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薛瑞萍班级日志之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有感
读书心得 读《薛瑞萍班级日志》有感

读书心得读《薛瑞萍班级日志》有感手持一本《薛瑞萍班级日志》,我心中思潮起伏,激动万分。
“教六年级的日子”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让我猛然心动。
回首往事一幕幕,我四年来教六年级的美好时光,仿佛一下子浮现在眼前。
翻开那一页页美丽的文字,聆听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收获那一份份阅读的喜悦。
《薛瑞萍班级日志》像一股春风吹进了我的心田,给人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感;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阅读记心中”的旋律。
细细品读这本书,我才惊奇地发现,薛瑞萍老师的“班级日志”跟我们班平常记的“班级日志”真是天壤之别。
我们班的“班级日志”由全班同学轮流来写,记录班级发生的趣事,书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学生精彩的表现,以及对班级美好的祝愿。
每天课前三分钟读一读,鼓励学生调整心态,努力学习,团结一心,永不服输。
而薛老师的《班级日志》。
光从题目来看,“随文解字”、“仅有班级图书是不够的”、“什么是适合学生的经典”、“吟诵其实很简单”等等,就让人耳目一新,薛老师真的做到了将“诵读”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将“经典”在师生之间传诵,将“文学”在教育领地无限延伸......《薛瑞萍班级日志》薛老师说;“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拥卷独坐,书我两忘。
”是啊,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中,自己也变得高尚!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让阅读成为一种教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为了调动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我先把我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的感想与孩子们交流:谈到语文课,窦老师讲到“三情共振”。
我个人认为,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因为,语文课上,“情感”是主线,以情动人,方可有所收获。
记得在讲《彩色的翅膀》一文时,我用歌曲《说句心里话》打动学生,让他们理解海岛战士在宝岛上的孤独,及为了守卫海岛,他们无怨无悔,无私奉献。
由情入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要将“情”贯穿语文课堂,使课堂更精彩!看到孩子们认真倾听的表情,听到孩子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潮澎湃,这就是读书的力量,读书让课堂更丰富,更精彩!借此机会,我又向孩子们推荐了薛瑞萍老师的“吟诵大法”,学会吟诵,学会欣赏,学会经典。
读《薛瑞萍班级日志》有感

读书心得近段时间,读了《薛瑞萍班级日志》,我深深的为薛老师的耐心和智慧而感动。
作为一名教师,同为一名适龄儿童的家长,我被封面上的话深深吸引: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培养孩子的静气是父母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父母要做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
以下是我读书过程中的摘录及一些自己的感受。
第一部分:走向平和薛老师写到:也不要特地注意,是我修炼到了——上课说话声音小而柔和。
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
薛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
朱翔宇跟着我从这个组到那个组,举着本子嚷着让我检查。
我牵着他的手回到座位,轻轻的告诉他:“不要这样。
举手老师就来”我放下书,回想到自己的课堂,一道题讲了好几遍换一个数字又不会了,我会着急,甚至开始提高音调吼起来。
我忽视了柔和的力量。
薛老师的温柔和智慧启发了我。
第二部分:请跟我来读到第二部分,一篇题目为站在孩子的角度的日记直击心灵。
薛老师写到:请站在孩子的角度,不要计算考分离100差多少,而要“从零开始”,计算孩子在两个多月里学到了多少——分数无论高低,我们都当它是孩子们辛苦劳动的收获。
这样,我们就会以平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并且找到今后的用力点”这一部分是薛老师写给家长们的信,仿佛一位朋友用真挚的情感唤醒家长,为他们在家庭教育道路上指引方向。
第三部分:第一度春夏这是本书的最后一章,薛老师记录了下半学期的点点滴滴。
薛老师觉得学习不能只学课本上的知识更关键的是在课外阅读,所谓“功夫在诗外”引用一位家长的发言同时也表达我的心声:第一度春夏好!因为我的孩子有幸成为薛老师的学生,在薛老师的要求下辅导孩子的我同时也受益匪浅,童年没学好的、淡忘的,现在不仅都拿回来了,而且还学到了很多新的,童年没有学到的知识。
再次衷心感谢我们的薛老师!。
书声琅琅三年级读书心得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念书心得《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这本书是从同事手里借来的,特意把它放在假期静心阅读。
