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作文材料的丰富充实

合集下载

充实作文内容的方法与技巧

充实作文内容的方法与技巧

充实作文内容的方法与技巧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然而,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感到内容匮乏,不知道如何展开论述。

本文将介绍一些充实作文内容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作文。

一、积累素材充实作文内容的第一步是积累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杂志等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社会来积累素材。

例如,学生可以观察身边的人物、事物,记录下一些有趣的细节,用于后续的写作。

此外,学生还可以多参加一些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来源。

二、挖掘细节充实作文内容的关键在于挖掘细节。

细节是作文的灵魂,能够让作文更加生动、具体。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事物背后的细节,用文字描绘出来。

例如,当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时,学生可以观察花朵的颜色、形状、香味等细节,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三、运用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是充实作文内容的有效手段。

通过比喻,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作文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当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时,学生可以比喻友谊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树干坚固,枝叶繁茂,给人以温暖和支持。

而象征则是通过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当写一篇关于和平的作文时,学生可以用白鸽象征和平,用和谐的画面来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四、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充实作文内容的重要工具。

学生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来增强作文的表现力。

例如,当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时,学生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雨形容成“天空的眼泪”,使作文更加感人。

此外,学生还可以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加富有节奏感。

五、展开深度思考充实作文内容的最终目的是展开深度思考。

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思考一些哲学性问题,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观念等,从而使作文更具有思想性和深度。

例如,当写一篇关于幸福的作文时,学生可以思考幸福的内涵是什么,幸福与金钱、地位的关系是怎样的,从而使作文更加富有思想性。

作文技法:让作文内容充实起来

作文技法:让作文内容充实起来

作文技法:让作文内容充实起来
写作文,最怕的就是内容空洞,读起来像白开水一样没味儿。

要想让
作文内容充实起来,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分享给大家。

首先,得有个清晰的主题。

就像盖房子得先有个结实的框架,写作文
也得先确定个中心思想。

这个主题要明确,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想表达啥。

其次,细节描写不能少。

好比给房子装修,细节就是那些精美的壁纸
和灯饰。

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心理活动等,让读者能感受到场景
的生动,人物的情感。

再来,就是逻辑要清晰。

文章的结构得像楼房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盖,每一层都有它的作用。

开头要吸引人,中间要展开论述,结尾要总结
全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还有,词汇和句式要丰富。

就像不同风格的装修能让房子更有个性,
多样化的词汇和句式也能让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别忘了修改润色。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写完后,多读几遍,
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地方,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这样文章才能更
加完善。

总之,写作文就像打造一件艺术品,需要耐心和技巧。

只要掌握了这
些方法,你的作文就能充实起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如何让作文更充实

如何让作文更充实

如何让作文更充实
要让作文更充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增加真实的细节和具体的例子。

使用具体的事实和例子能够让作文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可以通过引用研究数据、个人经历、社会事件等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如果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可以列举当前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环保活动的真实案例等。

2. 引用权威的专家观点和研究成果。

借助专业人士的观点和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更加可信。

可以通过引用学者的研究报告、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等,以提高作文的充实度。

3. 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还要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包括经济、社会、心理、法律等各个方面。

这样做能够使作文更加全面、深入,也更加充实。

4. 增加适当的比较和对比。

通过对比能够更好地展示问题的不同面貌和特点。

可以对比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情况,或者对比不同观点的优缺点等。

通过对比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也能够使作文更具说服力。

5. 增加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作文不仅是对事实的陈述和描述,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思考和个人观点。

可以通过引用他人观点和研究成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加入自己的分析和评价,这样能够使作文更加充实和富有个性。

让作文更充实需要丰富的事实和例子、权威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还需要多角度思考和深入分析问题,同时注入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这样才能使作文更有说服力和内涵。

写作文怎么做到内容丰富充实具体

写作文怎么做到内容丰富充实具体

写作文怎么做到内容丰富充实具体作为高考作文评分重要标准之一的“内容充实”,主要是指材料丰富、充足,典型精当。

如果将文章的中心谓之“灵魂”,那么以丰富的材料构成的文章内容则是“血肉”。

如何让高考作文材料做到典型精当、内容充实呢?首先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勤于观察,勤于积累,勤于思考,占有大量丰富、典型、新鲜的写作材料,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否则,写下的文章必然就是老生常谈、空洞厚实、苍白无力。

