生何 ” 是“ 的壮
烈情怀 ; 而独 善 其 身时 , 则是 “ 花开 花 落 浑 闲 事, 流水高 山 自写 心” 的气 定 神 闲 , 者 的精 二 神基础毋宁 说是 同一 的 , 是对 自身 安生 立 就 命之精神 旨归 的信心 。这种 独特 的精神 品格
个黄 口孺子 置 喙的 。切 身的感 觉是 , 先生 平
对许倬云中国文化的精神的评论

许倬云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以他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他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和独特价值,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许倬云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二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追求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三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精神,倡导公平正义和社会责任,追求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在许倬云看来,中国文化的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
他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部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著作。
他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剖析,不仅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探索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思路。
读书做人 一代史学大家许倬云给年轻人的7点建议

读书做人一代史学大家许倬云给年轻人的7点建议1.要得到多方滋养,有相互的交流、碰撞我可能是运气好,更重要的是,我在台大的教育是属于北大清华系统的一个分支,有当年北大清华的校风,自由地谈论,互相地切磋。
再加上我高中读书是在辅仁,无锡的士族家里特有的读书氛围,让我接上轨道并不困难。
我非常感激老师们、前辈们对我的指导,他们是不遗余力的。
我想我得到的恩惠确实比班上其他人要多一点,因为我兴趣范围很宽。
我不是只有考古,也不是只有历史,也不是只有民族学人类学,我好像什么都搭个边,因此我得到了不同的引导、不同的提示。
这是一个很大的便宜。
我非常感激李济之先生、严耕望先生、全汉升先生、劳干先生、董作宾先生、芮逸夫先生等等,有的是给我做特别的题目,有的只让我做某个阶段的论文,都是严肃的课题,这个是非常得益的。
这种环境以及这样的一些前辈们的风范,今天已经不容易得到了,大家都按照同样的尺寸、同样的模子去做事情,没有个别太多的接触跟交换。
2.多出门认识不同意见的各方,做深入探讨我在一个时段是奉老师之命,代表史语所,代表台湾大学,去各地建立学术关系,我们起初是孤立无援的,要重新建立这个线,就要常往外跑。
大家会问到说,为什么专门派遣拐子跑?第一,我是在美国留学回去的第一个,第一个回来就得第一个用,而且因为我的师门很多,他们的关系交代给我以后,我在外国旅行办公事时候,就可以在公事以外进行相当深入的意见互相。
欧洲我去了四五次,每次是四五个国家,是跟他们学术界最中央的部分、最核心的部分做深入讨论,我们怎么可以帮忙,他们可以怎么帮忙,这使得我的关系局面打得很宽。
譬如,讲二战对德国的学术观念影响,中国台湾对韦伯的感受是非常奇怪的,他们只认得韦伯跟新教,其他的不管,其实韦伯的范围很宽,有五六套文化上作比较。
人云亦云不是为学之道。
我参加过不止一次集体讨论会,一个会开完就拉倒了。
我参加过几个课题,一直延续着换不同地方,也换过部分的人,而一个核心部分是不换的,就是拿我一直拉到比较研究的圈子里面去。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重建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重建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关系一直被视为一种严肃而严格的关系,师傅教诲,徒弟听从,信息的单向传递是主要特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正逐渐发生改变,需要进行重建和调整。
首先,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往往呈现出权威性强、纵向关系较为僵化的特点。
学生被视为被教育对象,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缺乏平等和尊重。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容易形成惰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重建师生关系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权威性关系,建立起更加平等、尊重、互动的新型关系模式。
