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之赋格曲二

合集下载

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中前十二首曲式分析及作曲技法

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中前十二首曲式分析及作曲技法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中前十二首曲式分析及作曲技法邹润楠(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前奏曲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音乐体裁,肖邦是第一位将前奏曲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来写的作曲家。

这本书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作品,因此透着肖邦的个人风格。

本文对肖邦的前十二首前奏曲进行曲式与作曲技法的分析,进一步的了解肖邦的写作风格特点。

【关键词】肖邦;前奏曲;曲式分析 ;作曲技法【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肖邦前奏曲创作的背景及意义(一)前奏曲的概念及演变前奏曲原本的意思是“引子”或“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前奏曲往往作为开场白起到了引入的作用。

当时都是即兴演奏,起到了活动手指和热身的功能。

到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不断完善前奏曲使之成为了一种具有完整结构的小型乐曲,但是还是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并且前奏曲的写法像练习曲,仍旧是一个作品的序或者是活动一下演奏者的手指。

J·S巴赫在这一时期把前奏曲这一音乐形式继承并且发展,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把前奏曲、赋格、组曲等曲式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套曲,使前奏曲以一个新的方式出现。

他的《十二平均律》就是将前奏曲和赋格融在了一起,被称为“旧约圣经”。

到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开始对奏鸣曲非常偏爱,因此前奏曲慢慢地被遗忘了。

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将前奏曲变成了一种真正的独立题材形式,并写了《二十四首前奏曲》,有人说这部作品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前奏曲的巅峰之作。

19世纪以后,因为肖邦所写的前奏曲使之更多作曲家对前奏曲有着青睐,也因此前奏曲成为了常见的钢琴小品的体裁。

但是作曲家在写前奏曲的时候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李斯特也写了《前奏曲》,但是他的这个前奏曲更像是“交响诗”。

拉赫马尼诺夫写了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但是他的前奏曲是分散在他的三部作品当中。

肖斯塔科维奇模仿巴赫写了《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曲》,将复调与现代音乐技法结合在了一起。

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与赋格》创作技法分析

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与赋格》创作技法分析
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二首) 许多人在演奏这首作品时都能准确的找 到音符旋律,此处更细致些,强拍和次强拍 的音属隐伏旋律;注意小节第二、四拍上的 音,辅助隐伏旋律已形成,现在看得出来为 六个层次。 演奏中千万不能忽视速度:第一小节以 前两拍为明:共有 6 个层次。如果在演奏的 过 程 中 按 六 个 层 次 来 分 主、 次, 那 如 图: ①②强于③④强于⑤⑥。全曲和声简洁,此 主音到属音,贯穿起来的为主音定主要框架。 二、主题音色技法 音色技法主要是前奏节奏、音型演化得 来。首赋格主题与前奏那是息息相关环环相 扣的。相互发展高度凝练,设计巧妙衍生的 关系,这里还有四个核心部分组成:最基本 素材原型,贯穿全曲;节奏上①的扩大,旋 律形态上和①形成一应一答关系;为上行音 型,主题中有一个四分音符,在乐句中的中 心位置。主题的结尾,组成完整的 c 旋律小 调音阶状态。主题在中声部出现,紧接着中 声部出现对题Ⅰ,同时高声部出现首调答题。 全 曲 共 完 整 主 题 出 现 八 次:1. 从 1—3 小节,主题(中声部,c 小调)2. 到 5—7 小 节,主体与对题Ⅰ的结合。(g 小调)3. 至 7— 9 小节,三声部结合。(c 小调)4. 再 11— 13 小节,三声部结合。(降 E 大调)5. 后
百家争鸣
智库时代
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与赋格》创作技法分析
张 浩
(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古代诗人多半都爱因乐而美赞不绝口,秦观诗人曾赞誉音乐而为其做了一首诗: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亮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独倚危樯情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数峰青。人类将音乐视为灵魂,音乐带给
我们无限的快乐,它那美妙的音频能让我们忘记病痛,忘记伤害,灾难来临是音乐给了我们希望,欢快的节奏,曼妙地旋律让人难已忘怀。

谢德林钢琴套曲《24首序曲与赋格曲》第二首音乐分析

谢德林钢琴套曲《24首序曲与赋格曲》第二首音乐分析

谢德林钢琴套曲《24首序曲与赋格曲》第二首音乐分析薛花明
【期刊名称】《职业圈》
【年(卷),期】2007(0)11
【摘要】谢德林的《24首序曲与赋格》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在对巴赫复调音乐形成继承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完整套曲曲集。

