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

合集下载

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断层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分支,故应遵循人体解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

但它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欲学断层,先修整体断层解剖学是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因此必须在掌握坚实宽广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知识,以及熟悉医学影像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断层解剖学。

2.整体与断层相结合,培养断层解剖思维人是统一的整体,每一个断层均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应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断层,从断层出发重塑整体,即建立“从整体到断层,再由断层回到‘整体’”的断层解剖思维,切忌从断层到断层的错误的学习方法。

这就要求学生:①在学习某一断层之前,首先应了解其在整体中的位置,还应了解断层标本的制作法和B超、CT、MRI的扫描方式;②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或几个断层的所有结构上,而要一个器官或一个结构地逐一连续追踪学习,以求掌握其全貌及连属关系。

3.标本与影像相结合,完成从尸体向活体的过渡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不能从实物至实物(缺乏实用性),更不能从影像到影像(缺乏形态基础),而要从实物到影像(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因此要求学生重视实验课,在掌握断层标本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地阅读B超、CT和MRI图像。

4.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断层解剖学的目的是为了学好医学影像学等临床医学课程。

因此,要学会利用断层解剖学的具体知识去解决临床影像学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肺段与肝段的断面划分时,应联系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学习腹膜腔和筋膜间隙时必须联系积液的定位、扩散和介入治疗;学习淋巴结时必须结合癌的转移途径等。

总之,学生应在上述基本的学习方法基础上,发扬勤奋、刻苦和创造性学习的学风,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形成自已的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 半卵圆中心:是大脑半球断面内的髓质,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以最大断面的半卵圆中心髓质(半卵圆中心中部)层面分为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和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是大脑内部结构最为复杂的层面,髓质丰富。

2. 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

3. Glisson系统(Glissonsystem):由血管周围纤维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的分支与分布基本一致。

4. 颈动脉鞘:颈深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至颅底,下连纵隔,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5. 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的伪影。

6. 胸骨角:是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结处向前微突形成的角,易在体表摸到,与第2肋平对,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

7.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

8.第一肝门:在肝下面的横沟处,是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肝的部位9. CT值:CT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

在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换算成CT值,单位为HU。

10.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

11. 肺韧带:位于肺根下方,有前、后两层纵隔胸膜重叠形成的三角形皱襞,呈冠状位,连于肺下叶和后纵隔之间。

12.肺门:是肺纵隔面中央椭圆形的凹陷处,是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支气管动脉和静脉、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肺的部位。

13. 肝段:就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一般肝分为左、右半肝,5叶和8段。

14. 坐骨肛门窝:在闭孔内肌内侧为耻骨直肠肌,该肌系肛提肌的一部分,起自耻骨内面,肌束向后呈“U”字行环绕直肠会阴曲,其厚度约4mm,两侧充满脂肪组织的三角形区域。

断层解剖的分析报告

断层解剖的分析报告

断层解剖的分析报告引言断层解剖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它通过对地壳中断层的形态、构造和运动进行分析,揭示了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的规律。

本文将针对断层解剖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1. 断层解剖的概述断层是地球表面或地球内部岩石体系中的一种构造形式,它由于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而产生。

断层解剖是对断层进行详细解剖和分析的过程,包括断层的形态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断层的运动情况。

1.1 断层的形态特征断层的形态特征包括断层面的形状、倾角以及断层面上的构造特征等。

根据断层面的形态,断层可以分为平面断层、倾斜断层和正断层等不同类型。

根据断层面的倾角,断层可以进一步分为高角度断层和低角度断层。

根据断层面上的构造特征,断层可以细分为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正断层等。

1.2 断层的构造特征断层的构造特征是指断层发育的构造性质,包括断层面上的断层面滑移、断层带中的断层断裂以及断层周围的构造变形等。

断层面上的滑移可以分为水平滑移和倾斜滑移。

断层带中的断层断裂可以是单一的断层断裂,也可以是多级的断层断裂。

断层周围的构造变形包括破碎带的形成、褶皱的产生等。

1.3 断层的运动情况断层的运动情况是指断层发育过程中的运动变化和运动速率等。

断层可以发生水平滑移、倾斜滑移、正断层运动和逆冲断层运动等不同类型的运动。

断层运动可以通过断层面滑移的位移以及断层面上的构造形变来分析。

2. 断层解剖的方法断层解剖是通过对现场断层进行观测和测量,结合地质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探索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的规律。

