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合集下载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书籍,它的主题是探讨一个国家和其公民与变革的关系,作者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

这本书面向的读者是关心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感到好奇的读者。

我个人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良好。

费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一个深刻而丰富的主题,每一个观点都富有思考力和启示性。

其中一个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作者强调曾经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比较集体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个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很少被充分保证,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个性被更多地关注和尊重,这是中国社会变革不可逆转的方向,也是值得欣喜的一点。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和观点,成为一个让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更深刻认识的窗口。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该书中说的:“我们自古以来,无论是文化、经济、政治或社会,都有着丰富而盛大的历史,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源泉丰富,我们有着许多优良的传统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根基。

” 还有书中的另外一些观点,比如说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渐行渐远,对于国家和公民的未来发展等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探讨。

在我的创新思考和观点中,我觉得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良好发展,才能实现一个良性的社会。

我们的国家是由人民共同维护的,人民需要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
利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家发展当中来。

而国家需要倾听人民的声音,为人民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环境,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2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2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读《吾国与吾民》有感《吾国与吾民》是我读林语堂先生的第一本书籍,此后再读《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等等书籍,还是找不到当初读《吾国与吾民》的那种震撼,为此不得不感叹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呈现的智慧才识。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留学美国和德国,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后又成为《语丝》杂志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与《吾国与吾民》的初始其实是源于我的好奇,好奇这本反应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性的一本书却是在美国用英语创作,随后才经由中国翻译家翻译成中文的大作有何吸引人之处。

1934年,林语堂先生开始用英文创作《吾国与吾民》,随后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随即轰动一时,都被西方人认为是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就知道了什么叫“中国文明”。

要讨论《吾国与吾民》,那就必须把此书放到当时的一个宏观大背景之下去讨论,这样子方能够体现林语堂先生写《吾国与吾民》的厉害之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

赛珍珠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也说道:“新时代促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的心灵。

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些。

侧身于顽固面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份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导读: 本文是关于《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希望能帮助到您!《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我可以坦诚相见, 我并不为我们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众,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

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的涂脂抹粉, 她会再一次恢复平静, 并且她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如此自白, 林先生的性格便跃然纸上, 令人情不自禁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定是一个率真的作家。

”历来并不乏剖析中国人品性与生活习性的文章与著作, 但读来或则过褒扬近乎谄媚以期宣传之效果, 或则过批判近乎无情并因之令人悲悯而缺乏客观性。

一本阐述中国的著作, 它的价值应足以当得起阐述中国者, 不能犯上述任何一点毛病。

这样的作者必须立于客观的地位,其客观的程度足以领悟全部中国人民的旨趣, 这样的人才不是轻易找得到的。

但正如赛珍珠女士所说:可是出乎不意, 与历来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出世了.它满足了我们一切热望的要求, 它是忠实的, 毫不隐瞒一切真情的。

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笔调, 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 精神状态与向往, 以及中国的社会, 文艺与生活情趣, 并与西方人的性格, 理想, 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

你会惊叹于作者简纯的风格,而这种简纯偏又不影响作者对真理领悟的陈览。

林先生确是立于了客观的地位, 无论是揭露中国的弊端, 抑或是陈述其美好之处, 他总是在扮演着一个叙述者的角色, 但绝不只是信息的传送者, 我们往往被他感染。

有时, 我们甚至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写的, 如若是中国人, 怎能这样坦诚, 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可细读全书, 这又分明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如若不是中国人, 又怎能如此富有诡辩与学识, 幽默与澄明将中国人剖析的如此之深刻?每每读起林先生的文章, 脑海中想到的竟是鲁迅先生,总不免要作一番对比。

后者往往让人醍醐灌顶却又悲悯无奈, 而前者虽平淡谦和却极具启示。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读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林语堂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和中国人的全景画卷,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同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对于中国人性格特点的剖析,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林语堂先生提到中国人的“圆熟”性格,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一位长辈——我的舅舅。

舅舅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辈子都在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仿佛岁月的风霜从未在他心中留下痕迹。

舅舅的为人处世,就充分体现了那种圆熟的智慧。

记得有一年,村里因为划分农田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好几家都为了多争一点肥沃的土地,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差点大打出手。

