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峡建设回忆

三峡建设回忆一、前言三峡建设是中国近代工程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世界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
作为一个亲历者,我有幸见证了三峡建设的全过程,今天我将带您一起回忆这段历史。
二、前期准备1982年,中国政府决定兴建三峡工程,目的是为了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和发展清洁能源。
为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进行勘测和设计。
为了进行勘测,工作组派遣了大量的勘测人员,他们穿越陡峭的峡谷,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在勘测的基础上,工作组开始进行设计工作,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设计人员要考虑到大坝的稳定性、水电站的发电效率以及下游的生态环境等多个因素。
三、开工典礼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这是一个庄严而激动人心的时刻。
开工典礼上,国家领导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三峡工程的期望和信心。
随着一声声鞭炮的响起,三峡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从这一刻起,数以万计的工人投入到了这个巨大的工程中,他们日夜奋战,为的就是能够早日完成这个国家级的重点工程。
四、大坝建设三峡大坝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和重点,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
大坝的建设需要克服陡峭的峡谷、多变的水流以及地质条件复杂等诸多困难。
为了确保大坝的稳定性,设计人员采用了混凝土重力坝的结构形式,这是一种经典的大坝设计方式。
大坝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混凝土,为了保证质量,施工人员采用了现代化的混凝土搅拌设备和施工工艺。
五、水电站建设三峡工程不仅是一个治理长江洪水的工程,也是一个巨大的水电站群。
水电站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长江的水能资源,最大限度地发电。
水电站的建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有几座巨大的水轮发电机组,这些机组的装配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安装。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水电站的建设也成为了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许多新的技术和设备被引入到了工程中。
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三峡的相关内容

三峡的相关内容三峡,位于中国长江上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三峡工程由三峡大坝、五级船闸和两座大型电站组成,于2003年正式竣工。
下面将从三峡的背景、建设过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背景:三峡位于中国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重庆市涪陵区和万州区之间。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由于长江上游地势险峻,水电资源丰富,因此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水力发电基地。
然而,长江上游地区也经常发生洪水灾害,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建设过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工程一直未能启动。
直到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决定建设三峡工程,以解决长江上游的洪水问题、改善航运条件和发展水力发电。
建设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接下来,开始修建大坝和船闸,并逐渐兴建电站。
整个工程历时近10年,共投入了数十亿元的资金。
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由于工程的建设,水位上升,导致了大面积的淹没和土地消失。
这对当地的植被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其次,由于水位变化,导致了湖泊的水质变差,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三峡大坝的运行也会产生一定的水下噪音和振动,对鱼类的生活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过,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轻这些影响,比如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建设鱼类过渡设施等。
总结:三峡工程是中国在长江上游地区开展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旨在解决洪水问题、改善航运条件和发展水力发电。
工程的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最终于2003年竣工。
然而,工程的建设也对当地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保护和恢复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简介

工程简介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
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装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包连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建设历程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庄严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总投资954.6亿元人民币。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2011年9月10日零时正式启动第四次175米试验性蓄水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8年。
一期5年(1991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
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爬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
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
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
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远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2006年已全面完成了大坝的施工建设。
截至2009年8月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514.68亿元。
自2003年实现135米水位运行之后,三峡工程已累计发电3500多亿千瓦时,三峡船闸累计通过货运量已突破3亿吨,超过三峡蓄水前葛洲坝船闸运行22年的总和,初步实现了发电和航运效益。
三峡工程是怎样完成的

三峡工程是怎样完成的作者:张香玉来源:《南方》2008年第09期三峡工程的成功修建,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工程,从“孕育”到建成,走过了一条怎样漫长而坎坷的道路。
1919年,孙中山就提出,宜昌以上的长江河道有急流滩石碍航,“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主张在三峡地区兴建低水头闸坝。
怎奈在那样的历史时期,根本无力实施。
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组成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又计划在三峡地区修建两座总装机容量分别为32万千瓦和50万千瓦的低水头电站,总预算1.665亿美元。
但这一计划也仅仅是纸上谈兵。
1944年,国民政府邀请美国专家协助,再次计划在三峡地区修建大坝,但最终又由于技术、战争等原因而泡汤。
解放后,长江水利委员会首先提出要修建三峡水库,主要目的仅仅是为了防止长江的洪水灾害。
这一想法因遭到水电部门和部分社会人士的反对而搁浅。
“大跃进”开始后,三峡工程修建工作又重新被提起,甚至在1958年底,长江水利委员会还提出了一个初步设计的“要点报告”,建议三峡工程1961年就开工,1965至1966年开始发电,1967年完工,这一“要点报告”提出后,又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片反对之声,最终,中央对这一报告又未予采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峡工程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有关部门就拿出了一个《三峡水利枢纽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低坝方案。
谁知,在这个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时,重庆市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又纷纷向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意见,这样,三峡工程项目又迟迟没有被定下来。
1985年3月,全国政协召开七届三次会议,三峡工程问题又被列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但是,由于许多政协委员从不同的角度又提出了许多反对意见,三峡工程议题不得不再次搁置下来。
社会各界人士对三峡工程所提的各种反对意见,概括起来,最为主要的包括:泥沙淤积问题,移民搬迁问题,阻碍航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文物保护问题等等,中央和国务院在认真研究了各种意见的基础上,认为,社会各界所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是当前还没有彻底解决好的问题,如果工程仓促上马,势必会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三峡ppt课件

