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基于过去,适于将来——读《吾国与吾民》有感“然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
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做,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赛珍珠序)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格局动荡的时代。
沉浸在历经了几千年才营造出的梦境中的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看着他们已经“睡过头了”,他们的床榻已经被侵略者们所占据,他们的身边充斥着闻所未闻的思想,物质和文化。
所以国人们迷茫了,他们无法分辨身边的一切,甚至于对那个曾经沉浸依恋的梦境也产生了怀疑。
不只是中国人,那些侵略者们,即床榻上的其他人对于这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中国也是一知半解。
他们需要文字性的资料说明来帮助他们看清中国,中国人自己也需要一些清晰的指引来帮助他们由梦境过渡到现实。
于是,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应运而生。
但其中很多的著作都不符合这样的要求,因为它们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
那些著作是为了取悦外国人,而于中国则不配。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理清中国和中国人和思想精神制度,展现人们的生活之道,为那些想要了解中国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大体归纳为:由大及小,由里及表。
先叙述中国人整体的特点,即他们的性格,思想,精神,文化等,逐层深入,延伸到生活,艺术这样的细节,它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生活表现的过程。
但在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密联系,过渡紧凑,承接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导读: 本文是关于《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希望能帮助到您!《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我可以坦诚相见, 我并不为我们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众,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
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的涂脂抹粉, 她会再一次恢复平静, 并且她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如此自白, 林先生的性格便跃然纸上, 令人情不自禁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定是一个率真的作家。
”历来并不乏剖析中国人品性与生活习性的文章与著作, 但读来或则过褒扬近乎谄媚以期宣传之效果, 或则过批判近乎无情并因之令人悲悯而缺乏客观性。
一本阐述中国的著作, 它的价值应足以当得起阐述中国者, 不能犯上述任何一点毛病。
这样的作者必须立于客观的地位,其客观的程度足以领悟全部中国人民的旨趣, 这样的人才不是轻易找得到的。
但正如赛珍珠女士所说:可是出乎不意, 与历来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出世了.它满足了我们一切热望的要求, 它是忠实的, 毫不隐瞒一切真情的。
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笔调, 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 精神状态与向往, 以及中国的社会, 文艺与生活情趣, 并与西方人的性格, 理想, 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
你会惊叹于作者简纯的风格,而这种简纯偏又不影响作者对真理领悟的陈览。
林先生确是立于了客观的地位, 无论是揭露中国的弊端, 抑或是陈述其美好之处, 他总是在扮演着一个叙述者的角色, 但绝不只是信息的传送者, 我们往往被他感染。
有时, 我们甚至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写的, 如若是中国人, 怎能这样坦诚, 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可细读全书, 这又分明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如若不是中国人, 又怎能如此富有诡辩与学识, 幽默与澄明将中国人剖析的如此之深刻?每每读起林先生的文章, 脑海中想到的竟是鲁迅先生,总不免要作一番对比。
后者往往让人醍醐灌顶却又悲悯无奈, 而前者虽平淡谦和却极具启示。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一些书可以在睡前读,但有一些书需要在写字台前阅读,《吾国与吾民》就是这样一本需要全神贯注边读边勾画边思考的一本书。
开始时,我把它放在床上,每每睡前翻翻,心里嘀咕:有点难,那种语言风格理解起来甚难矣。
花了钱不读是否可称之为“浪费”?曾经初中时还购买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十多岁购买的书过了十年时间,再次捧起,也是耐着性子读完的,虽然也没能读懂,小收获还是有的。
我从来都抱着这样的态度:一本书,不管多贵,只要能从中收获一点点,哪怕一个句话能给我小小的启发我都觉得值了。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吾国与吾民》值了!在我读到第二章《中国人之德行》时,我决定把它从床上放到写字台前来了。
林先生将中国人之德行归纳为: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
在讲述圆滑一德行时,他说:“中国人把心的地位看得太高,致剥削了自己的希望与进取欲……这样向上攀爬的过程,给了他一些生命和人性上不可磨灭的教训。
”所以同龄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加老成和严肃,环境使然。
中国人最富刺激性的品行便是老滑俏皮。
俏皮者是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生况味,变为实利的、冷淡的、腐败的行为。
唐代二位诗僧的对话:寒山曾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最爱这句。
