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教授2014脉诊班讲课稿.

合集下载

李士懋——脉学心悟(节选)

李士懋——脉学心悟(节选)

李士懋——脉学心悟(节选)中医书友会 2022-01-09 06:30I导读:本文是李士懋老在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的授课内容,题目是“脉学心悟”,原讲座非常的长,本文为节选整理内容。

李老讲的非常有条理,很精彩!(编辑/楚笛)李士懋——脉学心悟(节选)作者/李士懋我今天讲的是脉学心悟。

实际上脉学心悟在这里有一个伸缩性,我就叫悟多少就讲多少,悟成什么样就讲成什么样,这就是心悟的好处。

一个动摇的过程:由舌诊转脉诊我现在形成这样一个以脉诊为中心的诊断、辨证方法,也有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

我前十几年主要以舌诊为主,因为舌诊比较直观,蒲辅周曾讲,望舌可以洞观五脏六腑,一看舌头就好像看见你内脏了。

但是临床时间长了,就发现了很多舌与证不符的情况,碰过很多钉子。

病例1:舌淡的再障患者,补气补血治疗无效我治过一个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病人,是个女孩子,28岁。

她的面色是苍白的,舌质很淡,手伸出来就好像蜡烛似的,没点血色。

并有心慌、气短、乏力、头晕的情况,而且下肢瘀斑很多,一层退了一层又起,整个腿都发暗了。

我认为这是血虚,是正气不足,就用很多补气补血、填精益髓的药物。

人参、鹿茸、鹿角胶、龟板胶,都给她用上了。

治了好长时间,毫不见效。

舌质淡,应该是虚证,但用了那么多补药都不见效,看来只依靠舌诊治疗是不够的。

病例2:脉洪大的再障患者,清瘟败毒饮治愈我还治过一个再障的病人,来就诊时高热、出血、脉洪大,这显然是一种热盛表现,所以用大剂的清瘟败毒饮。

不到一个月,发烧、出血都停止了,而且血象也上来了,三个月左右,血象就恢复正常了。

这种病人是贫血晚期,舌质很淡,如果按照舌象治疗就适得其反了,根据脉象,用凉血活血的方法,病人才能好转。

通过这些类似的例子,我发现脉、舌与证不一致的病例并不罕见。

我开始动摇了,从以舌诊为主要指征的这样一种诊断方法,逐渐转向了以脉诊为重的方法。

那以脉诊为重有没有依据呢,有。

举个例子,比如说躁脉,脉摸起来是躁动不安的,“汗出而热不衰,脉尚躁盛者死”,这个叫“阴阳交者死”。

李士懋教授脉诊班讲稿精品PPT课件

李士懋教授脉诊班讲稿精品PPT课件

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应以证为核 心,找好切入点。这种科研成果价值大小的标准,要看 对中医发展有多大裨益。我们已立项的国家“十二五” 支撑课题“汗法治疗寒凝证的研究”,就是按这个思路 进行设计的。汗法自古以来就限于治疗表证,“汗以解 表”、“在表者汗之”,而我们提出汗法大量用于里证, 其依据就是《素问•举痛论》:“寒客脉外则脉寒,脉 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 痛。”寒客脉绌急则痛,供血减少则引发心绞痛、高血 压、肾病,以及消化、呼吸等诸多病证,发汗散寒解寒 凝,就可以改善脏器的血供,治疗上述诸多疾病。
一、仲景是如何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的?
仲景首先把百病进行分类,将外感内伤依据 《内经》阴阳学说,分为阴阳两大类。正如《金匮要略》 所言:“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 九十病。”然阴阳各有多寡进退,又将阴阳二病进而分 为三阴、三阳六病。六病之中,仍然有阴阳多寡进退, 如太阳病分为太阳伤寒、中风、温病三纲鼎立。太阳中 风,又有兼夹、传变等诸多不同,因而又进一步分类, 如桂枝汤证之中,又分为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汤去芍 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桂汤证等等,一直分到每位患者、 不同时空的证,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在对脉诊的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提出如下几个观点: 1、四诊之中,以脉为首,脉诊在诊断中的权重占50—
90%。 2、脉无假,只存在对脉的认识问题,不存在舍脉从症
的问题。 3、脉的原理是气血变动。 4、虚实是脉之总纲。 5、学习脉诊,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 6、要动态诊脉。

