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合集下载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的出现不仅为电子与电气工程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本文将对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原理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是一种将电能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而无需使用传统的导线连接。

它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电磁波,再通过接收器将电磁波转换回电能。

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能量的传输和转换过程。

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改进发射器和接收器的设计,提高了能量转换的效率。

其次,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共振耦合、磁共振耦合等,以进一步提高能量的传输效率和距离。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解决无线能量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以确保能量的传输过程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

三、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应用领域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疗领域,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以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的供能,如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

在智能家居领域,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以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

在工业领域,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以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供应,实现对工业设备的远程监测与控制。

此外,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还有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为相关设备提供便捷的电能供应。

四、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面临的挑战尽管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能量传输的效率仍然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

其次,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仍需解决,以确保能量传输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外,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需要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以促进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近年来,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基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产品已经包括了手机、智能手表等各种电子设备,而这些设备在电池续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不仅能够简化电缆,让电子设备更加便携,同时还有助于优化电量管理。

那么,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有哪些应用呢?一、什么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简称WPT(Wireless Power Transfe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传输电能的一种无线电传输技术。

与传统有线充电方式不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不需要用电线连接设备,只需要将设备放在无线能量传输设备上即可自动充电。

其原理是将电能转变成电磁波,然后再将电磁波传输到接收设备上,接收设备再将电磁波转换回电能来充电。

WPT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电流线路的无线传输,缩短设备使用过程中电线缆的长度,同时也能将能够获得的电源与相关设备无线连接起来。

二、WPT技术的应用领域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各种应用场合中都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除了咱们前面提到的手机、智能手表等各种电子设备之外,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领域还包括无人机、医疗设备、智能家居以及汽车等众多领域。

(一)、无人机在无人机领域,由于巨大的电池容量,机体重量必然相应的加重,而且其电量消耗速度也很快。

如果在飞行过程中无法及时充电,这将会给无人机的使用带来很大的麻烦。

而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甚至将来,我们可以通过将接收器集成在无人机的底座上,实现在飞行中的无线能量传输。

(二)、医疗设备在医疗设备领域中,无线充电技术可以为各种设备的运行提供能量,例如体内植入的电子设备。

由于植入设备的特殊性质,使用传统有线充电方式会破坏设备结构,而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外,无线充电技术还可以用于医院、实验室的设备充电,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工作人员的电线垂直、横越的危险行为。

(三)、智能家居在智能家居领域,除了空调、电视等常见电器的远程控制外,其实智能家居还需要一种可以随时为设备充电的方法。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分析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分析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分析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成为了备受瞩目的一个领域。

该技术的概念是通过无线方式将电能传输到目标设备,消除繁琐的电线连接,实现设备的灵活部署。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层面主要包括电磁感应、磁共振和微波功率传输等。

在电磁感应中,通过变化的磁场来感应电能。

磁共振是一种通过谐振器将能量传输到目标设备的方式。

而微波功率传输则是通过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微波波长进行传送能量。

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和适用场景,不同的技术方案可以应对不同的能量传输需求。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首先是电子产品领域,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等设备,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以摆脱传统充电线束的束缚,实现更为便捷的充电方式。

其次是汽车领域,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减少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提高用户充电的便利性。

此外,医疗设备和工业设备也可以受益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使其不再受限于电源线的位置和长度。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它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消除了电线的繁琐连接,让设备更加灵活,使用户不再受电线长度和位置的限制。

其次,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有助于减少电子废弃物的产生。

传统的充电方式需要大量的电线和充电器,会产生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更为绿色和可持续的能量传输方式。

此外,由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普及,未来的相关产品和设备的价格和成本也将逐渐下降,使更多的用户能够受益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当然,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能量传输的效率问题。

目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效率还远远低于有线充电方式,存在能量损耗的问题。

其次,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和推广费用,以便真正实现商业化应用。

此外,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在无线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电磁波对人体的辐射,需要进行严密的安全评估和监测。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近年来,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传统的能量传输方式,如电线、电池等,限制了电子设备的使用范围和灵活度。

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一、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原理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是利用电磁波的能量传输原理,通过电磁场的耦合将能量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

这一技术的核心是电磁辐射,通过电磁波的传播,实现能量的传输和接收。

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应用领域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无线充电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最为广泛的应用之一。

使用无线充电技术,我们可以摆脱传统的电线束缚,随时随地给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充电,极大地提升了使用的便捷性。

此外,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医疗领域,通过无线方式为植入式医疗设备供电,避免了传统电池更换的困扰。

此外,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汽车充电、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三、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