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中国的民族生命所赖以活动。
渐渐感受到大师风采,平和中道出精髓,然后莞尔而笑。
今天按原计划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后感触颇多。
2016寒假我的原计划是读完语堂先生的三本书,此时是寒假的最后一天,我如约而读完,看来计划是可以变为现实的,我心底甚是喜悦。
这本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剖析解构国人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大师呕心沥血的传世之作;这是一部国内国际备受推崇的国际巨著。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吾国与吾民》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一):翻译的语文水平黄嘉德翻译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你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回到了学前班。
每句话看一遍基本上除了几个关键词就啥也看不懂了。
碰上有两个逗号的复句,即便是认真读上好几遍,也完全不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指代关系。
半古不白,之乎者也跟现在句式混在一起,结果就是谁也看不懂。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二):这个版本翻译严重不推荐啊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三):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一本对希望理解中国人的读者有着莫大帮助的书。
由于半白话的原因,书中一些部分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最开始读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书的顺序读,而是从下半部讲述娱乐的部分开始(略微显得有点浮于表皮),然后阅读越觉得有意思,把后半部就看完了。
前半部似乎整个论调有点偏灰暗,不比得后半部来的轻快愉悦,看的我也很沉闷。
看完只有一个感觉:中国人总是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娱乐方面被同化得太多了,但是在思维方面,倒是一点变化也谈不上。
是好还是不好这真是不好断定,或许这是民族特色。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关于赛珍珠的序开头赛珍珠的序,没人觉得翻译有问题吗?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不知所云的“底”。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吾国与吾民》是文学家林语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用英文写成的著名作品,从多种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并感受中国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作者将本书分为“基本要素”和“生活”两大部分。
在“基本要素”这一部分中,作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与心理。
而在“生活”部分中,作者详细分析了中国人的审美与生活方式。
《吾国与吾民》一书内容很多,其中不乏有使我格外感兴趣的内容。
在作者看来,中国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老猾俏皮”。
所谓“老猾俏皮”,就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圆滑、忍耐和实利主义的性格。
中国人的俏皮思想,集中体现在老子的《道德经》和其开创的道家思想中。
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道教给予中国人民一种麻痹的感受,使中国人感到精神愉悦,将人民从严酷的儒家思想中解脱出来。
但是,老猾俏皮这一精神特性也束缚了人民的创造力,使人以消极态度为人处世。
旧中国人的个人主义观念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
在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公共精神的缺乏。
在中国的`传统中,是没有“社会服务”这样的东西的。
曾经的中国人在思考、解决问题时,往往并不考虑他人。
这一点可以体现在中国流行的游戏中,中国常见的扑克、麻将等游戏都是以玩家各自为战为中心的。
但是,旧中国的个人主义并不是以本人为中心,而是以家族为中心的。
为家族谋利益常常是个人行动的出发点。
所以,我们说曾经的中国社会像一盘散沙,这一盘散沙中的沙粒并不是一个个个人,而是许许多多的家族。
作为一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成的作品,《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必然存在一些不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内容。
现代中国家族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人们的公共精神也大为提高,现代中国社会的特权和腐败现象也大为改善。
此外,中国人民之间的地域差异远没有从前那么明显。
最重要的是,旧中国人圆滑消极的生活态度已被积极进取的新生活态度所取代。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篇一: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曹越匆匆读罢全书,林语堂先生的精神,不敢妄言已经全然领悟得当,只是人在读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时,总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因此我便姑且谈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语堂先生作完本书,至今已有七十余年。
当时,中华民族正处在内外交困的时期,神州大地狼烟四起,军阀与列强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有学之士都在思索:中国,还有救么?中国未来的出路,又在何方?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语堂先生作《吾国与吾民》,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积弊及其道之间,体模式概括为“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或许先生在书中并未指出一条明路,而是留待后人去思考。