李士懋教授“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概论

李士懋教授“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概论

李士懋教授“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概论杨阳【摘要】Professor LI Shi-mao ,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 has established his own analysis system ,“going back to the origi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normal pulse” after his experience of reading classics and practicing clinically for 58 years, which em-phasizes on classics and clinical as origin.Syndrome i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 while pulse the soul , which is object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6 points as clinical guidance:1 ) taking TCM theory as guidance; 2 ) tak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normal pulse , with pulse to explain the syndrome and the tongue without definite formula or law;3) taking holism as guidance;4) initially distinguishing deficiency and excess;5) tak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ynamically;6) advocating classical prescriptions.%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在58年的读经典、做临床的磨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王金榜 梁保丽(050091) 李士懋教授35年来集教学、临床、科研、著书立说于一身,呕心沥血、孜孜以求、潜心脉学,颇有心悟,倡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验之临床,疗效卓著。

是对中医学的一大贡献。

1 疾病诊断,重视脉诊关于疾病的诊断,传统中医学认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达到诊断的目的。

以其望闻问切的顺序作为诊断的价值取向。

李老师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倡导四诊之中,脉诊对疾病的诊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常谓:“若论四诊的重要性,当以脉诊为先”。

在临床过程中,无论是对疾病的性质和病位的判断,还是对疾病程度、转归和预后的判断,老师大都以脉为凭。

 111 病性的判断 老师认为,疾病的性质主要分虚实两类,而虚实之分,主要依据脉象,脉实则证实,脉虚则证虚。

如患者陈某,畏寒肢冷,脉沉,某医以虚证予以温阳散寒数剂不愈且日重。

经老师诊其脉,虽沉但燥数有力,遂以热厥实证投升降散加味清透而愈。

 112 病位的判断 老师认为主要以脉为据,结合经络脏腑的症状作出判断。

如寸口脉象变化,又出现心经症状,则病位在心;若出现肺经症状,则病位在肺。

对那些上部有病状而脉变化在尺或下部有病状而脉变化在寸等复杂证候,更须依赖脉诊来确定病位之所在。

如一头痛患者,老师诊其脉尺浮,以相火旺;淫于膀胱经,循经上灼,遂予以知柏地黄汤而愈。

 113 疾病轻重程度的判定 老师认为以脉测知。

如热证脉数,脉越数实有力,热就越重,反之则热轻等,进而决定清热药物的量。

如临床上对清瘟败毒饮的应用,老师倡言以脉为凭,而用重剂、中剂和轻剂,常收效恰当。

 114 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老师认为在疾病的过程中,病因病机是不断变化的,而脉象的变化最为灵敏和准确。

而且可以先知。

如湿温病始受湿邪,蕴而化热,病由湿重热轻转化为湿热并重、热重湿轻,湿热又可以化燥伤正,首先可以以脉象上得以准确反映,脉由濡而濡数而滑数而洪数,进而出现芤、虚或细数或微脉等变化。

