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设计(新颖)

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设计(新颖)

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学时:总学时72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36)学分: 3.0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本科教材:沈继龙主编,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临床寄生虫学(clinical parasitology)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学习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的基本任务是:1、掌握寄生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寄生虫病的病原体形态特征和临床特点;3、掌握病原学诊断的途径和基本技能与方法;4、熟悉寄生虫检验新技术和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考核方式:理论考试:期末考试,笔试,闭卷, 100 分记,占总成绩 70% ;实验考试:期末考试,动手操作, 100 分记,占总成绩 20% ;平时考核:以平时上实验课次数及实验效果记分,以10分记(每次1分),占总成绩 10%。

三、教学课时分配: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充分注意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合理选择和安排了讲授和实验内容。

课程总学时72学时,3学分,理论课(36)与实验课(36)之比为1:1。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学时分配实用大全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熟悉和了解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是研究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传播和控制的学科。

该课程包括对它们的基本特性、生长环境、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及检测等方面的学习。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 掌握病原生物学中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方面的基本知识 - 了解寄生虫侵入人体和致病的机理 - 掌握寄生虫检验的方法与技巧 - 熟悉常见的寄生虫危害、传播和预防控制策略 - 培养对病原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和动力课程内容第一章病原学概论1.病原生物学的发展与现状2.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3.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第二章寄生虫学概论1.寄生虫的分类与特征2.寄生虫侵入人体和致病的机制3.寄生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第三章常见寄生虫学1.原虫2.绦虫3.吸虫4.圆线虫和钩虫5.蛔虫和鞭虫6.寄生虫的分类、形态、寄生方式、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危害第四章寄生虫检验方法1.寄生虫检验的原则2.寄生虫检验的常用方法3.寄生虫检验方法的评价第五章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1.寄生虫病的危害与流行病学特征2.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及预防小技巧3.寄生虫病防治的技术与方法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主,对于理论授课,采用PPT的方式进行讲解,辅以丰富的案例和实例;对于实践操作,采用实验与诊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

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和开放性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考核方式以占比较大的闭卷考试为主,实验报告占比较小,旨在评估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考核的学生将颁发结业证书。

参考书目1.《病原生物学与防治技术基础》(赵荣福,杨占秋,陈逸龙,谢志宇编著)2.《人兽共患病控制(附DVD光盘)》(王惠东,薛迎新,周婉洪等编著)3.《寄生虫病学》(邵汝梁,周红梅,陈振东编著) 4.《病原生物学》(刘毅,杨海彬编著)以上参考书目只是供学生参考,不限于这些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行选择相关书籍。

医学检验本科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

医学检验本科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

医学检验本科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英文名称: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总学时: 57 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27适用对象:本科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简介:《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属病原生物学范畴,是临床检验必修的专业课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寄生虫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活史及生态,阐明寄生虫与宿主、寄生虫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研究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研究寄生虫病诊断方法与技术,主要通过病原学检验、必要时辅以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个体的感染状态和群体的流行特征,从而为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属病原生物学范畴,是临床检验必修的专业课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寄生虫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活史及生态,研究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研究寄生虫病诊断方法与技术。

通过教学实践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临床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寄生虫病诊治的需要。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对寄生虫学总论及各类寄生虫的共性方面应讲深讲透。

(二)在寄生虫学各论中,应选具有代表性的虫种,以寄生虫的生活史为中心,联系寄生虫的分类、形态、生态、感染方式、致病机理、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流行因素、防治原则作重点讲解。

对于类似的寄生虫,则以对比形式,着重讲授其区别要点,或使学生自学之,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寄生虫病发生的内因和外因,以及损害与抗损害等对立统一关系,掌握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与控制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要科学地介绍祖国医学对寄生虫和寄生虫病的认识,以及我国重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巨大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注意介绍国内、国外寄生虫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寄生虫学的发展趋势。

对寄生虫名称及重要专业术语必须介绍外语,为提高学生阅读外文书刊的能力创造条件。

08版《临床寄生虫与检验〉教学大纲(本)

