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
赋比兴

(三) 用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例如:
(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 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 (2)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 北疆,……,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守边防。 (《小白杨》) (3)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 千金不换,它已熟悉我的汗,它是我肩膀上的指环 (《你的背包》 ) (4)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 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敖包 相会》 )
(二)刻意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通过意象叠加来营造氛围, 帮助表情达意。例如:
(1)黑黑的天空低垂 ,亮亮的繁星相随 ,虫儿飞虫 儿飞, 你在思念谁(《虫儿飞》) (2)你的泪一抹无邪,原来感情那么难以学会,他 身边是谁消失前后不后悔,你的悲伤是否像海,一 样深邃( 《人鱼的眼泪》主题歌) (3)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 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弯弯的月亮》)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 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 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 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 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 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 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夕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 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 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三、兴
兴是《诗经》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借助自然景物或其它 场景的描写,来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描写桃花的盛开和美丽,引出 诗人对女子出嫁的祝福和美好愿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 比兴
01 一、赋
03 三、兴
目录
02 二、比 04 参考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艺术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次演示试就《诗经》 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赋”“比”“兴”作一简要阐述。
一、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将所要叙述的事件、人物、 景物等,平铺直叙,不增减,不夸张,不隐匿,不修饰。如《七月》这首写农家 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将农家的艰辛生活和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像串糖葫芦一样 地摆在读者面前。开头两章:“七月亨西星,八月剥枣栗。十月凿冰冲,……女 执筐,妇负筐,往拾田螺;谨夙夜,以饱我士女。”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他 物”和所咏之辞必须是有某种或相关性的事物或情感。“兴”往往与“赋”一起 使用,共同形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在《诗经》中以动物喻人、以物喻情的 情况随处可见。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鸠鸟的和鸣声起兴引出对淑女的追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开和鲜丽引出对新娘美丽贤淑的赞颂;《采 薇》中“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以野草的茂盛兴起士兵 思家的忧愁;《采采》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采 摘不到筐子里的野菜兴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等。《诗经》中的“兴”这种艺术 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赋比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赋比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赋比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文章写作的基本构成要素。
它们在文章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往往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
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赋比兴名词解释,欢迎阅读!【赋】《尔雅》“颂而比也。
”后来用“赋”指铺陈叙述,借物言情,托物抒情。
【比】《尔雅》“以彼物比此物也。
”后来用“比”指暗喻,借助联想,以此物比彼物。
【兴】《尔雅》“引物连类以为譬也。
”后来用“兴”指触景生情,即景兴怀,通过具体事物寄托或象征某种思想感情。
【赋比兴名词解释:汉语文学史上常把辞赋称为“赋”,把诗歌称为“诗”,把散文统称为“散文”。
不过,就其性质、功能、特点等方面看,可以说赋是韵文,是散文;而诗则是韵文,是韵散相间的语言艺术。
【兴】《尔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后来用“兴”指创作时有意创造的形象,目的在于表达诗人的感情。
【赋比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现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主要表现手段。
“赋比兴”三者分别是两个基本概念的叠加与延伸,在实际运用中,这三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常常混淆不清。
简单地说,赋是对事物外在特征的描绘,包括动作、行为、事件、环境等;比是打比方,兴是起兴。
比如,《诗经·氓》里,就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再如《汉书·枚乘传》中的“若乘云御风”。
赋比兴在古代诗歌中运用得比较多,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诗发展的状况和古典诗歌现代化的需要,“赋比兴”被认为是旧诗的形式主义的表现,被诗歌界所摈弃。
它们在文章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往往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
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赋比兴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诗经”,又称“小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韵文诗歌集,其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内容均及其丰富,因此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其中,“赋比兴”在诗歌创作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诗歌的结构形式。
“赋比兴”是运用一种比喻,将某物与另一物进行对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而且这种比喻有一定的深度,真正能有效表达出作者理解世界的视角。
“诗经”中的“赋比兴”从语法结构上来看,明显体现出其“比赋”结构的特点,即用一个比喻的形式表达出自然的景物,亦或人的心情和品行。
例如,《草》中说“草芊芊,出阴中;柳媚媚,影参差。
”(“草”原文)这里,作者用“草芊芊”“柳媚媚”比拟了草木生长的情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一般,能深切体会到草木茂盛、章立自然生机勃勃的美妙景象。
“赋比兴”也体现出中国古代以自然为本体论思想,即自然是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的原型,任何事物的变化均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例如,《垂拱》中说“望人来,不见来;正当阳,落阴雨。
”(“垂拱”原文)这里,用“正当阳”比作“落阴雨”,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象,但又是内在相关的,这正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为本体论”思想的体现。
“诗经”中的“赋比兴”,在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力。
例如,《蓼花》中说“蓼花开,开瑟瑟;不人,归卧林。
”(“蓼花”原文)作者用花朵的生长描写了一般人在遭受苦难时的表现,把人与花的心理状态作了深度的比拟,不仅反映出古代汉族的社会和文化思想,而且也暗示着作者对于社会正义的强烈呼唤。
在“诗经”中,“赋比兴”所表现出的有益内容,给我们后人带来了无尽的精神安慰与启迪,它让我们了解到,在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中,自然是人类对事物的理解表达的原型,自然的变化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们也要做到今人今事,时刻以自然环境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用自然界的景象来审视自己的精神状态,进而做到自我的完善与提升。
总之,诗经中使用的“赋比兴”,在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力,其表达自然之美以及社会正义等思想,使得这些古老的诗歌具有无穷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哲理,能够激发和启迪读者,这也是“赋比兴”之所以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表现手法

