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文言文朗读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需要查这些关联词语的含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可/以一战。
(“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忘∕路之远近(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A、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用停顿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如: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如: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例如:山肴/野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介宾短语: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生/于忧患;其/如土石何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断句的七个口诀如下:
1.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2.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3.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4.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5.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6.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7.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断包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
1.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2.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3.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4.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5.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6.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7.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8.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文言句式朗读节奏划分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1.夫/大国,难测也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例3.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例1、2中句首发语词:如“夫”、“盖”,例3中的关联词:“且”,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如:①佳木/秀而繁阴。
例①中“佳木”是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局部之间应作停顿。
例②③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3.停顿要表达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4.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节拍来读。
例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二二拍)例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二三和二二拍)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表达出宾语的省略。
6.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如:(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卖油翁》)例(1)“虞山”,山名。
“王毅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
“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例(2)“陈尧咨”,谥号康叔。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所以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准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
希望同学们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作品简介: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文言文语句的节奏划分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若夫淫雨霏霏(两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两处) 然则何时而乐耶 (一处) 故自号曰醉翁也 (一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处)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两处)
若夫/淫雨/霏霏(两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然则/何时而乐耶
故/自号曰醉翁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 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 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 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 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 “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 “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 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 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 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 “夫”、“若夫”、“盖”、 “然”、“则” “然 则”、“岂”、“岂若”、“宜”、“诚宜”、 ”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 等。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 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 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 该停顿。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 代对男子的美称)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文言句子节奏划分法

文言句子节奏划分法(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如:①佳木/秀而繁阴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④问/今是何世⑤忘/路之远近2.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如: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二)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
(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如“夫”、“盖”、“故”、“惟”、“至于”“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如:(1)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孟子二章》)(2)盖 / 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4)至于/夏水襄陵(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诚宜”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开启下文,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四)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如:(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2)问/(渔人)所从来(《桃花源记》)“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正确的断句和停顿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帮助你进行文言文的断句和停顿:1.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句首语助词和关联词,如“夫”、“盖”、“然”等。
在这些词语后面应该适当停顿,以突出语句的结构和层次。
2.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在文言文中,有时两个单音词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而在现代汉语中可能需要多个词语才能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这两个单音词分开读,而不是连读。
3.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在文言文中,词语的顺序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因此,要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语顺序来停顿,确保语句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4.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在文言文中,有时名词可以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在这种情况下,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该连读,而不是分开读。
5. “而”字后应该停顿“而”字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句子。
在“而”字后应该适当停顿,以突出其连接作用。
6. 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在断句和停顿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
如果原文中存在复杂的句子结构或长句,可以通过适当的停顿来体现其原貌。
7.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在文言文中,有时会省略某些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在节奏停顿时,应当体现出这些省略成分,使语句更加通顺和理解。
8. 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和地名等特定名词。
对这些名词的不了解容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因此,在阅读前应当对相关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9. “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在文言文中,“也”字常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和停顿。
在朗读时,应当在“也”字后面适当停顿,以突出语句的语气和节奏。
10. 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最终,对文意的理解是确定停顿的关键。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 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 为语气助词。
2. 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 ,均属此类。
3.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4. 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 “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例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
江苏省海安县角斜中学赵志梅
这里所说的停顿,是指句中停顿。
它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很重要。
对文言文中的语句停顿得不正确,表明对语句意思的理解有误。
文言文中语句的停顿是有规律可寻的。
现举例介绍如下:
一、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部分较长时,其间要停顿。
1、肉食者
.../鄙。
(《曹刿论战》
2、佳木/秀而繁阴
....。
(《醉翁亭记》)
3、问/所从来
...。
(《桃花源记》)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岳阳楼记》)
二、句首的连词、发语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后要停顿。
5、所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动心忍性
6、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7、若夫
../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8.、晋
../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
9、京中
../有善口技者。
(《口技》)
三、“者”字结构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
10、中/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
(《核舟记》)
11、以俟/夫/观人风者
..../得焉。
(《捕蛇者说》)
12、有/奇字素无备者
......……(《活板》)
例12中的“素无备者”是“奇字”的后置定语,若要在“者”字结构中再停顿,则在“奇字”后停顿。
四、“之”字用作虚词时,它的前后部分是一个整体,停顿时不应割裂开来。
13、前人之述
..../备矣。
(《岳阳楼记》)
14、戴/朱缨宝饰之帽
......。
(《送东阳马生序》)
1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醉翁亭记》)
1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例15、16句中的“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若要在“之”字部分再停顿,就应在“之”字后停顿,如:
而/不知/.太守之
....。
.../乐其乐也
五、一些凝固结构和常用形式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1)“如……何”式。
例:
17、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为……所……”式。
例:
18、其印/为.予群众所.得。
(《活板》)
六.一些“双音节词”之间应停顿。
古代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一些看似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其实只有其中一单音节词与现代的双音节词同义,另一音节词则是另外的意思。
因此,这些“双音节词”之间应停顿。
如:
19、可.(可以)/以.(凭)/一战。
(《曹刿论战》)
20、中.(中间)/间.(夹杂)/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21、率/妻.(妻子)/子.(儿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七、结合全句、上下文的意思来停顿。
有些词语,单从词与词的的组合上看似乎合理,但结合全句或联系上下文看,就讲不通或与上下文的文意不相符合了。
如:
22、a.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b.而/乡邻之生日
../蹙。
c.而/乡邻之/生日
..蹙。
上述三种停顿中,只有a句是正确的。
句中的“生”是“生活”的意思,“日”是“一天天地”的意思,“蹙”是“窘迫”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但乡邻们的生活却一天天地窘迫。
而b、c两句,从表面上单独看“生日”合在一起很有道理,但从全句看“生日”“蹙”是讲不通的。
23、a.妇/抚儿./乳.。
(《口技》)
b.妇/抚/儿乳
..。
a句的读法正确。
句中“儿”是“儿子”的意思,“乳”是动词,当“喂奶”讲。
全句的意思是:妇人抚拍着儿子给儿子喂奶。
b句读法错误,若这样停顿,意思就成了“妇人抚摸着儿子的乳头”,这就惹人笑话了。
24、a.其一./犬.坐于前。
(《狼》)
b.其一犬
../坐于前。
a句停顿正确。
句中“一”指“一只狼”;“犬”是“像狗一样”的意思,名词作状语,相当我们现在说的“雪白”(像雪一样白)中的“雪”。
b句单从句子本身看是讲得通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
但《狼》这篇文言文中根本就没写到狗,这就与上下文的文意不相符了。
因此,b句读法是错误的。
同学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想做到恰当停顿,应对以上规律、方法综合考虑,且要灵活地运用。
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中宾语部分“口体之奉不若人”较长,其间可再作一次停顿。
那么应在哪儿停顿呢?从结构上看,“口体之奉”是“不若人”的陈述对象,从“之”的角度看,“口体之奉”也是一整体,因此,若要再停顿,则在“奉”字后停顿。
这样全句的停顿为:不
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