断层解剖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观察记录、测量和采样、地质剖面构建以及实验室分析等。

2.1 现场观察记录现场观察记录是断层解剖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断层形态特征的描述、断层面上的构造特征的记录以及断层周边的地质构造的观察等。

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可以获取断层解剖的原始数据。

2.2 测量和采样测量和采样是对断层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量断层面的形态特征和构造特征,可以获得断层的倾角、滑移量等参数。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是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叠加层面图像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解剖信息。

本文将介绍断层解剖学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对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断层解剖学原理断层解剖学基于断层成像技术,采用了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方法,通过对人体进行层面成像,获得连续的解剖信息。

详细而言,断层解剖学依靠射线经过人体后的吸收程度来获取图像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和叠加,形成层面图像。

二、断层解剖学的应用1. 临床诊断:断层解剖学在临床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医生可以获取更加清晰和准确的人体解剖信息,从而辅助诊断。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通过断层解剖学可以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教学工具:断层解剖学为医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工具。

通过观察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解剖学专业素养和临床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方法:断层解剖学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

研究者可以利用断层解剖学的图像进行人体解剖学的定量分析,探索解剖学与生理学、病理学等领域的关系。

这为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直观的研究手段。

三、断层解剖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断层解剖学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进行诊断和手术规划,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断层解剖学的发展也为解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推动了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总结:断层解剖学作为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层面成像技术为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它的原理简明扼要,应用广泛,同时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断层解剖学将会在医学领域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断层解剖实践教学(3篇)

断层解剖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断层解剖学是医学影像学、放射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课程。

断层解剖实践教学是断层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断层解剖学知识。

本文介绍了断层解剖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期为断层解剖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断层解剖学;实践教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引言断层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在断层面上相互关系的学科。

随着医学影像学、放射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断层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断层解剖实践教学是断层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断层解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断层解剖实践教学的目的1. 使学生掌握断层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增强学生对医学影像学、放射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兴趣。

三、断层解剖实践教学的内容1. 断层解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学习。

2. 断层解剖图谱、模型、实物标本的观察和解析。

3. 断层影像图片的分析和解读。

4. 临床病例的断层解剖分析。

5. 实验室断层解剖操作技能的训练。

四、断层解剖实践教学的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断层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图谱、模型、实物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对断层解剖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演示法:教师进行断层解剖操作演示,学生观察并记录操作步骤和技巧。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断层解剖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法:学生针对实践操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总结、点评。

5.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临床病例,学生分析病例的断层解剖特点。

五、断层解剖实践教学的注意事项1.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安全操作,防止学生受伤。

《断层解剖学》复习题

《断层解剖学》复习题

《断层解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半卵圆中心:是大脑半球断面内的髓质,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以最大断面的半卵圆中心髓质(半卵圆中心中部)层面分为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和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是大脑内部结构最为复杂的层面,髓质丰富。

2. 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

3.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由血管周围纤维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的分支与分布基本一致。

4. 颈动脉鞘:颈深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至颅底,下连纵隔,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5. 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的伪影。

6. 胸骨角:是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结处向前微突形成的角,易在体表摸到,与第2肋平对,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

7.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

8.第一肝门:在肝下面的横沟处,是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肝的部位9. CT值:CT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

在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换算成CT值,单位为HU。

10.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

11. 肺韧带:位于肺根下方,有前、后两层纵隔胸膜重叠形成的三角形皱襞,呈冠状位,连于肺下叶和后纵隔之间。

12.肺门:是肺纵隔面中央椭圆形的凹陷处,是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支气管动脉和静脉、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肺的部位。