它是我国有名的小孩阅读专家——薛瑞萍老师的国内第一部母语教课及班级成长记录。
它不不过不过一本书,它更是薛瑞萍老师的母语教课的法宝和教课心血的结晶,也是薛瑞萍老师智慧的闪光,能力的表现和人格的显示。
薛瑞萍,网名“看云”,是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
她热爱念书和写作,在多年的教课实践中坚持率领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高品尝的阅读。
担当《小学语文教教事例与阅读指引》和《日有所诵》主编,先后第一版了《平心静气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啦》、《书声琅琅的三年级》、《破茧而出的四年级》等多部班级成长日志,发布了反应颇大的《给我一个班就称心如意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等作品。
薛瑞萍老师的《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是一本班级日志,主要记录了薛老师在教三年级时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
这本书以日志体的形式来写。
全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上学期,包含九、十、十一、十二和一月份。
第二部分:放学期,包含三、四、五和六月份。
有案例剖析、有抽测、有方法、有反省,记录了自己母语教课的点点滴滴。
特别是孩子们的表现、孩子们的作品,家长的互动都会惹起我们一线老师的共识,由于那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旁的事。
字里行间,无不透出薛老师对孩子们爱,对孩子们的和蔼。
在开学的第一天,薛老师就给班里的三位重生每人买了一本注音读物,与其说是送给孩子的,不如说是送给他们父亲母亲“看”的。
想要他们赶快融入班级、赶快染上念书习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不行缺乏的。
这一做法是多么的难得呀!我想那些收到薛老师书的孩子一定会意怀感谢,认仔细真地把书读完,那些父亲母亲必定会被老师的做法所感人,支持孩子的阅读。
为了培育孩子阅读的兴趣。
每周一的早读特意用做朗诵和连续默读。
老师和学生预先精心精选好自己要阅读的文章。
薛老师建议所选的文章必定是短小干练的、有必定内涵的小孩诗。
开始早读了,首先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长度为五分钟左右的一篇课外短文。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
这本书里有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和知识。
每一篇文章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精灵,它们在我眼前跳动着,把那些美好的东西都传递给我。
我特别喜欢里面描写校园生活的部分。
那书声琅琅的画面,让我感觉特别亲切。
因为在我们三年级的教室里,每天也会响起这样的读书声。
有时候是清脆的朗读古诗的声音,像一群小百灵鸟在唱歌。
同学们摇头晃脑地读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场景就像穿越到了古代的学堂。
书里还有很多讲品德修养的故事呢。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朋友帮助了迷路的小弟弟找到妈妈,读完我就想,自己也要做一个这么善良的人。
而且呀,每次读完这样的故事,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吃了一颗甜甜的糖果,心里暖暖的。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特别生动,那些描写景色的句子,就像画家的画笔一样,一下子就在我脑海里勾勒出美丽的画面。
比如说“春天,校园里的桃花像小姑娘羞红的脸”,我读完就好像真的看到了那满树盛开的桃花。
读《薛瑞萍班级日志》有感

读《薛瑞萍班级日志》有感早就听闻《薛瑞萍班级日志》是本好书,讲的是班级管理的点滴心得。
现在读来,的确启迪心灵,收获颇多。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之前我们只知道班主任管理需要方法,而读完此书之后,我完全颠覆了之前的看法,那就是,班主任管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智慧。
那么,智慧从哪里来?作为班主任无疑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读好书,读含有哲学智慧的书。
比如:《我之贞烈观》《道德经》等等。
用薛瑞萍的话来说就是一日不读书,便十分地空虚。
“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
”是啊,教书育人,我们需要不断地汲取书中的智慧来醒悟自己,来教育孩子。
薛瑞萍能够做到用书中的智慧“吾日三省吾身”,日久天长,自然形成智慧。
我们常常惊叹于某某名师出口成章,殊不知别人背后的饱读诗书。
我们常常惊叹于他们的富有涵养的声音,殊不知他人竟每日诵读经典美文。
薛瑞萍就是这样的老师。
她能几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半个小时的发声读美文,所以她的声音很美,并不是天生就很美。
当然,我读的这本书是薛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心平气和”这几个字我很喜欢。
我想这是无论执教哪个年级都适用的,所以我常常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去适用于我现在任教的四年级。