可舅舅却不慌不忙,既没有跟着去争抢,也没有在一旁煽风点火。

他先是静静地听着大家的争吵,等众人都吵累了,他才慢悠悠地开口:“咱都是一个村的,低头不见抬头见,为了这点地,伤了和气,不值当。

地有好坏,可咱们的情谊比这地重要多了。

”舅舅的话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大家心头的怒火。

接着,他又提出了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让每家都能得到相对满意的土地。

大家听了,都觉得在理,纷纷点头同意。

这场原本剑拔弩张的纷争,就在舅舅的巧妙调解下,和平解决了。

事后,我问舅舅:“您怎么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舅舅笑着说:“这哪是我聪明,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是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

我不过是让他们冷静下来,看到这其中的道理罢了。

”从舅舅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那种善于调和、避免极端的圆熟性格。

他不是用强硬的手段去压制别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大家都能心服口服。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重视,这一点在我的生活中也有着真切的体现。

每年春节,无论身在何处,我们一家人都会想方设法赶回老家团聚。

那几天,家里总是热闹非凡。

大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孩子们则在院子里嬉笑玩耍。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

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有妈妈做的红烧肉,那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有爸爸炖的鸡汤,香气扑鼻,营养丰富;还有奶奶包的饺子,皮薄馅大,咬上一口,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

2023年《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2023年《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2023年《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2023年《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1其实人类退化的信号,倒不在乎龌龊。

而却恰恰在乎畏惧龌龊,而且从一个人外表来批评他的体格和品行之健全与否,实在是危险的。

中国人的圆熟非自书本中得来,而出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见了少年人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

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一、《吾国与吾民》讲什么《吾国与吾民》,国学大师林语堂征服东、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这是一部全景剖视国人精神与生活的史诗巨著,品赏浪漫雅致的东方情调,直指国人灵魂的最深处。

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很受用。

这本书描写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以冷静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民族形象。

整本书最激发人的地方,就在于林语堂的幽默。

从幽默中看到智慧,从睿智中看透中国人的国民性。

二、阅读本书,透视和剖析中国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内心深处奥秘1、中国人的四种美德自古以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中国人认为知识的培育发展在于智慧的领悟。

而从领悟出发,培育出和平、知足、镇静、忍耐四种美德。

由此林语堂描绘出十五种民族德行的特性。

这些特性中有美德、也有非美德,有中性品格,也有恶行。

而一切的特性都包含在“圆熟”这个词里。

2、“圆熟”的中国人“圆熟”是一个消极的国民品性,显示出一种静止消极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老于世故”。

这种文化品行以支持力和容忍力为基础,缺乏进取和争胜精神。

这种文化让人在任何环境下富有妥协精神而自足于和平状态。

中国人把心的位置看得太高了,以致剥削了自己的希望和进取欲,无形中生成一条普遍的定律:幸福是不可以强求的。

这种“圆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社会环境,是几千年来中国特有的社会政治园地孕育的。

3、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理想,林语堂指出,孔教为中国人民的工作姿态,道教为游戏姿态。

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吾国与吾民》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一):翻译的语文水平黄嘉德翻译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你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回到了学前班。

每句话看一遍基本上除了几个关键词就啥也看不懂了。

碰上有两个逗号的复句,即便是认真读上好几遍,也完全不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指代关系。

半古不白,之乎者也跟现在句式混在一起,结果就是谁也看不懂。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二):这个版本翻译严重不推荐啊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三):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一本对希望理解中国人的读者有着莫大帮助的书。

由于半白话的原因,书中一些部分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最开始读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书的顺序读,而是从下半部讲述娱乐的部分开始(略微显得有点浮于表皮),然后阅读越觉得有意思,把后半部就看完了。

前半部似乎整个论调有点偏灰暗,不比得后半部来的轻快愉悦,看的我也很沉闷。

看完只有一个感觉:中国人总是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娱乐方面被同化得太多了,但是在思维方面,倒是一点变化也谈不上。

是好还是不好这真是不好断定,或许这是民族特色。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关于赛珍珠的序开头赛珍珠的序,没人觉得翻译有问题吗?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不知所云的“底”。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吾国与吾民》是毛泽东同志于1957年4月23日至25日在全国各省市委书记会议上作的讲话,这篇讲话是毛泽东对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回应,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和指导方针。

