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甲双胍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药神”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药神”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药神”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以及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无禁忌证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T2DM(2型糖尿病)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不仅是超重或肥胖T2DM(2型糖尿病)病患者的首选用药,也适用于体重正常的T2DM (2型糖尿病)患者,且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重指数无关。

剂量与临床疗效起效最小剂量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mg/d。

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以使患者血糖达标并得到长期良好控制。

有可靠的降糖疗效,单药治疗可使HbA1c下降达1.0%~2.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

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与胰岛素联合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和低血糖风险。

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T1DM(1型糖尿病)。

特殊人群用药可用于10岁及以上患儿。

应用于老年人群,在使用上没有具体年龄限制,但65岁以上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在患者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应避免使用。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通过估算eGFR水平调整剂量。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对比剂及全身麻醉术前48h应暂时停用,之后还需停药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安全性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绝大多数发生于前10周)。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胍 治 疗 中 获 益 的 患 者 错 失 治 疗 良 忌证 , 二 甲双胍 是 2 型 糖尿 病 药 物 治
生 和 患 者 正 确认 识 并合 理 使 用 二 甲 的 首选 用 药 : 临 床研 究 结果 显 示 , 二 素 , 以维持 正 常 的糖 代 谢 。二 甲双胍
部 分 临床 医生 和 患者 对 二 甲双 胍 的 确 心血 管获益 证据 的降糖药 物 。
使用( 有效性 、 剂量 、 用 法、 安全 性 、
低餐后血糖; ③减少小肠 内葡萄糖吸
二 甲双 胍 具 有 良好 的 安全 性 和 收 ; ④ 促 进脂 肪酸 进入 线 粒体 进行 脂 耐 受 性 , 低 血 糖 的发 生 率 低 , 胃肠 道 疗 效 与 体 重 的 关 系等 ) 存 在 认 识 误 肪 酸 B氧 化 , 减少脂肪合成 , 从 而 减
甲双胍 的适应证 。
具 有 可 靠 的
短 期 和 长 期 降糖疗效 , 单 独 使 用 可 有
效 降 低 2型
。宜华
专 家甚识鼹读
糖 尿 病 患 者
的 空 腹 血 糖
( F P G) 、 餐 后
美 国 的 一 项 糖 尿 病 预 防 计 划
( D P P ) 研 究 显示 , 二 甲双 胍 干 预 治疗 二 甲双 胍 自 1 9 5 7 年 问世 , 应 用 血 糖 ( P P G), 可使 糖 化血 红 蛋 白 3 年 可使 糖 尿病 的发 生 率 降低 3 1 %, 于 临 床 已有 5 0多年 的 历 史 , 是 当前 ( Hb Al c ) 下降 1 ~2 %, 且 不受 体 重 且 在 中年 腹 型 肥 胖 的 患者 中干 预 效 全 球 应 用 最 广 泛 的 口服 降 糖 药 之 影 响 。 果 最 佳 。2 0 1 2年 国 际 糖 尿 病 联 盟 近年来, 虽然有 多个 新型 降糖 药 在 相似 的基线 条件 下 ( 糖 化血 红 ( I D F ) 全 球 2型糖 尿 病 指 南 推 荐 , 预 物上市, 但二 甲双胍 仍是 在全 球使 用 蛋 白水 平 ) , 最佳有 效剂量 ( 2 0 0 0毫 防 糖尿 病最 好选 择 生活 方式 干预 , 对 量 迅 速 增 加 的 经 典 口服 降糖 药 物 。 克 /天 ) 的 降糖疗 效 显著 强于 其他 口 于 空腹血糖升 高 、 年 龄 <6 0岁 的肥 二 甲双 胍 具有 良好 的单 药与 联 合 治 服 降糖 药 。 胖 人群 , 可给 予二 甲双胍 干预 。 疗 的疗 效和 安全 性 , 以及 良好 的卫生 二 甲双 胍 单 药 治疗 疗 效 不 佳 的

中国《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中国《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疑虑,给予针对性的解答和 建议,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
心理干预在联合治疗中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 的压力和挑战,提高治疗信心。
放松训练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 等放松技巧,以减轻焦虑、抑郁等 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滴定策略
滴定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血糖、血压、体重等指标,并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整 剂量。滴定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增加低血糖风险。
长期随访管理建议
定期监测血糖
联合治疗后需定期监测 患者血糖水平,确保血
糖控制达标。
关注心血管事件
SGLT2i具有心血管保护 作用,长期随访中需关 注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
生情况。
心理支持小组
组织患者参加心理支持小组,让患 者之间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增强 患者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家属参与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家属培训
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让他 们了解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的重要性、注意事项等,以便更
好地照顾患者。
家庭访视
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了解 患者的治疗情况和家庭环境,给
意义
共识的制定有助于规范SGLT2i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 疗中的应用,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和水平,促进患者合理用 药和血糖控制达标;同时,共识的推广和实施有望为我国糖 尿病防治工作带来积极影响。
02
患者选择与评估
适用人群特征及筛选标准
年龄及性别:适用于 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 ,无明确性别差异。
安全性良好
SGLT2i和二甲双胍均具有较低的低血糖风险,且对体重、血压和血脂 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积极影响。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控制达到目标水平。

