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渣法大曲酒生产工艺

合集下载

清香型大曲高粱酒酿造工艺

清香型大曲高粱酒酿造工艺

清香型大曲高粱酒酿造工艺清香型(汾香型)大曲白酒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生产的汾酒为典型代表。

它清香醇厚、绵柔回甜、尾净爽口、回味悠长。

酒的主体香气成分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

一、工艺流程热水冷水大曲粉高粱T粉碎T润糁T装甑蒸料T出甑加水T扬冷加曲T大渣入缸T发酵T出缸拌糠T装甑T蒸馏T出甑T扬冷加大曲T二渣入缸再发酵大渣汾酒二渣汾酒♦装甑再蒸馏♦出缸拌糠贮存T勾兑T成品二、工艺操作(一)原料粉碎原料高粱要求籽粒饱满,皮薄壳少。

壳过多,造成酒质苦涩,应进行清洗。

新收获的高粱要先贮存三个月以上方可投产使用。

高粱通过辊式粉碎机破碎成4〜8瓣即可,其中能通过1.2毫米筛孔的细粉占25〜35%,粗粉占65〜75%左右。

整粒高粱不超过0.3%。

同时要根据气候变化调节粉碎细度,冬季稍细,夏季稍粗,以利于发酵升温。

所用的大曲有清茬、红心、后火三种,应按比例混合使用,一般清茬、红心各占30%、后火占40%。

要注意大曲的液化力、糖化力和发酵力等生化特性,还要注意曲的外观质量,要求清茬曲断面茬口呈青灰色或灰黄色,无其他颜色掺杂在内,气味清香。

红心曲断面中间呈一道红,典型的高粱糁红色。

无异圈、杂色,具有曲香味。

后火曲断面呈灰黄色,有单耳、双耳,红心呈五花茬口,具有曲香或炒豌豆香。

大曲粉碎较粗,大渣发酵用的曲,可粉碎成大的如豌豆、小的如绿豆,能通过1.2 毫米筛孔的细粉不超过55%;二渣发酵用的大曲粉,要求大的如绿豆,小的如小米,能通过1.2毫米筛孔的细粉不超过70〜75%。

大曲粉碎细度会影响发酵升温的快慢,粉碎较粗,发酵时升温较慢,有利于进行低温缓慢发酵;颗粒较细,发酵升温较快。

大曲粉碎的粗细,也要考虑气候的变化,夏季应粗些,冬季可稍细。

1 、润糁粉碎后的高粱原料称为红糁。

蒸料前要用较高温的水润料,称作高温润糁。

润糁的目的是让原料预先吸收部分水分,利于蒸煮糊化,而原料的吸水量和吸水速度常与原料的粉碎度和水温的高低有关。

在粉碎细度一定时,原料的吸水能力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

清香型大曲酒生产-生产工艺

清香型大曲酒生产-生产工艺

1清香型大曲酒生产-生产工艺(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 year.March教案首页授课顺序学时FI期年月FI班级白酒生产技术教案根据山西中部酒厂实践一般:①9-10月ll-14°Co②11月9-12°C③寒冷季节12-2月地温6-8°C,入温13-15°C.®3-4月8-12°C@5-6月、7-8月热季,入温尽量低,入温都在11-18°C,保证“清香纯正”之特点。

大渣发酵管理:主要控制发酵温度。

做到适时顶火7-8天,适温顶火28- 30°C最高不过32°C.并符合“前缓、中挺、后缓落”的规律。

①前缓:发酵升温缓,防止产酸过多。

②中挺:顶火温度能保持一段时间3天左右,发酵完全。

③ 后缓落:每天。

C, 1-12天隔天检查。

出缸,发酵结束温度24°C左右(八)出缸、蒸酒:出缸操作:起出放在堆糟场上蒸酒:主要在装甑,填料塔(成分,出酒率)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憎。

设备:蒸甑、过汽管、冷凝器6—漁酒出U 7—热水澆入曲锅8—过汽管蒸甑结构:1、桶身:形状:花盆状,直径:上,下,上下口径比:1高度:lm左右2、底锅(蒸汽管)3、甑(云)盖4、篦子操作:清洗一换底锅水一撒稻壳一开汽一拌料装甑一盖盖、连过汽管、密封一蒸憎、流酒1、准备工作:(1)换底锅水:水位距篦子50-60 cm. (2)撒稻壳。

2、拌料:用量:加辅料18%左右。

多,升温快,产酸多,杂味多,影响酒质。

少,粘湿,上汽不均。

作用:1、填充和疏松作用。

2、促进酒酷发酵生温。

三、白酒蒸憎概述(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镭)(一)作用:2、分离及浓缩作用(除去有害成分,提取和浓缩酒精,及香味成分4%—6%—50—70% )2、杀菌及糊化作用3、物质变化:在挥发同时,又重新生成一部分物质(如:酯化作用,乙醛生成,美拉德反应等)4、排杂,排酸等(二)方式:。

白酒基础知识普及(hsdw)

