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疼痛症状,常伴有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给女性朋友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原发性痛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依据。
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探讨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的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研究1.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关于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早在古代医籍《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素问·经脉别论》中指出:“帝曰:女之经藏何如?岐伯曰:有病之经曰经痛,经痛之始生于风寒湿热。
帝曰:经痛非其病乎?岐伯曰:此病之中本也。
”可见,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与外感邪气、情志不畅、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
现代文献研究也证实,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雌激素、前列腺素、儿茶酚胺等生理活性物质分泌失衡有关,而中医则认为这些生理活性物质的失衡是由于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2.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根据《中医临床诊断疾病标准》中对原发性痛经的分类,可将其分为肝郁型、气滞型、血瘀型、瘀热型、虚寒型等多种中医证候。
肝郁型主要表现为情志不畅、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气滞型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情绪不宁、舌质淡红等;血瘀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色暗、不畅或伴有血块、腹部胀痛等;瘀热型主要表现为腹痛、月经不畅且颜色深红等;虚寒型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腹痛缓解等。
这些中医证候分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3.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在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和调理饮食。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穴位刺激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足三里、太冲等;中药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的方法,如当归、川芎、姜黄等药物常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调理饮食则是通过对月经周期进行合理调理,避免食用寒凉生冷之物。
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摘
徐
梅 综述 张婷婷 审校
要 】 痛 经 是 妇 科 最 常见 的疾 病 之 一 , 为原 发 性和 继 发 性 两 大 类 , 者 生 殖 器 官 无 器 质 性 病 变 , 者 由 分 前 后
盆 腔器 质性 病变 所 引起 。 罹 患 原 发 性 痛 经 ( D) 占多 数 , 年 国外 对 其研 究 不 断深 入 , 着 高 科技 的发 展 进 一 步 而 P 者 近 随 认 识 到 原 发 性 痛 经 的 发病 机 制 如 脑 代 谢 异 常 、 宫 肌 层 血 流 等 , 饮 食 方 面 目前 是 原 发 性 痛 经 诱 发 因 素 的 热 门研 子 而 究 方 向 。 医 学 家 不 断地 研 究 更 确 切 的治 疗 方 案 包 括 神 经 切 除 手 术 , 时替 代 医学 亦 提 供 患 者 更 多 适 合 自 己治 疗 方 同 案 的 选 择 。 综 述 原 发 性 痛 经 发病 机 制 、 险 因素 以 及 治疗 的新 进展 。 危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作为育龄女性中常见的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特指在月经期间,女性出现的腹部疼痛、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而更多地与功能性因素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在青春期女性中尤为显著,达到了3050,尽管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研究显示,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参与其中。
子宫收缩幅度增大和频率增加可能导致子宫缺血和疼痛,而前列腺素作为炎症介质,其水平升高同样可以引发子宫收缩和疼痛。
原发性痛经患者还可能存在痛觉过敏和痛觉阈值降低等神经系统异常。
在治疗方面,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为主,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等途径缓解疼痛症状。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热敷、按摩、心理治疗等,旨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缓解心理压力等方式减轻疼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其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原理,调节女性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对于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和客观。
未来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将继续关注其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以期为广大女性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妇科症状,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坠胀,有时伴有腰酸背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多为痉挛性,有时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遗传、内分泌、生活习惯等,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厥等。
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
”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
在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痛经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在中医中,原发性痛经分为很多种类型,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到过,本文主要是谈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
那么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特别的临床表现呢?首先,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实证,它是在经期中产生疼痛,拒按,疼痛性质为冷痛,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全身表现为寒症、血瘀证的表现,舌脉表现为舌黯苔白、脉沉紧,应该以散寒、化瘀、止痛的护治原则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中医对痛经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痛经 - 中医妇科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好发于15-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