当然结果是肯定的!比如:用合适的经典音乐教学,近日我还收到一个孩子给我的信,在信中她说到我在上《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时给她们放了王菲的这个歌曲。
她说这个歌曲是她长这么大以来听到的最好听的一首歌。
所以她对这篇课文印象非常深刻。
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触动,让她永生难忘。
另外,从《薛瑞萍的班级日志》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从她对班级管理这项事业的投入度来看,其中的很多细节其实我们知道实施起来特别费时间,比如:给孩子的家长写信,对孩子的细微变化进行观察记录,还有更多的为孩子们做的工作,以致于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歉疚满满,记得有一次中午答应儿子回家一起吃午饭,但因为忙于统计班级孩子的小测试成绩给忘了,等到同事提醒回家以后只能抱歉地给儿子下起了面条吃。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莘县实验小学三年级王艳这学期我看了薛瑞萍老师的《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我很喜欢她书写的那种风格——就是作为一线教师的自我反思、总结及记录。
而这些,对于在一线教育岗位上的我们就像一盏路灯。
薛瑞萍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自己用心琢磨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朗读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朗读能够让孩子爱上阅读和朗读,朗读能够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籍的整体,朗读能够让世界由心而境一点点变得清明。
我想:所有的语文老师都鼓励孩子阅读,但怎样指导孩子阅读,选择什么书让孩子阅读,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除了有我们所知道的日有所诵,读童话,还有作者把自己的家常课堂,以最本色的面目出现,让老师们有了借鉴。
薛瑞平敢于把练习册上的题抄答案给学生。
她觉得,语文能力的获得,不该也不可能全靠教材。
日有所诵、手不释卷,必定要比死盯住教材,死抠硬练,可靠得多,也活泛,有趣得多。
其实,自己在读书后也曾试着照薛老师所说的去做:在每周一个固定的时间带孩子读书,仅用朗读给孩子传递信息。
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喜欢甚至期盼我们共同读书的时间,这让我很欣慰。
但接下来也有不少的问题出现:孩子们读书囫囵吞枣;孩子们的体会达不到……静下心来反思,其实大多的问题还是在于老师自己。
只学了表面,自己并没有去深究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才最适合自己的学生?只是一味追随着薛老师深一脚浅一脚的蹒跚而行。
想通了问题后反而豁然开朗,用自己的方式带自己的孩子阅读,效果应该更佳,不过这需要时间的论证。
我们的目的不在规定他们一个星期阅读多少本书,考试中取得怎样的成绩,我们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终身读者,让孩子们每天都享受在阅读的气氛中,老师引导他们主动去发掘其中的快乐,并内化为自己内在的营养,这样当初栽种的那棵树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其实孩子们要的很简单,而我们要给的也很简单。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去做,相信我们会拥有别样的书声琅琅的三年级。
读薛瑞萍

读薛瑞萍《书声朗朗的三年级》有感塘下小学林敏君这学期开始,我边看《书声朗朗的三年级》边按照书中的一些办法去做,在自己的班级中实践,却蓦然发现在薛瑞萍老师的书中,他们的教室,他们的班级整日沉浸在朗朗的书声中,沉浸在淡淡的书香中,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在内,生活是多么的优雅,多么幸福。
然而这一切在自己的班中却显得那样的生硬,仔细再去捉摸,发现问题了。
一、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有爱读书的学生。
薛瑞萍老师是那么的酷爱读书,博览群书不说,她有一个习惯每天都要“发声读”一小时左右,她在书中写到:只要有五分钟以上的时间,我就在台上端坐而读。
下面安静,我的声音就极低,他们热闹,我就放开了嗓子。
一两周更换一次读本。
薛老师是极具智慧的,争分夺秒的读,不仅满足了自身对书籍的渴求,也为培养学生热爱书籍撒播了萌动的种子。
我想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的热爱是首要前提。
因此薛瑞萍的学生,也传承了为师的静心潜读,伶牙俐齿,灵动张扬。
“语文教学,教师能做的和最该做的,乃是激发、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位。
”把这些话记下后,不禁又对照起自己:我也是一直鼓励提倡学生读书的,可是总觉得缺些什么。
而今恍然大悟:书是要去读的,是要去悟的,是要去用的。
而我,仅限于浅尝辄止,课外在读,课内仍然是按部就班,所以学生的收获也就有限了。
为何我班级孩子阅读兴趣淡淡,阅读能力平平,现在就显而易见了。
孩子们遇到的不是像薛瑞萍那样狂热的阅读者。
二、只有教师长期的读,才有学生积极的读在薛瑞萍老师的班级日志中不难看出,她给孩子读故事,带着孩子读课文,是每天不定时进行的,她给孩子读的文章无一不是经过她精选的,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读,孩子才会和她一起去享受这份读书的乐趣。
