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年级《那一定会很好》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那一定会很好》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那一定会很好》公开课教学设计三年级《那一定会很好》公开课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那一定会很好》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那一定会很好》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课题:那一定会很好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过程。

过程目标:学会默读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种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心情变化过程。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内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2、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六、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教具: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情导入同学们,童话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她就像一粒美丽的种子播种在我们心田,为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回忆,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这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齐读课文——你一定会更好。

二、品读感悟,深化认识。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1、轻声读第1—4自然段,思考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2、学生自由交流。

3、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种子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这真难受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泥土中种子的难受,读出种子钻出泥土的决心。

(2)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交流:种子是怎么做的?过了些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出示)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

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指导朗读:读出种子喜悦的心情。

指导造句:鼓励学生用上一边……一边……说句子。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那一定会很好》教案》,快快拿去用吧!《那一定会很好》教案1设计说明课文是一童话故事,讲述了木头的各种变化,蕴含了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一粒种子经过的历程,再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道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老师)2.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

(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话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课件展示“舒服”,请问同学们有感觉舒服的时候吗?那都是在什么时候?2.板书课题。

1.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感到舒服的时候。

2.理解“舒服”的含义。

3.齐读课题。

1.说说你对“舒服”一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1.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后,想一想种子经过了哪些历程。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讨论文中的种子经过了哪些历程。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努力(nǔlǔ)茎叶(jīnjīnɡ)拆掉(chāichì)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用时:20分钟)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

2.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3.再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1.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的句子。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精选6篇)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精选6篇)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精选6篇)《那一定会很好》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那一定会很好》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能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木地板所经历的的生命历程。

3、了解种子变成木地板的经历,学习种子为了追逐梦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4、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能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默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直接导题,质疑导入。

质疑课题:1、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2、谈话引导:“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粒种子想到的,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预设:这粒种子经历了什么事?它为什么这样想?从它的想法中表现了什么?……3、简介作者:流火,女,生于1983年,湖南衡阳人。

曾当过若干年小学教师,现在是自由撰稿人。

坚信心灵的力量,认为童话是对世界善意的幻想和记录。

20xx年开始在网络上写童话,此后相继在各儿童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数十万字。

20xx年12月由中国福利会出版社出版童话集《阿呜》(E蜘蛛丛书),20xx年3月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童话集《木马快递》(中国当代童话新锐作家丛书第二辑)20xx年3月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长篇童话《若若》(四叶草丛书)。

童话《黑夜》获第22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4、课件出示一粒种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

说说对种子的认识。

谈话过渡:带着同学们的疑惑,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关于一粒种子的故事!设计意图:直接点题,让学生根据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教师梳理有价值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那肯定会很好》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3.比较《那肯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点难点1.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2.比较《那肯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去年的树》,去年的树的遭受让我们感到有些淡淡的悲伤。

有一粒种子努力生长,它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又有哪些奇遇呢?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课文《那肯定会很好》。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

出示重点字词:缩成努力茎手推车吱吱嘎嘎拆了旧木料2.指名读,师生一起正音。

3.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重点,商量沟通1.默读课文,把含有“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很好”代表着这粒种子的愿望,那么它究竟有过哪些愿望呢?它的愿望实现了没有?怎样实现的?小组商量沟通。

情节1:它是种子时。

A.小组沟通: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这样想?〔站起来,呼吸新奇空气。

——那肯定很很好〕B.指导朗读:哪个词能表达种子肯定要站起来的决心?〔肯定〕指导把句子读的洪亮坚决。

C.沟通:愿望实现没有?怎么实现的?〔努力生长,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情节2:它是大树时。

A.沟通: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做一棵会跑的树。

——那肯定很很好〕B.体会心情,指出憧憬的语气。

C.沟通:它是怎么实现这个愿望的?〔向农夫拂动,被做成一辆手推车。

〕成了手推车以后,它什么感受?〔真很好〕情节3:它是手推车时。

沟通:它为什么想停下来?它怎么想的?抓住“费劲”一词,体会它的感受〔坐着休息——那肯定很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它费劲的样子。