痛经分为两类:1.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今天讲的就是这个);2.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也称作“痛经”,或称为“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中医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声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
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崇仁、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1.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2.寒凝血瘀: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3.湿热瘀互结: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
5.肝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
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及异位、盆腔炎等都可出现痛经。
西医辨证施治气血瘀滞痛经·气滞血瘀证(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1、药物治疗
(3)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主要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方法, 如当归、川芎、元胡等中草药具有一定的止痛效果。
2、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原发性痛经患者,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常见的手术方法 包括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神经切除术等。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因个体 差异而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 疗进展
目录
01 一、原发性痛经的研 究现状
02
二、原发性痛经的治 疗进展
03 三、未来展望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腹部疼痛、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 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本次演示将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进行 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四、结论
四、结论
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对其研究现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目 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调查和发病机制等方面,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 一步探讨。在治疗方法上,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手段,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因个体差异而异。未来的研究应更深入地探讨发病机制,评估现有治疗方法的疗 效和安全性,并女性在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中的作用,以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表现为 在月经来潮前后或经期出现明显的下腹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中医治疗原发 性痛经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本次演示将就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全息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

全息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摘要目的:对原发性痛经分别采用西药治疗和西药配合全息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效果。
方法:対照组轻中度给予阿司匹林0.3口服,3次/日;谷维素片剂30mg口服,3次/日;重度给予芬必得300mg,2次/日;有恐惧或焦虑等症状者给予安定镇静。
服药时间:经前3天开始服药,持续至经期第3日。
治疗组服药同对照组,并采用第二掌骨全息穴位治疗法。
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子宫收缩力增强,子宫血流量减少,以及激素的影响、神经递质的作用。
全息疗法认为机体某一器官或部位有病,就相应地要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表现。
在特定的穴位上加以刺激,如针刺、按摩,都会相关地在相应的部位产生疗效。
关键词全息疗法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于年轻未婚妇女或已婚未生育的妇女。
我院自2004年以来采取全息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治疗组62例,其中未婚56例,已婚未生育者6例;年龄16~25岁,平均20.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6年;中度患者40例,重度22例。
対照组47例,其中未婚41例,已婚未生育者5例;年龄16~25岁,平均20.3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2.1年;中度患者36例,重度11例。
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①一般措施:首先劝导患者消除恐惧心理,抛弃思想压力,积极祛除病因,注意起居调摄,经期注意避免剧烈活动,注意保暖,经前和经期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②対照组:轻中度给予阿司匹林0.3g口服,3次/日。
谷维素片剂30mg口服,3次/日。
重度给予芬必得300mg,2次/日。
有恐惧或焦虑等症状者给予安定镇静。
服药时间:经前3天开始服药,持续至经期第3日。
③治疗组:服药同对照组,并采用第2掌骨全息穴位治疗法。
取穴:第2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妇科症状。
它主要指的是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往往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通常认为与内膜管型脱落、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等多种因素相关。
不良体姿、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以及精神因素等也被认为是可能的诱因。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尤其是妇科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盆腔器质性病变。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热敷、按摩等,旨在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
