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磁疗发展史

合集下载

磁的发展史p

磁的发展史p

磁的发展简史我国是用文字记载磁现象最早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 4 世纪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中已有“ 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 的描述。

这是有关磁石和磁性矿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 3 世纪的《吕氏春秋》中所写的“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描述了磁石吸铁现象。

磁现象的应用,在我国古代后魏的《水经注》等书中,就提到秦始皇为了防备刺客行刺,曾用磁石建造阿房宫的北阀门,以阻止身带刀剑的刺客入内。

医书上还谈到用磁石吸铁的作用,来治疗吞针。

但磁现象早期应用方面,最光辉的成就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这也是我国对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国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体的指南性。

最早指南的磁石是一种勺状的,叫司南,它的灵敏度虽很低,但却给人以启示:有一种地磁存在,磁石可以指向。

到北宋时期,制成新的指向仪器棗指南鱼。

在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详细记载了指南鱼的制造过程。

这里有个重大突破,就是采用了磁化的方法,使鱼形铁磁化后,成一个指向仪器。

此后,指南针的制造和安装方法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已有明确记载。

不久指南针与方位盘结合起来成了罗盘,为航海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指向仪器。

后来,我国指南针传入欧洲。

到 16 世纪,欧洲出现了航海罗盘。

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也为研究地磁三要素创造了条件。

英国人吉尔伯特在磁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著作《论磁》是人们对磁现象系统研究开始的标志,书是 1600 年出版的。

书中记录了吉尔伯特研究磁现象时所做的各种仪器,及实验过程,也记录了他从实验中所得到的结论。

他从磁性“ 小地球” 实验中,根据磁针的排列与指向,提出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两极位于地理的北、南两极附近;提出了磁子午线概念;吉尔伯特还说明了磁偏角及地磁倾角的测定方法;铁的磁化及去磁概念;定性的研究磁石的吸引与推斥。

这都为磁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道路上,为建立电磁场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在实践上,开创了电气化时代的新纪元。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之后,解释了法国科学家阿拉果所做的被称之为“神密的实验——悬挂着的磁体下方放一个可自由转动的圆铜盘,当盘转动时,磁体会转动;反之,磁体转动时铜盘也会转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来为健康服务。

其中,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MRI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以及应用情况,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MRI技术的发展历程磁共振成像技术最初被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十分模糊。

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展,MRI技术才逐渐成熟。

在80年代,MRI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技术不断更新换代,MRI的分辨率和速度不断提高,成为了很多医学领域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二、MRI的原理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诊断手段,与常规的X线、CT等影像学方法不同,它不需要使用放射线,因此既可以用于成人,又可以用于儿童。

MRI技术利用的是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内部的原子核产生的共振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

我们知道,人体内几乎所有的分子都含有氢原子核,而氢原子核又都有一个微小的自旋磁矩,因此可以被磁场所影响。

在MRI检测时,人体被置于一个大型磁场中,磁场可以让人体内部的原子核被分成不同的方向,形成一个小磁场。

之后,设备会发送无线电波,当这些波穿过人体时会与原子核产生共振,然后设备便会识别和记录共振信号,进而产生图像。

三、MRI的应用MRI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研究领域。

具体来说,MRI可以对人体各个部位进行检测,诊断疾病,并指导治疗。

例如,MRI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有无脑卒中、肿瘤等情况,并指导医生对症治疗。

此外,MRI技术还可以用于私人体检,以发现一些潜在疾病。

此外,MRI技术还可以在药物研发中得到应用,以检测药物对人体器官的影响。

四、MRI技术的缺点虽然MRI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由于MRI检测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可能会让病人感到不适或不舒服。

二,MRI需要较高的成本,因此病人可能需要支付比其他检查方式更高的费用。

第七章--磁场疗法

第七章--磁场疗法
36
电磁法
低频交变磁疗法
每次治疗时间20~30分钟,每天治疗1次。
脉动磁疗法
每次治疗时间20~30分钟或1小时,每天治疗1次 。
脉冲磁疗法
脉冲频率为40~100次/分,磁场强度为0.15~0.8T,每次治 疗时间20~30分钟,每天治疗1次。
37
磁处理水疗法 是利用经磁场处理过的
水治疗疾病的方法,又叫磁化水疗法。 当天制作的磁处理水应当天服用,每
11
静 小剂量 磁片表面磁场强度之和的总磁场强度<0.3T 磁 中剂量 磁片表面磁场强度之和的总磁场强度为O.3~0.6T 场 大剂量 磁片表面磁场强度之和的总磁场强度>0.6T

