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

合集下载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为侗族大歌的传承 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开展侗族大歌的抢救、挖掘和研究工作,对流传下来的曲目进行 整理和保护 此外,一些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中,通过举办各种活 动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 族大歌
XXXXX
目录
引言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
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侗族大歌的传播与影响
侗族大歌的未来发展
侗族大歌的特点 结语 结语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引言
侗族大歌,又被称为"侗族大合唱",是中国 侗族民间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 自然和声的民间歌唱形式。它在2009年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重要代表之一。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 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 们去了解和欣赏
丰富的曲目:侗族大歌的曲目丰富多 样,包括劳动歌曲、情歌、叙事歌曲 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侗族人民生活的 各个方面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 化现象。它承载了侗族人民的历史、信仰、 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信息,是侗族文化的重 要载体。通过侗族大歌,我们可以了解到侗 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 方面的内容。同时,侗族大歌也是侗族人民 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他们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发端于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侗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影响得到不断完善,于是获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侗族大歌发扬光大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因此,就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等进行祥述细论。

标签:大歌起源历程影响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一、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1.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萌生侗族的村寨祖祖辈辈都依山傍水而建。

因此,侗族村寨的就形成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这美丽的村寨中,常常有一些鸟儿蝉儿在树上欢快的啼叫,它们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一和百唱,时而百唱一和。

这里的人们听到这些小生灵的美妙叫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风吹林涛习习呼呼声,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也随着大自然这美妙的和声唱了起来。

侗族大歌就从此萌生了。

2.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成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文艺活动的不断丰富,外界的文艺娱乐活动虽然对侗族地区有了深厚的影响,但依然难以融入到侗族地区这文化贫瘠闭塞的村寨,因而侗族人民依然在耕作歇息之余,其乐融融地摹仿山野田园中的鸟啼蝉鸣等大自然的优美乐章,于是这些优美乐章逐渐形成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茶余饭后的文艺娱乐活动。

正是长时间在这纯朴多彩的田园生活,侗族人民自然学会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力求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和声音乐——侗族大歌。

从此,侗家人就有了“饭养身、歌养心”之说,并把歌视为民族瑰宝和精神食粮,用以陶冶心灵情操和抒发内心世界的爱恨苦乐。

由此可见,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这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辛勤劳动和艺术实践创造,产生了侗族大歌这光荣而神圣的原生态合唱艺术成果。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侗族大歌是中国南方侗族民间歌唱艺术的瑰宝,被称为“活化石”。

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富有魅力,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侗族大歌的起源、特点以及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行初步探讨。

侗族大歌起源于中国贵州省东南部的侗族聚居区,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其形式自由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歌词以侗文为主,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侗族大歌是民间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音乐旋律悠扬、动情感人,歌词抒发着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感慨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然而,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统方式逐渐被冲淡,年轻一代对此了解和熟悉的意愿也在减弱。

另外,侗族大歌的语言和字母系统变得陌生,很多年轻人不再使用侗文,使得大歌的演唱者和传承者日渐减少。

同时,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也给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侗族大歌的研究和文化挖掘。

通过深入了解大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归纳总结出其文化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其次,加强对侗族大歌传承人的培训和激励。

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和比赛活动,鼓励并激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增强他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将侗族大歌列入学校教育课程。

通过将大歌纳入学校音乐课程或民族文化课程,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在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人才培养的不足是制约侗族大歌传承的主要问题之一。

缺乏专业的传承人和教育机构,限制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侗族大歌传承中的一个难题。

在现代社会中,侗族大歌很难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和关注,这导致很多传承人选择放弃这一艺术形式而寻求其他更有利可图的职业。

贵州侗族大歌

贵州侗族大歌

贵州侗族大歌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引言:贵州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群体,以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而闻名。

其中,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口头传统艺术。

本文将介绍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情况。

一、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

侗族大歌以自然界为题材,并取材于农田劳动、生育、婚嫁、祭祀等社会活动,是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二、贵州侗族大歌的特点1. 音乐风格独特贵州侗族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音乐风格独特,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独特的音调和节奏。