白酒基础知识普及(hsdw)
以茅台酒为代表。
浓香型:采用混蒸续渣等工艺,利用陈年老窖或人工
老窖发酵。以浓香甘爽为特点。 以泸州特曲酒为代表。
清香型: 采用清蒸清渣等工艺及地缸发酵。
具有清香纯正的特点。 以汾酒为代表。
米香型: 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发酵剂。米香纯正
为其特点,如桂林三花酒等。
兼香型:采用上述某些白酒生产工艺或其它特殊工艺酿制
麸曲白酒 定义:以纯粹培养的曲霉菌及酵母制成的散麸曲和酒母为 糖化发酵剂,进行多次发酵,然后进行蒸馏、勾兑、 贮存而成的酒。 特点:发酵期短( 3~9d),淀粉出酒率高( >70% )。 这类酒产量最大。
2.按香型分类
酱香型:采用高温制曲、晾堂堆积、清蒸回酒等工艺,用
石壁泥底窖发酵,酱香柔润为其特点。
5.白酒降度后回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白酒的品评
酒的品评与语言描述
酒品的风格就是指酒品的色、香、味、体作用于人的感官, 并给人留下的综合印象。不同酒品,有其不同的风格;同 样的酒品,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l 色
酒液中的自然色泽主要来源于酿制酒品的原料,酿制时应 尽量保持原料的本色。自然的色彩会给人以新鲜、纯美、 朴实、自然的感觉,在语言描述上称之为正色。因为酒品 一般在正常光线下观察带有亮光,所以色和泽是同时感观 于人的视觉的。
二、白酒的用途
饮用适量白酒,可使神经兴奋而舒适,能消除疲劳。 饮用适量白酒,可加速血液循环,使身体发热,有利于驱寒,
具有舒筋活血之功效。
逢年过节、亲朋聚会、欢庆胜利,白酒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高度酒可作为消毒剂 用白酒配制各种药酒。 可用于烹饪
第二节
固态法白酒生产特点
一、低温双边发酵
采用较低的温度,让糖化作用和发酵作用同时 进行,即采用边糖化边发酵工艺(双边) 。 优点: 可防止发酵过程中的酸败; 防止酶在高温下钝化;

大曲酒生产工艺

大曲酒生产工艺

大曲制作一般工艺: 配料----曲坯制作-----曲室培养、管理----贮曲
发酵工艺 Fermentation Technolog
大曲酒的制备
大曲白酒生产采用固态配料、固态糖化发酵、固态蒸馏,属于典型 的边糖化边发酵工艺,生产工艺分为续渣法和清渣法。 一、续渣法大曲酒生产工艺(以泸州老窖酒为例) 1、工艺流程
大曲酒的制备
发酵工艺 Fermentation Technolog
•大曲酒即指大曲白酒。 •白酒是以谷物等为原料,以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糊化、糖化发酵、 蒸馏、贮藏勾兑而制成的蒸馏酒。酒精度在38°~65°,因其无色透明, 故称白酒。 •谷物中的淀粉经过糖化、发酵作用:淀粉 糖 酒精,并形成香气 及风味物质,最后经过蒸馏将酒精及香气、风味物质提取浓缩便得到白酒。 •糖化发酵剂就是在白酒酿造过程中起糖化发酵作用的物质,是各种酿酒微 生物及其分泌的酶的载体。通俗地说是把粮食转化为酒的物质。 •糖化发酵剂:大曲、小曲、麸曲及酒母等。
(4)蒸粮蒸酒 *酒醅和新料混合后必须疏松,均匀装料加热蒸汽要缓慢。 *掌握好蒸汽压、温度和流酒速度是蒸酒的关键。 ----流酒温度:35℃ ----流酒速度:3~4kg/min, 注意要掐头去尾。
发酵工艺 Fermentation Technolog
蒸面糟:锅底加黄水,蒸得丢糟黄水酒,入窖发酵,面糟蒸酒后为 丢糟,扔掉。
发酵工艺 Fermentation Technolog
二、清渣法大曲酒生产工艺(以汾酒为例) 1、工艺流程
发酵工艺 Fermentation Technolog
2、操作要点 (1)原料处理 高粱:粉碎成4~8瓣/粒,细粉不得超过20%。大曲:第一次发酵用 的大曲要求大小在绿豆和豌豆之间;第二次发酵用大曲的大小在 小米和绿豆之间。 (2)润料

白酒工艺学

白酒工艺学

白 酒 工 艺 学目 录一、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工艺第一节 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的特点及类型一、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的特点二、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的类型三、我国名白酒简介第二节 大曲的生产一、大曲的特点和类型二、高温曲的生产工艺三、中温曲生产工艺四、大曲中的微生物群五、大曲的化学成分及生化性能第三节 大曲酒生产工艺一、续渣法大曲酒生产工艺二、清渣法大曲酒生产工艺第四节 麸曲白酒生产工艺一、麸曲白酒的生产工艺流程二、麸曲白酒生产工艺三、麸曲的生产四、酒母的制备五、麸曲白酒生产机械化的改革趋向第五节 提高固态发酵法白酒质量和出酒率的讨论一、原料的影响二、生产工艺的影响三、蒸馏方法的影响四、设备及容器的影响二、半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工艺第一节 半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的特点第二节 小曲的生产工艺一、小曲的特点及生产概况二、小曲中的霉菌及其酶系特性三、小曲的生产工艺第三节 小曲酒的生产工艺一、先培菌糖化后发酵工艺二、边糖化边发酵工艺第四节 影响小曲酒质量和出酒率的主要因素讨论一、原料的有效组成分二、小曲的质量三、传统糖化发酵工艺第五节 小曲酒技术改革与机械化生产的趋向一、纯粹菌种生产小曲二、连续蒸饭及连续冷却三、大容器糖化发酵四、小曲酒蒸馏设备的改革五、人工催陈六、装瓶与包装机械化三、液态法白酒生产工艺第一节 液态法白酒与固态法白酒风味的分析一、液态法白酒与固态法白酒香味组分的区别二、液态法白酒与固态法白酒风味不同的原因第二节 液态法白酒的生产类型一、固液结合法二、调 香 法三、全液态法第三节全液法白酒生产一、工艺流程二、工艺条件三、工艺条件确定的依据第四节 固-液结合法白酒的生产一、酒基的除杂脱臭二、酒基的复蒸增香(即串香法或浸蒸法)三、固液勾兑法第五节 影响液态法白酒质量主要因素的讨论一、原料与酒质量的关系二、蒸煮、糖化与酒质量的关系三、发酵与酒质量关系四、多菌种混合发酵五、酒的贮存与人工老熟六、液态法白酒生产中常见的异常现象与处理措施四、白酒的质量第一节 白酒的卫生质量指标第二节 白酒的有害物质第三节 白酒的风味一、白酒的色、香、味和感官检验二、白酒所含的非酒精性成分和白酒质量的关系附表1.在大气压下,沸腾的酒精—水溶液的组成和沸点及由此液体所生成的蒸汽组成2.酒精蒸汽的重度和比容3.白酒中一些成分的主要物理性质4.各种酒度折合成65度酒重量换算表5.干饱和水蒸气的参数一、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工艺第一节 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的特点及类型一、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的特点饮料酒生产如啤酒和葡萄酒等酿造酒,一股都是采用液态发酵,另外白兰地、威士忌等蒸馏酒也是采用液态发酵后,再经蒸馏制成。

