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特征探析


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特征探析
摘 要:家庭价值观可分为核心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家庭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具有主导作用和普世意义,是文明社会不同历史、文化阶段的基本准则。通过经验资料的地域比较研究发现,和谐团结是家庭幸福的首要因素,敬老爱幼、相互扶助以及终身婚姻观等核心价值观仍为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同,一些在传统社会备受推崇甚至被定型化的一般价值观,大多随年代的变迁发生分化并日渐多元化,家庭集体主义在中国仍为主流,传统家庭价值观并未走向全面衰落。

关键词:家庭价值观变迁;核心价值观;主导性;一般价值观;多元化
一、文献评述

国内关于家庭价值观系统的专题研究极其匮乏,既有的定量研究大多是对大学生或研究生以及征婚启事中的择偶观、性观念和生育观进行分析。而在一些关于社会伦理、精神生活和家庭变迁的研究中,虽然涉及家庭价值观的探讨并不少见,但其中大多为定性研究且更多揭示的是其消极面,也就是说,家庭价值观变迁的主流理论视角甚为消极。主要有以下理论视角:第一,家庭伦理失范论。该视角的研究者认为,在社会急剧变化时,既有的文化、道德等规范体系的社会控制和行为引导作用被突然地极大削弱,社会规范对私人生活的约束力明显下降,婚姻家庭仅成为个体建构自我认同和情感满足的选择之一,亲密关系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去中心化的特征①。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使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处于一种茫然状态,婚外恋、一夜情、包二奶等道德失范行为成为与社会转型过程相伴生的“变迁之痛”,情人潮、傍大款、卖淫、嫖娼等陋习沉渣泛起②,拜金主义婚姻观不断强化,年轻人还出现了纵欲主义的贞操观、利己主义的邻里观等不良家庭伦理观③。伦理学者认为,原有的家庭道德规范在新旧体制交替更迭之际因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而失去了作用,新的家庭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这种新旧规范同时并存造成的冲突,使家庭道德规范制约机制发生紊乱,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受到严重侵蚀,人们的价值评判标准变得模棱两可,大量消极颓废的因素渗入家庭生活中,一部分人家庭道德沦丧,婚姻家庭生活中非道德主义盛行④。第二,家庭价值功利化。该视角认为现代社会的道德聚合力显著下降,社会生活领域遵循理性交换的生存逻辑,价值观趋于商品化、物质化、功利化,丧失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功利主义家庭观破坏了家庭的稳定,滋生了权色交易、钱色交易等功利婚姻⑤。尤其在农村,摆脱了传统伦理束缚的个人

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张个人权利的同时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在依靠他人支持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成为“无公德的个人”⑥,孝道观念在青年人群体中迅速衰退,在子女向父母恶性索取、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背后是现代化和市场化带来的世俗化与理性化价值观的普及,并导致农村传统孝道衰落、农民价值世界坍塌⑦。第三,家庭衰退

收稿日期:2013—03—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比较视野下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