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紫荆花的奥秘(教案)

第一课:紫荆花的奥秘(教案)
第一课:紫荆花的奥秘(教案)

第一课紫荆花的奥秘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学校紫荆花的特征,了解紫荆花的生物属性

2.能在众多植物中识别紫荆花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激发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活动准备

1.观察学校紫荆花的特征,并做好记录

2.学生采集紫荆花

3.教师准备一些学校紫荆花的照片

三、活动设计

(一)看一看,记一记

1.情景引入

欣赏美丽的紫荆花,提出问题:紫荆花虽然好看,但你了解它的生物属性吗?

通过欣赏紫荆花的美丽图案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活动目标。

2.小组交流

4—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长组织成员在小组内分享课前观察的紫荆花的特征,并分别对紫荆花树、紫荆花叶、紫荆花的特征做好记录,交流后推选一名组员向全班展示小组交流成果。

“紫荆花”形态特征观察记录表

通过小组交流,对自己观察的紫荆花形态特征进行整理和记录,培养学生小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可从树、叶、花三个部分观察植物的特征。

(二)看一看,学一学:了解学校“紫荆花”的生物属性

教师对学生整理出的紫荆花特征进行总结,并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紫荆花的生物属性,从生物属性了解“紫荆花”的特征。

1.教师展示紫荆花树的图片,学生观察紫荆花树,感受树高,知道紫荆花树是乔木,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感知乔木和灌木的区别。树皮中含有单宁,可作为染料。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紫荆花叶,量一量紫荆花叶的长和宽;观察叶子的形状,了解“羊蹄甲属”,所以应称为“红花羊蹄甲”;组织学生观察紫荆花叶序和叶脉,了解紫荆花叶是叶革质。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紫荆花”,量一量花的长和宽,并与叶的大小做比较;观察“紫荆花”的形状,了解花瓣的分列;观察紫荆花颜色,欣赏红花羊蹄甲的美。

学生通过观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教师以图片为例,形象地向学生讲解红花羊蹄甲的生物特征,能在众多植物中识别红花羊蹄甲。

(三)说一说,理一理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并提出问题:我还想了解紫荆花的哪些特征?

四、活动拓展

根据小组提出的问题,小组长组织成员查阅相关资料,并向全班同学分享。

五、活动后记

《远近的奥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远近的奥秘》。 首先,我对本课的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 ) 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的概念; (3)了解绘画中远近距离感是怎样产生的。 【能力目标】:欣赏名家的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培养观察及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是: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数码相机、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绘画用纸、铅笔等。 五、教学和学法: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了引导法、指导观察法和讲解示范法。 (2)学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通过欣赏讨论、做一做、动一动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路灯的大小变化、树木的大小等。 (2)讨论图片,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讨论后总结出:近大远小。 (3)教师板书课题《远近的奥秘》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展示图片,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出课题。

第一课生命只有一次

1、生命只有一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动植物和人生命的奥秘,初步体会生命各种构造的精巧奇特。 2、知道无数的动物和植物因为种种意外而受到伤害,甚至生命就此终结,物种就此灭亡,从而体会到生命的脆弱。 3、了解威胁人类身体健康最主要的原因是疾病,知道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重点体会生命的奥秘,感受生命的脆弱,了解威胁人类身体健康最主要的原因是疾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生命各种构造的精巧奇特,感受生命的脆弱,知道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各种动物、植物的图片及文字材料、介绍人体奥秘的材料、多媒体课件等等。 预习要求查阅资料,了解动物、植物生命的奇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诗: 生命是顽强的,能够创造各种奇迹。 生命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2、学生自由朗读小诗,初步体会生命的顽强与脆弱。 3、教师引导: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受风吹雨打,面临很多考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生命只有一次。 4、揭示课题。 二、生命的奥秘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地球自从诞生之日起,上面就生活着无数的生命,他们有各种状态,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命的构造精巧奇特,充满了奥秘,让人惊奇赞叹。 2、引导学生领略植物生命的奇特。 出示课本第二页上面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插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

