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实事求是方法的“求是”

合集下载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总结]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总结]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我国之所以要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历史经验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1938年,毛泽东在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时至今日,经历了62年,经过几代中国人民的艰苦探索,不断钻研,马克思中国化逐步得出了宝贵的四大理论成果,分别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四代中央领导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有着各自的特殊的内容和作用。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四者有着相互区别的特征,又由于是对同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四者又相互紧密相连。

首先,我们应该对四个理论成果作一定的了解:毛泽东思想,作为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是其形成的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是其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条件。

在土地大革命时期萌芽,在遵义会议后走向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可以说,毛泽东思想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促进了新中国的诞生,如果没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前途将会一片渺茫。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

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

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

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

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

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

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浅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王正苇“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它贯穿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些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些理论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的形成,都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离开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理论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成为科学的理论。

我们只有掌握这个精髓,才能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些理论,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一、毛泽东思想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髓。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贯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无论是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和建设理论、还是党的建设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都体现了这一精髓。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但是毛泽东在晚年背离了自己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社会主义曾经遭受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挫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事实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邓小平依据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科学地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方法论核心:实事求是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方法论核心:实事求是论

成 了认识 问题这 一步 ,下一 步还要 解决 问题 。 “ 如
“ 们从事 实际工作 的 同志 ,如 果误用 了他们 的经 果 有 了正确 的 理论 ,只 是 把 它 空谈 一 阵 ,束 之 高 我 验 ,也是要 出毛病 的。不错 ,这样 的人往 往经验 很 阁,并不 实行 ,那 末 ,这种理 论再好 也是 没有意义 多 ,这 是很宝 贵 的;但 是如 果他们 就 以 自己的经 验 的 。认识从 实践始 ,经过 实践得 到 了理 论 的认识 , 为满足 ,那也 很危险 。他们须 知 自己的知 识是偏 与 还须再 回到 实践 去 。认 识的能动 作用 ,不但表 现于 感性 的或局部 的 ,缺 乏理性 的知识和 普遍 的知识 , 从感性 的认识 到理 性 的认 识之 能动 的飞跃 ,更重要
V OI . O. _l1 N 6 De 2 9 c. 00
20 0 9年 l 2月
马 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的 哲 学方法论核 心 :实事求是论

0 ) 5 0 0
法 政 学 院 ,河 北
摘 要 :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进行提炼,概括成普遍适用的实践哲学方法论,它的核心是实
行方 式 是主客 观 实现 同一 的 内在 机 理 。准 确 把握 实 践 中来 ,只 能从 生产 斗 争 、阶级 斗争和 科 学实验 这 践 的运 行机 制并遵 循它 ,是实现 主 观和 客观 同一 、 三 项实 践 中来 。 ……无 数客 观外 界 的现 象通 过 人的 思维和 存在 同一 的不 二法 门。中 国的 马克思 主义 者 眼 、耳 、鼻 、舌 、身这 五个 官 能反 映到 自己 的头脑 将人 类 认识 改造世 界 的过 程进行 提 炼 ,概括 成普 遍 中来 ,开始 是感 性认 识 。这种 感性 认识 的材 料积 累 适用 的 方法系 统—— 实践 哲学方 法 论 ,它总 是 以实 多 了,就会 产生 一个 飞跃 ,变 成 了理性 认识 ,这 就

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为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历史上,在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成果的总称。

所谓精髓, 对于某一理论而言, 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的方法论的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而实事求是则是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的中国化的科学概括。

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主观感觉和理性思维的客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主观感觉和理性思维的客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不管是客观事物还是主观精神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之主观意志要变为客观现实,就必须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趋势相吻合,正确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这就要求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必须如实地把客观世界当作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也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集合体,而不是一个僵死、静止的集合体,要求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必须具体分析。

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内容。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的关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的关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关系。

⑴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就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而言,只有解放思想,冲破一切习惯势力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开辟道路,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指导我们的行动。

⑵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也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

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这就需要有科学的精神和方法,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需要实事求是。

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归根结底统一于与时俱进之中。

我们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事物的运动没有止境,时代的前进没有止境,追求真理的过程没有止境。

任何政党、组织、个人,如果不能与时代一道前进,思想就会僵化,就不能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就不可能有任何作为。

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方法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方法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方法作者:徐珍珠欧美容来源:《人间》2016年第08期摘要:“实事求是”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命题,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进行了实践论的重新解说,使之成为一个集中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命题。

“实事求是”所表达的是从事实中求规律的科学认识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本论文主要从实事求是方法的含义和确立、实事求是方法的内容、实事求是方法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的认识,把握实事求是的正确方向,用以指导实践活动。