如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一面伟大的旗帜,已经成为持续引领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道路和制度。
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认为其实答案很简单,借用语堂先生的说法,就是:吾国在吾民。
当人民对国家充满信心,当人民涌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就没有什么困难和障碍可以阻拦这个国家的崛起。
故言:千年风雨几时休,万里江山一杯酒。
怎是怎非怎多情,吾国吾民吾千秋。
中国历史,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华民族,心得体会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值得我们珍重与留念的,她成书于民国我国民林语堂之手。
他站在历史与现实,矛盾与冲突的角度之上,深刻的对比与刻画了吾国吾民的国民特性以及此种特性之历史的文化的外域的深层次根源和现实考量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他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一个有着广袤国域的国家,他的文化差异明显;中国是一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国家,他的文化丰富多样。
正是上述因素是其文化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交融着,互补着,并且较为和谐的演进着。
当然,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中华文化构成了《吾国与吾民》的基本内涵,也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基石。
当我们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下,我们显得有些沾沾自喜,我们似乎忘却了那沉淀而又厚重的历史遗产,那深深地植根于我国民之中的本能的难以踢出的民族劣根是否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消亡呢?而那优秀的民魂是否得到大力弘扬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庸》里孔子的一句话“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翻译过来大概是:中庸之道本来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为道了。
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林语堂会把孔子的这句话放在书的首页。
看完这本书,我可能明白了。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先查了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那是在20世纪的中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的中国,一方面传统的思想、生活方式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一连串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欺辱,人们对外来文化有所接触和接受,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动荡、转变的时代,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待自己的国家以及自己国家传统的文化、理念等都感到茫然若失。
在这种情况下,林语堂先生,写下了这篇《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旨在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正如赛珍珠在这本书的序所写“它满足了所有以上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由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摘录于P8)对于这一点,我十分赞同。
看着这本书,毫不夸张,有时每看一页,我都有很多的话想要表达出来,但是那一时的想法又有点缥缈。
原因应该在于,尽管隔这本书最开始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改变担得起“翻天覆地”这个词。
可是,我还是能从那些字里行间看到我自己的身影,看得到很多当今中国人民的形象。
我不知道这一点是好还是坏,而凭我现在的个人素养,我也觉得要我从整体去全面的把握这本书,可能有点难度,于是乎,我就聊聊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人在《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第一章里,谈了很多关于我国南北方的差异(而很显然,现在,这种南北方的差异还是存在并且比较鲜明)、退化、新血统的混入、文化的稳定性等方面。
我想谈谈我对文化稳定性的一些看法。
文章中说道“中国为什么历经周期性的劫难之后,仍能生存下来,这种种族耐力与吸收外族血统的能力究竟来自何方”(摘录于P47)接着作者又说道“这种耐力与活力,部分是体质上的,部分是文化上的。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基于过去,适于将来——读《吾国与吾民》有感“然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
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做,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赛珍珠序)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格局动荡的时代。
沉浸在历经了几千年才营造出的梦境中的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看着他们已经“睡过头了”,他们的床榻已经被侵略者们所占据,他们的身边充斥着闻所未闻的思想,物质和文化。
所以国人们迷茫了,他们无法分辨身边的一切,甚至于对那个曾经沉浸依恋的梦境也产生了怀疑。