请教一个白酒工艺——清渣和续渣两种方法

请教一个白酒工艺——清渣和续渣两种方法

请教一个白酒工艺——清渣和续渣两种方法一、续渣法大曲酒生产工艺(一)续渣法大曲酒生产特点白酒酿造分为清渣和续渣两种方法。

续渣法又分为五甑(指甑桶或蒸馏器)、四甑等方法。

所谓五甑是指每个生产班将窖中的酒醅分五次蒸馏的意思。

续渣操作法是大曲酒和麸曲白酒生产上应用最广泛的酿酒方法。

名词术语解释:渣子,指粉碎后的生原科;酒醅,又称母糟,指已发酵的固态醅;酒糟,别名红糟、酒醅糟、粕等等,是米、麦、高梁等酿酒后剩余的残渣续渣法将渣子(指粉碎后的生原科)蒸料后,加曲(大曲或麸曲和酒母),入窖(即发酵池)发酵,取出酒醅(又称母糟,指已发酵的固态醅)蒸酒,在蒸完酒的醅子中,再加入清蒸后的渣子(这种单独蒸料操作称清蒸);亦有采用将渣子和酒醅混合后,在甑桶内同时进行蒸酒和蒸料(这种操作称混烧),然后加曲继续发酵,如此反复进行。

由于生产过程一直在加入新料及曲,继续发酵,蒸酒,故称续渣发酵法。

续渣法适用于生产泸型酒和茅型酒。

第一次投产时,原料经蒸煮糊化,加曲,第一次入窖发酵称立渣;立渣应配酒糟或酒醅,以调节入窖的淀粉浓度和入窖酸度。

新原料经立渣发酵后,在蒸酒前先取出一部作为小渣(或称红糟),其余各甑作为大渣(或称粮糟)。

小渣入窖发酵,进行蒸酒后的醅子中不在加入新料,只加曲,下窖发酵蒸酒后称回糟。

回糟经加曲发酵蒸酒后,不再继续发酵为仍糟(又称丢糟),可作饲料。

至第二排后,又在大渣中取出一甑作为小渣,其余按上述要求继续反复操作,这样每日进行蒸酒有一定的甑数,投入的新料和排出的酒糟数量相当,保持一定的平衡,每日产品数量相同,工作步骤一律,保持均衡生产。

白酒固态发酵时,对发酵完了含有一定量酒精的固体醅称酒醅(亦称香醅),续渣法常把酒醅分成几种,对加入新料多的酒醅称大渣(粮糟),加入少量新料的叫小渣(红糟)。

续渣法中老五甑操作法是目前白酒酿造中应用最广泛的操作,在传统上老五甑采用“蒸酒蒸料”混烧操作,它适用于高梁、玉米、甘薯干等含淀粉量在45%以上的原料,大曲酒生产亦常采用此操作法。