其次就是根据文章的须要,恰当地运用所占据的材料。

使文章观点新颖、见解深刻、感情真挚。

下面就谈谈如何使文章材料典型精当、内容充实。

一、典型夸饰1.材料多样,与时俱进作文选材必须努力做到典型多样,切勿陈旧、生硬。

看见作文题立刻就能够想起的例子往往就是“陈芝麻番茄谷子”,你用我用,人云亦云。

让人读来感觉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和亮点.更无法在“创新等级”上占一席之地。

因此,选材时要注意立足现实,眼光独到,力求把立足点、思考点引到自己周围的现实生活中来,见人之未见,说人之未说,写人之未写。

即使就是旧材料,也必须力求“旧有瓶融新酒”,从代莱角度阐释一个代莱话题。

这样文章就能够努力做到人并无我存有,人存有我优。

那么,做到材料充实、见解深刻也就不难了。

做为高考作文评分关键标准之一的“内容扩充”,主要就是指材料多样、充裕,典型夸饰。

如果将文章的中心谓之“灵魂”,那么以丰富的材料构成的文章内容则是“血肉”。

如何让高考作文材料做到典型精当、内容充实呢?首先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勤于观察,勤于积累,勤于思考,占有大量丰富、典型、新鲜的写作材料,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否则,写下的文章必然就是老生常谈、空洞厚实、苍白无力。

其次就是根据文章的须要,恰当地运用所占据的材料。

使文章观点新颖、见解深刻、感情真挚。

下面就谈谈如何使文章材料典型精当、内容充实。

一、典型夸饰1.材料多样,与时俱进作文选材必须努力做到典型多样,切勿陈旧、生硬。

如何让作文更充实

如何让作文更充实

如何让作文更充实
要让作文更充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明确主题:在写作前确定要表达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展开,这样可以使作文更加有条理和内容丰富。

2. 查阅资料:在写作前,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查阅相关的资料,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以充实作文的内容。

3. 提供事实和例证:在文中提供具体的事实和例证,可以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通过引用调查数据、历史事件或个人经历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4. 增加细节描述: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增加细节描述来充实文章。

可以描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或者描写一个地方的景色和氛围等,通过细节让读者更加感受到作文所描述的情景。

5. 多角度思考:在写作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丰富作文的内容。

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或者从多个角度来思考一个主题,以提供更全面的观点。

6. 添加比喻和引用:在文章中添加比喻和引用可以增加作文的充实感。

比喻可以用来形象地描绘某个事物或情感,而引用可以引入他人的观点和观点,以丰富作文的内容。

7. 归纳总结:在作文的结尾部分,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进行概括,从而使作文更加充实和完整。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使作文更充实,增加文采和观点的深度,提高作文的质量。

请注意控制字数,使作文有重点和亮点,并保持适宜的篇幅。

使文章内容要充实精彩的方法

使文章内容要充实精彩的方法

使文章内容要充实精彩的方法使文章内容要充实精彩的方法在写作时有些考生常常陷入提笔忘字、无话可说的窘境,往往三五百字便草草收兵,“取法乎上”。

或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即使勉强凑足800字,作文得分也可想而知。

那么怎样使文章内容要充实、精彩呢?1.加环境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暗示情节的发展,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的背景。

环境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特别是选择写散文和小说时尤为重要。

好的环境描写令人精神振奋,陶醉其中可以大大提高文章的品位。

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蓝天、大海、明月、沙地,为闰土的出场提供了一个绝美的舞台,另人击节赞叹,久久不能忘怀。

2.用修辞修辞就是对文章的加工润色。

没有修辞的文章,只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虽然好,却不能价值连城。

孔子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文章用上修辞,好比一件产品经过精心地包装,定然身价倍增。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几个看似简单的比喻,却抓住了春天的特点,把春的意蕴渲染的淋漓尽致,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春天无穷的生机与活力,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3.描细节写文章不能总是居高临下地平铺直叙,也要用放大镜对准某个部位细细描摹.这样才能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律,张弛有度,引人入胜。

如在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膊,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对林冲动作的细部描写,提、丢、搠、踏、搁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可谓精妙之极,高考辅导《“取法乎上”》。

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 如何让作文变得充实

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 如何让作文变得充实

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如何让作文变得充实
(1)关注社会热点
古人就说,“文章合为时而著”。

尤其在准备高考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来讲,考生有相当长的时间远离实际生活,这和高考作文发生了矛盾,因为作文是反映生活的。