不只是中国人,那些侵略者们,即床榻上的其他人对于这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中国也是一知半解。
他们需要文字性的资料说明来帮助他们看清中国,中国人自己也需要一些清晰的指引来帮助他们由梦境过渡到现实。
于是,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应运而生。
但其中很多的著作都不符合这样的要求,因为它们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
那些著作是为了取悦外国人,而于中国则不配。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理清中国和中国人和思想精神制度,展现人们的生活之道,为那些想要了解中国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大体归纳为:由大及小,由里及表。
先叙述中国人整体的特点,即他们的性格,思想,精神,文化等,逐层深入,延伸到生活,艺术这样的细节,它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生活表现的过程。
但在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密联系,过渡紧凑,承接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书名:《吾国与吾民》
作者:林语堂
出版信息: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
翻开《吾国与吾民》的目录,见者作者从中国的人民及其性格、思想谈到这一群体的社会、政治、文艺生活,甚至普通的琐碎小事、日常情趣都有罗列。
从目录中不难看出,作者把中华民族视为一个个人,由这个人宏观的、抽象的方面开始着手,逐渐的落实于细节、具象之处。
看上去似乎和我们常规印象中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有所相悖,因此在正式阅读前我还是有点心理压力的。
待我翻开正文,开场的第一句话:“研究任何一时代的文学或任何一时代的历史,其最终和最高之努力,往往用于觅取对该时代之‘人物’的精详的了解”。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论坛人物创作区高老师打出的小标题——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
就好像我们最近一直在做的人物肖像练习一样,先要把人物的形象、基本情况展现出来,再进一步来讲他的故事。
似乎林语堂先生的第一章“中国人民”就在做着这样一件事,只有介绍了中国人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才有下一步个性的塑造,思想的介绍这些想对稍“玄”的内容。
把握到了全书的一点线索(自认为把握到了一点点),接下来读起来就有点信心了。
虽然由于翻译的原因,文章不是彻底的现代汉语式的白话文,对于我来说有些拗口,尤其是在读一些相对抽象的章节时非要朗读出来才能集中注意力来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林语堂先生举大量例子的这种叙述方法还是相当能够吸引我读下去的。
文章中不仅就一种抽象的叙述(南北方差异、人文主义这些章节)举出中国社会中一二三个例子,还常常引西方的事例进行对比或类比。
这样一来可以使得老外们更能看清这张递出去的名片,也方便让我们这些没有形成知识系统的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可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兴许国内的例子不能理解,国外的例子或者名人我们反倒听说过,这些现象反倒更加贴近我们今天的生活。
不仅如此,其例子的生动性之高让我时不时的想要读出来和我爸爸妈妈分享林语堂先生的幽默与智慧。
全书的前部分虽是在讲述一种抽象的性格、思想上的特点,但是却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像串珍珠一样的串联起来,不是干别的,晦涩的,而是立体的、可感的。
中国人的形象是完整的,有优有劣,通过字
里行间让我感受到林语堂先生对于我们中华民族化身的这个人物的无奈与爱。
通过举例子,林语堂先生冷静的分析了中国人的“圆熟、和平、老滑俏皮”为什么不能酝酿出法制的、理性的社会,但也同是这样的民族个性,却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稳定的社会结构与强大的包容性,以至于成为唯一一个延绵数千年的上古文化。
也是通过例证、对比的手法解释了华夏五千年的智慧为什么催生不出发达的现代科学,以至跌入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的泥沼;而又是同一片土壤,同一群看似保守古板的臣民却滋养出那么惊才绝艳的文艺盛况。
先生对于中国人身上老旧保守的迂腐气,是真正唾弃鄙夷、恨铁不成钢;而于璀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艺术成就,却也是那么的骄傲与赞叹。
在塑造一个“中国人”完整的形象的同时,仿佛我们读者心中的作者形象,也慢慢的丰满起来,通过文字似乎也能感受到林语堂先生睿智慈祥、可爱可敬的样子。
可以说这本《吾国与吾民》越到后面,读起来就越轻松。
除了由于我自己本身可能是对于文艺民俗这类的兴趣比较大,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应归于林语堂先生由里及表,深入浅出的结构方法。
因为本书后部分可以说是吧前一部分所介绍的抽象性的性格、思想,落在了这个“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工作休憩的各个方面,是一种相对细节、具象的体现。
想起高老师在点评我们作业的时候说过“细节必须在结构的组织下才有意义”,基于前文的结构和铺陈,由中国人内在的精神世界,衍生到日常生活、艺术创作等具体的行为,过渡很自然,理解起来自是越来越容易。
全书读下来,便觉得文章虽然有章节的划分,但依旧紧凑的构成一个整体。
林语堂先生不遗余力的希望展现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中国,而不是偏颇的、纸片式的中国,其方方面面的描写,带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五千岁的古老国度。
对于民族恶劣的个性,他鞭辟入里,直言不讳;但对于我们民族的优势长处,先生也如数家珍、一一呈现。
这本书让我看见了这个爱国的作家的心里——不为自己家的短处而羞耻遮掩,也不偏激的批判,承认事实才能找到出路。
其实这对于我自己做的片子也有很大的启发,就像上次高老师和秦老师跟我说那样,要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
要正视自己手中的权利,展现事实,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倾向被人利用,造成媒体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