酿酒详细规程

酿酒详细规程

酿酒详细流程1制曲1.1大曲的生产工艺流程1.1.1概述酒曲是我国酿酒技术的重大发明,他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种微生物的复合酶制剂.我国至今保留的曲种有大曲、小曲、红曲三种与黑曲霉、酵母菌、乳酸菌混杂制成的曲,称为“乌衣红曲”.它们既是糖化剂,又是发酵剂.这种制曲方法,是一种利用固体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干燥条件下,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活性容易保持不变,这是我过制曲和酿酒技术的独特的创造和发明.大曲作为酿造大曲酒用的糖化发酵剂,在制造过程中依靠自然界带入的各种野生菌,在淀粉质原料中进行富集、扩大培养,并保存了各种酿酒用的有益微生物.再贮曲成曲出房后,放在通风干燥出贮存3个月之后方可用于生产.成曲质量指标同上.2酿酒2.1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2.1.1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原料概述浓香型大曲酒的原料主要是高粱,辅以小麦、大米、糯米、玉米.在白酒界有“高粱产酒香、玉米产酒甜、大麦产酒冲、大米产酒净、小麦产酒糙”.现在白酒行业的浓香型酒大多都是采用这五种原料进行生产的,本设计的原料选择也是这五种谷物.对原料的质量要求高粱:要求颗粒饱满、无杂质、无霉烂虫蛀、无农药污染.小麦:要求颗粒完整,饱满无霉烂、无虫蛀、无农药污染、无泥沙及其他杂物.大米、糯米:优质.玉米:优质,且为脱脂玉米.稻壳:新鲜、干净、无霉烂、呈金黄色,要求为粗糠.酿酒原料的配比百分比参照“五粮液”的工艺,本设计确定的各种谷物在原料中的配比如下:高粱36%,小麦16%,玉米8%,糯米18%,大米22%.粮糠比稻壳作为酿酒的辅料,其作用是调节酒醅的淀粉浓度,冲淡酸度,吸收酒精,保持浆水;使酒醅有一定的疏松度和含氧量,并增加界面,使蒸煮、糖化发酵和蒸馏能顺利进行;另外还有帮助酒醅在发酵过程中升温的作用.稻壳用量为粮粉用量的17~22%,具体用量视母糟的湿度而定.2.1.2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流程概述浓香型大曲酒生产采用“混蒸混渣、续糟发酵”的工艺,即取发酵好的酒醅与粮粉按比例混合,边蒸粮边出酒,出甑后经摊晾、撒曲后入窖,混渣发酵.因为酒醅是连续使用,故称“续糟发酵”.所使用的母糟称之为“万年糟”.工艺的选择参考浓香型白酒各生产单位的经验,本设计对生产工艺确定如下:原料→粉碎→原料粉母糟→拌合润料→上甑→蒸酒蒸粮→成品、酒头、酒尾清蒸稻壳粮糟→打量水→摊晾大曲→打碎→碾细→过筛→大曲粉→撒曲母糟→拌合→上甑→蒸馏→出甑→红糟→摊晾→撒曲→入窖发酵清蒸稻壳面糟、黄水→蒸馏→丢糟黄水酒→稀释→分层回窖饲料←丢糟←出甑出窖堆放←滴窖←出窖2.2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工艺说明2.2.1原料及酿造用水的要求高粱:要求颗粒饱满、无杂质、无霉烂虫蛀、无农药污染.小麦:要求颗粒完整,饱满无霉烂、无虫蛀、无农药污染、无泥沙及其他杂物.大米、糯米:优质.玉米:优质.稻壳:新鲜、干净、无霉烂、呈金黄色,要求为粗糠.酿造用水的要求酿造用水包括生产过程用水、加浆降度用水、包装洗涤用水等.水质的要求,起码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2.2.2酿酒原料的处理要求高粱每粒被碎成4~6瓣即可,所有粮食原料粉碎后一般能通过40目的筛孔,其中粗粉占50%左右.具体参数参照下表执行:表2-1高粱、玉米、小麦、大米、糯米和麦曲的粉碎度%为驱除稻壳中的异味和有害物质,要求预先把稻壳清蒸30~40分钟,直到蒸汽中无怪味为止,然后出甑晾干,使含水量在13%以下.2.2.3母槽出窖起面糟用行车的抱斗将面糟运至堆糟坝,拌入稻壳,底锅中倒上此轮舀来的黄水,之后即可上甑蒸酒,得丢糟黄水酒.起完面糟后,即起母糟.将窖冒中的母糟起到堆糟坝一角,此糟作为蒸红糟用.其余母糟同样起出到堆糟坝.当起到窖内出现黄水时即停止.滴窖在停止起母糟时,即在窖内剩余的母糟中央或一侧挖一黄水坑滴窖.坑长70~100㎝,深至窖底,随即将坑内的黄水舀净,以后则滴多少舀多少,每窖最少舀4~6次,即要做到“滴窖勤舀”.在蒸完面糟和第一甑粮糟时,再继续起窖内母糟.起完后,都要将窖内母糟踩紧,拍光,铺盖上一层塑料薄膜.自开始滴窖到起完母糟止,必须达20小时以上.2.2.4配料、拌合配料各种粮粉原料配比:高粱36%,小麦16%,玉米8%,糯米18%,大米22%.粮粉与母糟比在1:4~6,冬季为1:4,夏季高温时粮糟比为1:6.其他季节视气温高低粮糟比控制在1:4~6.拌和在蒸酒蒸粮前50~60分钟,取一甑母糟约800㎏,倒入130~200㎏的粮粉,随即拌和两次冬季要求加粮加糠,夏季则需减粮.要求拌散,和匀,消灭疙瘩,灰包.和毕,撒上熟糠,将糟子盖好.此一堆积过程即称作“润料”.上甑前10~15分钟进行第二次拌和,把稻壳拌匀,收堆,准备上甑.配料时,切忌粮粉与稻壳同时倒入,以免粮粉装入稻壳内,拌和不均,不易糊化.拌和时要低翻快拌,次数不可过多,时间不可过长,以减少酒精的挥发.拌和红糟应在上甑前10~20分钟,根据母糟干湿程度,确定稻壳用量,一般为粮粉用量的17~22%,一不塌气、不夹花吊尾为适宜.2.2.5蒸酒蒸粮蒸面糟先将底锅洗净,加够底锅水,并倒入黄水,在甑篾上撒上一层1~2㎝厚的稻壳,然后随即上甑装入面糟约2~3㎝,待将穿气时,再陆续装入,要注意控制火力大小,以避免底锅水冲上甑篾.要轻撒匀铺,切忌重倒多上,以免起堆塌气,一般上甑时间约40~50分钟,装满后用手或小扫帚将糟刮平,边高中低,等蒸汽离甑面1~2㎝时才盖上云盘,安好过气汽管接酒.蒸出的酒叫“丢糟黄水酒”.丢糟黄水酒经稀释后回窖发酵,或贮存之后作为专门酒类出售.丢糟经摊晾后,撒上曲药或根霉加酵母再入专门的窖池发酵.蒸粮糟蒸丢糟黄水后的底锅要彻底洗净,然后加水,甑篾也需要用水冲净,装甑要求同上.开始流酒时应截去酒头0.5㎏左右,然后量质接酒,分质贮存,严格把关.流酒温度,除最热天气外,一般要求在30℃以下.蒸酒是要求缓火蒸酒,火力均匀,断花摘酒,从流酒到摘酒约15~20分钟.酒尾用专用容器盛装,一般接50~70㎏.断尾后,加大火力蒸粮,以达到粮食糊化和降低酸度的目的,蒸粮时间从流酒到粮糟出甑约5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45分钟.对蒸粮的要求是达到“熟而不粘,内无生心”,也就是即要蒸熟透,又不起疙瘩.2.2.6打量水粮糟出甑后,堆在堆糟坝,立即打入85℃以上的热水.出甑粮糟虽在蒸粮过程中吸收了一定的水分,但尚不能达到入窖最适宜的水分,因此必须要进行打量水操作,以增加其水分含量,有利于正常发酵.量水温度要求不得低于80℃,才能使水中杂菌钝化,同时促进淀粉细胞粒迅速吸收水分,使其进一来糊化,所以量水温度越高越好.量水的用量视季节不同而定.一般出甑粮糟的含水量为50%左右,打量水后,入窖粮糟的含水量应在53~55%之间.夏季应多打量水,冬季则减.一般每100㎏粮粉打量水80~90㎏,便可达到粮糟入窖水分的要求.量水用量要根据温度、窖池、酒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若用量不足,粮糟发酵不良;用量过大,酒味变得淡薄.打量水要撒开泼匀,不能冲在一处.泼入量水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堆积,以使粮完全糊化.