字,了解图上描述的四种植物,体会这四种植物的奇特之处。 全班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胡杨、雪莲、银杏树、跳舞草这四种植物的奇特之处。 引导:同学们,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四种植物,你还知道哪些植物跟他们一样充满了奇特。 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奇特的植物,跟同学们交流交流,重点说出植物的奇特之处。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沉睡千年的莲子,经过科学家的精心培育,居然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实,不单地球上植物的生命充满了奇特之处,地球上的动物同样也充满了奇特之处。 3、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奇特之处。 引导学生看一看书本第三页上面的两幅插图,初步了解蚂蚁和加州海狮这两种动物奇特之处。 4、教师引导:蚂蚁身上有许多奥秘,至今人类无法解释。其实,世界上很多动物都令人啧啧称奇,比如说,生活在南美洲河流中的电鳗,他一次能释放出几百伏的强电流,轻而易举的将大型动物击毙。不过,在地球上最令人称奇的生命,是人,人身上存在着无数的奥秘,至今都无法解开,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和发现。 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本第三页下面介绍人身上的奥秘的文字,体会生命的奇特。学生还可以再补充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人身上的奇特之处,进一步体会生命的奥秘。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发言加以肯定并补充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身上的奇特之处,体会生命的奥秘。 6、小结:同学们,人类有高度发达的头脑,是最具智慧的生物。人体的构造十分复杂,人体器官蕴藏着无数的奥秘,人类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自身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有无数的谜团尚未解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资料,阅读课外书籍,进一步了解人身上的奥秘。 7、过渡:尽管生命充满充满了奥秘,但是所有的生命有的时候也很脆弱。一棵参天大树会因为小小害虫的啃食而枯死,一种病毒就能使数以万计的人或者动物受到感染而丧失生命,生命会因为种种意外而受到伤害,甚至整个物种就此终结,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 三、珍爱生命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二)、(三)、中的部分内容,见表一、表二。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单元目标聚焦】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②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③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④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⑤了解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周期和族的概念。 ⑥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的标示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②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重点、难点扫描】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第三单元又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贯穿其中,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将进一步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以及生活中商品标签上标示物质的含量简单计算,帮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来认识化学。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 二课时 课题2 三课时 课题3 三课时 单元复习及检测二课时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第2章探索生命2.1探索生命的器具学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第2章探索生命2.1探索生命的器具学案(新版)苏教版 探索生命的器具 【学习目标】 认识一些常用的器具,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器具。 【学习重难点】 重点: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1.净——用洁净的纱布将盖玻片、载玻片擦洗干净。 2.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3.取——用镊子夹取叶的下表皮。 4.浸——把材料浸入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5.展——展平材料。 6.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 7.染——把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知识点二:其他常用的实验器具 1.可以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器具有放大镜等。 2.实验中常用的解剖器具有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等。 3.在小学的科学课中你曾使用的计量器具有量筒、天平等。 4.可以用来加热的器具有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等。 5.说出几种生物实验中的通用器具。 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药匙等。 知识点三:使用实验器具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解剖器具时,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不要用手触摸刀口,也不要碰到他人。 2.在探究实验中,加热时要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

