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
半固态复合调味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半固态复合调味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半固态复合调味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番茄酱、黄豆酱为主要原料,辅以白砂糖、谷氨酸钠、食用盐、香辛料,添加食品添加剂(焦糖色、日落黄、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柠檬酸、苯甲酸钠),经调配、均质、灭菌、灌装制成半固态复合调味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317白砂糖GB1886.4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黄原胶GB1886.6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糖色GB1886.18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1886.23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GB1886.23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GB2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酿造酱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4789.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478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4806.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GB480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5009.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5009.2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GB5009.3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5009.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物含量的测定GB/T5461食用盐GB6227.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日落黄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8967谷氨酸钠(味精)GB/T10786罐头食品的检验方法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15691香辛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 28118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复合膜、袋GB 299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316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NY/T 956番茄酱JJF 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技术要求3.1原料和辅料要求3.1.1原料:3.1.1.1番茄酱:应符合NY/T 956的规定。
复合调味料标准

复合调味料标准复合调味料是一种由多种单一调味料混合而成的调味品,它可以为食物赋予复杂的口味和香气。
在食品加工和烹饪中,复合调味料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市场上复合调味料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制定复合调味料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复合调味料标准应包括原料选择的规范。
优质的复合调味料应选用新鲜、天然的原料,并且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比如,辣椒粉应选用无添加剂的辣椒,鸡精应选用新鲜的鸡肉等。
此外,各种原料的比例也应该在标准中得到规定,以确保复合调味料的口味和香气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
其次,复合调味料标准还应包括生产工艺的规范。
生产工艺直接关系到复合调味料的质量,因此应该严格规定每一个生产环节。
比如,在原料混合的过程中,要求采用先进的混合设备,确保各种原料能够充分混合均匀;在加工过程中,要求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保证复合调味料的口感和口味。
此外,包装和储存也是复合调味料标准中需要考虑的内容。
合理的包装可以保护复合调味料不受潮、不受污染,从而延长其保质期。
在储存方面,标准应规定复合调味料的储存条件和有效期限,以保证消费者购买到的复合调味料是新鲜的、安全的。
最后,复合调味料标准还应包括质量检测的方法和标准。
只有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才能够准确地判断复合调味料是否符合标准。
因此,标准中应该包括对复合调味料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值,以及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办法。
综上所述,复合调味料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提高复合调味料的质量,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尽快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复合调味料标准,为我国的食品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复合调味酱(食品安全企业标准)2

复合调味酱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酱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盐渍辣椒酱、黄豆酱、洋葱、盐渍蒜米为原料,以绵白糖、味精为辅料,添加食品添加剂冰乙酸、黄原胶、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经腌制、混合、搅拌、粉碎、配料、灌装等工艺制成的复合调味酱。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1445绵白糖GB1886.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冰乙酸GB1886.3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GB1886.4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黄原胶GB1886.18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27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腌菜GB27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27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4789.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478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478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5009.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5009.22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GB5009.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测定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9683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T12456食品中总酸的测定GB/T12457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GB1310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糖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24399黄豆酱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NY/T1071洋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要求3.1原辅料要求3.1.1盐渍辣椒酱、盐渍蒜米应符合GB2714的规定。