小剂量或低磁场 磁场强度<0.1T

中剂量或中磁场 磁场强度O.1~O.3T

大剂量或强磁场 磁场强度>0.3T
12
治疗效应
电子设备(如:电脑)以及短波治疗等. 叮嘱患者去除易磁化的物品(手表﹑磁卡等)
21
Dosage (general guideline)
Acute
Freq.
1-50Hz <10Hz
Intensity
1-100G Βιβλιοθήκη 50GDuration 15min.
Chronic >10Hz
≥50G
20-30min. or longer
28
对置贴敷 在患区两侧相对应的穴位或部位上贴敷磁片 时,用异名极使两磁片的磁力线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贯通磁场, 则治疗部位处在磁场作用之中,如腕部的内关与外关、肘部的 曲池与少海、以及在手足等处两个相对应的部位。
29
间接贴敷法 是将磁片缝在固定的布料里,
根据磁片的多少、各穴位之间的距离,缝制 固定器,以便使磁场能准确地作用于治疗部 位。磁片四周,用缝线固定,以免磁片滑动。 间接贴敷法,可长期佩带 。

核磁共振的发展史

核磁共振的发展史

第一代3.0T磁共振的磁体较长(超过3m),梯度性能较差,有 效视野很小(仅20cm)。为了让3.0T成为人体临床应用的主 流系统,飞利浦在2001年4月推出了业界第一款紧凑型3.0T磁 体Intera, 其磁体长度为业界最短的157cm。
2004年,Panorama 1.0T问世。该系统具有160厘米宽的开口, 使得临床医生能够为任何需要MRI扫描的患者进行成像检查。 这种新型MRI系统具有垂直领域设计,信噪比与1.5T圆柱型磁 体相似,这能够提供高质量图像,进行更加精确的诊断。
荷兰的莱顿大学利用这种设计在磁体周围加入多个电缆, 诞生了第一个具有主动屏蔽的磁体。
1984年,飞利浦革命性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表面线圈, 得到的图像可以显示非常小的细节,再次引起了放射学界的轰 动。
早期的磁共振系统大且笨重,长度通常达到250cm, 重量在10 吨以上。为了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操作的简易性,业界迫切需 要短轻紧凑型磁体的问世。
谢谢大家观看
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该实验室在1978年组建了团队开 展“质子项目”的研究,并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台长 达1米的0.15T磁体。
1980年12月3号,他们得到了第一幅人类头部核磁共振图 像。
后来,在优化了序列设计后,他们又获得了体部图像,放 射科医生也第一次看到了可分辨的器官。
1981年,实验室又成功获取到世界上第一张二维傅里叶变 换后的图像。
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 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பைடு நூலகம்再施加以特 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 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为此他们两人获得了 195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4年科学家罗伯·洛赫尔和他的同事们在荷兰的中心实 验室开始了最初的核磁共振研究,并得到了著名的核磁共振图 像:“诺丁汉的橙子”。

简述MRI的发展历程

简述MRI的发展历程

简述MRI的发展历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人体进行磁场、梯度场和高频场的作用,采集人体内部信号产生图像的先进医学成像方法。

下面将简要介绍MRI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初,磁共振现象就已被科学家发现,但当时科学家对其了解甚少。

直到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尔南德斯以及英国的布隆伯格和彼得•恩纳尔成功地利用核磁共振产生了信号,标志着磁共振的实验研究取得了突破。

195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磁共振可以用于医学诊断。

1952年,英国科学家费尔南德斯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有关磁共振成像的论文,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1967年,美国科学家拉德·罗利等人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了脑部扫描,首次展示了对人体组织进行无创伤、三维图像观察的潜力。

1970年代,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971年,NMR成像第一次用于检测人体肺部病变,并成功观察到肿瘤组织。

197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拉特曼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全身核磁共振扫描仪,并于1977年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正式在临床应用中使用。

1980年代至今,MRI技术发展迅速。

19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人类MRI研究中心开始使用1.5T超导磁体。

随着技术的成熟,1.5T成为全球MRI仪器的标准,并成为获得高质量图像的主要手段。

1990年代初,1.5T MRI已广泛应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诊断。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场强MRI也在不断发展。

1999年,丹麦奥胡斯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首次将3T的超导磁体应用于临床。

高场强MRI的出现使得信噪比增加,图像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医生对病变进行更准确的确定。

近年来,MRI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成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不断改进软硬件系统,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能力。

例如,引入并行成像技术,通过同时采集多个数据,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并且,还出现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磁共振声源成像等新技术,使得我们可以研究人脑的活动和功能。