情节4:它是椅子时。

A.从它的感受来体会,抓住“吃力”体会心情。

2024《那一定会很好》新教案范文3篇

2024《那一定会很好》新教案范文3篇

教案《那一定会很好》【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情节,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故事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珍惜和感恩。

【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深层次的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3. 创作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作者。

2. 提问:你们觉得生活中什么是“那一定会很好”的事情?二、阅读故事1. 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随阅读。

2. 教师讲解故事情节和角色。

三、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四、创作故事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故事。

2. 学生分享创作的故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课后作业】1. 写一篇关于“那一定会很好”的事情的短文。

2. 与家长分享故事和自己的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故事情节,还学会了珍惜和感恩。

同时,通过创作自己的故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积极向上,珍惜每一个“那一定会很好”的事情。

教案《那一定会很好》【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所需条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植物生长的科学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生长的科学原理。

2. 实验法:进行种植实验,观察植物生长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生长的科学原理。

2.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吗?二、讲解植物生长的科学原理1. 教师讲解植物生长的科学原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

三、种植实验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种植实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第1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

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种子”走过了一段神奇的历程。

故事的表层,是由种子到大树,由手推车到椅子,再到木地板。

故事的深层,蕴含着不同境遇下不同的追求,以及在不同阶段都要幸福和快乐的思想。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明白,然后抓住“什么会很好”这一关键点,借助自主阅读、情境再现、自由表达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创设的情感世界,最终感悟文本。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按照课前导读语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解题交流,初识“很好”1.教师板书“会很好”,什么叫“会很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自己的体验说一说。

2.教师补充题目“那一定会很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那一定会很好”说一句话。

3.过渡:文中是怎样描写“那一定会很好”的?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逐步解题。

在获得对题目准确理解的同时,也为理解全文情感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含有“会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2.大声读一读画好的句子,圈出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再借助课后识字表准确认读每一个生字。

3.小组展开合作,集中识记本课的8个生字。

(1)组长利用生字卡片,逐一检测组员的认字情况。

(2)选出组员识记不准或识记有困难的生字,小组商议识记的好方法。

4.集体汇报交流: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有困难的字?你们是怎样解决的?预设:用图片识记“锯、斧”。

加一加识记:奴+力=努。

动作演示识记:“折”和“拆”。

换部首识记:径——茎、难——推。

字族识记:拟声词——吱,“吱”描摹了椅子和地板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对比识记:缩——伸。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部编本《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部编本《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部编本《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拼音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在语境中注意读准“背、骨”两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传达大树期待的心情。

3.通过填写表格,了解大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地板的历程,抓住“那一定会很好”在文中的意思,感受大树乐观、平和、愉快的心情。

4.比较本文与《去年的树》两篇童话的相同与不同点,感受童话中树的喜怒哀乐,想象丰富。

重点难点】重点:抓住“那一定会很好”在文中的意思,感受大树乐观、平和、愉快的心情。

难点:对比阅读,比较本课与《去年的树》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读字词1.今天我们研究一篇童话故事,研究8个生字,包括“缩、努、茎、吱、嘎、拆”等,同时注意读准“背、骨”两个多音字。

2.检查词语:缩成努力根茎叶手推车吱嘎拆下来旧木料。

3.强调“茎”这个词的读音。

4.练用词语说话。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传达大树期待的心情。

2.分析阅读要求,思考大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地板的历程,比较本文与《去年的树》的相同与不同。

3.默读课文,画出种子变化的关键词语,填写表格,完成自学记录卡,与同桌讲一讲种子的历程。

4.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填写的研究记录卡,补充不足之处。

三、朗读感悟1.回顾种子的变化历程,传达成长的快乐。

2.研究大树的乐观、平和、愉快的心情,抓住“那一定会很好”在文中的意思。

3.比较本文与《去年的树》的相同与不同点,感受童话中树的喜怒哀乐,想象丰富。

老师:这是一个童话故事,讲述了一颗种子从成长为大树,再到被砍下做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历程。

请大家帮忙修改文章的格式错误和删除有问题的段落。

这颗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被农夫砍下做成手推车。

手推车在山路上奔跑,发出呼呼声,感觉非常舒适。

你知道手推车为什么这么舒适吗?(请回答)是啊,做一辆能跑的手推车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请你带着快乐的语气再读一遍这个愿望。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当它变老了,农夫和儿子把它拆了做成椅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缩、努”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感受它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感受它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课前谈话,说说心愿。