08版《临床寄生虫与检验〉教学大纲(本)

《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教学大纲编写单位: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临床生化与免疫病原检验教研室编写时间:2008年6月20日教务处印制2008年6月20日一、课程简介二、学时分配表三、内容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总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病;寄生虫的基本特征及分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熟悉: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中的生物安全[重点]寄生虫与宿主的概念,种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病检验目的和方法。

[难点]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教学时数]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病2、寄生虫的基本特征及分类重点讲解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4、寄生虫感染的特点5、寄生虫感染的免疫一般讲解6、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7、寄生虫的诊断重点讲解8、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中的生物安全一般讲解[教学方法]使用医学寄生虫学CAI课件和病理大体标本、镜下标本第二章消化道寄生虫[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似蚓蛔线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毛首鞭形线虫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蠕形住肠线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链状带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蓝氏贾第鞭毛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吻绦虫的区别。

熟悉钩虫的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

绦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主要种类;肥胖带绦虫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布氏姜片吸虫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了解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钩虫、的流行与防治;其他线虫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流行及防治。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布氏姜片吸虫的流行与防治;链状带绦虫、肥胖带吻绦虫流行、防治;其他绦虫形态、生活史、实验诊断。

[重点]似蚓蛔线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蠕形住肠线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 (2)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 (2)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1. 课程结构和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寄生虫学检验的完整理解,包括寄生虫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体中引起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如何采集标本并进行寄生虫学检验,例如显微镜检查和分析结果。

本课程特别着眼于人类寄生虫病的检验技术。

2. 课程安排2.1 寄生虫的种类和结构讲解寄生虫的分类学和形态学,包括形态、大小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变化。

学生将学习使用分类工具(如鉴定表)来识别常见寄生虫的种类。

2.2 寄生虫在人体中的影响讲解不同寄生虫在人体中引起的疾病和感染方式。

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病人的病史和体征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寄生虫感染。

2.3 标本采集和处理学习寄生虫学技术中标本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这包括血、粪便、尿液和组织标本的采集、处理和贮藏,以及非侵入性方法(如呼气样本)的采集。

2.4 显微镜检查学习显微镜检查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放大倍数、照明和对比度等。

学生将进行干涉显微镜和融合显微镜下的寄生虫实验,并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检查结果。

2.5 结果分析学习如何正确分析和解释检查结果,而不只是简单地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

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治疗方案,以克服某些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2.6 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学习如何在实验室中安全进行寄生虫学检验,包括个人防护和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学生还将了解如何操作规范,以确保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3. 教学策略本课程将采用大部分教师讲解和少量实验室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此外,本课程将组织学生分组的讨论和作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程结尾,我们将设置一个课程综合学习测验,以考核学生的寄生虫学检验理论和实践技能。

4. 评估和花絮学生的课程评价将主要来自于测验的表现和实验室的实践得分。

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关键技能,包括寄生虫检验和分析等。

教师还将提供附加资源和阅读材料,以后继续学习和探索本课程的话题。

本课程提供的综合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寄生虫学检验的基本概念。

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寄生虫学教学大纲(医学检验专业用)前言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人体寄生虫的发生、发展及传播环节和规律。

寄生虫学是从生物学和动物学派生出来的。

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们对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学习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寄生虫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及造成这些损害的原因,并通过实验室诊断查出寄生虫的感染,以便用有效地手段进行治疗。

在教学过程中间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本专业外文词汇,为培养学生逐步阅读外文书刊创造条件。

适当介绍祖国医学对寄生虫和寄生虫病认识与贡献及国内外在寄生虫学与寄虫学病防治工作中的成就。

检验专业本课程教学时数36 学时,理论实验比例为1:1 。

第一篇总论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寄生现象,宿主的种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

(二)、熟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了解寄生虫学定义和范畴及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寄生现象:共栖、共生、寄生的概念;寄生和宿主的概念。

寄生虫的生活史,宿主的类别。

(二)、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化学性损伤和抗原性刺激;特异性免疫的类型(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防治原则。