复合调味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复合调味汁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酿造酱油(大于30%)为原料,辅以植物香辛料、酵母抽提物、白砂糖、食用盐、味精、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苯甲酸钠、红曲红、焦糖色(普通法)]经原料处理、煮沸抽取、调配、过滤、杀菌、灌装而制成的复合调味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317 白砂糖GB 1886.6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糖色GB 1886.17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5′-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酸二钠)GB 1886.1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红GB 1886.18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2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糖精钠的测定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GB 5009.23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GB/T 5461 食用盐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967 谷氨酸钠(味精)GB/T 12456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5691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18186 酿造酱油GB/T 23530 酵母抽提物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299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 技术要求 3.1 原料和辅料要求3.1.1 原料3.1.1.1酿造酱油:应符合GB/T 18186的规定。
复合调味料 国家标准

复合调味料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是一种可以为食物增添风味和口感的调料,它通常是由多种香料、食盐、糖、酸味剂、增味剂、抗氧化剂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
复合调味料在食品加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食物的口感和风味,使得食品更加美味可口。
为了保障复合调味料的质量和安全性,国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标准规定,以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权益。
国家标准对复合调味料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复合调味料的成分和配比进行了严格规定。
国家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料中各种成分的种类和比例,确保了复合调味料的配方合理、安全。
这些成分包括香料、食盐、糖、酸味剂、增味剂等,其配比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以确保复合调味料的口味和质量稳定。
其次,国家标准对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工艺和卫生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复合调味料的生产过程需要符合卫生标准,生产车间和设备要保持清洁,生产工艺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确保复合调味料的生产过程卫生安全。
另外,国家标准还对复合调味料的质量指标进行了明确规定。
包括对复合调味料的色泽、气味、味道、水分、PH值、重金属残留等多个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检测要求,以确保复合调味料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此外,国家标准还对复合调味料的包装和标识进行了规定。
复合调味料的包装要符合食品包装的相关标准,包装材料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标识上需要明确标注产品的名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
总的来说,国家标准对复合调味料的规定严格而全面,从成分配比到生产工艺、质量指标、包装标识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复合调味料的质量和安全。
生产企业在生产复合调味料时,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复合调味料时,也要选择正规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注意查看产品的包装和标识,以确保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国家标准对复合调味料的规定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的要求,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和质量。
复合调味料生活卫生规范

DB 上海市地方标准DB31/2003—201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复合调味料生产卫生规范2012-10-26发布2013-02-01 实施前言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复合调味料生产卫生规范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预处理为使原料适应加工要求,保证成品质量安全,在主要加工工序之前对原料进行的准备工序,包括清洗、分选、粉碎、研磨、干燥、烘炒、浸渍、水解、抽提、乳化等工序。
3.2 分选用物理方法去除原料中的砂石、植物的根、茎、叶、皮壳、金属等杂物的过程。
3.3 粉碎将固体原料破碎,使大颗粒物料破碎成小颗粒物料的过程。
3.4 研磨利用强烈的剪切力、摩擦、撞击和高频振动等复合力的作用将物料粉碎、分散、细化和均质的过程。
3.5 干燥从食品或食品物料中除去水分的过程。
有自然干燥(晒干、风干)和人工干燥(常压加热干燥、真空加热干燥、红外线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升华干燥等)。
3.6 烘炒对原料进行加热炒制的操作过程。
3.7 浸渍将原料全部浸入水或浸渍料中使其充分吸水膨胀,以便于原料熬煮或有效成分提取的过程。
3.8 水解物料中的大分子/高分子成分在化学或生物催化下生成较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3.9 抽提将原料进行简单的浸取后,用抽滤的方法进行液固分离,得到提取溶液的过程。
3.10 乳化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油、水)混合,使之形成胶体悬浮液的操作。
3.11 调配将原料或者原料半成品按产品配方要求进行称量、混合的过程。
3.12 熬煮将物料置于水中进行特定时间的热加工处理,以使淀粉糊化、蛋白质变性和灭菌等的过程。
3.13 均质用机械方法将料液中的脂肪球或固体小微粒破裂(碎),制成液相(固液相)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复合调味料标准

复合调味料标准复合调味料是一种将多种单一调味料混合而成的调味品,它可以为食物增添丰富的口味和香气。
在现代烹饪中,复合调味料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种。
然而,由于市场上复合调味料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制定一套复合调味料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复合调味料的原料选择至关重要。
优质的复合调味料应当选用新鲜、天然的原料,避免使用人工添加剂和防腐剂。
各种原料的比例也需要经过科学的配比,以确保口味的均衡和协调。
