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201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

附件201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一等奖7项201901-01病证结合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姜泉吕爱平唐晓颇曹炜焦娟张弛巩勋吕诚王海隆周新尧韩曼罗成贵王建201901-02冠心病“痰瘀滞虚”理论创新及临床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阶姚魁武刘咏梅陈光邢雁伟李军杨保林熊兴江董艳杨戈何浩强段练张振鹏何庆勇陈恒文201901-03“从脾论治”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诊治新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日照市中医医院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陈卫衡林娜王荣田刘道兵孔祥英张彦琼何海军刘春芳徐祖健杨彬朱蜀云李泰贤钮艳芳谢斌王均玉201901-04中药复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创新研究模式建立及其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唐旭东卞兆祥王凤云钟丽丹卞立群游洪涛王瑛张北华陈婷吕林马祥雪张佳琪刘小英石啸双尹晓岚201901-05经皮耳穴电针——一种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荣培晶朱兵李少源方继良张建国何伟景向红李亮王丽平曹炀201901-06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风险控制技术体系及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梁爱华高月易艳鞠爱春蒋春红赵雍李春英王宇光韩佳寅张宇实谢宁李德坤田婧卓郝斐然莫红梅201901-07丹红注射液及其组分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作用与应用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万海同何昱杨洁红周惠芬虞立别晓东潘远江付巍李畅陈娟葛立军韩进朱振洪王玉李敏二等奖15项201902-01“瘀毒同治”理论的构建与应用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大学杭州市西溪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光霁朱爱松陈喆邵国良那仁满都拉舒琦瑾葛宇清程汝滨楼招欢包剑锋201902-02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辨证论治方案的临床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孙学华高月求张鑫周振华朱晓骏李曼王灵台陈建杰张斌赵钢201902-03国医大师王琦中医健康理论与方法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王济王琦郑燕飞张智侯淑涓孙义民俞若熙李英帅李玲孺白明华201902-04以津力达颗粒为示范的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规范化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以岭医院连凤梅仝小林朴春丽徐春王超高怀林金德田佳星宋光耀王宏宇201902-05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张小波郭兰萍王慧景志贤李梦朱寿东杨光金艳格小光李军德201902-06基于衰老相关理论的补肾通络消癥法防治慢性肾脏病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伟敬刘玉宁刘华锋谢淑华叶霖吴洪銮潘庆军陈孝文201902-07糖尿病的中医药特色辨治方案及信息化平台构建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徐云生黄延芹陈守强倪琳琳罗丹岳峰赵帅黄程程201902-08持续性植物状态(神呆)中医药辨治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连云港市中医医院)南京紫金医院奚肇庆丰广魁王培东高觉民周琴妹葛江屏郝莉段宝奇王霞201902-09支撑临床决策的银屑病中西医诊疗体系创建与应用广东省中医院卢传坚何泽慧喻靖傑谢秀丽姚丹霓夏萍郭新峰温泽淮邓浩闫玉红201902-10基于人工智能的面诊数字化诊断、图谱库构建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李福凤孙祝美胡鸿毅张文强李晓强林江叶进张红凯龚雨萍钱鹏201902-11中医药防控近视的研究与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星辰万有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人民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亢泽峰苏洪泉石一宁吴宁玲张丽霞庄曾渊吴西西王江辉苏振宇田楠楠201902-12肾阳虚证体生物学基础与防治机制成都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李炜弘丁维俊汤朝晖张天娥谭从娥何林熹夏庭伟朱可曾跃琴雍小嘉201902-13代谢组学创新技术的建立及在中药安全性评价和精准防治中的应用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通化华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李遇伯张艳军韩利文杨彬邹敬韬王玉明许妍妍杨珅珅范思邈201902-14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究模式及关键技术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尹兴斌倪健杨培民伊博文陈旭曲昌海张硕峰马传江董晓旭闫磊201902-15《大学生轻松学养生》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报社胡广芹张立军刘喆马骏张新峰刘佳张晨张艺凡三等奖35项201903-01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中的研究与应用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孙冬梅毕晓黎罗文汇胥爱丽江洁怡魏梅李素梅李养学201903-02基于多重组学技术的肾主生殖藏象理论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