传统上,侗族大歌是通过口传和耳闻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因此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地域特点。

2. 多样的演唱形式贵州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

除了常见的独唱外,还有合唱、对唱等形式。

合唱形式中,通常由一名主唱带领,其他人以和声的方式参与演唱;对唱形式中,两位歌手交替演唱。

3. 歌词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是由侗族人民自己创作而成的,以侗族方言演唱。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

歌词中常常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往往离开农村,接受现代教育,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2. 传承的重要性然而,侗族大歌作为贵州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3. 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侗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简介侗族大歌(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起源《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合唱形式标准西文译名为 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大歌欣赏

侗族大歌欣赏
苗侗歌曲欣赏
授课教师:邹小芹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 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 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 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 侗族南部方言区,其中心区域 在黎平县南部及从江县北部、 以及榕江县车江、宰麻一带。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 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 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 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 上来进行演唱,参加演唱的人 越多,效果越好。
曾随国家及演出团体出访北美、欧 洲、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地区演出。 受到媒体和广大观众、听众的关注与 好评。
阿幼朵简介
1999年,阿幼朵在贵州省 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一 举夺得金奖。又在国家民委组 织的新世纪民间歌手选拔赛中 赢得贵州赛区第一名。现已成 为当今中国歌坛极受欢迎的青 年歌唱家。
2005年1月参加了维也纳中 国新春音乐会,演唱《苗岭飞 歌》。她成为第二位走上维也 纳金色大厅的苗家人。2月,又 参加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 联欢晚会。这使得阿幼朵的名 字很快传遍了中华大地千家万 户,从而得到了“苗族歌后”、 “苗族小夜莺”等名号。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 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 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 民间音乐艺术。由于侗族 大歌具备人类创作天才代 表作的突出价值,2005年 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族大歌具有的特点?
多声部、无指挥、无 伴奏是其主要特点。
侗族常用的乐器有芦
笙、木叶、弹琵琶、二 弦琴(牛腿琴)……等。
“饭养身,歌养心,”
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 话,也就是说,他们把 “歌”看成是与“饭” 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 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 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 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 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 化,谁掌握的歌多,谁 就是有知识的人。

浅谈侗族文化之侗族大歌

浅谈侗族文化之侗族大歌

浅谈侗族文化之侗族大歌一、关于侗族大歌的概述。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二、侗族大歌的地域分布。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以及榕江县车江、宰麻一带。

含今黎平县永从三龙、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水口、龙额,从江县小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以及榕江县三宝和宰荡等侗寨。

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

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流传着数十种民族歌舞,以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舞最受人喜爱。

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

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

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

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

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比赛活动。

那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非常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将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一、音乐形式丰富多彩,表现奇特侗族大歌的音乐形式相当丰富多彩,有“竹筒打击乐”、“板杖团”、“夜郎锣鼓”等多种乐器的伴奏,有长、短、快、慢等多种节奏形式。

同时,在演唱形式上也十分丰富,在侗族大歌演唱中,常常出现腰摇、手舞、鼓捶、跳跃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得侗族大歌的表演极为活泼丰富,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二、歌词闪亮夺目,情感真挚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表达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哲学和民族情感,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侗族大歌的歌词常常以环境、人物、情感等为题材,表现出侗族人民深厚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同时,侗族大歌的歌词也带有悲壮和英雄主义色彩,如《竹子吟》《卡姆祖贡》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存在的困境与奋斗精神。

三、演唱技巧高超,人声巧妙合奏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非常高超,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声韵美。

演唱者常常用特殊的喉音、尖音和低音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天赋的音乐才华。

此外,侗族大歌的人声合唱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们协调配合,各自发挥所长,形成完美的音乐效果,使演唱更加具有震撼力。

四、传承不衰,历久弥新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传统代表之一,自古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魅力。

侗族人民把演唱侗族大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民族标识,深深地融入到侗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成为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总之,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可以看出侗族大歌是一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

在侗族人民的传承发展中,侗族大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断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侗族大歌始终以其独特的演唱和表达方式,诠释了侗族人民深厚的内心情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继红浅谈“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湖南靖州有“苗族歌鼟”,贵州黎平有“侗族大歌”。