打量水时,如果水温度过低,泼入粮糟后将大部分浮于糟的表面,就是所谓“水古古的”、“不收汗”,入窖后很快沉于窖底致使上部糟子干燥,发酵受阻.2.2.7蒸红糟由于每次到要加入粮粉、曲药和稻壳等新料,所以每窖都要增长25~30%的甑口,增长的甑口,全作红糟处理.红糟不加粮,蒸馏后也不打量水,作封窖的面糟.2.2.8摊晾摊晾,也称扬冷.是使出甑的粮糟迅速均匀地冷至入窖温度,并尽可能地促使糟子的挥发酸和表面的水分大量挥发,但不可摊晾太久,以免感染更多的杂菌.摊晾在晾糟机上进行.晾糟机的操作,要求撒铺均匀,甩散无疙瘩,厚薄均匀,一般在1~3㎝之间.一人负责翻撒粮糟,铲散拉薄,并负责调节下去一致和均匀.另一人负责接糟下窖,掌握粮糟温度,每甑粮糟至少要检查温度三次以上,根据糟温情况指挥上糟.糟子传送到曲斗处时,开动下曲齿轮,每甑下曲速度,以刚好下完为准.下曲的速度要根据糟的厚度严格掌握,经常调节,不能前多后少,更不能剩曲和不够.糟子过完后,及时把晾糟机和周围打扫干净.晾糟机长期与酒醅接触,具有酵母生长繁殖的适宜条件,如适当的水分温度营养等,因而晾载机上的微生物以酵母为主,还有念珠霉和黄曲霉等.夏季气温高,细菌感染的机会较多,因而要求摊晾时间尽可能缩短,要特别注意搞好清洁卫生.2.2.9撒曲用曲药量为每甑用粮的20~24%,随气温冷热有所增减冬增夏减.为了提香,每窖入池的前三甑粮糟中应另加一部分高温曲,用量为每甑粮粉重量的5~10%.另视粮糟湿度情况,当粮糟所含水分不足时,应用35~38℃的温水拌和曲粉,用水温度最高不应超过40℃,然后再将其均匀地泼洒到粮糟上.曲子用量调节应视前排出酒率而定,出酒率低时正常上甑应适当增加曲药用量.曲子用量过少,则发酵不完全;用曲过多则糖化发酵快,升温高而猛,给杂菌生长繁殖造成有利条件,对质量和产量都有影响.下曲温度根据入窖温度,气温变化等灵活掌握,一般在冬季比地温高3~6℃,夏季与地温相同或高1.入窖窖池的地下部分容积为10m3,则窖池每窖可容纳糟子约在12~14m3摊晾撒曲完毕即可入窖.先地面温度,从而决定入窖温度.地温系指靠近窖池阴凉干燥的地面的温度.入窖温度具体情况参照下表执行:表2-2地温和入窖温度的配伍℃地温4~1011~1516~2021~2526~30入窖温度16~1718~1918~2222~2526~30在酒醅达到入窖温度时,将其运入窖内.入窖时,先在窖底均匀地撒上曲粉1~1.5㎏.进窖的第一甑粮糟比一般入窖品温可提高3~4℃.每入一甑即扒平踩紧.全窖粮糟装完后,再扒平,踩窖.要求粮糟平地面跌窖后,不铺出坎外,踩好.面糟入窖温度要比粮糟略高2~3℃.根据不同季节,决定入窖条件,是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环,必须严格掌握,才能使发酵正常进行.温度,水分,酸度,淀粉含量是入窖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参数按下表执行:表2-3不同季节的原料配比和入窖条件:封窖封窖材料为封窖泥,封窖泥是优质黄泥和老窖皮泥踩揉和熟而成的.粮糟`面糟入窖踩紧后,在其上先铺上一层编织袋或麻袋片,然后再在上面覆盖10㎝以上厚度的封窖泥.将泥抹平、抹光,以后每天清窖一次,并在窖皮上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以防止窖皮干裂.发酵管理发酵期间,首先要做好清窖,其次要注意发酵酒醅的温度变化情况.清窖渣子入窖后半个月之内,应注意清窖,不让窖皮裂缝.如有裂缝应及时抹严,并检查二氧化碳吹气口是否畅通.温度测定在渣子入窖到20天左右,每天两次测定窖内温度,并记录备分析之用.大曲酒发酵要求其温度变化呈有规律性进行,即前缓`中挺`后缓落.在整个发酵期间,温度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发酵期:封窖后3~4天,由于酶的作用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糖化发酵作用逐步加强,呼吸代谢所放出的热量,促使酒醅品温逐渐升高,并达到最高值,升温时间的长短和粮糟入窖温度的高低,加曲量多少等因素有关.入窖温度高,到达最高发酵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就短,夏季入窖后一天就能达到最高发酵温度.冬季由于入窖温度低,一般封窖后8~12天才升至最高温度.由于入窖温度低,糖化较慢,要三天后糖分才达到最高,相应地酵母发酵也慢,母糟升温缓.最高发酵品温和入窖温度一般相差14~18℃.发酵稳定期:发酵温度达到最高峰,说明酒醅已进入旺盛的酒精发酵,一般能维持5~8天,要求发酵最高温度在30~33℃左右的停留时间长些,所谓中挺要挺足,使发酵进行的彻底,酒的产量和质量也高.高温持续一周左右后,会稍微下降,但降幅不大,约在27~28℃左右.封窖后20天之内,旺盛的酒精发酵阶段基本结束,酵母逐渐趋向衰老死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数量增加,酒度`酸度和淀粉浓度将逐步趋于平稳.缓落阶段:入窖20天后,直至出窖为止,品温缓慢下降,这称为后缓落.最后品温降至25~26℃或更低.此阶段内酵母已逐渐失去活力,细菌的作用有所加强.酒精等醇类各种酸类在进行缓慢而复杂的酯化作用,酒精含量会稍有下降,酸度会逐渐升高.这是发酵过程的后熟阶段,能生成成品酒较多的芳香成分.从粮糟入窖到酒醅出窖总时间在60天左右,夏天由于八九月需停车避夏,故七月入窖的粮糟其发酵总时间可达100天.如果入窖酒醅的糖分高或水分大,但酸度一般,会出现中挺时间缩短,后酵过早结束,出窖酒醅糖分`酸度都高的情况.如果入窖温度偏高,升温也快,顶温也高,升温时间和中挺时间都比低温入窖短,蒸出的成品酒香较好,但不协调,苦味重且欠纯甜感.入窖温度低低于13℃,发酵顶温不超过25℃,只要中挺时间较长,则出酒率不会因此而降低,产的酒甜味突出,绵软,而香气不足.如曲子质量差,清洁卫生条件不好,造成杂菌大量侵入,将发酵的糖分或酒精转化为酸,会在发酵过程中出现倒热现象,严重影响酒质.在四川地区,一般情况下酒醅中主要成分的变化情况如下:在发酵期间,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水分`酸度等都有所增高,水分增幅在5~10%,酸度升高在0.7~1.6之间.淀粉在入窖初期,由于糖化发酵作用的强烈进行,下降较快,直至发酵15天以后,淀粉含量下降的速度才趋于缓慢.以后的变化显得较小.酒醅还原糖的变化与淀粉的变化相对应,一般在发酵的前三天达最高,以后随发酵的时间的推移,酵母数目增加,还原糖含量很快地下降,并保持一定的数量,直至出窖为止.这是边糖化边发酵造成的,糖分积累不多,极有利于酵母的酒精发酵.酒度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逐渐升高,一般在15~20天左右达到最高值,以后由于酯化和成酸而有所降低,尽管发酵后期糖化发酵作用任在进行,但由于作用微弱,酒精含量增加甚微.曲酒的酒醅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因而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不大,这对酿酒微生物和大部分酶的生化活性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有害细菌的侵袭起到抑制作用.pH过低也会使液化酶加快钝化.酵母数量在发酵初期,随着酒醅品温的升高和还原糖的增多而增加,一般在入窖后8天左右,酵母细胞密度达到最高,以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酒醅发酵其间温度`酒度`糖度`酵母数的变化如下:表2-4发酵糟主要成分的变化参照表3浓香型白酒的贮存3.1的存在.如果贮存温度升高,挥发性物质将迅速降低.。