不要离开加热装置,加热结束后要及时、正确地切断热源,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被加热的玻璃器具。 3.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清理工作。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分组介绍各种器具的种类和用途。 (1)你知道哪些实验器具?其作用是什么? 实验器具:量筒、试管、酒精灯、放大镜等。 量筒:量取液体;试管:溶解、反应等;酒精灯:加热;放大镜:把物体放大。 (2)通过影视和书籍,你了解到医生用到的解剖器具有哪些? (手术)解剖盘、(手术)解剖剪、镊子、(手术)解剖刀片。 2.制作临时装片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擦拭载玻片? 清洁好的载玻片和盖玻片,需用细软布(如清洁的纱布)擦干。其方法是擦拭载玻片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夹着其短边的边缘;右手拇指和食指持清洁的纱布沿长边往返,在上下两面同时轻轻擦拭。 (2)滴多少水合适? 滴水时水量要适当,以恰好被盖玻片盖满为度,约1~2滴。如滴多而载玻片又倾斜,则水很容易流满载玻片。 (3)为什么要展平材料? 用解剖针或镊子将材料展开,不重叠,利于观察。 (4)为什么取放盖玻片时要小心? 因为盖玻片小而薄,不小心就容易破碎。 (5)为什么要给材料染上色? 使细胞的结构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6)实验中出现下列问题时,如何解决? ①视野里看到的物像为什么漆黑一片? 取材厚而不透明,光线无法透过,以致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漆黑。因此,取材要薄而透明。 ②如何区分气泡和细胞? 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表现为四周较黑、中间较亮,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1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1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蔗糖溶于水是由于蔗糖分子变成了水分子 D.钠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钠离子的质子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根据微粒的特征分析。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仍可以再分,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正确; C、蔗糖溶于水,是因为蔗糖分子在不断运动,并最终进入水分子间,错误; D、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故质子数相同,错误。故选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2017年5月我国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右图是其中一种元素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镆属于金属元素 B.镆的原子序数115表示其核内有115个中子 C.“Mc”表示镆这种物质、镆元素、1个镆原子 D.四种新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镆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解答,故镆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不一定有115个,说法错误, 符合题意; C.“Mc”表示镆这种物质、镆元素、1个镆原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四种新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不同,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3.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离子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C中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C。 4.2017年5月9日,中科院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原子序数中文名称元素符号 113鉨Nh 115镆Mc 117Ts 118Og A.四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B.“Nh”可表示鉨单质 C.Og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 D.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5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117号元素带有“石字旁”,118号元素带有“气字头”,都不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Nh”可表示鉨单质,正确; C、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是氧元素,错误; D、镆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5,错误。 故选B。 5.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物质是由 、 、 等微粒构成的,微粒的性质有: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微粒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二、分子 ⑴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⑵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 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 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 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根据水电解的反应填空:在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没有改变的微粒是 ,由此说明原子是 最小微粒。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原子之间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碳、硅等由原子直接构成 3、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是 (3)对于原子: 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 (4)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

第1单元 第1章 探索生命的奥秘_1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1单元 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三、教学准备:1、自制。2、学生课前采集鼠妇,在采集过程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3、FLASH:(1)环境因素对鼠妇生存的影响;(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4、视频文件:(1)水对动的生活的影响;(2)草原大迁徙;(3)秋海棠适应阴暗的环境;(4)蚯蚓;(5)地星对环境的适应;(6)保护色;(7)螳螂的拟态;(8)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引言]:有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它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生态因素定义。探究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叫生态因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生态因素的有关内容。[提问]:同学们按照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捕捉到了一些鼠妇,能告诉大家,你是在什么样的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适应什么样的环境? [讲述]: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发现鼠妇的有趣经历,那么鼠妇到底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呢?让我们共同来进行一个探究。 [讲解]:探究是我们进行生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一定的步骤: 提出问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讨论]: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作出你的假设。 [假设]:1.鼠妇可能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鼠妇兴趣很浓,问题激发起学生回答的热情,纷纷举手述说自己捕捉鼠妇的经历与经验。提到潮湿、土壤、阴暗、花坛里、石头下等。相互讨论归纳出影响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和温度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2.鼠妇可能喜欢温暖的环境(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境)。 [设计实验方案]:要想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我们必须设计实验。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经典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经典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28,则中子数=28﹣1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1 Na 22.912 Mg 24.31 13 Al 26.98 14 Si 28.09 A.A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 g B.Si的元素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14 C.Mg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D.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故错误; B、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由图可知,Si的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14,故正确; 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的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故错误; D、硅是非金属元素,故错误。故选B。 3.吸烟有害健康,是导致肺癌最广泛及作用最强的因素。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被动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今年开始我省已经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造成被动吸烟的原因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的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分子的体积很小,非吸烟者不易觉察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析】 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烟气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烟气分子向四周扩散,造成人们被动吸烟,故选D。 4.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和②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不相似B.③和④均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 C.粒子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①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未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相似,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③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在④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在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由②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相等,属于同种元素。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有关知识,要明确相对稳定结构、质子数与元素种类的关系以及原子与离子的判断方法。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课 青春的邀约 同步测试-最新教育文档