国医大师李士懋脉学精要

国医大师李士懋脉学精要

第二节 脉无假脉、舍脉论
阳证见阴脉者,阳极似阴也。 如:阳热亢极,反见沉迟、涩、小、细等似阴之脉,此为火热闭
伏气机,气血不得畅达而出现的阴脉。正说明火热郁伏之甚,并非 假脉。 阴证见阳脉,阴极似阳也。
如: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脉反见浮大洪数似阳之脉,此正说明阴 盛之极也,何假之有?
第二节 脉无假脉、舍脉论
第一节 如何定位脉诊?
传统观点认为,四诊之中,切诊居末,即“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 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李士懋认为:切诊居四诊之首。 其在诊断中的权重,可占50%~ 90%。
第一节 如何定位脉诊?
中医难,难在识证,识证的关键在于脉诊。 脉诊可以定性、定位、定量、定势。 李教授从业早期以舌诊为重,因为舌诊比较直观,易于观察。后发 现很多舌证不符的现象。如:再障患者舌淡胖大,用补剂无益,改 予凉血散方愈。冠心病患者舌暗红或光绛,滋阴清热活血无效,改 予温阳通脉而瘥。
第三节 脉诊以虚实为纲
传统脉学将脉分阴阳,以浮沉迟数为纲,或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亦 有将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合为八纲者。
李士懋认为:脉诊以虚实为纲, 当以沉取有力无力为关键。
第三节 脉诊以虚实为纲
脉象纷纭复杂,张景岳提出以“虚实”为纲。 张氏曰:“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欲察虚实,无逾 脉息。” “虚实之要,莫逃乎脉。”
李士懋认为:脉诊形成的原理, 一言以蔽之,乃气与血耳。
第四节 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 《医学入门》:“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的变化,也就是阴阳的变化。 李教授指出:“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倘能悟彻此理,则
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 之分,画地为牢,死于句下。”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李士懋,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年获河北“大名医”称号。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学术上坚持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尤重脉诊;擅长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急症、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症。

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耳濡目染,受益颇多,现总结其平脉辨治高血压临床经验如下。

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李士懋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血压是气血冲和,阴阳平衡的一种表现。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虽没有高血压病名,但在历代典籍记载之眩晕、头痛、心悸等病中也可略见其端倪,这些古人治验,虽非特指高血压,但对今天高血压的治疗仍有重要启悟。

高血压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内经》认为其因有三:一曰肝风;二曰气虚;三曰髓亏。

《金匮》则多从水饮立论;丹溪倡痰;景岳主虚;至清代以降,养阴之风大兴,多以阴虚阳亢立论。

近现代各个医家则又各衍其说,争鸣喧嚣。

对高血压的平脉辨证论治前人有云:“先议病,后议药。

”李士懋认为治病不效,由不识病者多,由不识药者亦不少,所以他提倡“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在临床上,他治病独重脉诊。

以脉诊为核心,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平脉辨证”则是他在张仲景思想的启悟下延伸出来的治病大法。

李士懋引《四言举要》之言“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认为一切疾病均可以从脉象上找问题,也都可以从脉象上找方法。

基于平脉辨证的基础上遣方用药,自是胸有全局,运筹帷幄全于方药之间见文章。

他治疗的很多病人可以达到停用西药、血压正常的效果。

下面就针对“邪实”与“正虚”两类病人从脉象和方药上介绍其治疗高血压的经验。

邪实案例一:脉象弦滑诊为痰蕴化风董某,女,29岁。

2010年12月22日初诊。

血压不稳定一年,波动在140~170/90~100mmHg之间。

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阴阳脉诊思路及临床诊治经验

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阴阳脉诊思路及临床诊治经验
释 和 补充 。 阴阳脉诊 , 即把 脉 的三部 九候 作 为一个 整体 来 看待 , 以分 辨 诸 脏 腑之 间的 相 互影 响 、 相 互联 系 以及 相 互传 变。其 中有尺 脉 变化 而后 寸脉 变化 的 ; 有 寸脉 变化 而后尺 脉 变化 的 ; 也 有 阴阳脉
各 自变化不相因果的。李老师深研《 伤寒杂病论》 后, 得 出证 的四大要素, 病位、 病性、 病势、 病程,
e n c e s )
Ab s t r a c t : T h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a c q ua i n t a nc e o f p u l s e — t a ki ng o f y i n a n d y a n g i n T r e a t i s e o n Fe b r i l e
o n l y v i e w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 o f p u l s e p o s i t i o n t o c o r r e s p o n d t o a Z a n g o r F u .T h i s i s t h e b e s t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中医。获 中华 中医药学会 中医药学术发展终身成就 奖。李士懋从 医近 6 0年 , 擅长 治疗急危重症、 流行疫病 、 心脑血管疾病 , 对 内科杂病、 疑难病症疗效卓著。
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阴阳脉诊思路及临床诊治经验
杨 阳 ( 1河北 中 医学院 谭 东 宇 张明 泉 河北 0 5 0 2 0 0 ; 2 中国中 医科 学 院)
即“ 四定” 。而 临床 上亦是 通过 阴阳脉诊 整体 分析疾 病 的本质 , 从 而把握 “ 四定” , 辨证论 治。 关键词: 国 医大 师; 李士 懋 ; 阴 阳脉 诊 ; 平 脉 辨证 ; 经方 临床 中图 分 类号 : R 2 4 1 . 1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6 6 0 6 . 2 0 1 6 . 0 6 . 0 0 2

