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海洋学名词解释
高一化学海洋资源知识点笔记

高一化学海洋资源知识点笔记1.引言海洋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各种有用物质和能量,具有广阔、丰富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高一化学中关于海洋资源的相关知识点。
2.海洋中的无机化合物海洋中的无机化合物包括盐类、气体和微量元素等。
其中,盐类是最主要的无机化合物。
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盐类,其中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占海水总盐量的大约97%。
此外,海洋中还存在着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和溶解氧等。
微量元素也是海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锌、铜、铁等。
3.海洋中的有机物海洋中的有机物主要包括藻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
藻类是海洋中最主要的有机物来源,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并提供氧气。
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它们是海洋中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底栖生物主要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沉积物中,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促进了海洋底层的有机物循环。
4.海洋中的能源资源海洋中的能源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海洋风能和潮汐能等。
石油和天然气是海洋中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它们主要存在于海底的沉积物中。
海洋风能是指利用海洋上的风力来发电,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潮汐能是指利用潮汐的涨落差来发电,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
5.海洋中的矿产资源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金属硫化物和海底矿物等。
海洋磷酸盐是一种重要的肥料资源,它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磷元素。
金属硫化物主要包括铜、铁、锌等,它们在海底的热液喷口附近较为丰富。
海底矿物主要包括钴、锰等,它们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中。
6.海洋中的保护与利用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减少海洋污染的发生。
其次,发展海洋科研,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好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7.总结海洋资源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之一,其中包括无机化合物、有机物、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我们应该加强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化学 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化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1. 海洋化学的定义是什么,研究内容是什么?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以及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化学问题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定义)。
研究内容概括:含量、迁移、过程、通量①海洋环境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存在形式、化学组成及其迁移变化规律;②控制海洋物质循环的各种过程与通量,特别是海-气、海-底、海-陆、海-生等界面的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
2. 海洋化学和化学海洋学的定义与区别。
化学海洋学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科学,是海洋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海洋化学包括:化学海洋学、海洋资源化学区别: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水或是海洋里物质的化学,是以化学为主。
化学海洋学是用化学的方法来研究海洋。
3. 海洋中广泛存在五大化学作用分别为:氧化还原作用、沉淀溶解作用、酸碱作用、络合作用、界面作用第二章1. 海水中包含各种各样的物质,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p16,元素存在形态)颗粒物质:包括由海洋生物碎屑等形成的颗粒有机物和各类矿物所构成的颗粒无机物;胶体物质:包括多糖、蛋白质等构成的胶体有机物个Fe、Al等无机胶体;气体:包括保守性气体(N2、Ar、Xe)和非保守气体(O2、CO2);真正溶解物质:包括溶解于海水中的无机离子和分子以及小分子量的有机分子。