第一课青春的邀约 一.单选题 1.某报针对“如何应对孩子叛逆行为”的话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93%的家长发现孩子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了“不听话”“不愿交流”等问题。处理好青春期的心理矛盾,不可取的是() A.向老师、家长、亲友以及社会寻求帮助 B.自己也要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 C.听音乐或者打打球,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者与同学聊聊天等 D.坚持己见,与父母针锋相对 2.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跨入青春期的大门,开始了人生最美丽的春天。下列对青春期理解正确的是() ①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②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 ③是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④烦恼多于快乐的时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一千次的重复潇洒,把寂寞当做调料,外面的天空好狭小,我的理想比天高;外面的世界很宽阔,我什么都想知道。在这多彩的季节里,编首歌唱给自己,寻个梦感受心情,其实一切都是朦胧。拥抱那朝阳,让希望飘扬 (16) 的年龄被称为“花季”,其实,这个时期在生理上被称为() A.青春期 B.成人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4.新学期伊始,很多学校都开设了青春期健康教育课,要求任课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方面的指导。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 ①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靑春期的烦恼 ②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③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排解烦恼,顺利度过青春期 ④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④ 5.青春期心理充满矛盾,渴望交际,却又感到孤独,不愿与人交往,勇于探索,但遇到挫折又容易失去信心,悲观失望……对这些矛盾心理,下列看法不正确的有() A.这些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所以可以置之不理

远近的奥秘(1)

远近的奥秘 课时:2-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使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使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1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组织教学: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实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第2-3节课 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实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阶段 能够实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训练试卷