因此,备考阶段还要适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写出有时代感和时代价值的东西。

例如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寄给行走在天堂路上的史铁生的一封信》,就以刚刚离开人世的史铁生为写作素材,加入自己的思考,使得文章具有了很强的时代感。

(2)要写我们学生熟悉的事情
例如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回到原点》中写道: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

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

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

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这位考生就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写起,充满了生活气息。

(3)以小见大
社会热点不是空谈大道理,而是要从小的方面见深刻的道理,从一个侧面或局部去反映事物的整体。

这样才是深刻的作文。

例如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见证》,在选材时着眼于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只选择乡村旅游这个小的突破点,可以算作“小中见大”。

如何充实自己的写作灵感和素材库

如何充实自己的写作灵感和素材库

如何充实自己的写作灵感和素材库作为一名作家,拥有丰富的写作灵感和素材库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充实了自己的灵感和素材库,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分享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作家们充实自己的写作灵感和素材库。

1. 阅读广泛阅读是作家充实灵感和素材库的最基本和重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学术论文等,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不同类型的作品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启发和触动,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2. 观察生活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因此观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作家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和故事,从而充实自己的素材库。

观察不仅仅是看,还需要用心去感受和思考,挖掘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3. 旅行体验旅行是一个拓展视野、开阔思维的好方法。

通过旅行,作家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人群,发现新奇的事物和独特的故事。

旅行可以为作家提供新鲜的灵感和素材,同时也可以让作家更深入地理解人性和社会。

4. 与人交流与人交流是获取灵感和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他人的交谈可以带来新的观点和见解,激发作家的思考和创作灵感。

与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交流,可以拓宽作家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素材库。

5. 记录和整理在日常生活中,作家应该养成记录和整理的习惯。

可以通过写日记、做笔记、拍照等方式,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

这些记录可以成为作家创作的素材,也可以帮助作家回顾和整理自己的思绪。

6. 创造时间和空间作家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创作。

在繁忙的生活中,创造专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是必要的。

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远离干扰,专注于思考和写作。

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车上、排队等待时进行思考和记录。

总结起来,作家要充实自己的写作灵感和素材库,需要广泛阅读、观察生活、旅行体验、与人交流、记录和整理,以及创造时间和空间。

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作家不断汲取新的灵感和素材,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做到作文材料的丰富、充实【特级教师告诉你】袖里乾坤,沙中世界——怎样做到作文材料的丰富、充实特级教师郭吉成来源:《语文周报浙江高二版》(暑假合刊)“丰富”“充实”考纲中是针对作文材料的运用而提出的要求,属发展等级要求。

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离不开对材料的使用,或借助材料证明观点,或借助材料来叙述事件,或借助材料引申发挥。

由此可知,材料是作文的重要构件之一。

所谓“材料”,就记叙文而言,指的是用作作文的素材,或构成文章的人、事;就议论文来说,指的是文中用作论证的论据(包括事实、理论、数据等)。

材料的“丰富”“充实”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选好材料,即选择有效的、典型的材料入文,以少胜多;二是用好材料,即多角度、多层次地使用材料。

1.选好材料:选择有效的、典型的材料入文选好材料是作文审题立意后所要做的工作。

当一篇作文确定了写作方向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需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表达思想,阐述主旨的问题了。

这里得先说说对“材料丰富、充实”的认识。

从写作实践来看,同学们对此往往存在着误区,认为材料丰富就是在作文中多用材料,广用材料。

在这种误区的引导下,许多考生作文时不加选择地滥用材料,其结果是材料使用东拉西扯,表面看来,材料是“丰富”“充实”了,其实不然。

因为,这样使用材料不但没有使材料“丰富”“充实”起来,反而会给文章带来两种结果:一是材料臃肿,削弱主体思想的阐述;二是材料使用混乱,使主题漂移。

因此,作文中的材料使用绝不是“多”就好,也不是“多”就丰富充实。

对材料丰富、充实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合适,恰当。

“合适、恰当”就是有效、典型。

“有效”指的是文章中所用的材料能比较充分地表达写作者的思想,能与文章的主旨相吻合;“典型”指的是所用材料能取到以少胜多,由此及彼的作用,能让读者从材料中读出感悟,读出思想。