李士懋先生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讲述者:杨阳

李士懋先生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讲述者:杨阳

李士懋先生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讲述者:杨阳
导语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的弟子杨阳老师为大家讲述李老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

李老曾说:脉是辨证论治的灵魂,脉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杨阳老师从脉的形成原理,脉的重要性,脉的真假从舍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学习李老平脉辨证体系的感悟。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聆听讲座。

专家介绍主讲人:杨阳
杨阳,女,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副主任,河北中医学院副教授。

原景重现8播放54s
我们来看脉的形成原理,血管中的脉或者说脉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把脉,关键是把握脉象,注意是脉象,上节课也说过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的问题。

迹是痕迹的迹。

关键是把握象而不纠结于哪种具体的词汇去描述这个脉。

李老还经常说,诊脉宜粗不宜细,初学者可能会感到迷惑,我不诊细点脉象能说清楚是什么脉吗?
20播放61s
李老诊脉发现脉的尺脉是浮的,尺脉、肾脉正常应该是略沉,脉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因为肾阴不足,相火妄动,鼓荡了气血,尺脉才浮了起来,相火妄动,盈于膀胱经,沿着足太阳膀胱经向上,上灼于后头,才导致了头痛。

选用的方子是知柏地黄丸,病人服用后头痛痊愈。

所以如果我们不看脉象,单纯从症状描述来说,我们很难想到用滋肾阴、清相火的知柏地黄丸来治疗头痛。

38播放21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仲景是如何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的?
仲景首先把百病进行分类,将外感内伤依据《内经》 阴阳学说,分为阴阳两大类。正如《金匮要略》所言: “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 病。”然阴阳各有多寡进退,又将阴阳二病进而分为三 阴、三阳六病。六病之中,仍然有阴阳多寡进退,如太 阳病分为太阳伤寒、中风、温病三纲鼎立。太阳中风, 又有兼夹、传变等诸多不同,因而又进一步分类,如桂 枝汤证之中,又分为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汤去芍药加 附子汤证,桂枝加桂汤证等等,一直分到每位患者、不 同时空的证,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
寒痹心脉
胡某,男,50岁,连云港。2004年4月19日初诊,10个 月前突感胸痛、胸闷、短气、怵惕、惊悸、无力、畏寒、下 肢凉。ECG:T波广泛低平、V5、V6倒置。血压170/105mmHg, 脉沉而拘紧,按之有力,舌尚可。诊为寒痹心脉,主以小青 龙汤,嘱停西药。处方: 麻黄4g 桂枝9g 细辛4g 干姜4g 半夏9g 白芷10g 五味子4g 茯苓15g 炮附子12g 红参12g 炙甘草6g 该方加减,共服用110剂,至8月9日来诊,症状消失。 ECG正常,血压130/80mmHg。 10月4日又来诊一次,一直无何不适,劳作如常人。ECG 正常,血压稳定于120/80mmHg。
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应以证为核心,找 好切入点。这种科研成果价值大小的标准,要看对中医 发展有多大裨益。我们已立项的国家“十二五”支撑课 题“汗法治疗寒凝证的研究”,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设 计的。汗法自古以来就限于治疗表证,“汗以解表”、 “在表者汗之”,而我们提出汗法大量用于里证,其依 据就是《素问•举痛论》:“寒客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 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寒客脉绌急则痛,供血减少则引发心绞痛、高血压、肾 病,以及消化、呼吸等诸多病证,发汗散寒解寒凝,就可 以改善脏器的血供,治疗上述诸多疾病。
《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 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 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 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 浮滑者,必下血。” 《伤寒论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 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 之。”