2.Marcet-Dittmar 恒比规律是什么?海水中常量元素基本保持恒定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海水中常量元素恒定性的原因是什么?Marcet-Dittmar恒比规律,即表示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比值基本上是不变的。
(意味着不管盐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何变化,海水中常量元素的比值几乎是恒定的。
)海水中常量元素基本保持恒定的原因是:水体在海洋中的迁移速率快于海洋中输入或迁出这些元素的化学过程的速率。
(加入和迁出不改变海洋中元素总量,只改变离子浓度和盐度)海水常量成分恒定性成因:混合作用――大洋海水通过环流、潮流、垂直流等运动,连续不断地进行混合。
海洋学科分类

海洋学科分类
海洋科学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分支学科众多,包括海洋生物学、化学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气象学、地质海洋学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具体如下:
1.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生物的种类、生态习性、进化以及海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化学海洋学:主要研究海水的化学成分、化学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物理海洋学:主要研究海水的运动规律,包括波浪、潮汐、海流等,以及这些运动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地质海洋学:主要研究海洋底部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海底资源以及海洋与地球演化历史的关系。
5. 海洋气象学:主要研究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天气变化、气候变化、海气相互作用等。
以上分类只是对海洋学科的一种大致划分,各个分支学科之间还存在相互交叉和融合的情况。
例如,生物海洋学和化学海洋学就涉及到生物和化学的交叉;物理海洋学和地质海洋学涉及到物理和地质的交叉;而海洋气象学则涉及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总之,海洋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深入研究海洋的奥秘。
环境海洋学化学部分答案

环境海洋学化学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常量元素:即海水的主要的成分。
除组成水的H和O外,溶解组分的含量大于1mg/kg的仅有11种,包括Na+、Mg2+、Ca2+、K+和Sr2+五种阳离子,Cl-、SO42-、CO32-(HCO3-)、Br-和F-五种阴离子,以及H3BO3分子。
这些成分占海水中总盐分的99.9%,所以称主要成分。
2.营养元素:主要是与海洋生物生长有关的一些元素,通常是指N、P和Si。
3.主要成分恒比定律:尽管各大洋各海区海水的含盐量可能不同,但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的含量间有恒定的比值,这就是海水主要成分的恒比定律,也称为Marcet-Dittmar恒比定律。
4.元素的保守性:海水中物质的浓度只能被物理过程(蒸发和降水稀释)而不被生物和化学过程所改变。
5.海水的碱度:在温度为20℃时,1L海水中弱酸阴离子全部被释放时所需要氢离子的毫摩尔数6.碳酸碱度:由CO32-和HCO3-所形成的碱度7.硼酸碱度:由B(OH)4-所形成的碱度8.海洋低氧现象:对水生生物的生理或行为,如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多样性、死亡等产生有害影响的氧环境。
通常把溶解氧浓度不大于2mg/L作为缺氧判断临界值。
9.悬浮颗粒物:简称“悬浮物”,亦称“悬浮体”、“悬浮固体”或“悬浮胶体”,是能在海水中悬浮相当长时间的固体颗粒,包括有机和无机两大部分。
10.硝酸盐的还原作用:NO3-被细菌作用还原为NO2-,并进一步转化为NH3或NH4+的过程11.反硝化作用:NO3-在某些脱氮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N2或NO2的过程12.海洋生物固氮作用:通过海-气界面交换进入海水中的溶解N2,在海洋中某些细菌和蓝藻的作用下还原为NH3、NH4+或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
13.Redfield比值:海洋漂游生物对营养盐的吸收一般按照C:N:P=106:16:1进行,这一比例关系常被称为Redfield比值。
14.营养盐限制:营养盐比例不平衡会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制于某一相对不足的营养盐,通常被称为营养盐限制。
化学海洋知识

化学海洋知识1、化学海洋学研究的内容①海洋环境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存在形式、化学组成及其迁移变化规律;②控制海洋物质循环的各种过程与通量,特别是海-气、海-底、海-陆、海-生等界面的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