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一、选择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A.CaO B. Al 2O 3 C. SiO 2 D. Fe 3 O 4 3.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B.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 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4.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氢元素,又能表示氢原子的是( )A.2H B.2H+C.2H2 D.H 5.《物质构成的奥秘》告诉我们:元素的种类、化学性质分别与下列粒子数密切相关它是( ) A.质子数、中子数B.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C.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质子数6.“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mg/L): 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A. 元素 B. 原子 C. 单质D. 分子 7.以下对O2、CO2、SO2、MnO2四种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都含有氧分子 B. 都含有2个氧原子 C. 都含有氧元素 D. 都是氧化物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不能再分B.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实际原子质量的简称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10.葡萄糖(C6H12O6)是一种重要营养物质,下列关于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由6种碳元素、12种氢元素和6种氧元素组成 B. 葡萄糖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C.每个葡萄糖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为24 D. 每个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6:1:8 11.已知某物质的化学式为RNO3,相对分子质量是85,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55 B.55gC.23 D. 23g 12.按氯元素化合价由低至高的排列顺序,在HCl、X、HClO、KClO3中,X代表的是( ) A.NaCl B. KClO C. Cl2 D. ClO2 13.“神舟三号”飞船的火箭所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C2H8N2),组成偏二甲肼的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的最简质量比是() A. 1∶4∶1 B. 12∶1∶14 C. 6∶2∶7 D. 12∶1∶2814.下列化学符号与含义相符的是() A. 2O:2个氧元素 B.示意图?表示钠离子 C.H2 :2个氢原子D.H2O :1个水分子 15. 夏夜,我们在公园或在校园的小道上散步时,每走到茉莉花的附近就能闻到花香,说明() A.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可以再分16. 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 17.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的是( )?A.N2——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 B. 2H——2个氢元素? C.2H2O——2个水分子D.CuO——氧化铜 18. .氨水是一种化学肥料。打开贮存氨水的容器,就可以闻到一股强烈的氨味。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A.组成氨水的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B.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氨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D.氨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19.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没有间隔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C、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0.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则该粒子是( ) A、阳离子 B、阴离子C、原子D、原子核 21.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1个氖原子 Na B.+2价的铁元素Fe+2 C.4个氢分子 4H ? D.3个硝酸根离子 3NO3— 22、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电子 C. 镁离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D.镁原子与镁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3.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 A.干冰 B.黄金 C.金刚石 D.氯化钾 24..下列物质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A.二氧化碳?B.氢气??C.氯化钠晶体D.水银 25.元素符号元素外,还能表示( ) A、氢气 B、一个氢分子 C、一个氢原子D、一个氢离子 26.据广州日报2011年5月17日的报道,广东紫金县违规排污事件造成的铅(Pb)污染已导致45人血铅超 标。符号“Pb”不能 ..表示() A.铅元素?B.金属铅?C.一个铅原子?D.一个铅分子 27.下列微粒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的是( ) A.Na+B.Cl—C.OH—D.N 28.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53131I和53127I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设计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设计 思维导图: 本章主要知识点概述: 一.物质的构成 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 、 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2.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 子 原 子 离 子 区 别 化学变 化中是 否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 分,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 分,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不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单原子离子一般不可分, 但原子团构成的离子可能分割成其它离子、原子或分子。 构 成 分子由同种 或不同种 构成。且纯净物中仅含有一种分子。 一般由 、 和核外电子三种微粒构成。 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原子得电子带 电荷成为 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 电荷,成为 离子。 所显电 性情况 电性 电性 阴离子:带 电荷 阳离子:带 电荷 表 示 方 法 用 (分子式)表示 用 或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分别以阴、阳离子符号或离子结构示 意图表示。

联 系 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在化学反应中原分子破裂 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 分子 原子 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 表达方法 均为微观粒子,既可讲个数,又可论种类。 基本属性 体积 ,质量 ,都是在不断 的,微粒之间有 。 同种微粒 相同,不同种微粒 不同。 二.元素: 1.概念: 2.与原子的区别: 3.元素的分布(推断题):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多少:氧、硅、铝、铁、(钙、钠) 空气中含量:氮、氧 生物细胞中:氧、碳、氢、氮 海水中:氧、氢、氯、钠 4.元素符号的书写: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 、O 、S 、C 、P 等。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 Ca 、Na 、Mg 、Zn 等。 5.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单 质 分子 元 素 物 质 化合物 离子 四、物质分类 五、原子的结构 ①决定 种类。 质子 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原子核 原 中子 电荷。 ①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子 ②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 宏观组成 微观构成 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3.纯净物与混合物是以 来区分的。 化合物和单质是以组成纯净物的 来区分的。 4.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 (是,否)发生改变。

第1单元 第1章 探索生命的奥秘教学设计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教学设计 Unit 1 Chapter 1 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lif e teaching design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第1单元 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学生课前采集鼠妇,在采集过程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 3、flash: (1)环境因素对鼠妇生存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视频文件: (1)水对动的生活的影响; (2)草原大迁徙;(3)秋海棠适应阴暗的环境;(4)蚯蚓; (5)地星对环境的适应; (6)保护色;(7)螳螂的拟态; (8)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远近的奥秘》教案

第一课《远近的奥秘》教案 泗阳实验小学美术组薛鑫鑫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 生:近大远小。 2、新授: (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出示几组图片,让学生找出图片中物体的变化) 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 近长远短、 近清晰远模糊、 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身边都有这些现象吗?(学生举例说明) a、(出示四组图片让学生找出共同点:都有一个消失点<平行透视>) b、(师对平行透视进行讲解) c、(出示四组图片让学生找出共同点:有两个消失点<成角透视>) d、(师对成角透视进行讲解)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含答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含答案)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28,则中子数=28﹣1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C.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阴离子D.分子大,原子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脱离化学变化,原子仍可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B、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所以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正确; C、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属于阳离子,错误; D、有的分子比有的原子大,有的原子比有的分子大,所以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错误。故选B。