虽分别在两省,实则相邻地区。

“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的三锹(读qiao)乡。

三锹乡是我国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苗聚居区,东临该县铺口乡,南抵藕团乡,西与贵州锦屏、黎平县毗邻,北与该县大堡子镇交界,东北与坳上镇相连。

三锹乡辖:枫香、菜地、地妙、元贞、凤冲、小榴、地笋、南山8个村委会。

“侗族大歌”大致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其中以从江县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和黎平县的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为其流行的中心区。

从区域看,“侗族大歌”流行区域相对广阔,“苗族歌鼟”流行区域只在一个乡的范围。

即便如此,“侗族大歌”和“苗族歌鼟”都是全中国绝无仅有的独特多声部民歌。

它们歌唱形式类似,歌唱内容相同,歌唱规模不同,音调同而情趣有别,音效各具特色。

一、以歌养心建和谐“苗族歌鼟”的“鼟”字,从字面上看表示为击鼓的声音,而用当地语言理解“鼟”字却是“上台阶、步步登高”的意思,似乎暗示“苗族歌鼟”声音高低起伏大、音域宽广的特点。

“歌鼟”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本来只是男女集体对歌对唱的一类歌曲,演化到后来,苗民便把它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了,以致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互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传。

作为“山歌之乡”的靖州三锹一带,苗民酷爱唱歌,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相互之间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方式,唱歌成就了他们温厚、谦逊、互敬互爱、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

这里的苗民大多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他们的口头语是“饭养命,歌宽心”。

讲歌由歌师担任,讲歌时要口语性较强,听起来近似说话,具有根据不同场合需要进行随时编歌的能力。

领歌人要求嗓音好、记性好,主要担任高音声部的演唱。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则是宏大和古老之意。

这种民歌主要体现在曲体长、声部多、演唱人数多、场地讲究、礼仪规模大、礼节隆重、歌唱远久与古老等方面。

“侗族大歌”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等和谐,以歌传承历史、传承做人道理、表达理想、丰富精神境界。

“侗族大歌”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

几乎每个侗寨都有一个或多个15人左右的歌队,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对歌、赛歌。

通常,在唱大歌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通过唱大歌的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民常说的一句话,他们把“歌”当作精神食粮,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文化,谁会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文化的人。

所以,歌师是被侗民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很受众人尊重。

侗家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

“苗族歌鼟”和“侗族大歌”都具有多声部、领歌、和歌、无指挥、无伴奏等的特点,推崇歌师作用,生活在歌中,歌唱好生活,彰显出和谐的自然性。

二、种类丰富唱生活“苗族歌鼟”有茶歌、酒歌、饭歌、山歌、担水歌和三歌六种体裁,包含了迎客歌、送客歌、情歌、婚嫁歌、三朝歌、上梁歌、丧事歌、和气歌、地理歌、款歌、盘古歌、开天辟地歌、祭祀歌等30余种与苗族风俗活动及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的内容。

1、茶歌、酒歌,饭歌是生性豪爽、好客的苗民喝茶、饮酒、吃饭时所唱的歌曲,他们在各类喜事活动的宴席上都以歌助兴、相互祝贺、夸赞、表明结交诚意、表达友爱情谊。

由群体对唱,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有时带有赛歌性质。

这种歌先由歌师讲歌,后由一人领歌,然后才是众人和歌。

2、山歌,是苗族男女青年“坐茶棚”、“玩山”谈情说爱、交流感情对唱的歌种。

在每个团寨附近,都有一个用木头、木皮搭成的棚子,棚内放置若干木凳,每当农历逢戊日(天干为戊如戊子、戊寅等日子,俗定不动土、不干活)的那天,苗家姑娘们便穿新戴银的在这里等着外寨小伙子来对歌。

唱起山歌的时候,男女各坐一方,有唱有和,音调起落有致,伴随笑声、掌声连成一片。

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古树参天、垂柳依依、百花盛开,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青年男女在特定的日子里成群结队来这里对歌,称“玩山”。