清香型大曲高粱酒酿造工艺

清香型大曲高粱酒酿造工艺

清香型大曲高粱酒酿造工艺清香型(汾香型)大曲白酒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生产的汾酒为典型代表。

它清香醇厚、绵柔回甜、尾净爽口、回味悠长。

酒的主体香气成分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

一、工艺流程热水冷水大曲粉↓↓高粱→粉碎→润糁→装甑蒸料→出甑加水→扬冷加曲→大渣入缸→发酵→出缸拌糠→装甑→蒸馏→出甑→扬冷加大曲→二渣入缸再发酵↓大渣汾酒二渣汾酒←装甑再蒸馏←出缸拌糠↘↙贮存→勾兑→成品二、工艺操作(一)原料粉碎原料高粱要求籽粒饱满,皮薄壳少。

壳过多,造成酒质苦涩,应进行清洗。

新收获的高粱要先贮存三个月以上方可投产使用。

高粱通过辊式粉碎机破碎成4~8瓣即可,其中能通过1.2毫米筛孔的细粉占25~35%,粗粉占65~75%左右。

整粒高粱不超过0.3%。

同时要根据气候变化调节粉碎细度,冬季稍细,夏季稍粗,以利于发酵升温。

所用的大曲有清茬、红心、后火三种,应按比例混合使用,一般清茬、红心各占30%、后火占40%。

要注意大曲的液化力、糖化力和发酵力等生化特性,还要注意曲的外观质量,要求清茬曲断面茬口呈青灰色或灰黄色,无其他颜色掺杂在内,气味清香。

红心曲断面中间呈一道红,典型的高粱糁红色。

无异圈、杂色,具有曲香味。

后火曲断面呈灰黄色,有单耳、双耳,红心呈五花茬口,具有曲香或炒豌豆香。

大曲粉碎较粗,大渣发酵用的曲,可粉碎成大的如豌豆、小的如绿豆,能通过1.2毫米筛孔的细粉不超过55%;二渣发酵用的大曲粉,要求大的如绿豆,小的如小米,能通过1.2毫米筛孔的细粉不超过70~75%。

大曲粉碎细度会影响发酵升温的快慢,粉碎较粗,发酵时升温较慢,有利于进行低温缓慢发酵;颗粒较细,发酵升温较快。

大曲粉碎的粗细,也要考虑气候的变化,夏季应粗些,冬季可稍细。

1、润糁粉碎后的高粱原料称为红糁。

蒸料前要用较高温的水润料,称作高温润糁。

润糁的目的是让原料预先吸收部分水分,利于蒸煮糊化,而原料的吸水量和吸水速度常与原料的粉碎度和水温的高低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渣法大曲酒生产工艺(一)清渣法大曲酒生产特点采用清渣法工艺生产大曲酒的数量较少,其中汾酒较为典型,汾酒采用传统的“清蒸二次清”,地缸、固态、分离发酵法,所用高梁和辅料都经过清蒸处理,将经蒸煮后的高梁拌曲放入陶瓷缸,缸埋土中,发酵28天,取出蒸溜。

蒸馏后的醅不再配入新抖,只加曲进行第二次发酵,仍发酵28天,糟不打回而直接丢糟。

两次蒸馏得酒,经勾兑成汾酒。

由此可见,原料和酒醅都是单独蒸,酒醅不再加入新料,与前述续渣法工艺是显著不同,汾酒操作在名酒生产上是独具一格。

汾酒的主体香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而己酸乙酯、丁酸乙酯没有或痕迹。

因为它采用了清渣法,设备用陶瓷缸,封口用石扳,场地、晾堂用砖或水泥地,刷洗很干净,这就保证了汾酒具清香、醇净的显明特点。

(二)清渣法大曲酒工艺过程其工艺流程为:1.原料原料主要有高梁、大曲和水。

高梁是应用晋中平原出产的“一把抓”品种,其主要化学成分如下:水分 11.2-12.84%淀粉 62.57-65.74%蛋白质 10.3-12.5%脂肪 3.60-4.38%粗纤维 1.8-2.88%灰分 1.70一2.30%水的质量密切地影响到酒的质量,应选用优质的水。