可概括为:含量、迁移、过程、通量2、现代海水的化学组成(1)元素存在形态①海洋物质:②颗粒物质:由海洋生物碎屑等形成的颗粒有机物和各种矿物所构成的颗粒无机物;③胶体物质:多糖、蛋白质等构成的胶体有机物和Fe、Al等无机胶体;④气体:保守性气体(N2、Ar、Xe)和非保守气体(O2、CO2);⑤真正溶解物质:溶解于海水中的无机离子和分子以及小分子量的有机分子。
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孔径为0.4或0.2μm的滤膜过滤海水,被滤膜截留的称为颗粒物,通过滤膜的称为溶解物质,其中包含了胶体物质(操作性定义)。
(3)恒比规律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比值基本上是不变的。
原因:水体在海洋中的移动速率快于加入或迁出元素的化学过程的速率。
(4)海水常量组分组成非恒定性的影响因素①河口区:河水输入对区域恒比规律有一定影响②缺氧海盆:细菌的还原作用,使SO42-被还原为H2S,进而可通过形成FeS2、ZnS、CuS等沉淀将迁出水体,由此导致海水中的SO42- /Cl-非常低,偏离恒比规律。
③海冰的形成:海冰形成时,仅少量离子结合进入海冰,导致盐卤水常量组分比值偏离恒比规律。
海冰形成时, SO42-结合进入冰体,导致海冰具有高SO42- /Cl-比值,而残余水的SO42- /Cl-比值较低。
海冰形成过程中,CaCO3沉淀在海冰中的形成也会导致Ca/Cl比值的变化。
④矿物的沉淀与溶解:海洋中文石或方解石的沉淀会导致海水中Ca2+浓度的减少,而文石或方解石在深层水中的溶解可导致Ca2+浓度增加约1%,这就导致海水中Ca/Cl比值的变化。
⑤海底热液的输入:热液的注入对绝大多数海水主要成分的影响很小,但会使局部海域一些常量组分也会发生变化,如Si和Ca浓度的增加,Mg、K、B和SO42-浓度的降低等。
化学海洋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化学海洋学是化学专业海洋化学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升级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课程讲授化学海洋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海洋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性质、特点、存在形式、分布、迁移变化规律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等内容,介绍当前海洋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以及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为学习其它海洋化学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设计思路化学专业海洋化学方向本科生在学习化学类基础课程和海洋学的基础上,为了解和掌握海洋化学的基本原理,开设《化学海洋学》课程。
化学海洋学是化学与海洋学交叉的学科,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科学,体现了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海洋的特点,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
课程立足海洋化学的学科层面,选取海洋化学基础研究的内容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首先对化学海洋学的学科属性及发展作一般性介绍;再以海洋的形成和化学组分的演化为切入点,介绍元素的循环与分布的一般规律;然后按照化学组分的类别分别讲授海水主- 7 -要成分、溶解气体、营养盐、微量元素、碳酸盐体系、有机物和海洋生产力以及同位素的含量、性质、特点、存在形式、分布、迁移变化规律等主要内容;最后以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化学海洋学的发展展望进行归结。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化学专业海洋化学方向的学生以《无机化学I》、《分析化学I》、《有机化学I》等以及《海洋学II》为先修课程,掌握《无机化学实验I》、《分析化学实验I》等基本实验技能;学习并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海洋化学类专业课程《海水分析化学》、《海水分析化学实验》以及《海洋化学调查与数据处理方法》作为方法学基础。
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吸收和运用同期开设的《物理化学I》、《物理化学实验I》等化学类基础课的部分理论与方法;与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化学海洋学实验》课程并行开设,通过实验研究加深对化学海洋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与《海洋学和海洋化学专业实习》以及《海洋化学综合实验》等密切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化学海洋学

Hale Waihona Puke 研究史研究史化学海洋学的研究史,也是海洋化学的研究史。早在1670年前后,就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到了1942年, H.U.斯韦尔德鲁普等使用了“化学海洋学”这个名称;1957年,F.A.理查兹曾总结了化学海洋学的研究和发展的 情况;J.P.赖利分别与G.斯基罗夫和R.切斯特主编的《化学海洋学》,从1965年以来,已陆续出版,全面总结了 化学海洋学的研究成果。70年代以后,由于相邻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化学测试技术不断发展,用化学方法研究海 洋的问题,更受重视。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为了有效地进行综合研究,从事化学海洋学的人员,它不仅必须是一个化学家,而且还必须具备海洋领域里 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物理海洋学、地质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和工程等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 实际知识。