13. 肝段:就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一般肝分为左、右半肝,5叶和8段。

14. 坐骨肛门窝:在闭孔内肌内侧为耻骨直肠肌,该肌系肛提肌的一部分,起自耻骨内面,肌束向后呈“U”字行环绕直肠会阴曲,其厚度约4mm,两侧充满脂肪组织的三角形区域。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头面部筋膜间隙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颞 肌剖
翼 内 肌 和 翼 外 肌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翼 内 肌 和 翼 外 肌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咀嚼肌的起、止点和作用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位置 •相通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翼腭窝 Pterygopalatine Fossa
➢ 是一个小的锥形间隙,位于眼眶尖的下方,含有 血管和神经。
➢ 由后方的蝶骨翼突、内侧的腭骨垂直板、前方的 上颌骨体围成。
➢ 向前借眶上裂通眼眶; ➢ 向内侧经翼腭孔通鼻腔; ➢ 向外侧经翼腭裂通颞下窝; ➢ 向后经圆孔通颅中窝; ➢ 经髁管通颅外; ➢ 向下经腭大孔通口腔。
舌下间隙: 位于舌肌与下 颌舌骨肌之间。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咬肌间隙
Masseteric space
位置 内容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翼颌间隙
Pterygomandibular space
下颌下间隙
舌下间隙
sublingual space
位置 内容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胼 胝 体 前 冠 状 层 面
丘脑中人部体断、层解乳剖学头头部断体层解冠剖 状层面
丘脑后部人体、断层大解剖学脑头部脚断层解冠剖 状层面
胼胝体压人体、断层松解剖果学头体部断冠层解状剖 层面
(通过基线后1cm×6mm)
蝶窦、筛窦、鼓室横断层面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眦 耳 线 横 断 层 面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

断层解剖

断层解剖

胸部断层讲义一、胸膜与胸膜腔1.胸膜:分为脏胸膜和壁胸膜,后者又分为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及胸膜顶。

2.胸膜腔与胸膜隐窝:后者包括肋膈隐窝和肋纵隔隐窝。

二、肺(一)肺门1. 概念第一肺门:位于肺纵隔面中部之凹陷,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等出入。

第二肺门:在肺门深部,各肺叶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和支气管血管的分支(属支)等出入之处。

影像学上的肺门:为主支气管和肺血管造成的阻光区,其范围比解剖学上的肺门范围要大。

2.范围上界为气管隆嵴,下界为下肺静脉。

左肺动脉为左肺门出现的标志;右肺上叶支气管为右肺门出现的标志,奇静脉弓亦可视为右肺门出现的标志。

3.肺门区的断面特点在于肺血管位于肺门的边缘,左肺动脉高于右肺动脉,右肺上叶支气管高于左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的分支与肺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伴行等。

(二)肺根1.概念(略)2.肺根内各主要结构的位置排列:从前至后为上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从上至下,左肺根依次为肺动脉、主支气管、上肺静脉、下肺静脉,右肺根依次为右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上肺静脉、下肺静脉。