目前,最常用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有电磁辐射式传输和磁共振式传输。

电磁辐射式传输是通过电磁波传播能量,传输距离相对较远,但效率较低。

而磁共振式传输则是通过谐振腔和谐振磁场来实现能量的传输,传输距离相对较短,但效率较高。

未来,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延长传输距离,以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四、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挑战与解决方案然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效率问题。

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虽然便捷,但传输效率较低,能量损耗较大。

为了提高传输效率,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以减少能量损耗。

另一个挑战是传输距离问题,当前的传输距离相对较短,不适用于一些特殊场景。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采用中继传输技术,通过增设传输节点来延长传输距离。

此外,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还需要应对安全和健康问题,避免辐射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损害。

无线能量传输介绍

无线能量传输介绍
无线充电汽车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已经有一些汽车制造商开始推出 支持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型号。
无线充电医疗设备
无线充电医疗设备是指使用无线能量传输技 术为医疗设备提供电能的设备。这些设备通 常包括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等。
无线充电医疗设备可以提高患者的舒 适度和便利性,减少感染风险和手术 成本。
02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原理
无线能量传输的物理原理
电磁感应
电磁波传播
微波传输
磁场共振
通过变化的磁场产生电 流,实现能量的无线传
输。
利用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将能量从发射器传送到
接收器。
利用微波的特性,将能量 集中在一个方向上传输,
适用于远距离传输。
利用磁场共振原理,实 现高效的无线能量传输。
无线能量传输的技术分类
制定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标准和规范,促进其广泛应用和互通 性。
积极探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医疗、农业 、工业等,拓展其应用范围和市场规模。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无线能量传输的背景和重要性
背景
随着物联网、智能家居、无线充电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能量传输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有线连接方式已经 无法满足这些应用的需求,因此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重要性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以解决有线连接的限制和不便,提高设备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它还可以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 和复杂性,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还可以促进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快速发 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手机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许多品牌和型号 都支持无线充电功能。
无线充电汽车
无线充电汽车是指通过无线方式为电动汽车充电的技术。这种技术允许 电动汽车在停车场或路边安全地进行充电,而无需使用电缆或插头。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发展现状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发展现状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发展现状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移动通讯的发展,人们对电池寿命不断延长和功耗优化的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人们也希望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来克服电线和电源传输限制,实现无接触和无线方式进行电力传输。

在这种情况下,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就相应地应运而生。

该技术可以直接向设备中提供电力,无需使用电线和充电器。

本文将探讨当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现状、应用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现状1.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分类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以分为电磁感应、电磁辐射和超声波等几种类型。

电磁感应是指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来实现功率传输的技术,比如Qi无线充电技术就是其中一种;而电磁辐射则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辐射形式进行能量传输,比如WiTricity就是一种将能量转化成电磁辐射形式进行传输的技术;超声波则是将电能转化为声能来进行能量传输的技术。

2.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特点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有线电源传输技术,其主要特点是无需接触、方便快捷、无线化,同时也可以提供更为方便的使用体验。

尤其是在日常办公和生活中,特别是在移动掌上设备的使用方面,无线充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3.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应用当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在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Apple的iPhone和AirPods已经可以使用MagSafe无线充电技术进行无线充电了;同时,在电动汽车领域,无线充电的技术也已经在某些公共场所得到实际应用,如一些明星车展和商场内停车位的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

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应用前景1.无线充电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便捷性和使用舒适度的要求不断提升,无线充电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泛。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应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家庭、医疗、智能家居、物流等领域。

2.无线电力传输的应用前景除了无线充电之外,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未来,无线充电技术将有望逐渐在可穿戴设备、智能门锁等领域实现应用,而对于远距离能量输送的技术,它将有望在太空、无人机和地下采矿等领域实现应用。

无线能量传输的三种方式

无线能量传输的三种方式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是将电能从电能发射端传输到负载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通过传统的电线完成,而是通过无线实现。

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根据其传输原理,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感应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采用松耦合变压器或者可分离变压器方式实现功率无线传输。

该项技术可以实现较大功率的电能无线传输,但由于传输原理的局限传输距离被限制在毫米等级。

第二类是电磁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例如微波技术,该技术直接利用了电磁波能量可以通过天线发送和接收的原理。

该技术优点在于可以实现极高功率的无线传输,但是在能量传输过程中,发射器必须对准接收器,能量传输受方向限制,并且不能绕过或穿过障碍物,微波在空气中的损耗也大,效率低,对人体和其他生物都有严重伤害。

第三类是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该技术通过磁场的近场耦合,使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产生共振,来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

该技术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系助理教授Marin Soljacic的研究小组于2006年11月在美国AIP工业物理论坛上提出,并于2007 年6月,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相隔2.16m隔空将一只60W灯泡点亮,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