同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单向的,师傅教导知识、徒弟接受知识。
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较低,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重建师生关系意味着要强调双向互动和平等交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此外,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被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缺乏个性化和情感化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度不高,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疏离的。
因此,重建师生关系需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积极塑造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真挚的互助与支持。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兴教育模式的不断推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
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模式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给师生之间的互动带来了新的方式和途径。
重建师生关系需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起多维、多样的师生互动模式,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总的来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重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提升。
只有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建立起更加平等、自由、亲和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师生关系的重建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值得我们共同努力。
重建从何处开始——读史金霞的《重建师生关系》

变革 , 而是立 足现实 , 向 自身 开 掘 , 尽 自己最 大 可 能 , 完
成师生关 系的重建 。从 书中的记录来看 , 史 金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师 工
问题 的思 维 方 式 , 在 一 线 教 师 中很 是 流 行 , 不过 , 这 种 思
维 方 式 折 射 的却 是 弱 势 的 心 态— — 不 敢 担 当 自 己应 尽
的责任 , 自我定位为制度 的执行 者 。很多教师 一面不满 于制 度的严 苛 ,但在 个人能 力范 围之 内又不做任 何变 革, 甚 至为求 个 人功 利 , 推波 助澜 . 加 剧教 育 生态 的恶 化。 若论究 责任 , 又统统归于体制之弊 , 无丝毫痛感与反
制度设计 和变革的影响几近于无 。但 改变不 了大 环境 , 改变小环境 , 从改变 自我开始 , 重 建从 自身 出发 , 在这个 意义上 , 史金霞的《 重建师生关 系》 展现 了她在二 十年的
教师生涯 中。 坚守原则 、 孜 孜 践 行 的现 实 图景 。 这 本 书 固然 揭 示 了 教 师 和 学 生 所 面 对 的 制 度 和 文 化 困境 . 但 它 所 展 示 的重 建 之路 不 是 寄 望 于权 力 的 自发
正因为这样 , 教师从 心理上摆脱 对制度 的依附 , 相信
务和责任 。与其盼望权力 的恩 赐和垂怜 , 不如首 先争取
教 师 个 人 的 独 立 。没 有 教 师个 人 的 独 立 , 没 有 个 人 的 觉
醒, 哪怕制度变革 已然发 生 , 教师依然是体制 的附庸 , 不
许倬云:重建师生关系

。
让
培 育 出具 有 知 识
也 具 有 反 省 能 力 的人
。
★采写 / 《 康 》 特约记 者 小
、
张弘 直 是社 会 热
”
匕
.
年来
10
,
师 生 关系紧 张
“ 。
一
火 L 门话题
年初 杨 帆 门
,
闹得 沸 沸
扬扬 ;
月份
又 发 生 了包 括 政 法 大 学
起 弑师 案
传授
,
人师 是做 人 的 原 则
。
、
风范
。
在古 代
,
人 师 重于 经 师
: 《小 康 》 孔 子 之 后
,
比 如 书 院
、
表
,
学 生 要 学 习什 么 东 西
,
。
他学 习经典
。
,
史是 从 历 史 中 学 习 教 训 人的经验
。
,
学 习群 体 的
,
、
个
,
学 习 思 考 用 经 典来 思 考 找寻 人 生 道 路
,
把
一
个
。
一
个 的人
,
作为镜鉴
多
。
今天
,
其 目 的 不 在 于 获 得 谋 生 的技 能
课 程 表 是 刚 日读 经
,
。
因此
,
其
,
不 犯 同 样 的错 误
通 常有
一
这 种 时候
书 院的 老 师
,
J
一
个课 程
柔 日读 史
。
经是经典
位 山长