•医学蠕虫一、目的要求了解蠕虫的特征、分类、生活史。

二、教学内容蠕虫的定义、特征、分类、生活史( 土源性蠕虫和生物源性蠕虫) 。

一、目的要求(一)、掌握蛔虫、钩虫、丝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熟悉流行因素,了解防治原则。

(二)、熟悉鞭虫、蛲虫、旋毛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了解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似蚓蛔线虫( 蛔虫) :形态( 成虫特征、虫卵) 、生活史( 寄生部位、外界发育、感染期和方式、幼虫移行) ,致病( 肠道损伤、并发症) 、实验诊断、流行( 分布、因素) 、防治。

(二)、毛首鞭形线虫( 鞭虫) 简介。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由寄生虫学与微生物学两部分组成: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理论课教学大纲教学时数分配:按照本校现行的教学安排,理论课24学时。

详细学时分配附表。

章节与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实验学时第一部分总论2第二部分医学线虫46第三部分医学吸虫 6 6第四部分医学绦虫 3 3第五部分医学原虫 6 6第六部分医学节肢动物 3 3小计24 24合计48第一部分总论教学时数:3学时目的要求:1. 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

2. 熟悉寄生虫病流行规律与防治原则。

3. 了解全世界与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状况及危害性。

主要内容:1. 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围。

2. 共栖、共生、寄生的概念;寄生虫的类型(体外、体内、专性、兼性、长期、暂时、机会性寄生虫);宿主类型(终末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

3.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4.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影响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寄生虫病的防治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寄生虫和宿主类别,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流行的基本环节及影响流行的自然因素,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部分医学蠕虫学一、医学线虫教学时数:6学时目的要求:1. 掌握常见人体线虫(包括蛔虫、鞭虫、钩虫、蛲虫、丝虫、旋毛虫等)虫卵或幼虫的形态特点,成虫或幼虫的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及感染方式,致病作用与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病原学诊断方法),防治措施。

2. 熟悉上述线虫的生活史、成虫形态结构。

3. 了解上述线虫所致疾病的流行因素与流行特点。

主要内容:1. 线虫概述,线虫主要形态特征(虫体外形、雌雄虫区别、生殖系统基本结构、虫卵基本结构),生理特征(虫卵孵化、幼虫发育、幼虫蜕皮、成虫取食与代谢),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生物源性),主要线虫种类有蛔虫、鞭虫、钩虫、蛲虫、丝虫、旋毛虫等(注意学名和俗名的对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为一门医学基础与临床检验密切结合的一门课程,其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

该课程以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其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致病性(免疫性)为基础,重点了解寄生虫病的病原学诊断与血清学诊断的方法,为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寄生虫病防治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掌握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寄生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与寄生虫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免疫学诊断等方法。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既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又是一门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密切相关课程,其内容渗透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

因此,本课程着重基本理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实践相关知识的介绍,为掌握和了解寄生虫病的病原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本科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寄生人体的原虫、吸虫、绦虫和线虫等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2.掌握寄生虫生活史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3.掌握显微镜下识别主要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及病原学检查的特点4.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寄生虫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医学检验和预防医学。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按上课内容顺序)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实验时数总论 2肠道寄生虫 4 4组织和胆道寄生虫 4 1血液和淋巴系统寄生虫 4 3考试 214 8四、考核要求1.按照掌握、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2.理论考核成绩占80%,题型为:①选择题、②填空题、③简答题(名词解释)、④问答题。

3.实验和平时成绩占20%。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总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期。

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

熟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了解人体寄生虫学的性质、范畴和任务。

’(一)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范畴和学习目的(二)寄生关系、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

寄生虫生活史及其基本阶段(三)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影响流行的三个因素,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四)常用的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1.寄生虫和宿主概念,各类宿主,生活史及其基本阶段。

2.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影响流行的三个因素,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3.常用的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方法。

四、考核要求识记寄生虫、宿主及相关概念。

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方法。

领会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影响因素。

寄生虫病的地方性,季节性与自然疫源性特点。

简单应用根据寄生虫病流行和传播过程,浅析其防治原则。

第二章肠道寄生线虫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蛔虫、钩虫、蛲虫、鞭虫的成虫及虫卵形态特征;旋毛虫囊包幼虫形态熟悉常见线虫的生活史及病原诊断。