其次,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工艺也是制定标准的重点。
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和湿度等因素,以确保原料的香味和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此外,生产车间的卫生条件也需要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在包装和储存方面,复合调味料也需要有相应的标准。
包装材料应当符合食品包装的相关标准,确保产品的密封性和安全性。
储存条件也需要符合相关标准,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保持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对于复合调味料的检测和质量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制定标准需要明确产品的检测指标和方法,以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
此外,对于产品的质量控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包括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等环节,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最后,复合调味料的标准还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和健康。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饮食习惯,确保产品的口感和香气符合市场需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产品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避免使用有害物质和添加剂,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制定复合调味料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这不仅可以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还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因此,各相关部门应当共同努力,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复合调味料标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美味的调味品。
复合调味料的使用

复合调味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料产品的定义、分类与型号、技术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及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植物油、精制食用盐、味精、白砂糖、脱水蔬菜、香辛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用香精,经加工制成的粉状、酱状、油状复合调味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317 白砂糖GB 2716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 2720 味精卫生标准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4789.2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 4789.4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群检验GB/T 4789.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群检验GB 4789.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菌群检验GB 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7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 5009.24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B1的测定GB/T 5009.37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39 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44 肉与肉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5461 食用盐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9683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T 12457 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GB/T 15691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DB11/515 固态调味品卫生要求DB11/516 半固态(酱)调味品卫生要求DB11/517 液态调味品卫生要求QB/T2640 咸味食用香精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复合调味料以食用植物油、精制食用盐、味精、白砂糖、脱水蔬菜、香辛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用香精,经加工制成的粉状、酱状、油状复合调味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起草单位
《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的起草任务来自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关于征集团体标准项目建议的通知》。
起草单位为:黑龙江香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双城香其酱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农垦宝泉岭香其酱业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高吉、孔德柱、王海鹰、岳春路、高博、吴建军、姚大为。
二、制定订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调味酱行业始终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2016年调味酱类总产量约80万吨,同比增长7.7%。
随着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和消费者饮食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调味酱的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变化,复合型调味酱以其便捷、美味、复合型口味更容易满足消费者需求,其所占比例逐渐上升。
目前我国复合调味酱生产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全国有生产企业数千家,企业规模和技术生产水平差距较大。
同时,随着复合调味酱品种的增加、口味的多样化,生产技术的创新,生产条件向现代化发展等。
制订先进的、可操作性强的、高要求的《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在帮助企业建立必要的生产条件、合理的生产工艺和保证产品的卫生质量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强化复合调味酱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建立食品生产操作规范,指导企业组织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编制过程
1、起草《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初稿。
本项目于2016年12月立项。
期间经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根据征求的意见和参考资料,并由香其酱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人员召开会议,听取相关意见,起草了《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初稿。
2、形成《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讨论稿。