,
指 导 学 生 功课
优化美术课堂 避免矫枉过正——谈美术课堂中的和谐师生关系创建

验、 情感交流 , 也不利于学生的个 性发展。 以人的发展 为本的现 代课堂 教 型特 点及含 义加上联 想 , 用钩线 笔画 出, 后填上 自己认 为好 看的 颜色。 然 学要 求学生 自主参与 , 实现 9 币生互动 , 创建 平等和 谐的 师生关系。教 师要 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 , 造型各异富有情趣……不但突 出了学 生的主观 成 为美术课堂活动的“ 参与者 ” 有时要和 学生一道打破课 堂的宁静 , 常 能动 性, , 经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 。我们 要改变教
工作 者 必 须 认 真 思考 的 问题 。 【 关键词】教 师角色 师生关 系 教 学评价
’
许多美术教师在探 索与新理念相适应的课程观 、 师观、 教 学生观 、 评价 要把 自己脑里所想 的画出来 , 学生欢 呼应和 。在兴奋 中学 生画出了一幅幅 观 中改变 了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 为, 新认识 和定位 自己 动态不一、 重 情趣可 爱的 昆虫 图。评 画小结 时, 师把学 生的作 品集 中在 黑 教 在课堂教学 中的角色。但是 , 在美术课 堂教学 实际操作 中, 我们 发现许 多 板上展示 , 仿佛一 幅昆虫群图 , 然后 由学生 自评 、 生生互评 、 教师点评 。 再度 美术老师没有真正理解美术新课程标准 的理念 , 仅追 求课 堂教学的一些表 播放音乐 , 曲图并茂 , 这一堂美术课学生们寓乐于学。 面效果和气氛 , 使新课 程课堂教学踩不到点 上。如何矫 正美术教师的教学 行 为, 真正落实新课 程理念 下的美术 教与学 , 这里笔者 想就怎 样创建平 在 2 师生共同改 变教学方法 . 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 自己的设计思路 进行教 学, 老果把教师的角色定为知识 的简单化身 , 么他就 只能是知识的传 授 那
《许倬云观世变》

—
《 人 旧事 洋 影 响近 代 中国历 史 的 外 国人 》
—
张 功 臣/ ,新 华 出版 社 著
本 书讲 述 的 是近 代 历 史 上 一 些 外 国 人在 中 国 的经 历 。这 些身 份 各
异 、 活 时 代 不 同的洋 人 , 与 中 国结 缘 的 过 程 中 , 经 历 了 各 种 各样 生 在 都
它是 一 种解 释工 作 。” 本书 以中 国 与世 界 、中 国的 特 质 、 史 与 变化 为主 题 , 萃 许 历 荟
先生 多年 来 具 有其 个 人 特 色 的 史观 。读 其 书 ,念 其人 ,面 对许 倬云
先 生 立 足 中 国 、放 眼 世界 五十 多 年 来 治 史形 成 的史 学观 、 学 观 , 治 我 们 不得 不赞 叹再 三 。
的 困顿 和 磨难 。 们 大 多 早在 十 九 世纪 中叶 陆续 来 到 中 国 , 朝 廷 尚 不 他 在
知英 美 各 国位 于地 球 哪 一端 、 姓 视 高鼻 深 目的 洋 人 为鬼 魅 的年 代 , 百 来 华 洋 人与 中国人 交 往 , 且 开拓 出了 自己的 一片 “ 业 ”。 并 事
惑 、 龋 乃 至 重重 痛 苦 和 矛盾 。在 旧 中国 的社 会 政 治 舞 台上 , 些 洋 人 龃 这 每 个 人扮 演 的 角色 不 同 , 他 们 上 演 的是 同一 个 主 题 的悲 剧 。本 书 尝 试 但 向读 者 再现 远 去 时代 的 一个 个 背影 , 我 们 看 到近 代 中两 交 流 史上 独特 让
这 些 异 乡客 的经 历 坎坷 起 伏 ,充满 了尴 尬 、无奈 和 困厄 。作 为 不 同
文 化 在最 初 的碰 撞 中 必须 付 出的 代价 , 们 留 下 了有价 值 的经 验和 惨 痛 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倬云:重建师生关系作者:张弘来源:《小康》2008年第12期师生之间,应该以道义相结合,以学问相切磋。
现在,国内都在高唱素质教育,通识教育。
这里有一个误解,人们往往把通识理解为博学。
其实不是。
通识是教你能够贯通知识。
让知识打进你的心灵,培育出具有知识,也具有反省能力的人。
近年来,师生关系紧张一直是社会热门话题。
年初“杨帆门”闹得沸沸扬扬;10月份,又发生了包括政法大学学生刺死老师程春明在内的三起弒师案。
在当下的大学体制之下,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疏离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那么,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在哪里?师生关系应当如何重建?适逢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的《问学记》、《观世变》出版,本刊记者采访了许倬云教授。
过去的师生关系《小康》:从孔子开始,老师对于学生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
东方的孔子,西方的柏拉图与学生是什么性质的关系?许倬云:孔子、柏拉图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很类似,那时没有学校,没有注册,没有名分,纯粹是因为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知识和品行的佩服,跟着他去学习、思考,学习辨别是非。
