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导学案1文言翻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带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共两课时)(教师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考点解读及应对方法(一)考点解读:《考纲》明确指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所谓“理解”,是说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文句;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古人文章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
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所给译句的特点: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
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
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二)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呢?首先,要明白所给译句的特点: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
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
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其次,要认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2、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
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
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3、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
高三语文导学案必修一文言文

睢宁县双沟中学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 设计人:邱良叶 审核人:张广峰11课时自主导学【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自学检测文学常识 掌握关于荀子、韩愈、苏轼、柳宗元 的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 ,谥号“文忠”。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是 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齐名,并称 ”;其词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齐名,并称“ ”,他们两人的词风同属 派;其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与 并称书法“宋四家”。
在政治上属旧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 。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他在被贬黄州期间,游览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写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此外还写了一篇有关赤壁的著名的词《 》。
2﹑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词采、体物、铺陈;这种文体起源于《诗经》、兴于《楚辞》,而盛于汉代。
- / / / 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4、君子生非异也。
( )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6、或师焉,或不焉。
( )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 8、山川相缪。
( )9、举匏尊以相属。
( ) 10、自余为僇人。
( )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4、顺流而东。
( )5、卧而梦。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学习目标:1.回顾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
2.结合一模考试文言翻译出现的问题,加强踩点得分意识,掌握解题步骤。
3.进一步勾连、整合文言知识,活用翻译方法,实现知识迁移。
课前预习案一、【课前练习】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
⑥主人下马客在船二、【知识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三、【自我检测】完成自测题中的文言文《张自新传》的翻译题目。
(2009福建卷)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张自新传[明]归有光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性方简,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⑤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
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
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⑦黧黑。
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
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
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
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
议论古今,意气慷慨。
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
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
⑥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
高三语文《文言文语句翻译指导一》导学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语句翻译指导一》导学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复习指导一一、研究样卷寻症结[例](201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公[注]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
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
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注]公:指汤显祖。
[尝试答题][参考答案]但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不都知道他穷。
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心的人吗?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乐意和向往的。
[评分细则][你来阅卷](得分:2分)减分依据:非自信,为宾语前置句,未调整语序翻译,扣1分;虽,翻译成“虽然”,错误,扣1分;“忻”未翻译,扣1分。
(得分:2分)减分依据:然,译成“虽然”错误,扣1分;虽,译成“虽然”错误,扣1分;“忻”未翻译,扣1分。
二、由失分案例醒醒脑——知失分点文言文翻译常有以下几种失分情形:失误一该留不留,强行翻译[例1]会金左将军昌(完颜昌,人名)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考生翻译][失分评析]官职名“左将军”“通守”“宣抚使”及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作用的“之”,不用翻译,却强行翻译,应保留官职名,删去“之”。
[参考答案]适逢金国左将军完颜昌加紧围困楚州,通守贾敦诗打算交出城投降,宣抚使杜充命令赵立率领部下前往支援。
[总结]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特殊称谓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失误二该换不换,文白混杂[例2]僧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
(摘自《酉阳杂俎》)[考生翻译][失分评析]“邻居有个王姥”文白掺杂,读者不能明白“王姥”是人名,还是一个老太太,“姥”根据文意应译为“年老的妇人”。
[参考答案]高僧一行,年幼时家庭贫困,邻居有个王老太太,前后接济一行几十万铜钱。
[总结]在翻译时,一定要一一对译,尽量将文言句子中的每个字都拆解成现代汉语的词语,这样就减少了个别词语未翻译或语句翻译不彻底的现象。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课导学案(带答案)

