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 《古代寓言二则》期中文言文复习讲义

合集下载

《古代寓言二则》全面复习

《古代寓言二则》全面复习

《古代寓言二则》全面复习《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 文学常识。

韩非(约前280-前233),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成为法。

买履.者( ) 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市罢.( ) 遂.不得履( ) 宁.信度( ) 有涉.江者( ) 遽 契其舟( )( ) 吾剑之所从坠( ) 不亦惑乎(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文意理解。

⑴、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的语言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⑵、《郑人买履》这个笑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它讽刺了怎样的人?⑶、《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⑷、《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⑸、《郑人买履》以对话形式结尾,有什么好处?⑹、请在《古代寓言二则》一文中选出两个成语填在下面的横线处。

心胸狭隘顾虑重重的人,视野是短浅的,总喜欢用_________ _的方式去判断事物的发展,用____ ___ __的思路去解决生活的需要。

这种人的梦想之所以只能是梦想而无法实现,因为他的每个阶段的梦想,将来回头再看都是不现实的妄想。

这就是无所建树之人一生要付出的代价。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⑴、解释加点词语:之:百兽而食之.: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求百兽而食之.: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⑵、这则我们熟知的寓言叫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⑶、“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三个带“走”字的成语。

《古代寓言二则》《狼》复习课件

《古代寓言二则》《狼》复习课件
代指剑 助词,不译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郑人买履》围绕“尺码”展开: 量尺码—忘尺码—取尺码—话尺码
《刻舟求剑》围绕“求剑”展开: 为求剑“契其舟”—为求剑“入水求之”
在郑人买履和楚人求剑的故事中, 你觉得郑人和楚人“可笑”之处体现 在哪里呢?请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说。
《郑人买履》寓意:深刻揭示出固执、迂
腐、因循守旧的可笑,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 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寓意:说明不懂的随着情势的
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 期的结果。
我们为什么能从这两则寓言中获得 如此深刻的道理?
短小凝练的语言表达,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激起无穷阅读兴趣; 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让人不觉置身其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 屠夫正想走,转过去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将要从暗道 进去来攻击屠夫的背后。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 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 死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 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 增加笑料罢了。
方欲行: 正
一狼洞其中: 打洞
意图,打算。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从暗道。来。
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 睡觉。
盖以诱敌: 原来。
狼亦黠矣:
狡猾。
而顷刻两毙: 表示转折关系,但是。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作假,欺骗。多少。
止增笑耳: 同“只”,只。 罢了。

七年级语文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苏教版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一、文章内容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文学常识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三、语音1、先自度其足(duó)2、吾忘持度(dù)3、遂不得履(suì)(lǚ)4、宁信度(nìng )5、遽契其舟(jù)(qì)四、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五、一词多义1、度(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2)吾忘持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3)至之市(到……去)(4)入水求之(代指剑)3、市(1)至之市(集市)(2)市(集市)罢。

六、重点词语解释1、而忘操之操:拿,携带2、及反及:到,等到3、遂不得履遂:终于4、宁信度宁:宁可5、无自信也无:不,没有6、遽契其舟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7、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8、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七、重点语句翻译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是吾剑之所从坠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

八、课文内容理解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初一语文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汇总

初一语文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汇总

初一语文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汇总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注意下列红色字体读音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2.作者介绍: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

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3.战国末期背景: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一个时代,约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人们思想极其活跃,人们常说的“百家争鸣”主要发生在这个时期。

二、课文学习《郑人买履》1.解释词语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在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后面的度字,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以的意思。

2.翻译课文郑国有个人想买一双鞋,他不知道自己脚的尺寸,就拿了根草绳依自己脚的大小绞了一段,放在凳子上。

他到了集市上,找到鞋铺,这才想起忘了带尺码。

店主是个有经验的人,一见他要买鞋便当即拿出一双,要他试穿,可他却说:“不行不行,我忘了带尺码,怎能买鞋?我得回去取!”回家一看,尺码果然放在凳上,他拿起草绳,又返身往集市赶,到了集市,集市已散,那铺子也关了门,他十分气恼,连连怪自己太糊涂,以致误了买鞋。

路人笑问:“你是给谁买鞋呀?”“我自己。

”“那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非要去取尺码呢?”那人摇头说:“那怎么行呀,我的脚怎么会有尺码那么准确呢?”3.《郑》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笑话,连鞋子也没买到。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整体赏析(课本):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3、主题: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4、解释词语:“次”:路途中的停宿。

“客路”:作者要去的路,这里指旅途。

5、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

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衬托的更加恢弘阔大。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2)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3)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4)两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了主旨。

●二、《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整体赏析(课本):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苏教版语文7上文言文解析(带问答题和答案)

苏教版语文7上文言文解析(带问答题和答案)

【七年级上册】一、文学常识1.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周代国名。

履,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韩非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扁鹊治病、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

2.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

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执政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二、重点字词1.字音遽.( ) 契.( ) 涉.( ) 惑.( )履.( ) 遂.( ) 宁.( )信度.( ) 自度.( )其足 2.词语解释3.一词多义度:自度其足 量长短 而:而置之其坐 连词,表承接 吾忘持度 尺码 而忘操之 连词,表转折 宁信度 尺码 而剑不行 连词,表转折之:置之其坐 代量好的尺码 其:自度其足 代词,自己的 至之市 去,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代词,他的 忘操之 代量好的尺码 置之其坐 代词,他的 反归取之 代量好尺码 遽契其舟 代词,那 试之以足 代鞋子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他 入水求之 代剑 自:自度其足 自己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履:鞋。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乃:才。