推动地区发展
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工程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 区的经济发展。
提高生活水平
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05
三峡工程的未来发展及展望
三峡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计划
能源供应
三峡工程提供了大量的清 洁水电能源,为中国的能 源供应结构多元化做出了 贡献。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为 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 济效益和发展机遇,推动 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02
三峡工程的技术创新
三峡工程的技术难题
巨型水轮发电机组
三峡工程需要研制和运行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其规模和难度前所 未有。
三峡工程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三峡工程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 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用
三峡工程作为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其稳定、可靠的电力供给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 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三峡工程的建设也促进了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有助于实现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06
三峡工程的相关案例及经验 教训
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与规划经验
规划目标明确
三峡工程从规划之初就 明确了其目标,即发电 、防洪、航运等多重目 标,从而为后续的建设 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科学决策
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 虑了地质、水文、气象 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 经济等因素,进行了科 学的决策。
有效的资源整合
三峡大坝的建设可能导致周边地 区的空气湿度增加,增加降雨量
三峡工程专题报告

三峡工程的建设促进了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推动了可再生能源 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安全
三峡工程的建设增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使得中国在应对能源危 机时更有保障。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全球气候变 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提高防洪能力
促进经济发展
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长江中下游 地区的防洪能力,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
三峡工程建设带动了库区及周边地区的经 济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优化能源结构
提升国家地位
三峡工程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有助于 优化中国的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 依赖。
三峡工程是中国自行设计、建设的大型水 利工程,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和工程领域的 实力和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峡工程专题报告
目录 Contents
• 三峡工程介绍 • 三峡工程的规模与效益 • 三峡工程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 • 三峡工程的未来发展 • 三峡工程对世界的影响
01
三峡工程介绍
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
中国能源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 不断增长,需要大型能源项目来满足 需求。
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三峡工程建设可以促进库区及周边地 区的经济发展。
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频发,三峡工程 的建设旨在提高防洪能力。
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
01
02
03
04
1984年
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1997年
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
2003年
三峡工程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2009年
三峡工程全面竣工。
三峡工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峡工程的社会效益
三峡大坝

日期:2011-05-24 10:30:00 作者:来源:人民日报三峡大坝简介三峡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600多公里,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现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它的建成投产,必将标志着中国人用智慧和力量铸就了又一个奇迹!三峡工程的重要建设历程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
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同、171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的结果,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
水电站大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库长600余公里,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是全世界最大的(装机容量)水力发电站。
2010年7月,三峡电站机组实现了电站1820万千瓦满出力168小时运行试验目标。
(日发电量可突破4.3亿度电!占全国日发电量的5%左右)。
1949年,中国总发电量仅为43亿度。
三峡电站初期的规划是26台70万千瓦的机组,也就是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
后又在右岸大坝“白石尖”山体内建设地下电站,建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
在加上三峡电站自身的两台5万千瓦的电源电站。
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度(5倍于葛洲坝,10倍于大亚湾核电,约占全国年发电总量的3%,水力发电的20%)。
从基本设想到开工在长江三峡建造大坝的设想最早可追溯至中华民国的开创者孙中山先生,他在《建国方略》(1919年发表)一书中认为长江“自宜昌以上,入峡行”的这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第二计划第四部庚)。
三峡资料

988亿千瓦时的发电量相当于武汉市两年半的用电量(武汉市一年用电量为350亿千瓦时左右)。
三峡电站全年累计发电98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4900多万吨原煤消耗,减少近一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如果每千瓦时电能对GDP的贡献按10元计算,三峡电站全年发出的清洁电能,相当于为国家带动创造了近一万亿元财富。
这也为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峡水电站2014年发电量988亿千瓦时首次居全球首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2012年7月4日,三峡水电站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第一张世界上最大水电工程:三峡大坝(总括三峡工程发展历程)三峡水利枢纽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坝址在湖北宜昌三斗坪。
三峡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
在这漫长的梦想、企盼、争论、等待相互交织的岁月里,三峡工程载浮载沉,几起几落。
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20世纪90年代,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庄严表决,三峡工程建设正式付诸实施。
1919年,孙中山先生首倡三峡建坝,并邀请世界知名水利专家萨凡奇(John Lucian Sovage)来华考察。
1956年,毛泽东主席再次提出建设三峡工程构想,写下著名诗句《水调歌头·游泳》。
~年~,修建葛洲坝水电站,作为三峡水电站的实验性工程。
1993年,通过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查,三峡工程建设进入正式施工准备阶段。
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成功,标志着三峡工程第一阶段的预期建设目标圆满实现,开始转入第二阶段的工程建设。
2003年三峡工程在修建大坝左岸同时开始实施水库移民建设工程,同年7月左岸电站开始并网发电。
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2007年2月28日,三峡右岸下游围堰成功爆破,。
(这个应该标志着三峡大坝的全面建成)第二张:孙中山首倡三峡建坝: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孙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战时的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实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峡工程是中国自行设计、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位于长江上游湖北省宜昌市、湖南省恩施州和重庆市奉节县交界处。
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 筹备阶段(1992年-1994年):在1992年,中国政府启动
了三峡工程勘测设计工作,并于1994年通过三峡工程可行性
研究报告,正式确定了该工程的建设方案。
2. 开工阶段(1994年-1997年):1994年12月,三峡工程开
工建设。
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了临时船闸、临时电站、三峡大坝的施工,为工程后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 大坝建设阶段(1997年-2003年):1997年,三峡大坝开始正式施工。
2003年,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该阶段的
重点工程包括主坝、坝址移民安置与环境治理等。
4. 水电站建设阶段(2003年-2012年):2003年,三峡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
在这个阶段,相继建成了26台水轮机组,形
成了强大的发电能力。
5. 工程完工阶段(2012年-2015年):2012年,三峡工程全部建设任务完成。
2015年,全面通过验收,正式交付使用。
6. 改造提升阶段(2015年至今):由于长江上游洪水威胁以
及需要提升工程安全性和效益,三峡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造提升工作,包括大坝抗洪措施、导流洞加固、发电机组升级等。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建设不仅解决了长江流域水电供应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提供了重要的航运和洪水防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