了解常见线虫的分布、流行及防治原则。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似蚓蛔线虫(蛔虫)(一)形态成虫的外形,雌雄区别;虫卵的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在人体内的发育,包括感染期、感染方式、幼虫在体内移行的过程、成虫寄生部位;在外界发育的条件、时间。

(三)致病幼虫和成虫的致病性。

(四)实验诊断粪检虫卵,首选方法-粪便直接涂片法,其他病原学检查方法。

(五)流行和防治:分布、感染情况及流行原因;防治原则。

第二节毛首鞭形线虫(鞭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及防治,并蛔虫并比较。

第三节蠕形住肠线虫(蛲虫)(一)形态成虫和虫卵形态。

(二)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产卵方式,人体感染的方式。

(三)致病成虫致病和异位寄生。

(四)实验诊断肛门周围检查虫卵(透明胶纸法、棉签拭子法),检获成虫方法(五)流行和防治分布,感染情况,流行原因;防治原则。

第四节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一)形态成虫的形态,雌雄区别。

两种钩虫成虫的主要鉴别点—体态、口囊(切器)、交合伞(背肋)、交合刺。

虫卵的形态结构。

(二)生活史在人体内的发育,包括感染期,感染方式,幼虫在人体内移行途径;成虫寄生部位和寄生方式、营养来源;在外界发育的条件和时间。

(三)致病幼虫和成虫作用。

(四)实验诊断粪检虫卵:直接涂片法、Kato’s法、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培养法。

(五)流行和防治分布及流行原因;防治原则。

第五节旋毛形线虫(旋毛虫)(一)形态幼虫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宿主关系,寄生部位,感染期,感染方式及在宿主体内的发育。

(三)致病幼虫的致病作用。

(四)实验诊断活组织检查,免疫学诊断及其应用。

(五)流行和防治流行特点及流行因素;防治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1.蛔虫虫卵形态、生活史及病原检查2.两种钩虫成虫鉴别要点、虫卵形态、生活史特点及病原检查方法。

3.蛲虫成虫形态特征、虫卵形态、生活史特点及病原诊断方法。

4.鞭虫成虫及虫卵形态、生活史及病原学检查。

5.旋毛虫幼虫囊包的寄生部位、形态及诊断方法、生活史特点。

四、考核要求识记常见线虫成虫、虫卵或幼虫(旋毛虫)形态。

领会钩虫、蛔虫、蛲虫和旋毛虫生活只。

简单应用两种钩虫的鉴别要点。

蛲虫病、旋毛虫病的病原学检查。

第二章肠道寄生吸虫和绦虫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姜片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点;链状带绦虫成虫、虫卵及囊尾蚴的形态、生活史和实验诊断;熟悉姜片虫生活史特点及实验诊断。

肥胖带绦虫形态、生活史及实验诊断;了解姜片虫病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绦虫的共同特征;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从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防治原则与其他吸虫进行比较(自学)。

第二节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一)形态成虫外形、大小、头节、颈节、成节、孕节的形态特点(二)生活史成虫及囊尾蚴的寄生部位,宿主关系;在中间宿主及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感染阶段及人体感染方式。

(三)致病成虫和囊尾蚴的致病。

(四)实验诊断猪带绦虫病及囊虫病的实验诊断及辅助诊断。

(五)流行和防治分布及流行原因;防治原则第三节肥胖带吻绦虫(牛带绦虫)从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猪肉绦虫进行比较。

三、考核知识点1.布氏姜片吸虫:成虫的致病作用和生活史特点2.链状带绦虫:成虫、幼虫及虫卵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及实验诊断。

3.肥胖带绦虫:形态、生活史、病原诊断等与链状带绦虫的区别。

四、考核要求识记姜片虫成虫、虫卵形态结构特点。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成虫的体长、节片数、头节、成节、孕节的鉴别。