阅读完毛泽东同志的《吾国与吾民》这篇重要讲话,我感触颇深。

首先,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值得庆祝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方面,工人阶级和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缺陷,阶级斗争还存在一定的范围;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展迅速,但仍需要解决农村经济建设和教育问题等。

其次,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一些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针。

他强调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加强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的联合,相互支持,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胜利。

同时,他还提到了正确处理各阶级、各派别之间的关系,倡导人民内部团结,反对阶级斗争的偏向。

这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毛泽东同志还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农村建设、教育问题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在经济建设方面,他主张实行国家计划,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工业,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对于农村建设,他强调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行合作化道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在教育问题上,他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把革命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通过阅读《吾国与吾民》,我进一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和复杂性。

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生事物,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

只有通过正确的指导和努力,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对于人民群众的关怀和关注。

在《吾国与吾民》中,他反复强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人民的生产生活,反对官僚主义和阶级偏见。

这种思想和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争取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重要原因之一。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精选11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1《吾国与吾民》是文学家林语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用英文写成的著名作品,从多种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并感受中国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作者将本书分为“基本要素”和“生活”两大部分。

在“基本要素”这一部分中,作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与心理。

而在“生活”部分中,作者详细分析了中国人的审美与生活方式。

《吾国与吾民》一书内容很多,其中不乏有使我格外感兴趣的内容。

在作者看来,中国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老猾俏皮”。

所谓“老猾俏皮”,就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圆滑、忍耐和实利主义的性格。

中国人的俏皮思想,集中体现在老子的《道德经》和其开创的道家思想中。

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道教给予中国人民一种麻痹的感受,使中国人感到精神愉悦,将人民从严酷的儒家思想中解脱出来。

但是,老猾俏皮这一精神特性也束缚了人民的创造力,使人以消极态度为人处世。

旧中国人的个人主义观念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

在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公共精神的缺乏。

在中国的传统中,是没有“社会服务”这样的东西的。

曾经的中国人在思考、解决问题时,往往并不考虑他人。

这一点可以体现在中国流行的游戏中,中国常见的扑克、麻将等游戏都是以玩家各自为战为中心的。

但是,旧中国的个人主义并不是以本人为中心,而是以家族为中心的。

为家族谋利益常常是个人行动的出发点。

所以,我们说曾经的中国社会像一盘散沙,这一盘散沙中的沙粒并不是一个个个人,而是许许多多的家族。

作为一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成的作品,《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必然存在一些不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内容。

现代中国家族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人们的公共精神也大为提高,现代中国社会的特权和腐败现象也大为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庸》里孔子的一句话“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翻译过来大概是:中庸之道本来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为道了。

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林语堂会把孔子的这句话放在书的首页。

看完这本书,我可能明白了。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先查了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那是在20世纪的中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的中国,一方面传统的思想、生活方式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一连串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欺辱,人们对外来文化有所接触和接受,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动荡、转变的时代,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待自己的国家以及自己国家传统的文化、理念等都感到茫然若失。

在这种情况下,林语堂先生,写下了这篇《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旨在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正如赛珍珠在这本书的序所写“它满足了所有以上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由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摘录于P8)对于这一点,我十分赞同。

看着这本书,毫不夸张,有时每看一页,我都有很多的话想要表达出来,但是那一时的想法又有点缥缈。

原因应该在于,尽管隔这本书最开始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改变担得起“翻天覆地”这个词。

可是,我还是能从那些字里行间看到我自己的身影,看得到很多当今中国人民的形象。

我不知道这一点是好还是坏,而凭我现在的个人素养,我也觉得要我从整体去全面的把握这本书,可能有点难度,于是乎,我就聊聊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人在《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第一章里,谈了很多关于我国南北方的差异(而很显然,现在,这种南北方的差异还是存在并且比较鲜明)、退化、新血统的混入、文化的稳定性等方面。

我想谈谈我对文化稳定性的一些看法。

文章中说道“中国为什么历经周期性的劫难之后,仍能生存下来,这种种族耐力与吸收外族血统的能力究竟来自何方?”(摘录于P47)接着作者又说道“这种耐力与活力,部分是体质上的,部分是文化上的。