“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文句子翻译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课前导学】一、知识详解:(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基本要求。
“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意,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达”就是要求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畅,没有语病;例如: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凭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高考要求:在高考中,主要落实在一个“信”字,其次才是一个“达”字,至于“雅”,这是较高要求,有朝此目标努力的意识即可,考试一般不做要求。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必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一一对应译出。
(三)、掌握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
1、保留:即保留原文中的物品名称、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度量衡单位等,这些不必翻译。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拜相如为上大夫庐陵文天祥2、调整:特殊句式加以调整。
(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判断句)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农具木棍)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贤哉回也:颜回很贤德啊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3、增补:省略句补充完整。
(成名)审谛之,(蟋蟀)短小,(蟋蟀)黑赤色,顿(觉得它)非前物。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4、替换:单音节换成双音节、偏义复词换成句中义、通假字换成句中义、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句中义。
例:吾性不喜华靡: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
昼夜勤作息: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至莫夜月明:到了晚上月亮明亮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帝位控制天下二、课前知识演练有一人形俯捺履行者,居尚书里①。
文言文翻译指导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 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和句式。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二、学习内容(一)文言文翻译原则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 忠于原文,力求准确。
3. 简洁明了,不增不减。
(二)文言文翻译技巧1. 实词翻译:a. 直译:直接翻译词语的表面意义。
b. 意译:根据上下文,翻译词语的深层含义。
c. 换算:将古代度量衡、货币等换算成现代数值。
2. 虚词翻译:a. 根据词性、句式和上下文,确定虚词的意义。
b. 保留虚词的原有用法,如:连词、介词、助词等。
3. 句式翻译:a. 谓语前置: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如:“吾友来矣。
”b. 定语后置: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我马良。
”c. 省略:根据上下文,省略句子中的某些成分。
(三)文言文翻译步骤1. 理解句意:通读全文,理解句子的整体意义。
2. 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3. 翻译实词:根据上下文,确定实词的意义。
4. 翻译虚词:根据词性、句式和上下文,确定虚词的意义。
5. 翻译句子: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力求准确、通顺。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常见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翻译。
(二)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2.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
四、学习方法1. 多阅读文言文,积累词汇和句式。
2. 练习翻译,提高翻译能力。
3. 分析文言文中的难点,寻求解答。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文言文,进行翻译练习。
2. 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总结规律。
3. 收集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制作笔记。
六、学习评价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正确回答问题。
2. 作业完成情况:按时完成作业,翻译准确、通顺。
3. 考试成绩:文言文翻译成绩良好。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奠定基础。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三步法学案教师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落实“整体阅读文言文能力”的训练,培养结合前后文语境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2.通过文言文翻译三个步骤,加强踩点得分意识,攻破得分点,做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
【课前作业】1.阅读下列文字,根据前后文语境翻译划线句子。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2.“初译”——对文言文句子进行“留”、“补”、“调”的处理。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练习: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②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译文: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③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参考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2)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练习:①子曰:“隐者也!”(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隐者)行矣。
译文:孔子说:“他是一位隐者!”(孔子)让子路返回去见他。
(子路)到时,(隐者)已经出门了。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
③竖子,不足与(之)谋。
译文:这小子不足以同他谋划大事。
④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译文: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
(3)调——把文言文句中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
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古人没有欺骗我。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导学案

高三语文二轮针对训练——文言文翻译导学案【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树立语境意识,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复:知识重温: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三、授新:(一)请你来当答题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
(2019年全国卷3)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眉内容
- 1 -
2012年高三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每节课前佳作赏读与自由点评的方式,提高全体同学对考场佳作的领悟能力,在长期反复的熏陶下,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掌握一定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
3. 小组全体成员激情投入,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不让一个人掉队。
【自主学习指导】
认真阅读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专题资料,理解并掌握相关答题步骤与答题技巧,然后学以致用,自主完成后面的自测题。
课前预习案
【自学内容与学法指导】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
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
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
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
走:跑。
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
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
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
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
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2)易错点是“平治”。
平:平定,治理。
治:治理。
“平治”同义。
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课内探究案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
汉末扰乱,关东皆震。
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
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
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
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
页眉内容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三国志》)[注]①太祖:曹操。
②从妹:堂妹。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
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
……台城陷,景将
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
常侍。
……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文帝又重其才,欲
宠贵之。
(《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
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
谓燕王曰:“臣东周
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今臣为足下使,
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臣之不信,
是足下之福也。
”(《战国策·燕一》)
[注释]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
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
以齐其家。
(《大学》)
[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页眉内容
参考答案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
难的。
(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
他。
(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
炯以有病来推辞。
(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
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
(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
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
(2)
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的人,天下少有啊。
(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
”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