带绦虫卵形态特征。

领会姜片吸虫的致病作用及病原诊断。

猪带绦虫病的实验诊断方法。

囊尾蚴在人体寄生部位及形态特征。

简单应用不同临床类型囊虫病的诊断方法。

第三章肠道寄生原虫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结构、生活史。

熟悉阿米巴病的临床类型和病原诊断方法,及其与结肠内阿米巴的鉴别。

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特征。

了解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分布、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人体内其他阿米巴原虫的寄生部位。

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阴道毛滴虫的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隐孢子虫形态特征和病原诊断方法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一)形态滋养体期和包囊期形态特征(注意与结肠内阿米巴的区别)。

(二)生活史寄生部位,感染阶段和在人体内发育过程。

(三)致病致病的因素(与迪斯帕内阿米巴的区别)、病理变化及临床类型、表现(四)实验诊断粪便检查;活组织检查及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和防治分布及感染情况;流行因素;防治原则。

第二节结肠内阿米巴(自学)了解结肠内阿米巴形态特点和实验诊断中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区别。

第三节蓝氏贾弟鞭毛虫(贾第虫)(一)形态滋养体及包囊的形态。

(二)生活史寄生部位,感染期和人体内发育的过程。

(三)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四)实验诊断粪便检查(滋养体和包囊)、十二指肠液引流法和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和防治分布、感染情况;防治原则第四节隐孢子虫1.卵囊形态2.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育有无性生殖3.致病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4.病原诊断5.流行情况,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考核知识点1.溶组织内阿米巴和结肠内阿米巴的形态结构特征。

2.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和病原学诊断。

四、考核要求识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的形态结构特点。

溶组织内和结肠内阿米巴包囊的鉴别。

领会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期、感染方式。

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的病原诊断方法。

简单应用阿米巴病的临床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与实验诊断关系。

第四章组织和胆道寄生虫一、学习要求和目的掌握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点及实验诊断方法。

弓形虫的滋养体的形态、实验诊断方法。

熟悉肺吸虫和肝吸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性。

弓形虫的生活史;包囊形态、致病。

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棘球蚴的形态结构及致病。

了解肺吸虫和肝吸虫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棘球蚴病的诊断;包虫病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华支睾吸虫(肝吸虫)(一)形态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结构。

(二)生活史幼虫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和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成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和寄生。

(三)致病成虫寄生于肝胆管所致疾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四)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粪便沉淀法-检查虫卵;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和防治分布、流行原因;防治原则。

第二节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一)形态成虫及虫卵形态结构特点。

(二)生活史虫卵在水中的发育;幼虫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人体的感染及在体内的发育(感染期和感染方式、体内移行、寄生部位、排离人体);宿主关系。

(三)致病童虫、成虫寄生于肺部、引起病变,基本病理变化为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

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童虫及少数成虫移行于肺外组织器官引起的病变及临床表现。

(四)实验诊断痰及粪便内检查虫卵,免疫学检查,活组织检查(皮下结节)。

(五)流行和防治分布及流行因素;防治原则。

第三节斯氏狸殖吸虫(动物肺吸虫)从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防治原则与卫氏并殖吸虫进行比较。

第四节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一)形态成虫一般形态;棘球蚴形态结构。

(二)生活史宿主关系、在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人体感染阶段及感染方式,人体内发育及寄生部位。

(三)致病棘球蚴在肝、肺所致病变和主要临床表现。

(四)诊断流行病史、免疫学诊断、影像诊断及病原确诊。

(五)流行和防治分布及流行特点;防治原则。

第五节刚地弓形虫(弓形虫)(一)形态:速殖子、包囊、卵囊的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在中间宿主及终宿主体内的发育,生活史特点。

(三)致病先天性弓形虫病;获得性弓形虫病。

(四)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免疫学诊断(血清学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五)流行和防治感染情况及感染途径;防治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1.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形态、致病和诊断比较。

2.华支睾吸虫:形态、致病及病原检查方法3.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形态结构、致病及实验诊断方法。

4.弓形虫:形态、致病和实验诊断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