所用大曲计有清茬、红心和后火三种中温大曲,按比例混合使用。

一般为清茬∶红心∶后火=30%∶30%∶40%。

所用大曲除注意曲质生化指标如糖化力、液化力、蛋白质分解力和发酵力等外,比较注重大曲的外观质量,如清茬曲要求断面茬口为青白色成灰黄色,无其它颜色掺杂在内,气味清香。

后火曲断面呈灰黄色,有单耳、双耳,红心呈五花茬口,具有曲香或炒豌豆香。

红心曲断面中间呈一道红、点心的高梁糁红色,无异圈、杂色,具有曲香味。

所使用的高梁和大曲必须经过粉碎后才投入生产,粉碎度要求随生产工艺而变化。

原料粉碎越细,越有利于蒸煮糊化,也有利于和微生物、酶的接触,但由于大曲酿造一般发酵周期比较长,醅中所含淀粉浓度较高,若粉碎过细会造成升温快,醅子发粘,容易污染杂菌等缺点,故高梁要求粉碎成4-8瓣/粒,细粉不得超过20%。

对所使用大曲粉碎度,第一次发酵用大曲,要求粉碎成大者如豌豆,小者如绿豆,能通过1.2毫米筛孔的细粉不超过55%;第二次发酵用大曲,要求大者如绿豆,小者如小米粒,能通过1.2毫米筛孔的细粉为70-75%。

粉碎细度和天气有关,夏季应粗一些,防止发酵时升温太快,冬季气温低可以细一些。

2.润糁粉碎后的高梁原料称红糁,在蒸科前要进行用热水润糁,称高温润糁。

润糁的目的,是使高梁吸收一定量的水分以利于糊化。

而原料吸收水分的速度和能力,是与原科的粉碎度和水温有关。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红糁浸泡半小时,水温40℃,吸水率78%,水温70℃,吸水宰100%,水温90℃,吸水率170%,采用高温润糁吸水量大,易于糊化。

高温润糁时,水分不仅是附着于原料淀粉颗粒的表面,而且易渗入到淀粉颗粒内部。

曾进行过高温润糁、蒸糁分次加水和在蒸糁后一次加冷水的对比试验,当采用同样的粮水比,其测定结果,是前者入缸时,发酵材料不淋浆,使前者发酵升温较缓慢,而后者淋浆,采用高温润糁所产成品酒比较绵、甜。

另外高粱中含有少量果胶,高温润糁会促进果胶酶分解果胶形成甲醇,在蒸糁时即可排除,降低成品酒中甲醇含量,这些说明高温润糁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项措施。

高温润糁是将粉碎后的高梁,加入为原料重量55-62%热水。

夏季水温为75-80℃,冬季为80-90℃。

拌匀后,进行堆积润料18-20小时,这时料堆品温上升,冬季能达42-45℃,夏季47-52℃,料堆上应加盖复盖物,中间翻动2-3次。

如糁皮干燥,应补加水2-3%(对原料比)。

在这过程中侵入原料中的野生菌(好气性微生物)能进行繁殖和发酵,会使某些芳香和口味成分在堆积过程中积累,对增进酒质的回甜,起一定效果。

润糁后质量要求:润透、不淋浆、无干糁、无异味、无疙瘩,手搓成面。

3.蒸料蒸料使用活甑桶。

红糁的蒸料糊化是采用清蒸,认为这样可使酒味更加纯正清香。

在装入红糁前先将底锅水煮沸,然后将500公斤润料后的红糁均匀撒入,待蒸汽上匀后,再用60℃的热水15公斤(所加热水量为原料的26-30%)泼在表面上以促进糊化(称加闷头量)。

在蒸煮初期,品温在98-99℃,加盖芦席,加大蒸汽,温度逐渐上升到出甑时品温可达105℃,整个蒸料时间从装完甑算起需蒸足八十分钟。

红糁上部复盖辅料,一道清蒸。

经过清蒸的辅料应当天用完。

红糁蒸煮后质量要求达到“熟而不粘,内无生心,有高梁糁香味,无异杂味”为标准。

4.加水和扬晾(晾渣)糊化后的红糁趁热由甑中取出堆成长方形,即泼入为原料重量28-30%的冷水(18-20℃的井水),立即翻拌使高梁充分吸水。

即可进行通风晾渣,冬季要求降温至20-30℃,夏秋季气温较高,则要求品温降至室温。

5.加大曲(下曲)红糁扬晾后就可加入磨粉后的大曲粉,加曲量为投料高梁重的9-11%,加曲的温度主要取决于入缸温度,因在加曲后应立即拌匀下缸发酵。

加曲温度根据经验采用:春季20-22℃;夏季20-25℃;秋季23-25℃;冬季25-30℃。

6.大渣(头渣)入缸所用发酵设备和一般白酒生产不同,不是用窖而是用陶瓷缸。

采用陶瓷缸装酒醅发酵是我国的古老传统。

缸埋在地下,口与地面平。

缸的容量有255公斤或127公斤两种规格。

每酿造1100公斤原料需8只或16只陶瓷缸。

缸间距离为10-24厘米。

陶瓷缸在使用前,必须用清水洗净,再用花椒水洗刷一次。

水分和温度是控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最重要因素,是保证正常发酵的核心,是提高酒的质量的关键,故入缸温度和水分应准确。

大渣入缸的温度一般为10-16℃,夏季越低越好,应做到比自然气温低1-2℃。

大渣入缸水分控制在52-53%。

控制入缸水分是发酵好的首要条件,入缸水分过低,糖化发酵不完全,相反水分过高了,发酵不正常,酒味寡谈不醇厚。

入缸后,缸顶用石板盖子盖严,使用清蒸后的小米壳封缸口,盖上还可用稻壳保温。

7.发酵要形成清香型酒所具独特风格,就要做到中温缓慢发酵。

通过多年来对发酵温度变化规律的模索,证明:只要掌握发酵温度前期缓升,中期能保持住一定高温,后期缓落的所谓“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发酵规律,就能实现生产的优质、高产、低消耗。