有时,对歌的男女青年的叔伯、哥嫂也来听歌,不时也会给晚辈或弟妹壮胆出主意,更可能会有男女青年用木叶来伴奏,使“玩山”充满情趣。

“坐夜”所唱歌的内容基本同于“坐茶棚”,但却是发生在节日空闲时,姑娘到别的团寨去走亲做客,寨上的小伙子来邀请姑娘结朋友而一同围坐火炉唱歌,未唱情歌前要唱一些“敬老人”“夸主人”的歌,以表敬老尊主之意。

“坐夜”往往进行到深夜或天明,3、担水歌,是苗族男女青年结婚的第二天新娘到井边担水过程中所唱的歌曲。

担水时,先是新郎由男伴陪同,在屋前放鞭炮,唱“请新娘”歌,新娘担桶出门后,新郎带路一路唱歌到水井处……到新娘担水回家。

新娘在“六亲客”(6位男歌手、伴娘)的陪同下担水缓缓而行,每走五六步,便要停下来和男女们对唱一段。

担水歌一般有“问路歌”、“领路歌”、“出门歌”、“夸郎歌”、“夸水井”等。

这种歌先由一人以口语性强的吟唱“讲歌”,后由二人“和歌”,“和歌”中领歌有起腔定调的作用,而拉腔则是和歌的明显化。

4、三歌,由茶歌、酒歌、山歌的片段组合而成。

俗称“立夏不唱歌,庄家长不活”,苗民特别是男女青年在立夏节这天会结伴走乡串寨唱歌、对歌,大家聚集在一起喝茶、饮酒、吃饭照样要唱茶歌、酒歌,饭歌,兴致达到高潮时则唱三歌。

三歌当然也有讲歌、领歌、和歌。

“侗族大歌”有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侗戏大歌六种,其余侗族民歌为小歌。

侗族大歌是侗民在节日、喜庆、走寨等民俗民间活动中,在鼓楼、场坝或其它特定场合上演唱的歌种。

大歌,原来只指鼓楼大歌,其它不过是鼓楼对歌期间的穿插。

鼓楼大歌演唱时间较长,一般是通宵达旦。

演唱时,主客男女歌队分坐两旁,或客队坐上方,主队分坐两旁。

1、鼓楼大歌(侗语称“嘎老”,与侗族大歌总称相同),是主寨姑娘陪客寨男子或主寨男子陪客寨姑娘在鼓楼中对唱的歌,主要是抒发相互爱慕之情,也有神话、传说、故事、赞歌等内容。

音乐严肃、庄重。

这种歌有的以流传地而取名,如《嘎坑》是坑洞地方的歌,《嘎银胆》是从江县银潭地方的歌;有的以著名歌师而取名,如《嘎大用》是以肇洞地方有名歌师陆大用的姓名来取名。

鼓楼大歌对歌时不是一首还一首,而是一套还一套,三首为一套。

对歌胜负主要由歌队掌握歌的数目、对答如流来定,嗓音其次,两全更好。

2、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是鼓楼对歌中穿插的歌曲,也有应主人之邀在家庭火塘边、长廊上演唱。

音乐曲调旋律性强,拉腔优美,歌词短小,用于展示体现歌队水平的嗓音、声部协调统一。

歌名常冠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如《嘎吉哟》(蝉之歌)、《噶年》(哭娘虫之歌)、《嘎八月》。

声音大歌拉腔就是拉嗓子,是很精彩的段落,低音由众多歌手齐唱一个衬字(该字一般意义不明)长音,衬托几个领唱歌手轮番唱高音,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声,音乐悦耳动听。

3、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有“嘎宭”、“嘎节卜”两种。

前者段落较短而数量多(有时几百段),为女声大歌;后者讲究歌声连绵不绝,段落不过几十段,男女歌队都可唱。

叙事大歌多在歌队外出访友,应主人邀请而唱,演唱地点多在主人家里或主人屋前、屋后晒坪。

歌名常冠以故事主人公名字如“珠郎娘美”,或某些通称如“孝顺父母”。

4、礼俗大歌(侗语称“嘎想”),有“嘎莎困”(拦路歌)、“嘎耶”(踩堂歌)、“嘎考”(酒歌)三种,拦路歌在节日、婚嫁、喜庆、农闲季节村寨交往时,在寨门口唱的歌曲。