磁疗的文章

磁疗的文章

磁疗的文章摘要:一、磁疗的定义与原理二、磁疗的历史与发展三、磁疗的应用领域四、磁疗的优缺点分析五、磁疗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六、未来磁疗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磁疗是一种利用磁场对人体进行治疗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磁场作用于人体生物组织,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物电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磁疗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具有无痛、无创、安全等优点,因此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磁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磁疗的记载。

随着科技的发展,磁疗逐渐演变为现代磁疗,并开始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

20 世纪以来,磁疗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磁疗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磁疗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骨关节疾病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磁疗研究的深入,其在肿瘤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磁疗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磁疗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对于某些疾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此外,磁疗设备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磁泄漏、设备过热等。

因此,在推广磁疗时,需要对其优缺点进行全面评估。

在我国,磁疗研究始于上世纪50 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磁疗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在磁疗设备研发、临床应用、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磁疗在我国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将其作为治疗手段之一。

未来,磁疗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面临挑战和发展趋势:一是磁疗技术的创新,包括设备小型化、功能集成化等;二是磁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三是磁疗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应用,以满足不同个体的治疗需求。

磁圆针疗法

磁圆针疗法

三、补泻手法
师老所研制的磁圆针补泻手法有三: 一是迎随补泻法, 二是轻重补泻法, 三是取穴补泻法。
用磁圆针治病,对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须知它的走向。
只有将经络起止循行及走向记熟,才能 正确运用各种补泻手法。
迎随补泻法: “迎而夺之”为泻,“随而济之”为补。
轻重补泻法(徐急补泻): 虚证轻叩之,实证重叩之。
三、磁疗的革新
(一) 古人对圆针的论述
《灵枢·九针论》:黄帝日:……九针焉生?歧 伯日: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 于九。故日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 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 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 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如施针时机己到,刻不容缓,要思想集 中,专心致志,动作要从容,平心静息, 精诚领会,体察气到的反应。刺治虚证时, 要使正气实,刺治实证时要使邪气虚。当 经气至时,慎重掌握细心体会,勿失良机 地施用补泻。里病宜重叩,表病宜轻叩。 无论久病、新病,叩击时都应该以得气为 主。施术时要郑重其事,如临深渊一样地 小心谨慎。手持针具,如手握虎钳一样的 稳重壮实,全身贯注,不为它事物所干扰。
有许多国家利用磁性器件,以测定
癌症及超导磁体治疗癌症。
二、磁场抑菌试验
• (一) 磁场对细菌的影响,在国外早就有过报 道。近年来,北京、江苏、湖南等地磁疗 科研人员也开始了这项工作。他们采用圆 形、长方形磁片,表面场强分别为500、 1500、3000高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 肠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 杆菌等细菌进行试验。为了说明问题,他 们还用了不具有磁性的普通铁片,同时放 入有细菌的平皿中,作为对照。
一、磁圆针的治疗原理和作用

不能遗忘的磁共振发展史

不能遗忘的磁共振发展史

不能遗忘的磁共振发展史------推广------一、磁共振的早期发展史1973年,当世界第一台CT扫描仪仅仅发布一年后,核磁共振的先驱之一,科学家罗伯·洛赫尔和他的同事们在荷兰的中心实验室开始了最初的核磁共振研究,并得到了著名的核磁共振图像:“诺丁汉的橙子”。

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该实验室在1978年组建了团队开展“质子项目”的研究,并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台长达1米的0.15T 磁体。

1980年12月3号,他们得到了第一幅人类头部核磁共振图像。

后来,在优化了序列设计后,他们又获得了体部图像,放射科医生也第一次看到了可分辨的器官。

不久,实验室又成功获取到世界上第一张二维傅里叶变换后的图像。

1983年末,美苏核危机愈演愈烈。

在这历史背景下,美国放射学会推荐将核磁共振(NMR)改为磁共振(MR)以缓解公众特别是患者对于对于核医学的担心,磁共振成像的术语也沿用至今。

当时,超导磁体逐渐开始流行。

超导拥有更高的场强,更均匀的磁场,可以大幅度提高图像质量。

响应时代的潮流,飞利浦于1983年生产出了第一台超导磁共振Gyroscan S5。

当时的超导磁体具有两个明显的缺点:液氦的价格较高,每升价格高达$50;磁体的长度较长(约8.5米),常规的检查室空间往往不够。

具有多元化技术优势的飞利浦率先解决了这些问题。

该公司生产的低温发生器可以冷却和液化气体,不仅减少了1/3的液氦消耗,同时还将充当隔热层的液氮淘汰出了历史舞台。

同时飞利浦电子部门提出了“穹窿”的设计机构,用来限制外部磁场的干扰,并将所需检查室的大小减小成原来的1/2至1/3。

荷兰的莱顿大学利用这种设计在磁体周围加入多个电缆,诞生了第一个具有主动屏蔽的磁体。

1984年,飞利浦革命性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表面线圈,得到的图像可以显示非常小的细节,再次引起了放射学届的轰动。