李士懋 河北中医学院
南昌 2014.10.28
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经典,源在临床, 这与国家局确定的“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的 传承发扬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是《内经》 《难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架构,是仲景建立 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一体系的巍峨大厦。欲溯本求源, 就必须悟透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这一辨证论治体 系的,将从中获得无限启迪。
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脉解症,以脉解舌, 方无定方,法无定法; ②以整体观为指导,胸有全局,整体辨证; ③平脉辨证; ④首分虚实; ⑤动态辨证; ⑥崇尚经方。
六、如何发扬
中医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中医的发展有两种途 径:一是传统的发展途径,一是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的 发展。 几千年来,中医代有发扬,名医辈出。如金元四大 家、温病学等。这种传统的发展途径有四条标准:一是 有理论渊源,二是有理法方药的学术体系,三是对实践 有重大指导价值,四是能为后人传承、印证。这种发扬 应予承认、支持、鼓励。
二、仲景是如何确定每个患者的证的呢?
思辨
学术思想 经验
中医为什么要辨
辨什么 怎么辨 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辨的标准是什么 辨的目的是什么
三、证是平脉辨证体系的核心
每个证,都须明确性质、病位、程度、病势四个要 素,可简称为四定。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脉是 辨证论治的灵魂、精髓。证确定了,法由证出,方依法 立,此即平脉辨证的全过程。使人掌握了这套平脉辨证 的思辨方法,就是授人以渔,就可驾驭百病。 中医的根本特色是辨证论治,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 核心,而证又依脉而定,因此,脉又是辨证论治体系的 精髓、灵魂。掌握了脉,就掌握了平脉辨证体系的钥匙。 这是我们经历了58年钻研经典、临床苦苦求索而确定的 “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且老而弥坚。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的根,是 中医的命,中医几千年的不断发展, 无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发展, 只要“读经典,做临床”,就会得 到无限启迪,促进中医的发展!
谢 谢!
武某,女,32岁。1963年12月7日诊:产后恚怒, 致头晕心悸,肢冷畏寒,厚被热炕而不解。迭进参附、 四逆,附子由三钱增致三两,不仅未愈,反增神识昏昧, 百思不解。20年后学了赵绍琴老师“论火郁”一文,恍 悟此为郁热,乃吾误治。
杨某,女,23,社员,1987年7月23日诊:时值暑 伏,酷热难耐,余正坦胸读书,突来一农妇,身着花布 棉衣裤,头裹头巾,裤腿怕透风,以绳系之。诉产后患 痢,周身寒彻肢冷,厚衣不解,虽汗出,亦不敢减衣。 腹满不食,恶心,呕吐,尿涩少,便垢不爽。曾服多种 抗生素,输液打针,中药曾予补益气血、健脾止泻、温 补脾肾、温阳固涩等剂,终未见效,恙已一个半月。脉 沉滑数,舌红苔黄腻面垢,予升降散合葛根芩连汤,一 剂即脱棉衣,两剂利止,腹胀呕吐皆差。
在对脉诊的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提出如下几个观点: 1、四诊之中,以脉为首,脉诊在诊断中的权重占50— 90%。 2、脉无假,只存在对脉的认识问题,不存在舍脉从症 的问题。 3、脉的原理是气血变动。 4、虚实是脉之总纲。 5、学习脉诊,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 6、要动态诊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在临床反复摸索中,我们将平脉 辨证这一思辨体系具体化为以下六点:
四、脉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以脉定证,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俯 拾皆是,如《伤寒论》首列《辨脉法》与《平脉法》两 篇。曰“脉有阴阳,凡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 弦微,此名阴也,” 脉阳证阳,脉阴证阴。在每篇标题 中,皆明确指出,“脉证并治”,脉在证之上,意为以 脉定证,法依证立,方由法出。在辨证论治总纲中又曰: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就是 平脉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