该技术可以在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传输,传输距离可以达到米级范围。

目前该技术尚处于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阶段,对该技术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发现这项技术其很有发展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会进入我们的生活,进入真正的无线时代,让我们试目以待吧。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线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

尤其是在移动通讯领域,人们依赖无线电信号进行通讯的程度越来越高。

然而,无线电子设备的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需要不断充电。

针对这个问题,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应运而生。

所谓无线能量传输就是利用电磁场将电能从一个设备传给另一个设备,而无需使用传统的电线。

充电时只需要让设备放在无线充电器上,即可实现自动充电。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电磁场感应产生电流从而实现能量传输。

无线能量传输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近距离传输和远距离传输两种。

近距离传输指的是设备与充电器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几厘米,这种传输方式比较常见。

远距离传输则是设备与充电器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传输距离最高可以达到几米甚至更远。

这种传输方式还在技术实现的研究阶段,但未来应用发展前景广阔。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在智能手机等小型设备方面,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解决续航问题,方便携带和使用。

其次,在家居领域,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以用于充电咖啡桌、智能灯泡等设备,使得智能家居更加智能化。

此外,在生产制造行业,无线能量传输可以减少传统电线的使用,提高企业制造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医疗设备。

例如,心脏起搏器、监护仪等医疗设备因为使用电池需要定期更换,这使得医患的治疗和管护变得更加复杂。

而采用无线充电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医患双方的负担。

虽然目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但是目前的技术不断进步,未来预计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涌现。

通过发展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电能来源和传输的问题,提高设备和人类生活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成员: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简述
摘要: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技术不依赖于有线的传输媒介,对于有线供电部署困难的场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了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发展、传输方式、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传输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无线能量传输、电磁感应、电磁共振、电磁辐射
1.引言
1.1技术背景
尼古拉•特斯拉创建了交流电系统后,又基于交流电系统提出了无线能量传输的构想,为此,他搭建了特斯拉铁塔实验平台,以研究无线远距离能量传输。

后由于资金匮乏最终未能如愿,但这,足以启发人们对无线能量传输的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特斯拉无线能量传输的构想,很多欧美学者展开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利用微波将太阳能从卫星输送到地面的想法;70年代,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的电动牙刷研制成功;90年代,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成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滑动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并获得重大进展,21世纪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提出了强耦合电磁共振原理,并实验成功引起世界注目;随后几年,诸多国家掀起了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热潮。

传统的电能传输方式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电源线、电源插头种类各异,不能
通用;插座也有形式和数量的限制;电线插头又存在老化损坏的现象,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特别是在一些大功率应用的工业场合,如井下作业、石油和采炼等,接触中即使再微弱的火花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而在这些场合,如果使用无线供电方式,就能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因为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能够在非接触的情况下将电能输送过去,这样得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以及灵活的运作。

1.2技术应用
无线输电技术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医学:把设备放置于体外,对体内设备进行无接触能量传输和控制;
②地下作业:用于海底探测、化石能源采集等活动;
③电池充电:手机、笔记本电脑,太阳能电池板等用电设备的电池充电;
④机器驱动:对区域内用电设备直接供电,如电灯、机器人等。

1.3能量传输方式
无线能量传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①电磁感应式(InductivelyCoupledPowerTransfer),现已比较成熟,它是由原边线圈通电产生磁场,而副边线圈必须处于这一磁场之中才能有效传输能量,因此传输距离相对较近(数十毫米之内),属于近场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但电能传输的效率却很高,能够达到99%,工作频率较低,一般在几十KHz。

电力传输过程中使用的变压器就是最直接的应用,变压器原副边线圈实际并未相接,通过互感耦合来实现能量的传递,这种技术要求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位置保持固定,两侧线圈一旦出现位移情况,那么传输的稳定性以及效率都会骤然下降。

②电磁共振式(MagneticResonantWirelessPowerTransfer),基于相同频率的振
荡电路,只要振荡器设计合理,那么相隔一定距离(共振波长范围内)产生共振,能量通过电磁场为媒介相互传递,亦属于近场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传输距离相对较远(数十厘米到数十米),效率高,频率一般在MHz,因为共振波长数倍于振荡器尺寸,所以能量在传输过程中能够绕开或者穿透附近非磁性物体,不受其影响,也不具有特定的方向,并且磁场对周围人和其它生物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安全性得以保证。