原传统发酵周期为2l天,为增加酒质芳香醇和,现已延长到28天。

整个发酵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前期发酵低温入缸是保证发酵“前缓、中挺、后缓落”的重要一环。

入缸温度高,前期发酵升温迅猛;入缸温度过低,前期发酵会过长。

发酵前缓期为6-7天,在这阶段应控制发酵温度,使品温缓慢上升到20-30℃,这时微生物生长繁殖,霉菌糖化较迅速,淀粉含量急剧下降,还原糖含量迅速增加,酒精分开始形成。

酸度也增加较快。

(2)中期发酵一般指入缸后第7-8天。

至17-18天是中期发酵,为主发酵阶段,共10天左右,微生物生长繁殖以及发酵作用均极旺盛,淀粉含量急剧下降,酒精分显著增加,酒精分最高可达12度左右。

由于酵母菌旺盛发酵抑制了产酸菌的活动,所以酸度增加缓慢。

这时期温度一定要挺足,即保持一定的高温阶段。

若发酵品温过早过快下降则会使发酵不完全,出酒率低而酒质较次。

(3)后期发酵这是指出缸前发酵的最后阶段,约11-12天,称后发酵期。

此时糖化发酵作用均很微弱,霉菌逐渐减少,酵母逐渐死亡,酒精发酵几乎停止,酸度增加较快,温度停止上升。

这阶段一般认为主要是生成洒的香味物质过程(酯化过程)。

如这阶段品温下降过快,酵母发酵过早停止,将会不利于酯化反应。

如品温不下降,则酒精分挥发损失过多,且有害杂菌继续繁殖生酸,便会造成产生各种有害物质,故后发酵期应做到控制温度缓落。

大渣发酵期化学成分的变化可见表4-17。

要达到上述发酵规律,除按要求做到入缸水分和温度准确外,还必须做好发酵容器的保温工作冬季在缸盖上加盖保温材料(稻皮),夏季对发酵前期保温材料少用些尽量延长前发酵期。

中、后发酵期要适当调整保温材料用量。

另外在习惯上,夏季还可以在缸周围土地上扎眼灌凉水,促使缸中洒醅降温。

在28天的发酵过程中,须隔天检查一次发酵情况,一般在入缸后l一12天内检查,以后则不进行。

在发酵室中能闻到一种类似苹果的芳香味,这是发酵良好的象征。

醅子在缸中会随着发酵作用的进行逐渐下沉,下沉愈多,则产酒愈多,一般在正常情况下酒醅可以沉下全缸深度的四分之一。

8、出缸、蒸馏把发酵28天的成熟酒醅从缸中挖出,加入为原料重量22-25%的辅料-糠(其中稻壳∶小米壳=3∶1),翻拌均匀装甑蒸馏。

辅料用量要准确。

根据生产实践总结出“轻、松、薄、匀、缓”的装甑操作法,以保证酒醅材料在甑桶内疏松,上汽均匀。

并要遵循“蒸汽二小一大”、“材料二干一湿”,缓汽蒸酒,大汽追尾的原则。

即装甑打底时材料要干,蒸汽要小,在打底基础上,材料可湿些(即少用辅料),蒸汽应大些,装到最上层材料也要干,蒸汽宜小,盖上甑后缓汽蒸酒,最后大汽追尾,直至蒸尽酒精分。

蒸馏操作时,控制流酒速度为3-4公斤/分钟,流酒温度一般控制在25-30℃,认为采用这流酒温度既少损失酒又少跑香,并能最大限度地排除有害杂质,可提高酒的质量和产量。

一般每甑约截酒头1公斤,酒度在75度以上。

此酒头可进行回缸发酵。

截除酒头的数量应视成品酒质量而确定。

截头过多,会使成品酒中芳香物质去掉太多,使酒平淡;截头过少,又使醛类物质过多地混入酒中,使酒味暴辣。

随“酒头”后流出的叫“六渣酒”,这种酒含酯量很高。

蒸馏液的酒精度随着酒醅中酒精分的减少而不断降低,当流酒的酒度下降至30度以下时,以后流出的酒称尾酒。

也必须摘取分开存放,待下次蒸馏时,回入甑桶的底锅进行重新蒸馏,尾酒中含有大量香味物质,如乳酸乙酯。

有机酸是白酒中呈口味物质,在酒尾中含量亦高于前面的馏分。

因此在蒸馏时,如摘尾过早,将使大量香味物质存在于酒尾中及残存于酒糟中,从而损失了大量的香味物质。

但摘尾长,酒度会低。

在蒸尾酒时可以加大蒸汽量“追尽”酒醅的尾酒。

在流酒结束后,抬起排盖,敞口排酸10分钟。

9.入缸再发酵为了充分利用原料中的淀粉,提高淀粉利用率,大渣酒醅蒸完酒后的醅子,还需继续发酵利用一次,这叫做二渣。

二渣的整个酿酒操作原则上和大渣相同,简述如下:首先将蒸完酒的秕子视干湿情况泼加25-30公斤(35℃)温水,即所谓“蒙头浆”。

然后出甑,迅速扬冷到30一38℃时,加入大渣投料量10%的大曲,翻拌均匀,待品温降到规定温度。

即可入缸发酵。

二渣入缸温度,春、秋,冬三季为22-28℃,夏季为18-23℃,二渣入缸水分控制在59-61%。

由于三渣含淀粉量比大渣低,糠含量大(蒸酒时拌入),所以比较疏松,入缸时会带入大量空气,对发酵不利,因此二渣入缸发酵必须适当地将醅子压紧,喷洒少量酒尾,使其回缸发酵,二渣发酵期现在亦为28天。

二渣发酵期间酒醅的化学成分的变化可见表4-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