关键字:实事求是方法;内容;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25-01一、实事求是方法的含义和确立实事求是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实事求是原本指的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把实事求是变成一个哲学命题,并赋予其更多的内涵,这是毛泽东的首创,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贡献之一”。

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把“实事求是”提升到学风!党风!党性的高度,向全党提出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教主义,反对党八股的任务。

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和思想路线得到广泛普及,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空前团结,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较长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和思想路线,在很大程度上被中断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和思想路线”。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质上就在于它尊重事实,尊重实践,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于它讲究实事求是。

究竟什么是“实事求是”呢?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用“实事求是”这一科学概念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立场,并以之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杰出贡献。

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内在的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找到其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解放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所在;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拓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也是他的强大功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实事求是方法的“求是”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方法的实事求是方法,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进行诠释,才能阐发出这一方法的深刻的理论意蕴和境界。

这是新唯物论即实践的唯物主义对实事求是方法的释义。

而曾长期在我国学界居主导倾向的,则是对实事求是方法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释义。

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解读实事求是的表现是:
一方面,把“实事”解释为即实际,是指主体之外“一切实际存在的客观事物”;或者更直接地把“实事”解释为“客体”;或者把“实事”解释为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这种理解正是马克思曾批判过的旧唯物论从直观的或客体的形式来理解“实事”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理解既没有关注到和体现出毛泽东在谈论“实事”时有关主体方面的“实事”或“实际”的思想,更没有体现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如下意蕴:“实事”无论作为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均必须从主客体统一的“真实情况”去理解。

另一方面, 这种解读把求“是”解释为求“真”。

首先,这样的理解脱离了中国关于实事求是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实事求是”一词源于班固著《汉书》的《河间献王传》:班固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

其原意是指做学问一定要占有充分的实际材料,才能从中求取到真实可靠的结论;以后被引申理解为泛指从客
观实事中求是的认知态度和思想方法,即所谓“言必有征”、“取实予名”、“格物致知”。

随着明清“崇实黜虚”的实学思潮的高涨, 清乾嘉年间的考据学派把“实事求是”引入经学研究范围内,作为考据学的训诂方法大力提倡和研究,进而影响到天文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伸展到践行的社会生活领域。

唐代颜师古把“实事求是”解释为:“务求事实, 每求真是也”。

他的这个解释常被人们按现代汉语通俗地理解为“务实求真”。

其实,在古汉语中,“真”与“是”是有很大区别的:“真”的本义是指事物的本性、本质或人的真实、真诚,与其对立的词是“假”。

“是”的本义是正确,与其对立的词是“非”。

“真”是指人的“知”合于事物的本性、本质和规律,“是”是指人的“行”合于道、理(即行为的恰当)。

显然,颜师古的解释应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指人们从“实事”中探求事物之“本然”———真;其二指人们从实事的“本然”中探求其“应然”———善(人的行为合于本然)。

求“本然”是求“应然”之前提,求“应然”是求“本然”之目的;“是”是本然和应然的统一、真和善的统一,是知行合一的一种价值判断。

这里的“实事求是”是对治学、做事方式的一种价值评价,强调的是一种“求
是”的态度,倡导的是一种务实求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而不应把它误解为从实事中求“真”。

其次,这种理解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

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求“是”应是求取人的活动(认识和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本然和应然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等等。

“实事求是”作为方法,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贡献之一。

在知行统一的实践论基础上,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进行了改造,把它升华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方法。

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我们行动的向导。

”。

”(《毛泽东选集》第3卷, 第801页)
对毛泽东的这个概括,有些人作了以下的误解:(1)“实事”是不包含主体方面的, 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即客体。

(2)求“是”就是求取客观事物(客体) 的内部的规律性;“求”的是人们的认识之“真”,而不包含“求”人的行为(认识和实践统一的)中的一系列因素如真、善、美等的统一。

其实, 如果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来解读毛泽东的这个概括,就能体会出它所包括的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思想:一方面,毛泽东肯定了作为“实事”的客观事物(包括主客体、认识和实践方面的)存在发展的客观性、规律性和可知性,这是我们求“是”的客观前提和根据;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毛泽东确立了要以从实事中探求到的“是”———具有客观性的规律来指导人的行动(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原则。

这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实践)方法,一方面体现了知和行、真和善、本然和应然统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实事求是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由于从实事中探求到的客观规律本身内在地包含人的活动的规律性,即马克思指出的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追求两个出发点、两种尺度的统一,“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规律性等,因而实事求是作为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知和行、本然和应然、真善美等统一的理论意蕴和精神实质。

由之,就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视界的交融,把握它们在理解实事求是方法的理论意蕴和精神实质上的统一性或一致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把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仅仅理解为认识上的从实事中求“真”等,是有偏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