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受损患者,需调整剂量。

四、不良反应与安全性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乳酸酸中毒,但这种情况多数与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有关。

因此,在使用二甲双胍前应进行肾功能评估,并注意监测肾功能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五、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二甲双胍可以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等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但需注意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的使用对于妊娠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已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医生和患者应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是一种可靠的降糖药物,可使HbA1c下降1%~2%。

它可以与其他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此外,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对于特殊人群,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儿童,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最大剂量。

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小时,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

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改善脂肪合成与代谢,改善血脂谱,对NAFLD患者的肝脏血清学酶谱及代谢紊乱均有显著改善。

此外,虽然二甲双胍没有治疗PCOS的适应证,但可以提高PCOS患者的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肠道反应并无显著性差异。
再次之。因每种制剂给药后血药浓 较少的低血糖风险对老年人有一定
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 度峰值、达峰时间、表观半衰期等参 益处,但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3~6
500 毫克/天,成人最大推荐剂量 2550 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多剂量给药 个月检查 1 次)。80 岁以上患者肾小
天 二 甲 双 胍 可 降 低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释放。
的使用没有具体年龄限制。
0.6%,2000 毫克/天则可降低 1.2%,
普通片剂在胃内的溶出速度较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应用二甲
且 1000 毫克/天或 1500 毫克/天时,胃 快,肠溶片和肠溶胶囊次之,缓释片 双胍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
具 有 可 靠 的 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
短 期 和 长 期 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二甲双
降糖疗效,单 胍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 独 使 用 可 有 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且具有良好的 效 降 低 2 型 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但需要指
○宜华
专家共识解读 糖 尿 病 患 者 出的是,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 的 空 腹 血 糖 甲双胍的适应证。
且在中年腹型肥胖的患者中干预效
一。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
在相似的基线条件下(糖化血红 果 最 佳 。 2012 年 国 际 糖 尿 病 联 盟
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 蛋白水平),最佳有效剂量(2000 毫 (IDF)全球 2 型糖尿病指南推荐,预
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克/天)的降糖疗效显著强于其他口 防糖尿病最好选择生活方式干预,对
监部门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妊娠 反应的发生常见于药物治疗的早期 保护作用。

中国《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中国《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方案。
初始剂量与滴定策略
初始剂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适当的初始剂量。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 滴定至最佳剂量。
滴定策略
滴定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血糖、血压、体重等指标,并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整 药物剂量。滴定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长期随访管理建议
定期监测血糖
长期随访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患 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 红蛋白等指标,以评估血糖控制
尿路感染风险
SGLT2i类药物可能导致尿路感染风险增加,应定期评估患者泌尿系统症状,必要时给予 相应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风险
虽然罕见,但SGLT2i可能增加DKA风险。对于疑似DKA患者,应立即停用SGLT2i,并给 予相应治疗。
长期心血管获益证据梳理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显著降低2型糖 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等)风险。
01 02
药物作用机制互补
SGLT2i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 二甲双胍则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和改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来 降低血糖。两者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
安全性良好
SGLT2i和二甲双胍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联合使用不增加低 血糖风险。
03
指南推荐
国内外多个指南均推荐SGLT2i联合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
提高患者依从性
通过教育患者了解SGLT2i 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及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 高患者依从性。
增强患者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 程,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 心。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 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 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 压力。

最新: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以二甲双胭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完整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迅速攀升至11.2%,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患者;目前糖尿病治疗的达标率低,糖化血红蛋白(g1.ycatedhemog1.obinAi c,HbAi c)<7%的患者比例不足50%,而患者依从性较差,联合治疗过晚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血糖不达标是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项纳入了34737例T2DM患者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新诊断且诊断后至少存活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诊断后第1年的HbAIC≥6.5%与预后较差相关,以病程<1年暴露期间HbAIC<6.5%为参照,HbAIC≥6.5%与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相关,HbAk≥7.0%与死亡率增加相关。

因此,在糖尿病诊断后1年内的血糖控制情况与未来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长期风险直接相关,早期控制血糖达标(一般HbAιc<7%,个体化目标为HbAιc<6.5%)仍然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二甲双胭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基础用药,但由于高血糖发生的机制复杂,随着T2DM的进展,单药治疗达标率低,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患者依从性差。

因此,以二甲双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fixed-dosecombination f FDC)成为联合治疗的重要选择,在T2DM 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增进临床医师对此类药物的了解,促进合理应用,国内相关专家成立了《以二甲双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编写组,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并基于临床实践,撰写了本共识,以期规范以二甲双胭为基础FDC 的临床应用。

降糖药物FDC应用优势和基本原则一.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必要性为实现血糖达标,大多数T2DM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当单药治疗血糖不达标时,应及时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背景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

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胍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二甲双胍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

199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患者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体现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