反观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空则读,没空就免,开学至今,匆匆地上课,匆匆地改作业,匆匆地读书,一本长篇小说还没给孩子读完,这样怎么能做到薛老师的给孩子读“大量”“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呢?想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真正书声朗朗,想像薛老师那样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薛瑞萍班级日志读后感

薛瑞萍班级日志读后感《薛瑞萍班级日志》是一部以教育为主题的小说,作者以薛瑞萍老师为主角,通过她的故事展现了一位教师的责任、爱心和专业精神。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启发,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薛瑞萍老师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和爱心。
在小说中,薛瑞萍老师不仅在教学上尽心尽力,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
她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学生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在薛瑞萍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教师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也让我更加敬佩和尊重教师这个职业。
其次,薛瑞萍老师的故事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小说中,薛瑞萍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社会和他人。
在薛瑞萍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和执着,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薛瑞萍老师的故事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薛瑞萍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在薛瑞萍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魅力,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使命和价值。
总之,通过阅读《薛瑞萍班级日志》,我受益良多。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尊重和感恩教育。
愿我们都能像薛瑞萍老师一样,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与责任,让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绚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薛瑞萍班级日志之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有感
“平和对待世界的前提是平和的对待自己”这也许就是看云对待生活的态度吧,“我的班级我做主”“爱你所爱,无怨无悔,老所当劳,勿辞艰辛”多么富有个性的一个人,“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邓丽君的音乐声中也让我感受到了看云带给孩子们的美好与浪漫。
像这样一个睿智又充满浪漫情怀的人带着一班孩子徜徉在书海之中,那将是一道怎样的胜景!用班级日志淋漓尽致将班级的成长记录下来,我想目前看云海是第一人吧。
这不光是老师的班级日志,同样也是孩子们的成长足印,孩子们就是在薛老师的带领下,从一棵小苗长成了茁壮的树木,这无疑要感谢薛老师的浇灌。
一、关于朗读
朗读这个词在这书声琅琅的班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翻开这本书,犹如缕缕春风迎面扑来,它带我的是温暖和甜蜜的享受,它仿佛是一首歌,娓娓道来,却不乏让人感动的情愫。
“长路漫漫。
长路漫漫。
它缺了一角。
它不快乐。
”“所以,它动身去找它那失落的一角......”薛老师带着孩子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寻找那失落的一角的过程吧,虽然有些艰辛,有时还伴随些许失落,但找角的过程是美丽的,沿途的美景,可爱的蝴蝶,散发着迷人香气的花儿.........多么美妙的体验啊!就是这样亦步亦趋的阅读,带给孩子们的是无限的启迪与遐想。
“白色朗读”我也是第一次在这本书上看到,“对人发生深刻影响的阅读,从第二遍开始。
因为读者只有摆脱对情节的牵挂才能静心体味文字深处的东西。
”多么富有见解的一句话,我们大人的朗读不也如此吗?不然何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朗读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朗读能够让孩子爱上阅读和朗读,朗读能够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藉的整体,朗读能够让世界由心而境一点点变得清明,什么意义都不去计较和思考的纯粹的白色朗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
”多么精辟的一段文字,不禁让人掩卷深思,这样的朗读我做到了吗?