是赋格创作领域中继承与创新高度融合的典范。

文章从音乐的结构分析入手,揭示《24首序曲与赋格》中第二首的艺术特色。

【总页数】2页(P131-132)
【关键词】谢德林;调试扩展十二音;曲式结构
【作者】薛花明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分析谢德林现代复调作品——钢琴套曲《24首前奏曲与赋格》第二首a小调赋格曲 [J], 陈娅
2.谢德林《24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之第二赋格曲分析 [J], 沈燕
3.谢德林现代复调音乐思维及其演奏风格--钢琴套曲《24首前奏曲与赋格》探讨[J], 郑方
4.谢德林与他的两部钢琴套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和《复调曲集》[J], 邹向平
5."技术的传承、精神的升华"
——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套曲《24首序曲与赋格》第22首赋格曲分析 [J], 赵文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之赋格曲二

试析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之赋格曲二

此 问插段材料 主要以主题材料中第 3小节 一第4小节的材料组成。保 持 了主题结尾 的节奏 , 只是在音 高上略加 变化。且第 1 1—1 3小节 , 个声 三 部在 同一位置 的发音点 完全相 同。 例 4: 1一 l 第 1 2小节
之外 , 还在纯器乐体裁方面进行 了新的探 索。例如 , 吉奥尼西 的壁 画》( 《 为 九件乐器而作 ,9 】年) 长达 两小 时五十 分钟 的音 乐 巨篇 《 乐的奉 献》 18 , 音 ( 纪念 约 ・瑟 ・巴赫 , 由管风 琴和九件管乐器演奏 ) 小提琴独奏的《回声 奏 , 呜 曲》 18 (9 4年 ) 这是 巴赫诞 生三百 周年之 前, 曲家献给德 意 志联邦 共 ( 作
芭蕾舞剧音乐 、 朗诵剧及清唱剧等杰作 。 诗 第 三 个 阶 段 (0世 纪 7 2 O年代 中 期 至 今 ) 除 了 继续 创 作歌 剧 、 剧 音 乐 : 舞
例 3 主题材 料( 用十 二音 序列的写作手法 ) : 采
2 中 问部 . ( 】 插 段 ( 1 —1 节 ) 1间 第 1 3小


谢德林早期作品是用地道的苏联风格写成的 , 16 从 9 0年代开始融入各 构 布 局 即 为 下 面 的 图 示 : 例 2 主 调 a小 调 ( 题 ) — : 主 — 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他的创作 既不超前 也不 像 肖斯 塔科 维奇 那种旋 律剑 拔 弩 张 、 绪 强 烈 的 风格 , 是 将 俄 罗 斯 的 民 族 风 格 与 现 代 创 作 技 法 相 结 情 而
格进行到第 1 7小 节 , 题 又 在 中 音 部 的 g小 调 上 出现 。 多 采 用 密 接 和 应 主
《 二十 四首前奏 曲与赋格 曲》的题词是 : 纪念我 的父 亲康斯 坦丁?米 的手 法 。 “ 哈伊洛维奇 ・ 谢德林 ” 。这部作 品分上 、 两册 , 下 按五度 关系及平 行大小调 第 2 —2 O 7小节各个 声部 间的进行 , 照第 l—2 按 4 0小节声部 进入 的顺 来进行排列 。此作 品在理 性构思 的深度 上 , 胜于 肖斯塔科 维奇 《 二十 四首 序依 次进入 ( 性为 f 调 小调 ) 但 采用 了将 主题材 料进 行倒 影的 写作手法 , 前奏 曲与赋格 曲》, 对称 的总体性理 性构思 。由于 第一首前 奏 曲与赋格 曲 的处 理 。 是轻松活泼 富有生气的 , 它基本决 定 了最 后一 首前 奏 曲与赋格 曲的格 调 , 这 同肖斯塔科维奇 的套 曲第一首 的隆 重庄严气氛 , 第二十 四首总结 性和史 诗般 的宏大气质显然是不 同的 。

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中的复调风格演奏研究——以《24首前奏曲和赋格曲》为例

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中的复调风格演奏研究——以《24首前奏曲和赋格曲》为例

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中的复调风格演奏研究——以《24首
前奏曲和赋格曲》为例
王美淋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4()2
【摘要】文章从演奏问题的角度对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作品中的复调风格进行了研究。

文章研究了肖斯塔科维奇复调音乐具象内容的特殊性,并揭示了其风格的起源。

其中,特别关注了其《24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在创作生涯和世界钢琴作品中的地位。

尤其揭示了复调在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戏剧性作用。

并且以其为例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复调音乐作品的钢琴演奏中给予一些指导性建议。