3.位置左、右上肺静脉平第3肋软骨高度穿心包,开口于左心房后壁上部,下肺静脉平第4肋软骨高度穿心包,开口于左心房后壁下部。

左肺动脉高于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与右肺上叶支气管可出现在同一断层面上。

右主支气管(平第5胸椎高度入右肺门)高于左主支气管(平第6胸椎高度入左肺门)。

4.肺根的毗邻左肺根后方有胸主动脉等,上方有主动脉弓。

右肺根后方有奇静脉,上方有奇静脉弓,前方有上腔静脉、心包、右心房等。

(三)肺叶1.体表投影斜裂相当于从第3胸椎棘突向前下至锁骨中线与第6肋相交处的斜线。

水平裂相当于右第4肋前部的的水平线,向后至腋中线处与斜裂相交。

2.肺叶在横断面上的识别左肺:斜裂的后方为下叶,斜裂的前方为上叶。

右肺:斜裂的后方为下叶,斜裂与水平裂之间为中叶,水平裂的前方为上叶,斜裂的前方为上叶或中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设断层解剖学的目的
使学生在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医 学影像技术知识基础上理解和掌握人体 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内的变化规律,为 学好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 础。
学习断层解剖学的目的
从解剖断层认识影像断层,以影像断层 印证解剖断层,二者互为手段,相得益 彰。找出两者相结合的规律,以快速准 确地诊断,治疗疾病,造福人类。
1972年英国EMI公司的Hounsfield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XCT机。
GE公司的XCT
头 部 横 断 面 解 剖
体 组 织 CT 值 (Hu)
(Hounsfield unit)
• X线吸收系数表示 组织的密度高低程 度。 • X线吸收系数→ CT 值 • 人体软组织的CT值 多与水相近,但由 于CT有高的密度分 辨力,所以密度差 别虽小,也可形成 对比而显影。
颅内血管畸形的MRI
MRA扫描定位方法
图2 MRV扫描定位方法
图3 MRAV扫描定位方法
图4 轴位T1WI(加权像) 图5 T1WI血管成像原始图像 图6 轴位T2WI(加权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患者无创伤、无痛苦易于病人所接受。不需要从血管内注射 任何造影剂,就可得到血管的全貌。而CT、DSA检查需要向 血管内注入含碘化合物造影剂,才能得到血管影像,患者有 痛苦、有创伤和碘剂过敏反应的出现,严重时危及病人的生 命的安全。 磁共振血管成像,依据人体血管内血流速度的差异,检测到 MR信号不同,经计算机数据三维重建处理,显示血管立体结 构。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替代常规的血管造影检查。MR血管扫 描方法有多种选择,依据病情需要,可任意选用不同的扫描 序列进行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存在不足之处,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使相邻结构间发生密度值传递,边缘模 糊不清,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仍不如常规的血管造影检查,有 待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 实现。
磁共振现象与MRI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是相对固定的,而 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T2也是如此(表1-5-1a、b)。 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的成像基础。有如CT 时,组织间吸收系数(CT值)差别是CT成像基础的道理。但 MRI不像CT只有一个参数,即吸收系数,而是有T1、T2和自 旋核密度(P)等几个参数,其中T1与T2尤为重要。因此, 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或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 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MRI的成像方法也与CT相似。有如把检查层面分成Nx,Ny, Nz……一定数量的小体积,即体素,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数 字化后输入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素的T1值(或T2值), 进行空间编码。用转换器将每个T值转为模拟灰度,而重建 图像。
XCT (Elscint)机诊断图
CT
(Computed Tomography) 是计算机断层的 缩写。克服了X 光机平面图像在 深度方向的重叠, 可以得到人体脏 器的断层(即一 薄层)图像,许 多断层像可以重 建成三维的立体 像。
GE公司PET
PET 是在分 PET为利用发 子水平上显 射正电子的放 射性核素进行 示活体器官 器官断层显像 代谢、受体 的仪器。它以 和功能活动 11C、13N、15O、 的影像技术, 18 F及其许多标 称为生理断 记化合物进行 脑和心肌血流 层。主要用 灌注、氧耗量、 于神经系统、 葡萄糖、蛋白 心理紊乱、 质和脂肪代谢 心疾患和肿 显像,以及神 瘤的显像。 经受体显像。
头 部 横 断 层 面 解 剖
正常颅脑的T1与T2值(ms)
组织 T1 T2
胼胝体 脑 桥 延 髓 小 脑 大 脑 脑脊液 头 皮 骨 髓
380 445 475 585 600 1155 235 320
80 75 100 90 100 145 60 80
人体正常与病变组织的T1值(ms)

胰 肾 胆汁 血液 脂肪 肌肉 140~170 180~200 300~340 250~300 340~370 60~80 120~140 脑膜瘤 肝癌 肝血管瘤 胰腺癌 肾癌 肺脓肿 膀胱癌 200~300 300~450 340~370 275~400 400~450 400~500 200~240
移动式血管造影系统
移动式血管造影系统诊断图
X线造影和影像增强技术
1.X 线造影技术:用造影剂注入到受 检脏器,以增加它们与周围组织的 对比度,提高影像分辨率。 2.X线影像增强技术:用增感屏或X线 影像增强器使图像提高亮度和清晰 度。
医用X线电视技术
• 医用X线机 和闭路电 视系统配 合使用的 医用电视 系统。
人体断层解剖学
Sectional Human Anatomy
断层解剖学绪论
Introduction to Sectional Anatomy
参 考 图 谱 和 教 材
断层解剖学的定义和特点
人体断层(面)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 体不同方位断面上的器官结构的形态、 位置以及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断层解剖学的特点: 能保持结构于 原位, 可由断层重塑整体,与临床结合 密切。
NMR 、MRI 、MRA
• NMR: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MRI: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磁共振现象与MRI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 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 术。