海洋化学家需要阐明和解释的是,发生在一个无比巨大反应器--海洋中的大量的、复杂的化学作用和变化过 程。实际上,它包括了从海洋微生物,到鲸类在内的无数海洋生物有关的所有生物化学变化。从宏观的水体循环 过程和混合作用,到局部海区的物质化学变化过程。从海洋中存在着所有已知的含量非常之小,仅有水分子的百 万分之一天然元素,到种类繁多的有机大分子的形成和衰亡过程等,都是化学海洋学涉足的领域,因此,可以这 样说,整个海洋科学研究都与化学知识和相关的化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化学海洋 学。
其他信息
其他信息
海洋化学小知识

1873年2月,由英国海洋学家汤姆森教授担任首席 科学家的远洋科学考察船“挑战者”号,在进行环球 海洋考察时发现了一些类似于鹅卵石的团块,经过分 析化验,这些鹅卵石竟是沉睡在大洋底部达亿万年之 久的“深海珍宝”它几乎是由纯氧化锰和氧化铁组成 的。1882年被科学家正式定名为:锰结核。它主要存 在于3000米-6000米水深的大洋底部。 对于它的产生,一般的说法是:陆地及海岛上的岩 石风化后,分解出的金属离子被河流送入大海,进入 大洋,渐渐凝聚,沉降到洋底,并依附在贝克、石子、 鱼骨等物体上,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如同滚雪球似的 越长越大,就成了锰结核。
从200米深度往下,就是人们所说的无光区 了,在这个终年无光的黑暗水体中,溶解 氧很快降到最小值,而在300米以下,溶解 氧的含量有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增 大,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两极地区有 表层水不仅温度低,含氧量高而且密度大, 它们会不断的沉入海底,并向各处运动, 从而使深层水的到氧的补充,所以,虽然 海底层一片黑暗,但由于有了氧的供应而 充满生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2001年1月24日,在厄尔多尔 加拉镈戈斯群岛,生物学家正 在清洗一头遭石油浸泡的海豹。
海豹分布在全球各处海域,也 出现在神秘的贝加尔湖。它们 在陆地上憨态可掬,在水中却 优雅自如;它们和人类拥有相 近的体温,却将极地的严寒视 若等闲。尽管拥有强大的生存 能力和惹人怜爱的外表,它们 却不能幸免于全球变暖和海洋 污染的威胁,更不能逃离人类 逐利的枪口。为了保护这种大 眼睛的海中精灵,人们把每年 的3月1日定为国际海豹日。
时至今日,世界上盐业生产主要有三种方法: 盐田法、电渗析法和冷冻法。世界上大多数的国 家使用的是盐田法制盐,但与先前的技术相比, 盐田法的生产技术已经大大改进,生产中的各个 环节基本上已经实现机械化,产量也大大提高。 电渗析法制盐与电渗析法淡化海水方法一样,它 较盐田法的优势:占地面积小、节省劳动力、基 础建设少,制盐后的卤水含量高,因此电渗析法 制盐具有十分广阔的前途,目前日本是世界上唯 一用电渗析法完全取代盐田法制盐的国家 。冷冻 法制盐最适合纬度较高的国家,它通过海水冷冻 后,取走冰,用剩下的高浓度海水制盐,目前, 像俄罗斯、瑞典等位于寒带的国家多使用此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海洋学名词解释
化学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的化学成分、反应和过程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化学海洋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1. 盐度:表示海水中的溶解性盐类含量,通常以盐度(ppt)
或盐度(‰)表示。
2. pH值:表示海水的酸碱性。
pH值越低,表示海水越酸性;pH值越高,表示海水越碱性。
3. 溶解氧:海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对维持海洋生物的生存进行重要。
4. 营养盐:海水中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硅和铁等,对海洋生物生长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5. 水体分层:海洋中不同深度的水体具有不同的化学特征,形成了垂直分层结构,称为水体分层。
6. 海洋酸化: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海洋中的酸性增加,导致海水酸化的过程。
7. 海洋污染物:指进入海洋环境的人类活动产生的化学物质,如石油、重金属、农药等,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8.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描述海洋中生物和地球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有机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等。
9. 海洋沉积物:由于河流输入、海洋生物残骸和物理/化学沉
淀物等因素形成的海底沉积物。
10.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传感器:用于测量海水中各个化学成分
的仪器和传感器,如溶解氧、盐度、温度传感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