主队在寨门口路上有意设置纺织机、水桶等物,客队来访则唱开路歌,主队唱拦路歌。

在欢悦热烈的气氛中,一问一答揭开谜底,客队逐一搬开拦路什物才能进寨。

拦路歌多声部较少且简单。

踩堂歌是古老的祭祀性歌舞曲。

春节里,全寨侗民聚在先母坛前参加祭神仪式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仪式后拉手围圈一边跳舞,一边唱唱踩堂歌。

踩堂歌有严肃内容方面的赞颂祖先、鼓楼,祈求丰年,也有轻松内容方面的问答天文地理、神话传说、虫鱼鸟兽、生活知识。

酒歌则是在酒宴上歌队向客人或主人敬酒时所唱。

5、儿童大歌(侗语称“嘎腊温”),是儿童游戏娱乐时歌唱的一种句式短小、曲调欢快的歌曲。

6、戏曲大歌(侗语称“嘎瓦”),是在演侗戏时用以总结归纳一出戏或一场戏的思想、内容并向观众致谢对唱的歌。

三、独领众合多声部“苗族歌鼟”和“侗族大歌”都有歌队,在一领众合的歌唱形式下,歌唱内容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特别是正式、庄重、纪念意义的日子里都有歌作为重要交流媒介。

1、关于歌中的“领”“苗族歌鼟”先由一个人讲歌,相当于作词人,后由另一个人起歌定调,相当于领歌人,接着再大家一起合唱。

讲歌时近似说话,大多是歌师临时编歌词。

歌师要均具有根据不同场合需要进行随时编词的能力。

领歌人要求嗓音好、记性好,主要担任高音声部的演唱。

和歌时,先由低音歌手在一个支持音上依靠循环呼吸的方法唱一个持续低音,其他歌手则即兴式的演唱中音、高音,中高音。

个层次之间此起彼伏,与低音形成和谐共鸣。

“侗族大歌”有两种独声众合歌唱形式。

一种是,主旋律在低声部,有多人歌唱,高声部只是派生的,由一或三人轮流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编唱;另一种是,主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由多人唱一个较长的持续低音。

唱高音的歌手通常从小就开始培养,一般同时培养3人,但在演唱中不论歌队有多少人,唱高音的只有一人,或者3人轮流担任,除此之外,其它成员唱低声部。

歌师不在时,高音在歌班中通常也可充当自然领袖,是享有一定声誉的“歌头”。

2、关于歌中的“合”“苗族歌鼟”和“侗族大歌”的“众合”声部较多相当于齐唱,但时常分离出不同音,加之少量平行声部进行,从而产生多声部效果。

“苗族歌鼟”的多声部,产生于讲歌、领歌与和歌(常为两个声部)之间,一齐唱时,为多声部的合唱,各声部之间节奏大体相同,形成和声多是由于突然性分叉的原因。

见谱例1第三大行第2小节以及第4小节,就是在齐唱的时候突然性分叉出不同声部。

谱例1:三歌吴三林讲歌吴仁常领歌杨通田、杨光忠和歌吴宗泽记苗族歌鼟多声部除了突然性分叉产生的形式外,还有三种产生形式:1、讲歌、领歌、和歌逐次进入,并突出不同音区,不同音色,形成多声部效果。

见谱例1,在1——6小节讲歌之后,领歌从低音区在第7小节进入,和歌从中间音区在第10小节加入。

2、引音带出和歌,长音分支声部。

以下列《担水歌》为例,第二大行第2小节以及第三大行第2小节均用衬词“呃”唱升F音,即是“引音,”“带出”和歌的声部,使和歌的多声部出现时具有动力,分部效果十分醒目。

第一大行第4小节的升C音以及第三大行第4小节的升F音,是歌声延长时“长音分支声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