例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因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我们组织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制订《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推荐意见和循证医学证据分级表1 主要推荐意见推荐级别:A:强力推荐。

证据肯定,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B:推荐。

有较好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C:不作为常规推荐。

有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但无法明确风险获益比;D:不推荐。

证据不足或对健康结局弊大于利表2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备注:证据等级标注于正文相应证据后的括号中表3 常见缩略语一、临床地位1. 二甲双胍为什么被推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可以使HbA1c下降1%~2%[1-3],可使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MPK,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脂肪酸β氧化,减少脂肪合成, 从而减轻IR; 改善IR,提高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应答; 升高GLP-1水平。
二、作用机制
2.二甲双胍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 IR是T2DM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机体在IR的代偿反应是分泌更多
的 胰岛素,以维持正常的糖代谢。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改善IR,增加胰岛素 刺激的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酸氧化代谢,抑制肝糖输出。二甲双胍通 过抑制肝糖原分解。降低肝的摄取和利用,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回顾性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 二甲双胍在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中的疗效相当,因此 ,体重不是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与否的决定因素(I级)。无论对于超重患 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为治 疗T2DM的首选用药。
3、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作用:
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二 甲双胍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且具有良好 的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 应证。
2.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使用注意事项:
2013年IDF老年糖尿病指南和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都 把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首选用药,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没有具体年龄限制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 较少的低血糖风险对老年人有一定益处,但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3~ 6个月检查1次)。年龄并非二甲双胍治疗的禁忌,但需要监测肾功能 。老年患者的eGFR在45~60 ml/(min·1.73m2)者,应减少剂量, 如果eGFR<45 ml/(min·1.73m2)则不能使用。
三、剂量与临床疗效
二甲双胍的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mg/d, 使用时应遵循“小剂量起始,逐渐加 量”的剂量调整原则。
二甲双胍起效最小剂量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最大推荐 剂量2550mg/d。2000mg/d可以降低HbA1c2%,且胃肠道反应与1000mg 或1500mg无明显差异。(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 )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机制
二甲治双疗胍
改 善
改善
胰岛素 分泌增加
肝脏
敏 感
性 骨骼肌
下 降
脂肪细胞
高胰岛素血症
代偿
维持正常 葡萄糖代谢
失代偿
糖尿病
(1992) Pathogenesis of NIDDM. A balanced overview. Diabetes Care, 15, 318-368; Insulin resistance versus insulin deficiency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problem and prospects. Endocrine Reviews, 19, 477-490
二甲双胍(2000mg/d)单药治疗可以在4年内使受试者平均HbA1c水平维持在 7%以下。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 (2000mg/d)以使患者血糖达标并得到长期良好控制。
二甲双胍单药/在二甲双胍基础上的联合治疗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 。
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 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应尽早足量使用以维持更长的达标时间 。
四、特殊人群用药
1.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注意事项: 需要药物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二甲双胍使用的禁忌证。但回 顾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本身不会导致心力衰竭,也不会对心力衰竭 患者造成不良影响。2014年ADA糖尿病指南也指出,如果肾功能正 常,二甲双胍可用于病情稳定的CHF患者(V级证据)。
二甲双胍专家共识
前言
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 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 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胍都有明
确的临床证据。
2、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的首选用药:
4.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使用注意事项:
有GDM史的患者发现为糖尿病前期时,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或二甲 双胍以预防糖尿病。患者一旦妊娠,建议改用胰岛素治疗 (V级)。二甲 双胍可降低PCOS患者妊娠早期的流产率和GDM的发生率。在控制孕 妇体重和治疗IR方面有优势,孕早期口服二甲双胍没有增加胎儿重大 畸形和新生儿并发症的风险。二甲双胍在FDA妊娠期用药分级中为B 类药物。但我国药监部门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妊娠期妇女。
DPP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干预治疗3年可使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31% ,且在中年腹型肥胖的患者中干预效果最佳(I级)。
IDPP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单独或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应用均能降 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11级)。
2012年IDF全球T2DM指南推荐,预防糖尿病最好选择生活方式干预 ,对于IFG(空腹血糖升高)、年龄<60岁的肥胖人群,可给予二甲 双胍干预。
3.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儿使用注意事项:
无需以胰岛素作为起始治疗的10岁及以上T2DM患儿,应立即开始 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不达标者以二甲双胍作为起始治疗药物。10岁及 以上的糖尿病前期(IFG或IGT)(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糖耐量异常)患儿 经3个月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后,代谢异常指标仍无法逆转,建议使 用二甲双胍治疗,起始剂量500mg,3次/d,最大剂量2000Mg/d (V 级)。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的T2DM的儿童或青少年,且最高 剂量不超过2000mg/d,不推荐用于lO岁以下的儿童。
DPP研究随访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 比,10年内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降低了34%和18%(I级)。
二、作用机制
1.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机制: 通过直接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FPG(空腹血糖); 通过提高外周组织(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PPG(
餐后血糖); 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 通过抑制线粒体复合物1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ATP合成,激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