作文“材料的丰富、充实”不在于材料数量上的多少,而在于材料质量的高低上。

有时一个材料能胜过十个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材料,有时十个材料也抵不过一个材料的说服力。

因此,要做到材料“丰富充实”选好材料是第一步。

请看下面两个片段: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已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爱迪生发明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奥运健儿用汗水换来了金牌、祖国的荣誉;长征的意义换来了中国的胜利;居里夫人用她的生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毛泽东用他的聪明才智创就了一个新中国,邓小平用他的杰出才能富强了我们的新中国,领导我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江泽民用他的才干引领我们走向了富强。

这段文字摘自题为《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作文中,这段文字用了多个素材作为论据,但这些论据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正确度不够,如爱迪生是外国的,用在这里与题目中的“中华民族”不吻合;而是古人的事例用得比较牵强;三是不够恰当,三位当代领袖的材料的立足点不能完全表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因此,这段文字所使用的材料虽多,但也不能说是丰富与充实。

社会上如今流行一句话:出名要趁早。

将这句话做大做响的,是屡见不鲜的小演员、小歌手和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

在孩子尚且稚嫩的时候将其推向光环万丈的明星之路。

看起来是为孩子今后的发展作出强势铺垫——年少时尚且如此出名,今后人气当然越来越旺了!当沉下来心来审视这个舞台时却不难发现,事实上少年出道的明星很快便让我们忘记了。

在许多年前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而一炮打红的“美少女组合”个个年纪轻轻青春无敌。

但今天早以为人所淡忘。

就拿前几天因“超级女声”而为人所熟知的张含韵现在也仿佛沉进了海底。

究其缘由,尚且年少的她们凭一时光辉而崛起,却无法适应人世险恶。

早早走上社会,尚且稚嫩的心无法承受社会压力之重。

这样炫花了眼,也荒废了学业。

试问,社会里的我们该早早成名吗?(摘自湖南一考生《早》)这段文字是对“出名要趁早”的质疑,作者用了两则事实材料,这两则材料分别是“美少女组合”与“为人熟知”的超级女声张含韵的发展状况,她们都是“在孩子尚且稚嫩的时候将其推向光环万丈的明星之路”的,而如今则“早以为人所淡忘”的典型事例。

作者在论述时先从面上说起,再用这来年各个典型事例来作论据论证“出名趁早未必是好事”的观点。

可以说,材料做到了适时而用,为理设例,寓理于例中,素材与说理密切结合,材料不多,但却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与文章的主旨,虽少却丰富充实,做到了以少胜多。

2.用好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使用材料作文有了材料,还要用好材料。

所谓“用好”,就是要合理地使用材料。

高明的写作者,并不是拿了材料就用,而是会对材料作合理的剪裁与编排,即分清材料的主次,理清材料使用的层次,从多个角度选择材料、使用材料,在材料使用的层次性中显现出材料使用的丰富性与充实性。

所谓多角度地使用材料,就是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不同的观点。

即不是一个观点一则材料,也不是角度相同的几则材料的堆叠使用,而是围绕观点多角度地选择材料,其好处是避免材料使用的单一化、平面化。

这是作文材料丰富的重要途径。

请看下面的片段:他是农民的儿子,学习成绩不好,但当他看到第一部电影时,他对这光与影的世界产生了无比的向往,他毅然告别了向土地讨食的道路,是去学功夫,拍电影。

然而现实永远是残酷的,他长得不好看,没有专业培训,甚至没有钱。

去工地打工,一周只吃五个馒头,把剩下的钱拍照片寄给导演。

所有人都嘲笑他,认为他不行,但他从不动摇他永远是北影门口等的最久的人,终于他等到了机会,是的,他就是傻根,是许三多,他更是王宝强。

她四十多岁了,肥胖,有些自闭,命运坎坷,还在靠政府救济金活着,但她觉得她唱歌好听,虽然她不曾受过专业培训,不过这是他一生的梦想,也是她唯一的机会,她站在了英国达人的舞台上,当听完评委略带讽刺的调侃,她展开了歌喉,一霎那间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一曲《我曾有梦》让评委咬断了笔杆,让英国沸腾!是的,我曾有梦,今日梦成真,她是苏珊大妈。

不论是王宝强,还是苏珊大妈,亦或是我们熟知的草根英雄他们每个人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惊人的天赋但他们每个人都有一股子韧劲,他们不管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始终相信自己可以到达梦想的彼岸,他们不自限。