朗读也要循序渐进,它是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的
过程,成功朗读的第一阶段是孩子被老师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然而这样的朗读效果,我真是自愧不如,课文录音是我让孩子慢慢从听觉上感受朗读的魅力,这样跨小小的一步也算是迈开了脚,同时也让自己沉浸在这美妙的声音之间,做到慢慢学习吧。
朗读的第二阶段是老师被孩子感染。
看云说:“这种来自学生的感染,既是对教师的激励,也必诱发教师对文本生成新的前所未料的体悟----如果没有这第二阶段的甜蜜的神奇的诱惑在,我的朗读将无法进行。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真的很羡慕这帮孩子们拥有这样的好老师。
读书要不求甚解,是这本书传递给我的信息,孩子在老师的朗读声中得到浸润,只有这样的浸润才能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书籍带给他的感受,书中看云反复强调,没有必要去分析故事的内容,让分析淡去,让孩子在纯净的朗读中会意、融合和感染,让他们的思维、感悟和交流在无声地进行。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二、关于亲子共读
虽然这本书对亲子共读没有做太多的阐述,但对于我们老师(同样是家长)而言,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书中提到现在我们亲子共度很难推广的原因主要在于:家长认为教学是老师与学校的事,由于家长的种种原因,报补习班是她们认为能够提高孩子成绩的捷径。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到这“一对一”作用如此奇妙,不仅是他的儿子就连她班上的孩子个个都热爱阅读、不惧写作、词汇丰富、思维敏捷,这些都要归功于有这样的老师,让那些家长认识到亲子共度的重要性,在家长与老师不定时的交流中,也反映了家长态度的转变,让他们从被动到主动,从主动再到积极参与。
看看他们所编的“班级之书”从《笋芽儿》中的3位母亲写的教育心得和读书体会,到《雁南飞》中的23位父母,再到《香樟树》中的30为父母,随着数字的增长,书香家庭也随之增长,常此下去那将会收获多少硕果啊!给家长布置作业真是个很不可思议的想法,我们现在布置给孩子的作业他们都不能在家长的监督下很好的完成,何谈给家长布置作业。
但看云却做到了,从开学时就有21位家长为孩子写
周记,我相信后来参与其中的家长会越来越多。
三、关于建立班级书库
为什么要建立班级书库?书中的一封信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读共同的书,就是过着共同的生活。
就是基于阅读的共同生活、共同体验,使学生对于班级、对于好书有了一种与日俱增的亲切感,归属感。
对于绝大多数的独身子女来说,对于那些父母无暇关注其精神需要的孩子来说,这种亲切感,归依感就显得尤其必要和可贵。
”一段简短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建立班级书库的必要性,如果让书来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远离社会上的不良的风气,建立班级书库是个多么理想的选择。
如何建立班级书库呢?薛老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她以书面形式的写一封信给家长。
信上不仅告知了建立班级书库的必要性,还将建立班级书库的优点一一列举出来。
书的价格跟内容都很明细的列举出来了,并且考虑到各个家庭的不同情况,让家长选择性的购买,这一举动很具有人性化,家长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
四、关于绘本
“将绘本进行到底”多么坚定的一句话。
绘本对于我们成年人而言,它的内容极其简单几乎不用花什么力气就能解读其中含义。
但这种想法却是错误的,依薛老师之见,绘本,尤其是经典绘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语言精粹,他留给人极为开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不同等次的读者他理解到得含义却截然不同,给人的启迪有时都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这也许就是窦桂梅老师所讲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在这本日志中薛老师记录了许多关于绘本阅读的精彩的课堂实录,那些孩子的想法真的是与众不同,连老师都沉浸其中。
精彩,真是精彩。
只有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让孩子们带着欢笑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让他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阅读带给他们的无限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