尸体断层(面)解剖学:
通过切制尸体断层标本的方法,显示正常 人体各部器官或结构的断面形态、位置和 相互关系。
影像断层解剖学:
通过超声、CT和MRI等影象学手段,显示活 体正常器官结构的断层形态或功能状态。
盆部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层面
断层解剖学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阶段 16~18世纪
16 da Vinci (达· 芬奇)绘制 17世纪初,意大利画家 世纪,数位学者作了脑、眼和生殖器的断面。 了男、女躯干部的正中矢状断面图。这是有关断 18世纪,Camper镌印了盆部的纵断面图, 层解剖学的最早记载。 A.Vesalius 研究了脑的横 Scarpa 则用盆部的断面来表达取石手术途径。 断层解剖。 16~18世纪,阻碍断层解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缺乏使尸体变硬的方法。
断层解剖学的历史与现状
• 第二阶段 19世纪~20世纪60年代,是 断层解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完善了断层解剖方法 出版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图谱
断层解剖学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断层解剖 学的大发展时期。 由于超声、CT、MRI等断层影像技术的临床 应用,开辟了断层解剖学研究的新纪元,并 逐步形成了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全新体系。
以色列变角度SPECT
SPECT的应用:
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的诊断、癫痫灶的 术前定位和肿瘤的 诊断、以及脑功能 和受体的研究。可 获取脏器的代谢信 息和诊断功能性病 变。
数字化医用X射线诊疗装置
采用数字化技术 可得到数字图像, 便于计算机连网, 数字传输,数字 化图像的清晰度 高。现在有数字 化 X 光机,数字 减影血管造影仪, 计算机断层 XCT 等。
奥沃伽玛刀
X-刀(STAR系列)
Co60治疗机(HMD-I)型
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及其在解 剖学研究中的应用,断层解剖学正从横断层 向多维断层、从描述向量化、从尸体向活体、 从厚片向薄层、从宏观向微观、从断面向三 维和四维、从单纯形态相结合功能和代谢等 方向迅速发展。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肺癌
CT
PET-CT正电 子发射电子计 算机断层显像
PET
PET-CT
癫痫
CT
PET
PET-CT
GE双探头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的基本原理: ( GE双探头SPECT) 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
作为示踪剂或显像剂, 如99mTC、111In、123I, 将这种示踪剂注入人 体内,使该示踪剂浓 聚在被测脏器上,从 而使该脏器成为r射线 源,在体外用绕人体 旋转的探测器记录脏 器组织中放射性的分 布,探测器旋转一个 角度可得到一组数据, 旋转一周可得到若干 组数据,根据这些数 据可以建立一系列断 层平面图像。计算机 则以横截面的方式重 建成像。
断层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冰冻切片技术 塑化切片技术 火棉胶切片技术 激光共聚焦技术 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 断层影像技术:超声,光学成像,CT, MRI, SPECT, PET等 影像融合技术(image fusion)
超 声 成 像
胎儿面部三维
XCT机(Elscint)图片
欲学断层,先修整体 整体与断层相结合,培养断层解剖思维 标本与影像结合,完成从尸体向活体的过渡 理论联系实际
头 部 横 断 面 解 剖
头 部 冠 状 断 层 解 剖
头 部 矢 状 断 层 解 剖
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 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 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 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
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 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 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 新排列。
磁共振现象与MRI
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RF)进行激发, 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 共振现象。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 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 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 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 (relaxationtime)。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 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称纵向弛豫 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 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 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 需时间,称T1。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时间(spin-spin relaxation time),又称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即 是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称T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