这几段文字作者的中心观点是“成功在于不自限”,作者从两个角度选取人、事材料,来论证。

两则材料有一个共同点“自身的不足与自身的韧劲”,但角度不同:王宝强的材料侧重于坚定信念,战胜自身不足走向成功的角度;苏珊大妈侧重于凭着梦想,抓住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走向成功的角度。

作者利用这两者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观点,将事与理巧妙地结合起来作理性思考,使材料在明晰的层次中收到丰富充实的效果。

3.分析好材料:丰富充实作文的内容有许多作文呈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文中用了一个好材料,但用过以后却没有具体的分析,材料被架空,显得孤零、单薄。

这样的材料使用,即使你用得再多也不能体现出“丰富”的要求来。

其实作文用了材料后,是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的。

通过分析,一方面是充分揭示所用材料的本质意义及其与观点的内在关联性;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深化观点、丰富充实作文内容的作用。

借助不当,让人深省。

当今社会道德伦理问题层出不穷,山西毒筷事件一出,引得公众哗然。

生产者为了降低制作成本,方便快速,借助了有毒的化学物质来制作出一次性筷子,上市场销售。

该行为最终实现了商家追求的所谓“高利润”,但却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丧失了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发人深省。

(绍兴2012年第二学期期末卷作文《借助与实现》)这段文字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1、2两句,作者提出“借助不当,让人深省”的观点。

第3、4句是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性素材,用来作为证明观点的论据材料;第4句用了对比手法对论据进行分析,指出这样的借助是“丧失了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发人深省”。

三个小层次,有观点,有论据,有分析,话不多,但却深刻,将一个道理说得清清楚楚。

【作文题目】温州市2013届高三一模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德国谚语)怀疑中我常常处于迷失的状态,幸亏思考最终让我发现“我是真实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根据上述两段话的含义,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得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套作。

【导写点拨】这道作文题选用了两位名人的话作为命题的材料,属名言警句类材料。

一般来说,名言警句类的命题材料多含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因此,作文前首先是要弄清楚材料本身的含义,如果是多则材料还要弄清楚材料之间的关联点。

材料一年轻人和老年人二者既是对立的关系,又是一种统一的协调关系:青年之与老年是一种成长的历程,成长所带来的变化也是成熟的一种体现;老年之于青年是一种生活的借鉴,丰富的经验留给我们的是思考与质疑。

材料二是笛卡的名言,强调的是基于怀疑之后的思考,尤其是坚守自我的独立思考,是我们求知成长的必要途径。

一般来说两则材料的作文命题材料之间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作文立意时需要对材料本身的关联性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找到了关联性,那么也就找到了作文的切口。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怀疑”“思考”“发现”是这两者材料的关键词。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地分析思考还可以发现这两则材料之间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这个逻辑关系是一个认识上的递进关系。

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和材料间的递进关系,我们可以明白,人生中相信和怀疑是并存的,“相信”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面对生活(世界)的方式,那么“怀疑”“思考”也同样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没有了“怀疑”人生就缺少了“思考”,生活就缺少了发现;没有了“思考”也就失去了独立的自我意识。

以上这些认识是将两则材料综合起来分析而成的,而本次作文的最佳立意角度应该是综合地考虑两则材料的内涵及其联系。

如果选择其中的一则去立意,那也未尝不可,但终究不够全面。

【学生作文】思考的芦苇瓯海中学高三(4)班蔡超静帕斯卡曾说:“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一根芦苇,但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诚然,思考是人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物质的优势,是世间最美的一朵无实花。

唯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存在的真实,才能在高山之巅开出最绚烂之花。

看那古今争霸,多少英雄豪杰,或遗憾千古,或流芳百世。

不可谓非思考之因。

缺乏深思,才会有庞涓轻信孙膑之计的鲁莽,才会有“庞涓死于此树下”的遗憾;缺乏深思,才会有项羽鸿门一宴的优柔寡断与摇摆不定,才会有范增“竖子不得与之谋”的哀叹,才会有乌江自刎留下“时不利兮睢不逝”的惋惜。

他们忘了吗,忘了自己这副皮囊有着一颗纤细敏感的心,忘了身当为人,便是思考的良田耕耘的一世。

不,他们没忘,如何忘,忘不了!行如苍隼腾飞者如诸葛亮,他狭长的眼睛纵观整个三国,那样一颗七窍玲珑心将思考的山头步步垒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