药物治疗则包括口服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医治疗方法被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如血府逐瘀口服液、艾灸配合耳穴等,这些方法在改善痛经症状、调节凝血状态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原发性痛经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症状,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和探讨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点原发性痛经,也被称为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在女性月经期出现的疼痛现象,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有时痛感剧烈,甚至需要卧床休息。
这种疼痛通常发生在月经即将来潮前或来潮后的数小时内,并持续在月经期的前48至72小时,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健康问题。
从定义上来看,原发性痛经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即经过详细的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存在明显的异常。
这一特点使得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与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肿瘤等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指女性月经期前后或在经期时,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痉挛性疼痛、痛引腰骶、痛剧昏厥,影响日常生活者。
其中经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发生器质性异常者,称为原发性痛经。
亦谓之功能性痛经。
痛经大多出现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出现小腹部痉挛性绞痛,历时数小时,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小时。
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
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
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疲乏感,严重时可面色苍白,手足厥冷,一时晕厥,片刻可缓。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少女最常见的妇科疾患之一,多在初潮后6~12个月发病,发病率达30%一50%,其中大约15%左右的患者由于月经的疼痛,难以正常学习和生活且极大地影响了其情绪,因而诊治原发性痛经对改善青春期女性个体健康,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等已有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进展,现予以简要综述。
一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
(一)、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近年来根据细胞和分子水平调节肌肉收缩机能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原发性痛经的关键是子宫肌反应性过高、激发子宫肌层缺血导致的疼痛。
常常由子宫位置异常(如过度屈曲)、精神神经因素、内分泌因素(前列腺素,催产素,加压素等)、遗传因素、钙离子、镁离子等因素引起。
女性特别是在青春期由于卵巢功能尚不健全,生理变化很大,思想情绪常不稳定等内在或外来的应激使痛阈降低,思想焦虑,易受惊吓、思虑过多、难以自制以及生化代谢物质均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盆腔疼痛纤维。
此外疼痛也与运动及饮食习惯等有密切联系。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关于原发性痛经的最早记载归纳总结出虚、实、虚实夹杂等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痛经的辨证要点。
其中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为气滞血瘀、风寒湿乘、气血虚弱、肝肾亏损4种,主要体现于有所“不通”。
不论是哪种病因,均可产生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失调,“不通则痛”。
女性初行经摄生不慎,保健意识淡漠,生活调适能力不足,尤其是经期保健大多不够重视,再加。
肾气相对不足,一旦经期感寒淋雨,贪凉饮冷或居处寒冷之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以致寒凝经血,血行失畅,产生痛经。
通过临床观察,此病因在青春期痛经病人中占90%以上,通过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治疗多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青年女子又由于学习紧张、考试精神负担,常招致心情压抑,加上月经初潮,心理不适,加重情绪之烦恼,或抑郁或易怒,均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冲任气血运行受阻,经血难以正常下泻而生痛。
二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一)、现代医学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是最常用的一线药物。
根据不同报道,大约有64%~100%的患者服用此类药物后主观症状减轻。
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还氧化酶而减少PG(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从而缓解PG引起的子宫痉挛性收缩,与其他解痉止痛药联合运用可增强止痛效果。
如芬必得、阿司匹林、氟甲灭酸、消炎痛等,有效率30%~80%,但可发生副作用,以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为主,青春期少女不可依赖此类药物。
(二)、中医治疗:中医学对青春期痛经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其发病多由瘀阻而致,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
世纪本草暖宫贴运用活血化瘀的药如肉桂、附子、小茴香等具有温经通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经清洗、粉碎、提取、浓缩等工艺制成。
对女性宫寒痛经、带下清稀、腰腹冷痛、月经量少、肾阳虚衰、畏寒肢冷、手足冰凉等疗效显著。
中医学依据疼痛的时间、性质,并结合行经时月经的特点、患者的体质辨证施治。
主要是从三方面人手:补肾气,驱寒邪,化淤滞。
临证中以上三点联合应用,三位一体进行治疗,体现着标本兼治原则,不但使青春期痛经的治疗更加完善,还能消除其它伴随的月经失调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痛经疼痛的同时,还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前列腺素,改善子宫微循环。
这揭示了其在痛经的症状改善及远期疗效方面明显的
优势。
(三)、预防与调护:原发性痛经在青年女学生中尤其占有较高的发生率,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足够重视,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努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女性平时应多注重调理饮食起居、调畅情志、注意经前及经期卫生护理,从根本上阻断不良因素对身体的侵害。
问卷调查显示:适量的体育运动能有效地改善血管功能与血液状况,增强心血管功能,同时适量的体育运动还可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减轻经期的不适感。
此外应充分注意经期卫生、保证充足睡眠、不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着凉、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心理等各种因素对月经的影响。
平时应多吃些新鲜的含维生素c丰富绿叶蔬菜和水果,因维生素C有促进子宫内膜恢复和生长作用,有利于改善痛经的症状。
另外补充钙剂、维生素B6和维生素E,多饮水等均可改善痛经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