对他整体人格的钦佩远远大于知识的传授,换言之,古代所谓解惑,授业,现在只剩下授业,解惑已经很薄了,更不用说传道。
过去,师道有经师、人师,经师是纯粹把经学的学问当作知识传授,人师是做人的原则、风范。
在古代,人师重于经师。
《小康》:孔子之后,比如书院、私塾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许倬云:中国的书院其实不多。
今天,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还可以看到一个课程表,学生要学习什么东西。
他学习经典,学习思考,用经典来思考,找寻人生道路。
其目的不在于获得谋生的技能。
因此,其课程表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经是经典,史是从历史中学习教训,学习群体的、个人的经验。
把一个一个的人,作为镜鉴,不犯同样的错误。
这种时候,书院的老师通常有一位山长,指导学生功课,他本身也是楷模。
书院里面有游学的学生,也有请来讲学的大学者。
朱熹讲学时,几百人听,门口水池的水被马喝干了。
临时邀请来的学者,把平生读书的心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有组织、有系统的讲出来。
中国经学的知识是做人的知识,不是谋生的知识。
今天倒过来,我们只有实用的科目,没有做人的部分。
私塾不一样,它教给学生“三百千千”。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从这些教人认字的启蒙书,然后到四书,再到作文。
“三百千千”中的《三字经》,是所有知识浓缩成的一本很简单的小书。
一开始,它就告诉你“人之初,性本善”的意义。
所以,私墊里面的老师,并不只是三家村的学究,赚来一方豆腐和半斤猪肉,他也有责任。
在儿童、幼年的时候就灌输做人的道理给学生听。
所以,一日为师,一生为父,老师教导你的做人的事情和学问,不是交换你的学费。
学问指的是学和问对应,不是单指教科书而言。
《小康》:民国时代,像胡适与傅斯年等人的师生关系就很好,其原因何在?许倬云:类似胡适和傅斯年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传为佳话,主要特点首先是互相尊敬。
而且,亦师亦友的关系中,老师看到学生很强的时候,并不会嫉妒或气恼而藏着掖着,而会非常高兴。
“人师”不见了《小康》:与过去相比,现代大学的教育制度之下,师生关系有什么变化?许倬云:近代以来的大学教育,愈来愈变成纯粹的知识的传授作为学校师生之间的主题。
这种交换是以学费换取知识。
知识是以应用性的知识居多,不是做人的知识。
今天的课堂,就等于你到百货公司买货一样。
一节课50分钟,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是倾囊相授就不知道了)。
教师除了把知识传授给你以外,他跟你没有任何关系。
愈变愈烈,知识就成了一种商品,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科技知识可以转换成真正的商品,商品可以转换成金钱或者权力。
传授这种知识的老师就更加远离了人师的标准。
师生之间只有利的交换,没有益的结合。
例如,一个实验室内,导师的学生可能不是他的助手,而是他的工奴。
他不让学生自己选题目,而是他给学生指定题目。
他不是让你学到一套学问,而是完成链接上的一环的工作。
留学生经常听到一个称呼导师的名称——我的老板。
这个称呼意味着,师生关系变成了雇主和劳工。
原来的人师传授真理,教你思考,训练你的思考习惯这些功能不见了。
有些老师根本不晓得自己跟学生更重要的关系——为人、做人,这是全世界学术界的普遍现象。
《小康》:那么,今天师生关系的症结在哪里?许倬云:我们太实用了。
任何实用的科目,都以实用的价值拿钱衡量。
教授的成就以他的论文发表来算,待遇随工分来算。
跟修水电没两样。
师道尊严都没有了。
师生双方都不拿做人的任务和关系为主,而是当作一学期之内,一周三堂课,交了学费,换来学分。
在这种利益的交换之后,两个人互不相干。
老师没有尊严,当然也就没有办法让学生尊重他。
学生在伦理上和老师没有别的意义。
这种现象不改变是不行的。
人类社会的人际关系,至少有一个双方互相的尊敬。
现在,提出和谐的口号很好,其前提条件是互尊互重。
不能以权力、金钱或掌握一个组织换取权威,人在世界上,跟其它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懂得合群。
人类爪牙不如老虎,奔腾不如马,飞翔不如鹰。
人为什么能够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能够合群,懂得思考。
在吃饭、穿衣、食色性也之外有更高贵的情操。
如果把这些都拿走,只剩下生物性的人,那么跟动物在兽群里没有差别。
很不幸,全世界的大趋向就是如此。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颠簸,拨乱反正。
要把师生之间的伦理重组起来,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这是一个社会重组的过程。
美国的工业社会在50年代已经高度组织化。
60年代,美国有了一个宁静的革命,回归自然,回归个人。
这个回归个人不是回归自私的个人,是回归自尊的个人。
要拿被组织习俗坑陷到没有自我的条件之下找到自我。
《小康》:经常看到一些研究生在网上发文,称被导师盘剥,无偿给导师打工。
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许倬云:要改变这种现象,问题在于教育制度本身。