二、紧凑型磁体革命早期的磁共振系统大且笨重,长度通常达到250cm, 重量在10吨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磁疗发展史
磁疗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我国人民对磁疗的认识远比西方早,在公元190年的春秋时期,扁鹊就曾用磁石(有磁性的矿石)做枕,为秦穆公治疗偏头疾。

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磁石主要被当作一种天然药石内服,医治各种疾病。

到了唐代,磁石逐渐由内服药发展成为物理治疗方法,这在磁医学上迈进了一大步。

唐代冯赞所著的《云中杂记》中,记述了“益精者,无如磁石,以为益枕,可老而不昏,宁王宫中多用之”。

这是全世界第一个磁疗方法治疗亚健康的治疗的记录。

我国古代医学始终领先世界,古人不但提出预防为主的养生理念,而且在使用磁石枕的过程中,发现了其抗衰老、防止老年痴呆的功效,并在王宫中普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磁石治病防病的国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磁石召铁”的记载,记录的就是公元前2319年,古人运用磁石的物理性能的最早记录。

东汉著名医学书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中草药专著。

当中记载:磁石主治周痹风湿、肢节肿痛、不可持物,除大热烦满及耳聋。

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指出:磁石可“养肾脏、强筋骨、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

”同时谈到喝用磁石炼水可治病防病。

这是磁化水最早的应用记录。

到了近代,用磁石作主要原料的磁石丸、磁石养肾丸、磁石散、磁石酒等。

在使用上从煎剂内服到研末调涂,从丸散膏丹到单纯磁场的应用方法。

1956年,《中国药学大辞典》,详细记述了磁石的种类、制法、用法、主治,还列举了磁石在医药上的十几种用途。

1963年,卫生部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录了耳聋左慈丸、止血散和磁朱丸等几种以磁石为主要成分的集中中药。

20世纪70年代,发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979年,陈植、胡梅村所著世界第一部磁疗论著《磁疗法》出版。

在书中提到:对白细胞偏低的患者9例使用低磁场治疗,发现有8例不同程度的上升。

1984年,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对磁疗能治病这一课题从机理和临床上进行了探讨。

在《康复医学》一书中,对磁场的类型、磁疗器械和磁疗的康复作用多做了科学总结,并指出磁疗具有镇痛、镇静、消炎、消肿、双向调节血压、解痉、止泄、止痒等作用。

这一时期,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在推广磁疗法,用来治疗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5年,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开展研究,经八年攻关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古地磁发生器”,攻克了世界人工模拟地磁场“强度过高”和“穿透力不足”的技术壁垒,成为世界磁医学领域先进的科技成果,表明我国在磁医学研究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007年9月23日,“攻克世界人工模拟地磁场技术壁垒”高层专家论坛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会上杨子彬、黄席珍、田景福、关舟、王敏清等来自国内磁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睡眠医学等领域的众多权威专家就地
磁场与生命的关系、当前人类所处的地磁场环境以及“仿古地磁发生器”的诞生对磁医学研究和应用产生的影响展开深入研讨。

仿古地磁发生器专利技术发明人李银祥在会上正式发布了这一高科技成果,详细讲解了仿古地磁发生器的原理、机能和意义。

他介绍说,“仿古地磁发生器通过模拟世界各地‘长寿村’的磁场环境,成功复原出最适宜生命体生存成长的原始地磁场环境,实现了‘低磁场强度,高穿透力’的几代磁疗人的梦想,能深层作用于人体血液和细胞组织,从而使得磁疗技术变得真正有意义起来。


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出席会议,对仿古地磁发生器的研发成功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我国在磁医学领域的研究和技术转化取得更大进展寄予厚望。

据了解,“仿古地磁发生器”技术在国内保健领域已得到成功应用,迅速实现产业化。

为了让人们在非常舒适的睡眠过程中不知不觉进行科学补磁,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套独特的软玉无簧弹性支撑系统,改进了传统寝具的软硬度和舒适度,可以顺应人体自然生理弯曲,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我国企业运用这些技术自主研发出的康姿百德功能寝具系列,克服了传统磁疗产品磁场强度大但穿透效果不明显的弊端,给世界寝具行业带来革命性影响。

我国开始引领世界寝具行业新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