③电磁辐射式,它利用微波(MicrowavePowerTransfer)或者平行激光束(LaserPowerTransfer)实现能量的定向传输,属于远场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传输距离最远(数千米),由于空气吸收以及电能光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导致传输效率非常低,频率最高,一般在GHz,这类点对点传输要求接收装置与发射装置之间不能有障碍,而且激光和微波对生物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2006年,美国麻省理工首先提出了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团队成员使用两个空间螺旋状线圈作为发射端和接收端,隔着障碍物将两米外的一个60W 灯泡点亮,谐振频率在9.9MHz左右。

其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设计了能够传输220W的无线装置,但是距离缩短至30cm,传输效率却明显提升。

日本东京大学在麻省理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不同线圈结构下传输效率、谐振特性、阻抗匹配等问题,并分析了系统传输特性随耦合系数、传输距离、工作频率、线圈内阻等参数的变化情况,研制出可以给电动汽车充电的展示装置,传输功率在100W左右,传输距离为20cm,效率达到96%。

匹兹堡大学主要研究医学领域,他们利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为可植入式设备
提供非接触充电,主要也是基于麻省理工强耦合磁共振原理,由于是应用于医学,属于小功率能量传输,因此,发射端和接收端螺旋状线圈尺寸都较小,特别是接收端只有几十毫米乃至几毫米,完全适合医学植入使用,但是传输效率很低,距离在90mm时传输效率为22.3%。

国际上还有很多知名大学或者组织机构致力于此项技术的研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主要研究小功率领域,他们利用电路耦合理论,经过一系列计算得出能够反应系统传输特性的表达式,包括传输功率、传输效率等,并进行了优化分析;华盛顿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利用电路耦合理论并结合实验分析验证了频率分叉现象,即在不同谐振补偿结构下,不同参数条件下,谐振频率点会出现分叉;三菱电机研究所则通过研究电磁材料,通过增大耦合系数的方式,提高能量传输功率和效率。

2.2国内研究现状
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的热潮中,国内已有不少组织机构投入这个领域,虽然中国在此领域起步较晚,但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01年,西安石油学院的李宏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感应电能传输技术在矿井用感应电力机车上应用的可行性的文章。

同年,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孙跃教授开始了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并且重庆大学与国外的新西兰奥克大学展开了合作,与国内的海尔集团进行合作,进行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

2003年,重庆大学樊华、郑小林、皮喜田、彭承琳等对用于体内诊疗装置的无线能量传输方案进行了研究,这是比较早的一次对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医疗仪器上的应用的探索。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开始了对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这项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且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特别在医疗方面,有着巨大地应用价值,比如基于药囊内窥镜的无线功能系统的研究以及基于无线供能技术的定点施药系统的设计等等研究。

总而言之,国内的关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在进一步的深入,在研究领域方面也在进一步的扩大。

3技术挑战
3.1电磁兼容
考虑到电子设备的多样性及电磁环境的复杂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普及过程,以及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某些干扰,为了同现有无线电业务和平共处,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频率干扰,就必须考虑电磁兼容问题。

电磁兼容即电磁兼容性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电磁兼容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不能对其他电子产品产生过大的影响,不影响其他电磁系统的工作,即电磁骚扰;另一方面,是指设备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电磁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

目前没有专门的频段划分给无线能量传输产品,其使用的频段广泛,覆盖低频段到微波段:如基于感应原理的无线充电国际标准规定的操作频率为110kHz~205kHz;MIT的电磁共振实验使用的是4MHz~9.9MHz短波频段;Powercast公司使用915MHz传输能量;采用微波方式的WPT多使用2.45GHz。

如果WPT技术使用的频率不恰当,产品设计不够合理产生干扰,可能威胁到导航、移动通信、雷达、蓝牙及WiFi等其他通信系统。

3.2安全问题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应考虑电磁场辐射下对人体的安全问题。

无线充电国际标准发布的消息说,具有此标准的产品仅在终端盒充电器线圈里具有非常强的电磁场,在此以外的范围磁场非常弱。

MIT也公布实验数据指出,共振状态下磁场强度仅相当于地磁场的强度,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

但是,对WPT系统对人体的辐射等问题仍应当谨慎对待。

4结语
无线能量传输作为一种新的能量传输方式,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不仅能够应用于生物医学、海洋勘探、化石能源开采等方面,而且在还能够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为人类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杜秀.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机理及实验装置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2]张鹏翀.小功率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3]邱一腾.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的物联网能量均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4]袁野.无线电磁能量传输与接收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5]李莎.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6]任大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传输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4.
[7]黄霞丽.无线能量传输技术[J].无线互联科技,2012,07:195-197.
[8]沈娜,李长生,张合.磁耦合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建模与分析[J].仪器仪表学报,2012,12:2735-27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