而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

另一个使社会安定的文化因素是中国完全没有固定的阶级。

”(摘录于P47、48)关于中国的家族制度,我一直深有感触。

在初中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自己家的一本家谱。

上面记录了我的曾爷爷以及我曾爷爷等等他们的姓名以及配偶的名字等。

拿到那本比较破旧的本子,我饶有兴趣的研究了很久,一种莫名的兴奋持续了好久。

我想这种兴奋感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面对家族宗谱会产生的一种敬畏、感激、好奇、自豪的情感。

没有人刻意的教导过我们关于祖宗、家族该有的态度和情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它却已经根深蒂固于我们的血液之中。

所以,直到现在,尽管人们的家庭观念有所淡薄,但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仍是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而人们思想中那种努力奋斗、光宗耀祖的思想也没有消失。

尽管有部分原因是政府对传统文化上的一种倡导,但是仍旧离不开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这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

在古代,这种家族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团结、统一的一有利因素,在当代仍是。

而近来我在研究明朝的宦官制度时,研究宦官这个人群的来源时,却也感受到中国深远流长的家族制度是宦官这个完全悲剧化的群体的刽子手。

为了保持家族血统的纯正,所以在一夫多妻的帝王贵族家族里,便用“刑余”过的男子来伺候其妻子。

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古代社会中最黑暗的制度之一。

然而关于家庭制度有千千万万的观点也有千千万万的方面,在此,我只是简单描述自己的观点。

另外一个促使社会安定的因素是中国完全没有固定的阶级。

这一点,在我最近研究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时深有感触。

在最近看的《晚清绅士与公共危机治理》里有一句话对此解释的相当清楚:科举提供了一条最大可能的选拔才能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使社会不断进行阶级的对流,也对政治和社会产生稳定的作用。

二、中国人的性格和心灵在《吾国与吾民》的第二章中,林语堂先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的性格,他在原文中是这样的写道“如果我们回头看一下中华民族,并试着描绘其民族性,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如下特点:①稳健②单纯③酷爱自然④忍耐⑤消极避世⑥超脱圆滑⑦多生多育⑧勤劳⑨节俭⑩热爱家庭生活等等。

(摘录于P56)虽然作者是在上个世纪编写的这本书,是在当时的背景对我国人民性格进行的描述,但是看着那些词,我恍惚也能看到许多当代中国人民的形象。

下面我将谈谈我对书中说道的几个中国人的性格的看法。

1、遇事忍耐。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写道“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即过分稠密的人口和经济上的压力等等,使人们只有狭小的生存空间;这种品质又特别是家族制度的产物,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人们试图消极避世,多半是由于个人自由没有法律的保障和想法的保护。

”(摘录于P63)对于这段话,我感触特别深刻,看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就是几句浅显易懂的话句,却不仅震撼了那个年代,也震撼这21世纪的我。

在当代中国,这种忍耐性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拥挤狭小的生存空间、昂贵的房价、超级大堵车、永远的加班加点的工作、昂贵的医疗费用等等。

可是人们仍能忍耐下去,并且总能找到活下去并活的相对自在的勇气和动力。

不能不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

可是表现在另一方面,遇事忍耐也表现在面对不公平、不平等时的忍气吞声,表现在看到不公正的事情的的旁观。

面对车上的偷窃行为,人们总是在忍耐,很少会出来指责他;面对饭店的逃税行为,人们总是在忍耐,并且对自己助长他逃税而获得的小惠小利而乐在其中;面对马路上的撞人逃走事件,人们经常在忍耐,因为这不关自己的事等等。

其实书中写得很好,人们力图消极避世,多半是由于个人自由没有法律的保障和想法的保护。

这在20世纪混乱的中国是如此,现在社会也仍需以此为鉴。

我国现在的法律政策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公共服务质量不高不到位,人们要想真正高水平的享受生活而不是经常性的忍耐,还需政府、社会很长远的努力。

2、超脱圆滑在我刚刚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总觉得“圆滑”是个贬义词看完这部分的文章,我想它或许就是个贬义词吧。