【总页数】4页(P138-141)
【作者】王美淋
【作者单位】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20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文献研究之复调作品——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
2.探索肖斯塔科维奇早期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及演奏特征——以《三首幻想舞曲》为例
3.浅析巴洛克时期复调钢琴作品的演奏──以巴赫赋格曲为例
4.论主调
钢琴作品演奏中的复调化处理——以柴科夫斯基《四季》为例5.从《平均律钢琴曲集》浅析巴赫复调作品的特点与演奏——以“前奏曲与赋格BWV875”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世纪四部赋格套曲的布局结构特征——亨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与斯洛尼姆斯基赋格创作特点

20世纪四部赋格套曲的布局结构特征——亨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与斯洛尼姆斯基赋格创作特点

20世纪四部赋格套曲的布局结构特征——亨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与斯洛尼姆斯基赋格创作特点作者:张一琼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张一琼[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具有代表性四部赋格套曲(亨德米特《调性游戏》、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谢德林《24首前奏曲与赋格》和斯洛尼姆斯基《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调式调性、结构、整体布局三个方面分析、比较,进而探究20世纪赋格套曲的布局结构特点。

[关键词]赋格/赋格套曲/布局/结构/调式/调性/亨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斯洛尼姆斯基中图分类号: J6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3)04-0057-6赋格是建立在模仿对位技术基础上,具有高度格律性、逻辑性、论证性、自足性的一种独立音乐体裁。

巴洛克时期,在巴赫的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达到最高峰。

18世纪后期、19世纪,由于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欧洲音乐进入以主调风格为主的时期,歌剧、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主调音乐形式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仍有一些作曲家,如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对赋格充满兴趣,创作了形态各异的赋格曲。

进入20世纪,随着复调音乐的复兴,一些作曲家又将目光投向了这种古老的复调音乐表现形式,创作了不同形式的赋格作品。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赋格套曲有亨德米特《调性游戏》、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

本文从这四部赋格套曲的整体结构布局出发,来探讨20世纪赋格套曲的布局结构特征。

布局,对事物的全面规划和安排,作者在孕育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并且贯穿着一定思想的,关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总观念,又称“构思”。

那么如何在赋格格律化的框架下,用符号化的技巧来抒发情感,形成作者独特的风格,是20世纪作曲家不断追求的目标。

赋格曲

赋格曲

赋格曲(一)——呈示部分赋格曲是复调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它建立在模仿式复调写法的基础之上。

其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一个主题(或若干个主题)在所有声部中一再出现。

主题是乐思发展的核心,主题须首先在一个声部中单独陈述,然后再在其它声部根据一定的原则不断地进行模仿。

在这个过程中,主题本身又通过变调性、变调式、变节奏、变形态(倒影、逆行、扩大、紧缩)获得发展,使音乐形象丰满、完整,故在各种复调音乐体裁中以赋格曲最能体现音乐中“统一与变化的妙处”。

从某种意义上讲,赋格曲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如一篇富有逻辑性的论文,主题就像是论文的题目,即一个需要论证的“命题”。

而答题则是对命题内容提出的反问、质问。

赋格的中间发展部分有如是对命题含义的引申和论证。

而再现部分则像是经过对该命题的论述和阐述之后,所给予它的带肯定性质的结论。

一般而言,其它形式的单主题复调音乐也多少具有这样的意义,但以赋格曲特别能体现这种意义。

故赋格曲不是一种灵感式的音乐作品,而是带有雄辩特点的论证性很强的音乐形式,它的形象、感情、风格特点,集中体现出一种理智的因素。

一、赋格曲的种类1、以演奏形式分,有声乐赋格(合唱、重唱)、器乐赋格(钢琴内、多种重奏、管弦乐等)和混合赋格(人声与器乐的混合形式)三类;2、以声部数目分,有二部、三部、四部、五部赋格之别;3、以主题数目分,有单主题赋格、双主题赋格(又称二重赋格或复赋格)、三主题赋格(又称三重赋格)的区别;那些曲式发展规模较小的赋格,习惯上称“小赋格”。

仅有呈示部或呈示部与一个不大的发展段落的不完整的赋格,称“赋格段”。

赋格段不具备独立性,常用在交响曲、大合唱、室内乐重奏等大型音乐作品中。

二、赋格的主题、答题、对题1、主题主题是构成赋格曲最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部分,是赋格曲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集中体现,主题的好坏,对整个赋格写作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赋格主题的特点:.......⑴音调、节奏有个性,长度适中,调式清楚,调性明确。