在评价一个老师的时候,单纯的以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为标准,因此,有的老师一篇文章改头换面成三篇,在三个地方发表等等欺瞒哄骗的现象都出现了。
这是急功近利而造成的,根本问题在于将知识当作可以计算的商品。
其实,量和质不能完全划等号。
在台湾,质和量是两个分开的词。
但是在大陆,质和量被合成到一起,只剩一个量质没有了意义。
这种混淆错误我想不是文字上的无心之失,而是观念上的偏差。
以个人经验看重建师生关系《小康》:你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师生关系是怎样的?许倬云:我做学生的时候,台湾大学有3000名学生。
老师有很多从大陆过来的,北大、清华、中大等都有。
历史系四个年级加起来不超过100个人,我们班有18个学生。
我们师生关系很密切,不仅是上课听讲而已,堂下我们也会追着老师问,下课陪着他走,继续请教课堂上没有问的问题。
老师如果有别的事会告诉你,让你到他那儿去聊天。
他们就住在离学校不太远的地方。
那时生活艰苦,资源短缺,老师也没有特别招待,一杯白水,一杯清茶。
在这种师生关系之下,我从课堂里学来的,远比从课堂里学来的多。
老师会告诉你,某一本书你应该看看,那篇文章在哪里,还会帮你找出来。
在他跟你谈的时候,他思考的逻辑呈现跟讲堂上不一样。
他会娓娓而谈,把思考过程在交谈中全部呈现出来。
他训练大家怎么想,怎么找资料。
除此以外,他们也会教你一些别的东西。
《小康》:有哪些事情让你记忆犹新?许倬云:比如李济之先生,他在讲考古的时候,第一堂课,他问大家:要在一片表面看来什么都没有的地上找到埋藏很深的东西,如何找到线索。
假如你把一个乒乓球丟在了一个草地,你怎么找法?他告诉我们,你沿着一条边走,到了边的头,转身跨过一步,大约两尺,沿着这个线走回来。
只要你这么来回走,你总能找到这个球。
你不会遗漏一个地方。
如果你满地乱找,不免劳而无功。
这个很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严谨,什么叫做有步骤,有程序——当然,考古不是真正这样做。
这种教育,是教你对自己诚实的做人。
老师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在传授做人的原则。
四年级的时候,董彦堂先生教我,只有我一个学生上课。
由于我天生残废,拉着栏杆慢慢挪到三楼他的房间。
中午下课,他请工作人员买来一个大馒头,对切一分,一人一半。
他手按着的地方,那一半是归他的。
手没有按着的一半归我。
就着一杯白水啃完馒头之后,我们再继续讨论。
他教我年历学。
教到一定地步,就说倬云我不教你了,让高平之先生教你。
高乎之先生是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到台湾后担任天文研究所代理所长。
董先生说,下面不是年历的问题,而是天象的问题,我讲不清楚,你自己到高先生那儿问去。
我不是高先生的学生,他也没有教这门课,但他跟我谈了五六个下午。
他岁数很大了,因为家里没有仪器,就拿自己的杯子、碗在地上摆,变成星星。
他有何所求?高先生觉得,知识是可贵的,年轻人愿意学,我愿意教他,如此而已。
这种楷模,你在课堂上是看不见的。
还有沈刚伯先生,聪明绝顶,担任台大文学院院长二十年,宁静淡泊,无为而治。
他训练我处世任事,言教身教。
我终身受益。
李玄伯先生温良宽厚,培育不遗余力,他的身教,至今不忘。
这些老师,多以他们的品德,教导学生。
制度也要改变《小康》:师生关系,应该以怎样的关系结合在一起?许倬云:师生之间,应该以道义相结合,以学问相切磋。
我一辈子念书,50%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50%从学生那里“学”来的——学生提问,激发我想。
谈话对话,学生激发出来的观点,逼着我想这个观点是对还是错。
我决不会对学生说,你不如我,更不会说你算什么,我那时怎么样怎么样。
学生对我也不盲从。
不仅50岁的学生这样,二三十岁的学生也这样。
学生和我意见不同时,我很高兴他当面肯对我这么说。
《小康》:如果要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体制方面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许倬云:今天的大学几万人,是大量生产的方式。
我打一个比喻,女娲造人,刚开始是一个一个拿手捏的,后来是拿鞭子抽水滴,一个水滴一个人。
大学量产之后,学生就受制于教科书。
我理想中的学校,是600个学生左右,七八十个教师,住在一块儿,学生几分钟就能走到教师家里。
我前几天在东南大学开一个会,讲通识教育的问题,东南大学搬到九龙湖去了,那里只有学生没有老师,我以为这是不对的。
今天,美国教育都是量产。
但是,有几家学校坚持:大学里面不分院,等你毕业,看你学分的分布,再做决定。
我在台湾几十年鼓吹大学改革,大一不分院,大二不分系,大三分系上高层次的课程。
前面教一般的知识,教做人,教学生和人相处。
好的博导带的博士生应该不多,关系很密切,天天可以接触。
我对学生选题目只建议,不指定。
高等教育究竟是精英的,还是给一般人的?我觉得应该有两个水平。
一般人受高中教育,大学生不能在总人口中占100%。
研究生、博士生应当是精英中的精英。
精英和一般之间,应当有一定比例。
但是,这个改革计划从来没有得到教育当局的支持,也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
家长都希望学生早点去学医,学商,不愿意子弟多花时间学基本的学问和学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