及:到,等到。

罢:散了。

宁:宁可。

无:不。

涉:搭船渡过。

遽:立即。

契:雕刻。

是:这儿。

若:像。

或:迷惑,糊涂。

吾剑之所从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自舟中坠于水从取消句子独立性4.通假字•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三、重点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基础梳理】1.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______同______,________(2)反归取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答案:(1)坐“座”座位(2)反“返”返回2.一词多义答案:(1)量长短/量好的尺码(2)从/自己3.古今异义(1)至之市,而忘操.之古义:________ 今义:指抓在手里(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古义:________ 今义:指达到,通常侧重结果答案:(1)拿,携带(2)到,等到4.文言虚词答案:(1)代词,指剑/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动词,到……去/代词,指鞋子(2)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那,那个/他/他的(3)表转折/表顺承5.用“/”为下面句子标出停顿。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答案:(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翻译下列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3)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一个想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初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学期《寓言两则》复习精编课件

初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学期《寓言两则》复习精编课件
复习提纲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文学常识 注音停顿 重点词汇 难句翻译 内容理解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
客共同编写而成。
文学 常识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内容多为 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 相传是战国时道家人物,郑国人。
5. 其人舍然大喜。
那个人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
主 旨 启 示 内容 理解
《穿井得一人》: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 传闻要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 讹。凡事要以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
《杞人忧天》: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不必 要或无根据的事情而忧虑担心。“杞人 忧天”这个成语用来批评和讽刺那些害 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重点 实词
9. 只使:纵使,即使。 3.国人道之:国人,居住在国 都里的人。道,讲述。 10.中伤:伤害。
4.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11.舍然:消除疑虑 的样子。舍,同 5.亡处亡气:亡,无,没有。 “释”,解除、消除。
6.因往晓之:晓,告知,开导。
A 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说、知道。)

重点 实词
内容 理解
《杞人忧天》: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 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 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C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 穿 井 得 一 人 》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有 一个人在外面(做这件事)。
2.有闻而传之者曰。
有听说并传播这件事的人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一、文章内容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文学常识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三、语音1、先自度其足(duó)2、吾忘持度(dù)3、遂不得履(suì)(lǚ)4、宁信度( nìng )5、遽契其舟(jù)(qì)四、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五、一词多义1、度(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2)吾忘持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3)至之市(到……去)(4)入水求之(代指剑)3、市(1)至之市(集市)(2)市(集市)罢。

六、重点词语解释1、而忘操之操:拿,携带2、及反及:到,等到3、遂不得履遂:终于4、宁信度宁:宁可5、无自信也无:不,没有6、遽契其舟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7、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 8、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七、重点语句翻译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宁信度,无自信也。

” *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是吾剑之所从坠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

八、课文内容理解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九、开放性试题1、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

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

请你再列举一些!*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2、你怎样看待郑人置履和刻舟求剑?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1.写汉字。

自duó()其足 nìng()信 zhuì()于水 jù qì()其舟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③及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④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句子。

(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

③啖:吃。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②席上啖菱()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幼时记趣》一、文章内容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文学常识1、选自《浮生六记》。

2、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

三、通假字1、以土砾凸者为邱邱通丘,土山四、重点词语解释1、余忆童稚时余:我稚:幼小2、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3、见藐小之物藐:小4、必细察其纹理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5、私拟作群鹤舞空拟:比6、昂首观之之:代指“群鹤舞空”现象7、项为之强强:这里是僵硬的意思。

8、又留蚊于素帐中素帐:白色的蚊帐9、果如鹤唳云端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10、怡然称快怡然:喜悦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11、于土墙凹凸处凹凸:高低不平 12、花台小草丛杂处丛杂:多而杂乱13、常蹲其身其:自己 14、凹者为壑壑:山沟15、拔山倒树而来拔:移,搬开 16、盖一癞虾蟆也盖:原来是五、重点语句翻译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六、课文内容理解1、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物外之趣)。

2、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

”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1、给下面的字注音藐()唳()砾壑()庞()2、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明__________ 物外__________ 私_________ 神游________ 拔_________3、《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_代作家。

本文围绕“_______”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4、“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5、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6、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7、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8、翻译句子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

砾()壑()怡()庞()(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使与台齐:观之正浓:盖一癞蛤蟆:鞭数十:(3)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4)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5)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度宁坠遽契2.《韩非子》战国法《吕氏春秋》吕不韦3.①同“座”,座位;②到;③到、等到;同“返”,返回;④迷惑,糊涂;⑤立即、匆忙;雕刻4.①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②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

《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

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

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学生只要求作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

1.miǎo lì lì hè pang2.眼力物体本身之外(世俗之外)暗地里精神游历搬,移开3.①《浮生六记》沈复三白清②记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4.螳螂蛇5、觇审视视6、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7、螳螂捕蛇8想象在里面亲身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愉快,自得其乐.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它)吞下去了。

9、(1)lì hè yí páng (2)一样高程度深原来鞭打(3)“以丛为林,……凹者为壑”“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4)观察的仔细(5)庞然大物癞蛤蟆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