调性架构自由半音——谢德林赋格写作的音高组织

调性架构自由半音——谢德林赋格写作的音高组织

茅原教授冥辰90周年纪念专栏013音乐与表演 | MUSIC &PERFORMANCE 2019_02谢德林(Rodion Konstantinovich Shchendrin)(1932- ),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

谢德林于20世纪50年代初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时,就以《第一钢琴协奏曲》崭露头角,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谢德林以一位杰出作曲家所特有的天赋和勤奋,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谢德林的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和题材,风格也十分多样。

他的早期创作继承了俄罗斯先辈大师们的优良传统,从俄罗斯的民间音乐中汲取大量的创作素材,从20世纪50年代末创作《第一交响乐》起,谢德林开始尝试采用多种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包括当时在苏联颇受争议的序列技术,但谢德林对现代技法的应用是有节制有取舍的,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拓展和创新,因此有评论家称其为“官方现代派”。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音乐艺术实践证明,这种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既不保守也不过于激进的“现代风格”,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谢德林的赋格创作集中体现在作于1963年至1970年间的《24首序曲与赋格》曲集中,这是世界乐坛继肖斯塔科维奇后又一部沿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形式的大型复调套曲作品。

这一古典体裁的结构形式标志着谢德林的这部作品是以传统大小调体系为基础的,但在此基础之上,他大大丰富了音高材料,自由运用12个半音,以线形逻辑主导多声结构,纵向上的不协和碰撞成为常态,传统调式调性的内涵和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

整部曲集的音高组织可以用“调性架构,自由半音”来概括。

这“调性架构”不仅是指由整部套曲的调性布局所预先设定的“概念”调性,更是指乐曲的多声结构中实际存在的调性中心力量。

在整部作品中,除了极个别乐曲的调性确难以形成,离无调性(或泛调性)仅一步之遥外,大多数乐曲都有着或强或弱的调性中心,其中不少是在主题中就建立起来的。

当然,有的主题调性素材本身就十分清晰,如第三首、第五首和第二十一首赋格曲等,也有不少主题的调性并不易于辨认,仿佛被作者隐藏在高度半音化的多声织体深处,需要辨析一番,通过某些线索牵引而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之赋格曲二[摘要] 本文介绍了谢德林的生平、音乐创作阶段,并用简明的图示与谱例展
现《二十四首前奏曲于赋格曲》中第二首赋格曲的曲式结构,从而较为详尽地阐述了谢德林的作曲思路,为理解作曲家所要表现的内容、情感和音乐形象提供了有力依据。

[关键词] 谢德林赋格曲音乐分析
作曲家罗季翁•谢德林(Rodion Shchedrin)于1932年12月出生于莫斯科,是俄罗斯冷门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钢琴演奏家、音乐活动家。

1945年就读于莫斯科合唱学校,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攻读完硕士研究生后毕业留校。

1962年担任作曲协会会长,1973年根据苏联作曲家协会的创始人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意愿,谢德林接替肖斯塔科维奇担任会长长达10年的时间。

从1989年起,成为柏林艺术学院的院士,1992年获得当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颁发的国家奖章。

谢德林对巴赫和巴赫以前的传统复调,以及俄罗斯的传统复调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受到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启示,在1963~1970年创作出可与同期前辈大师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媲美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并以此作品献给他父亲。

一、创作的三个阶段
谢德林早期作品是用地道的苏联风格写成的,从1960年代开始融入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

他的创作既不超前也不像肖斯塔科维奇那种旋律剑拔弩张、情绪强烈的风格,而是将俄罗斯的民族风格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反映了他对传统复调音乐多方面的继承和创新。

纵观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大约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有《第一钢琴协奏曲》,合唱、室内乐等形式的作品。

第二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各类体裁形式的作品,其中包含两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几部歌剧、芭蕾舞剧音乐、诗朗诵剧及清唱剧等杰作。

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除了继续创作歌剧、舞剧音乐之外,还在纯器乐体裁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例如,《吉奥尼西的壁画》(为九件乐器而作,1981年),长达两小时五十分钟的音乐巨篇《音乐的奉献》(纪念约•瑟•巴赫,由管风琴和九件管乐器演奏),小提琴独奏的《回声奏鸣曲》(1984
年)(这是巴赫诞生三百周年之前,作曲家献给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乌尔法•赫利舍尔的作品,在1985年的“莫斯科之秋”获得巨大的成功)。

二、《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简介
《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的题词是:“纪念我的父亲康斯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谢德林”。

这部作品分上、下两册,按五度关系及平行大小调来进行排列。

此作品在理性构思的深度上,胜于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对称的总体性理性构思。

由于第一首前奏曲与赋格曲是轻松活泼富有生气的,它基本决定了最后一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的格调,这同肖斯塔科维奇的套曲第一首的隆重庄严气氛,第二十四首总结性和史诗般的宏大气质显然是不同的。