于2017年2-5月对《规范》草稿进行征求意见,2017年7月对征求的意见进行了汇总处理,然后根据专家、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对规范文本进行了修改,形成讨论稿。
3、确定《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公示稿。
2017年8月28日由黑龙江香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行业专家、相关企业及标准起草组参加的《复合调味酱国家团体标准》专家讨论会,对《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初稿进行逐条逐句的讨论,收集修改意见30条。
根据各方提出的意见进行集中汇总、分析,并进行了第二轮的修改,形成《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公示稿。
四、制定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1、以确保复合调味酱食品安全为原则,结合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保证标准起草工作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规范》的制订,是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为主导的基础上,参考调味酱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借鉴国际和国内调味酱生产良好卫生规范及生产许可证审查等基本要求,结合复合调味酱生产的特点,充分考虑现状与预期发展等因素。
既有在目前条件下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使各类复合调味酱生产厂有具体细化的规范可依,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污染、保证产品质量,也能为监督管理部门对不同类别复合调味酱生产厂的预防性、经常性监督管理提供工作依据。
2、查阅参考文献、相关标准,分析并提出制订方案和意见。
在《规范》起草过程中,依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的规定编写,
中主要参照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酿造酱》GB271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食醋生产卫生规范》GB8594-2016、《酱油生产卫生规范》GB8593、《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GB12693-2010及上海市地方标准《复合调味料生产卫生规范》DB 31/2003-2012、国家质监局的《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酱类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五、标准主要章、条的确定原则
本标准为新制定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团体标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关于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复合调味酱的生产。
2. 关于术语和定义:
GB 14881-2011 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增加了复合调味酱、熬制的定义,定义的内容参照了《调味品分类》(GB/T 20903-2007)的内容和结合行业实际生产情况,并经征求行业专家意见而确定的。
3. 关于选址及厂区环境
考虑到现行颁布的《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中已对“选址及厂区环境”做了详细的规定,故本章直接引用,按GB14881的规定执行。
4. 关于厂房和车间、
依据复合调味酱生产工艺,设定了从原辅料预处理到巴氏杀菌等场所的设置要求,同时设置了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及一般作业区。
并根据不同作业区的卫生设施配置、清洁要求及对产品的影响因素,规范企业加强自身的卫生管理,参照《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GB12693-2010、《饮料企业良好生产规范》 GB12659-2003、《复合调味料生产卫生规范》DB31/2003-2012及其它相关食品法规、规范等内容。
考虑到原辅料预处理、制曲、发酵、熬制、灌装及巴氏杀菌场所的条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结合行业实际生产情况,并
经征求行业专家意见,明确了上述场所的结构材料、设置条件。
5. 设施与设备
根据复合调味酱工艺要求,对供水、排水、废弃物存放、清洁消毒设施、仓储设施、重点对个人卫生、通风设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特别对发酵、巴氏杀菌设备做出了具体规定。
6.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及卫生要求
根据复合调味酱工艺要求,对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卫生要求、废弃物及副产品的处理做了具体规定,其它方面由于《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中已做了详细的规定,故本章直接引用,按GB14881的规定执行。
7.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由于复合调味酱生产过程中原辅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成品的卫生状况及品质,因此具体规定了酿造酱、香辛料、其它辅料、外购曲菌种、干酵母的相关要求,而且对原料的供应商、验收、贮存做了明确规定。
8. 关于生产过程控制
结合行业实际生产情况和工艺要求,并经征求行业专家意见;根据不同作业区的设施配置、清洁要求及对产品的影响因素,将原辅料验收、熬制、巴氏杀菌、异物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消毒剂浓度作为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
生物污染的控制中对车间环境、设施设备、管道工具、洗手消毒设施、清洁作业区人员做了具体规定。
分别对制曲、发酵、熬制、灌装、巴氏杀菌相关过程做了具体规定。
特别增加了针对复合调味酱生产过程中环境、食品接触面进行微生物监控的规定,并在附录A中对监控取样点、监控微生物、监控频率等做了具体的规定。
化学污染控制中对容器的材质及设备、工具器、操作台清洗消毒后的处理做了具体规定。
物理污染的控制对通风口滤网及原材料预处理及包装物检验做了具体规定。
9. 附录A
依据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附录A“食品生产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指南”的相关规定,结合复合调味酱生产实际,编写了本标准的附录A。
10.附录B
考虑我国目前发酵酱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菌种有外购及自培两种方式,编写了本标准附录B中“自培菌卫生要求”的相关内容。
六、国内国际相关标准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和第四章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符合的条件和要求,但由于法律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做出针对某一具体食品
生产的详细规定,所以此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中要求的细化、更具操作性。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规定了食品生产过程中共同遵守的共性的条件和要求,不同类别的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这些规范的要求既有共性的东西也有个性的地方,所以除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外,还要制定针对其它类食品的专门规范,能够反映产品特点。
未查到对应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国际标准,CAC于2003年修订版《食品卫生通则》相当于我国《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美国于2003年4月1日修订的《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适用于所有食品,其具体内容与CAC的《食品卫生通则》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