2022年4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老师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能飞上月球,在月亮上散散步,到桂树底下乘乘凉,那一定会很好。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心愿呢?用上“,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型来说一说吧。

预设1:如果我能在期末考试中获得满分,那一定会很好。

预设2:如果疫情早点结束,我们能恢复以前的快乐生活,那一定会很好。

预设3:如果爸爸妈妈能带我去北京旅游,那一定会很好。

2.聚焦心愿,引出课题。

有一颗小小的种子,它也有自己美好的心愿。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板书:那一定会很好)3.联结旧知,回顾学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不懂就要问》和《听听,秋的声音》两篇略读课文。

学习略读课文,你们有什么好办法?预设1:可以借助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和课文中出现的泡泡进行学习。

预设2:还可以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学习。

4.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读一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看看提示中有哪些要求,并用序号标一标。

预设1: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预设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聊心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学习阅读提示,明确阅读目标。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木头的各种变化,蕴含了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一粒种子经过的历程,再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道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能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3.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2、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揭示课题,板书:9 那一定会很好(学生齐读课题)

2.设置疑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自由发言)
3.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1)谁一定会很好
(2)为什么会很好
通过预习,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2)读完课文后,想一想种子经过了哪些生命历程
2、检查交流
(1)字音检查
①出示:缩努茎推吱拆旧
②指名读,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③识记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形近字比较:经一茎堆一推折一拆
加一加:“纟+宿=缩”“奴+力=努”“口+支=吱”

谜语:“一日”就是“旧”。

④理解重点词语。

拂动:轻轻抖动。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吱吱嘎嘎:拟声词。

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吃力:指辛苦;劳累;费力,费劲。

(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画出来。

①小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
②全班交流大树经历的历程。

预设:种子——一棵大树——一辆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主人公由种子变成大树,变成手推车,变成椅子,变成木地板。

在它每一段历程中分别有什么愿望它是如何实现了愿望实现愿望后心情怎样
2、交流
(1)种子
①种子的愿望:想站起来
a“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b说这句语气怎样
C你能模仿种子的口吻说一说吗
②如何实现:努力生长
③结果:长成一棵很高的大树
(2)大树
①大树的愿望:会跑的树
a“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b指导读出心中的那种渴望的语气
'
②愿望实现了吗(被做成手推车)
③心情怎样(舒服)
④为什么会令他感到舒服
(3)椅子
①椅子的愿望:躺下来休息
②愿望实现了吗(被做成了木地板)
③心情怎样(舒服)
④为什么会令他感到舒服
}
3.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
4、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快乐生活、无私奉献)
5、你想到哪些奉献的名言:
关于奉献的名言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雷锋
●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爱因斯坦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鲁迅
●在政治中我们需要能有所奉献的人,而不是想有所收获的人。

——(美国)巴鲁克
~
●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去饲别人。

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鲁迅
●一生奉献于两个神明,即荣誉与英勇。

——蒙森
●一个只顾自己的人不足以成大器。

——罗斯金
三、对比学习,感悟体会
1.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展示。

(1)相同点:
①两篇课文都是童话
~
②都是写的是一棵树被砍伐后的变迁。

③……
(2)不同点:
①《去年的树》主人公是鸟儿和树,《那一定会很好》主人公是一粒种子变成各种事物。

②前一篇是歌颂友情、守信,后一篇是写大树的奉献精神。

③《去年的树》结局比较哀伤,《那一定会很好》结局是幸福的
2.师小结:一粒种子是那么渺小,它努力使自己变成一颗大树,它为了服务别人,牺牲的却是自己。

希望我们每位小朋友也能像大树一样,外表美,心灵更美,给大家带来方便,带来欢乐。

最后,老师把一段名人名言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12)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
轻松而愉快。

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9 那一定会很好
能做一棵会跑的树——手推车
能停下来,坐着休息——椅子
要是我能躺下来——木地板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学时,我努力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有效地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课文的情境去有所发现,从而抒发对大树的喜爱。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