“‘没有发现就没有作品’,这一原则一直伴随着谢德林的创作道路。

”我们将从以下的分析中,略见其具有鲜明个性的创造天才之一斑。

三、第二首赋格曲之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三声部赋格曲。

全曲呈示部与结束部的调性稳定,中间部的调性展开,使全曲具有三部曲式的特点,并以主题为中心,并通过逆行、倒影等写作手法将主题变形,结和调性音区等方面的变化,将赋格曲各个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连贯性的发展。

(一)整体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例1:
(二)具体结构分析
1.呈示部(第1-10小节)
此赋格曲呈示部的调性是建立在主调a小调与属调e小调上,形成纵向排列的上方五度关系。

主题由高音部在a小调的属音E上进入,答题于低音部第4小节在e小调的属音B上进入,当主题在中音部第7小节再次进入时又回到了a小调的属音E。

形成了顺次向下的声部进入顺序。

其结构布局即为下面的图示:
例2:主调a小调(主题)——
属调e小调(答题)——
主调e小调(主题)——
例3:主题材料(采用十二音序列的写作手法)
2.中间部
(1)间插段(第11-13小节)
此间插段材料主要以主题材料中第3小节-第4小节的材料组成。

保持了主题结尾的节奏,只是在音高上略加变化。

且第11-13小节,三个声部在同一位置的发音点完全相同。

例4:第11—12小节
(2)主题在第14小节首先由低音部的c小调上进入(与主题相差小三度的调),答题则在由部分主题材料(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构成的中音部出现,接着主题又在第15小节第四拍的高音部的c小调上再次出现,当赋格进行到第17小节,主题又在中音部的﹟g小调上出现。

多采用密接和应的手法。

第20—27小节各个声部间的进行,按照第14—20小节声部进入的顺序依次进入(调性为﹟f小调),但采用了将主题材料进行倒影的写作手法的处理。

例5:第20小节开始的低音部主题材料的倒影变化
第28—36小节,将主题材料做了逆行的写作手法处理后,仍采用了由中音部先进入,高音部进入,中音部仍保持了4小节的倒影后接着逆行的手法。

例6:第29小节开始的高音部主题材料的倒影变化
(3)间插段(第37—42小节)
此间插段所选用的材料主要是主题的倒影、逆行以及倒影逆行的写作手法,如第37—43小节的低音部就是根据主题材料的倒影逆行的手法变化而来的。

例7:第37小节开始的倒影逆行
3.再现部与尾声
(1)再现部(第43—60小节)
从此赋格曲的第43小节开始,主题又由中音部的﹟c音进入再现部,并且采用将主题材料中第1小节的材料重复出现3小节后,再进行的主题材料的完整变化重复的手段。

继之,在第44和45小节中,又将主题分别在高音部的a小调和低音部的g小调上再现。

接着,在第47小节、50小节、52小节主题材料分别在﹟c、降b和a小调上再现。

当再现部进行到53小节时,高音部选用了主题中第2小节的材料,中音部选用主题中第1小节的材料,而低音部则选用的是第4小节的材料。

然后,高音部在﹟C上保持主题中第1小节材料,在A音上结束;中音部用主题材料的变形(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相结合),在﹟C上结束;低音部中节奏按照4:1的比例结束在A音上(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穿插)。

(2)尾声(第61—63小节)尾声所选用的材料是主题材料的伸展,并结束在主调a小调上。

综上所述,本作品为小型三声部赋格曲,主题由高音部在a小调的属音E上进入,答题于低音部第4小节在e小调的属音B上进入;中间部是以﹟g小调开始陈述,然后再现部开始在a小调上,最后在主调a小调的主音上结束。

此赋格主题采用十二音序列的写作手法,使调性更加明确,中间部展开时的材料均来源于主题,是主题的逆行、倒影以及倒影逆行等,通过密接和应等手法统一全曲。

谢德林是前苏联乐坛上的活跃人物。

他的作品有的充满紧张的戏剧性,有的富于优美的歌唱性,内涵深邃、构思独到,蕴含着充沛的活力和强烈的感情力量。

其《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是现代复调作品中的一部精品。

由于他关注俄罗斯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并在创作中糅合传统与现代的风格,在创作中也使用了偶然主义和音列主义的手法,使他成为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重要的作曲家代表。

参考文献:
[1]陈铭志.赋格曲与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9.
[2]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3.
[3]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音乐自学丛书•作曲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