Hale Waihona Puke 何为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 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 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客体在前,主体在后。两者有比喻,类比的关系。
兴 :兴是有感而发,借物起兴,要写B先说A,由A产生联 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AB之间 很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类似象征。
如: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吃顿饭吧。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词: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 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刘三姐》歌词:姓陶不见陶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 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才也敢对歌来。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 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描写叙 述,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 动妇女的质朴本色。 《黄河大合唱》歌词: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 全中国。
什么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 法,最初见于诗经。
赋:平铺直叙,铺陈、白描的 手法直抒胸臆,不加曲折,类 似今天的排比。 即把思想感情、风景、事物平 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 买长鞭”;
出征中“旦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2 友谊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 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 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 慰藉。
赋比兴的例子

赋比兴的例子:
答案解析
1、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比的例子有: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诗序》中:硕鼠,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小雅北山》中的后三章十二句,皆以“或”字开头,把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与下层阶级的劳苦作对比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3、兴的例子有: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
《关雎》开头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人先言眼前的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郑风》中的《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诗经鹊巢》运用的也是起兴的手法。
《鲁颂•駉》也是起兴的手法。
以下是赋比兴手法的特点作用的相关介绍: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兴,《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象征修辞方法。
赋
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比是比喻的意思,相当于比喻修辞方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之一。
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近代的排比修辞方法,南宋的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赋比兴的解释及发展

赋比兴的解释及发展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方,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象《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兴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1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周礼》“大师”注)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最早的 记载见于《周礼· 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 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
风:地方音乐 雅:朝廷正乐 颂:祭祀音乐 赋 比 兴
释义
赋:①直言其事; ②铺陈 比:比喻。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 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 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现代歌词中的比兴
(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 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 (2)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 守望着北疆,……,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 守边防。 (《小白杨》) (4)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敖包相会》 )
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 含比喻。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 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 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信天游中的比兴
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就属哥哥好。 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来了共产党 满天星星比不上月亮明, 满村后生就数三哥哥俊。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江南》汉代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题技巧
1、指明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效果。(言简意赅)
赋、比、兴
六艺
1、孔子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 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 御、书、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叙事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 着意铺排渲染. 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 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
叙事诗中还有对人物一服饰装扮、年龄、 言谈举止、个性气质的铺排抒叙,有助于 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 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 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铺写人物的服饰装扮。借此以显示人物的身 分和外表。 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 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 上襦。”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美貌。
现代民谣中的比兴
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 位置。 走的最急的是最美的景色,伤的最深的是最 真的感情 同样的一瓶饮料,便利店里 2 块钱,五星 饭店里 60 块,很多的时候,一个人的价值 取决于所在的位置。 咖啡苦与甜,不在于怎么搅拌,而在于是否 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么忘记,而在于 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兴中含比
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 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 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 渲染铺垫之意。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 兴中含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 兴中含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 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含比,以兴 为主,比则从之。
乐府《古艳歌》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2.铺写人物的年龄教养。借此以显示人物的成 长过程, 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以 突现兰芝的知书达理、聪明能干。
例如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 愁”(〈乌夜啼〉)即以两种状态与 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 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 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 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