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书中是这样解释中国人的性格——超脱圆滑的。

“也许中国最突出的品质可以说是超脱圆滑的,这一品质最难使西方人明白,然而却是最具有深刻的含义,因为它直接指向一种与西方人不同的人生哲学。

”(摘录于P64)其后作者又说道“一位超脱老滑者是有许多生活阅历的人,他是实利主义者,麻木不仁,对进步持怀疑态度。

超脱圆滑的最大优点是能使人老成持重,性格温和......”(摘录于P64)。

/其实一想起超脱这个词,我立马想到老庄、想到中国古代那些田园诗人,他们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淡薄的生活,这一点与后文中写道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热爱大自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然后一提起圆滑这一点,我却也不能不否认。

站在今天我的角度来看待当今的许多中国人,的确是有着这个性格。

在书本中,作者描述中国人圆滑,是这样写道的“我们可以伟大到不信任律师,不信任法庭......我们可以伟大到可以制定相当繁文的缛节,然而我们也伟大到可以把这些缛节看作是生活这个大玩笑的组成部分......我们伟大到可以声讨罪恶,但同时可以对罪恶无动于衷......”(摘录于P78)看着这些字句,我突然一阵迷茫。

作者虽然是以着一种诙谐的口吻来描述这些,但我想他的内心一定是沉重的。

中国人有着圆滑的性格,既是一种好的方面,说明了其不过于拘泥,但是描述的这些,却无法让我轻松起来。

时至今日,我们国家的人们,都能用“圆滑’描述,但是不能排除,相当部分的我们的国民是可以用诚恳忠厚来描写的。

当代,我们国民,仍旧不是很信任法律,信任法庭,但这部分恰恰说明了政府职责在这方面的缺失。

没有指定完备的法律,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

这些还需努力。

人们在网络上对一个个罪恶的事件争相谩骂,口诛笔伐,但“小月月”事件还是层出不穷。

/我国公民在方面的素质还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妇女生活最后谈谈我对林语堂先生写的这章——妇女生活的看法。

想象中,我总是觉得在古代,中国的妇女们都是受到束缚的,倡导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等等。

然后看到这本书,又联想起一些诗经,我才明白,自己想错了。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妇女在被文明驯化之前没有遭到束缚,她是随着儒学的发展而一步步被束缚的。

”在后来,儒学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思想,进而影响我国古代的文化、生活领域时,婚姻制度也逐渐对古代女子形成严格的束缚。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儒家学说强调人有高低贵贱之分,承认社会统治的权力,主张社会分工,主张男主外、女主内等等。

后来,儒家礼节对封建女子的束缚愈加严格。

从“贞节牌坊”、“裹脚制度”、“姬妾制度”等等可以看出。

其实,这些不用多说,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在封建礼教的制压下,妇女的地位和一种生活状态。

尽管文中有写到,事实上也如此,在封建大家族中,最高掌权人很多是女人,例如《红楼梦》中的贾母,杨家将中的佘太君,但是这些女性的崇高地位是在我国另一个流传千年的家族制度下影响的,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制度对她们辛勤养育儿女、维系大家族的一种“奖励”。

而在现在,尽管妇女的解放运动开展的相当顺利,但现实生活中一些“重男轻女”、女性歧视现象仍然存在。

不过我觉得对于这一点,真正是需要我们女性同胞自己的权力意识的觉醒,然后努力去争取,去获得他人的尊重。

最后,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觉得自己看的太晚,生在、成长在这个国家,这个可以在前面冠以无数个各种各样的形容词的民族里,我感到骄傲。

当然,尽管这种骄傲一开始是学校教育的灌输,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骄傲逐渐深入骨髓。

可能她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不尽人意,但是想着那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那历经沧桑的文化底蕴,都无法不让我们爱上这个古老、悠远的古国。

是以我特别喜爱这个名字《吾国与吾民》,我努力去感受作者写这本书时的复杂的心情。

/“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我想我明白作者把这句话放在书扉的原因。

孔子说这句话时,是希望人们不要远离人群,追求“道”也要贴近生活,贴近人群,贴近家人。

而作者在写这样一本描述我们中国和中国人的书本时,他肯定也是基于他在生活中看到的、感知到的一切。

而在我看来,爱这个国家,我们就应该以一个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观察,观察中国的古今得失、现在的困境、未来的发展;去感受中华民族的悠远;感受中国人民的特点;去思考我们爱这个国家、恨这个社会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