3.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 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A.m= x B.m = x –n C.m = n - x D.m = x + n 【答案】B 【解析】 【详解】 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元素R的原子中质子数为m,R n-离子是表示得到n个电子后形成的阴离子,所以m═x-n。故选B。 4.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①NaNO2+NH4Cl===NaCl+NH4NO2 ②NH4NO2===N2↑+2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NH4NO2由三种元素组成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C.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 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四种 【答案】D 【解析】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 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A. NH4NO2由氢,氮,氧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故B正确。C. 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三种物质.故C正确. D. 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3, -3,,0三种.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组成及反应类型。 5.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和②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不相似B.③和④均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 C.粒子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①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未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相似,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③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在④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第一课:紫荆花的奥秘(教案)

第一课紫荆花的奥秘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学校紫荆花的特征,了解紫荆花的生物属性 2.能在众多植物中识别紫荆花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激发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活动准备 1.观察学校紫荆花的特征,并做好记录 2.学生采集紫荆花 3.教师准备一些学校紫荆花的照片 三、活动设计 (一)看一看,记一记 1.情景引入 欣赏美丽的紫荆花,提出问题:紫荆花虽然好看,但你了解它的生物属性吗? 通过欣赏紫荆花的美丽图案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活动目标。 2.小组交流 4—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长组织成员在小组内分享课前观察的紫荆花的特征,并分别对紫荆花树、紫荆花叶、紫荆花的特征做好记录,交流后推选一名组员向全班展示小组交流成果。

“紫荆花”形态特征观察记录表 通过小组交流,对自己观察的紫荆花形态特征进行整理和记录,培养学生小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可从树、叶、花三个部分观察植物的特征。 (二)看一看,学一学:了解学校“紫荆花”的生物属性 教师对学生整理出的紫荆花特征进行总结,并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紫荆花的生物属性,从生物属性了解“紫荆花”的特征。 1.教师展示紫荆花树的图片,学生观察紫荆花树,感受树高,知道紫荆花树是乔木,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感知乔木和灌木的区别。树皮中含有单宁,可作为染料。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紫荆花叶,量一量紫荆花叶的长和宽;观察叶子的形状,了解“羊蹄甲属”,所以应称为“红花羊蹄甲”;组织学生观察紫荆花叶序和叶脉,了解紫荆花叶是叶革质。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紫荆花”,量一量花的长和宽,并与叶的大小做比较;观察“紫荆花”的形状,了解花瓣的分列;观察紫荆花颜色,欣赏红花羊蹄甲的美。 学生通过观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教师以图片为例,形象地向学生讲解红花羊蹄甲的生物特征,能在众多植物中识别红花羊蹄甲。 (三)说一说,理一理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并提出问题:我还想了解紫荆花的哪些特征?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1、原子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①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②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③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Ar):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①公式:,它是一种比值,单位是1,省略不写。 ②Ar≈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4、地壳中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还有镁氢和其他; 5、元素符号书写:遵循“一大二小” 6、记忆元素符号: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 、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锰Mn、铁Fe、铜Cu、锌Zn、银Ag、钡Ba、金Au、铅Pb、汞Hg(共30种) 7、元素符号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元素符号前有系数只表示原子个数。如: H: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 8、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用“…由某元素组成”来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观粒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用“构成”描述。如;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4种描述方法(以水为例) ①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③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④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有2种描述方法(以汞、食盐为例): ①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食盐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②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9、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 ①每一横行叫做—个周期:共有七个横行,有七个周期。 ②有18个纵行,第8、9、10三个纵行为一个族,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10、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的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 11、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8电子(只有一层的具有2个电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