连方孙振高相珊张建伟孙金龙郭颖韩乐天宋景艳201903-03罗氏妇科补肾安胎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颂平郜洁李艳芳刘新玉黄长盛巫海旺张玉珍201903-04基于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法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与应用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田军彪赵见文刘学飞杨丽静李希张颜伟徐丽娟臧春柳201903-05国医大师裘沛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成才规律的继承与创新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邹纯朴李孝刚梁尚华王少墨余小萍吴定中石克华201903-06肺卫理论的效应物质基础及其临床应用河北省中医院河北医科大学河北中医学院杨倩李博林王亚利王鑫国张明泉杨铸锋贾琳师旭亮201903-07林源新浙八味药材品质提升和精深加工及产业化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红石梁集团天台山乌药有限公司杭州中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圣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彭昕何国庆王志安吉庆勇高志伟王如伟陈良福张煜炯201903-08基于“筋骨并重”理论正骨外固定适宜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日照市中医医院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成永忠赵勇程灏姜红江王金国温建民蔡静怡杨华清201903-09可实现中药多成分同步包载和释放的脂质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永吉吕邵娃杨志欣李英鹏管庆霞王锐李伟男张喜武201903-10中药复方调控糖脂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循证医学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杨宇峰石岩姜楠张冰冰马贤德杨晓阳孟宪悦李慧201903-11益气逐瘀利水方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l观察及疗效机制苏州市中医医院姜宏刘锦涛俞鹏飞朱宇马智佳俞振翰韩松沈学强201903-12中药方剂编码规则的创立与经典方剂的编码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澳门科技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江西中医药大学廖利平曾庆明徐美渠吴培凯徐甘霖李静易炳学李海燕201903-13基于临床证据大数据及流调的针灸病谱与区域特征病谱的构建与应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杜元灏李晶熊俊黎波李永峰石磊杨丽红刘佳琳201903-14丹参酮等中药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调控应用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绍兴市人民医院开国银肖建波周伟张纪达傅惠英张林时敏郝小龙201903-15愤怒、郁怒与经前期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慧夏天刘玉兰曹秀梅李俊枚时菁静林静201903-16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方案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石家庄第五医院李秀惠张国梁聂广李芹李丽郑浩杰管小江石庆生201903-17丹参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及推广应用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上海上药华宇药业有限公司杨弘吴树华俞磊明宋嬿朱光明许振光王立会谈景福201903-18潜阳育阴颗粒抑制氧化应激与免疫炎症反应改善高血压肾损伤的机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祝元严士海蒋卫民刘志辉张思奇刘鸣邹冲严冬201903-19祛风清热养血活血法对免疫相关性葡萄膜炎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湖南中医药大学喻京生颜家朝易妙龙辉高健贺莉肖霞李维201903-20南药化橘红作用机制研究及开发应用中山大学苏薇薇程国华吴灏姚宏亮李泮霖李沛波刘宏王永刚201903-21基于张大宁教授补肾活血理论治疗肾性蛋白尿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市公安医院张勉之张大宁谭小月张敏英卢爱龙张艳秋左春霞贾胜琴201903-22基于“肾病多虚、阴虚多见”理论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基础及应用湖北省中医院巴元明王林群关冰金劲松李成银李伟男夏晶姚杰201903-23复方浙贝颗粒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机制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陈信义石凤芹李冬云田劭丹许亚梅董青郑智侯丽201903-24基于“急性虚证”传承创新理论中医药防治急性脑梗死系列研究及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方邦江周爽陈振翼郭全孙丽华沈俊逸耿赟凌丽201903-25平乐正骨理论创建及其转化研究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正骨研究院郭艳幸何清湖郭珈宜孙贵香肖碧跃李峰冯坤郭马珑201903-26基于辨证下的中医综合自血疗法治疗肺脾亏虚型慢性咳喘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深圳市中医院陈生谢纬贾丹余燕张小瑾莫玉霞李敏芳祝庆华201903-27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系统生物学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乐山市中医院冯全生李白雪郭文利郭尹玲姜岑文莉汪静唐玉珍201903-28基于肾主骨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证骨代谢紊乱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梁文娜高碧珍李西海尹莲花沈建英丁珊珊康洁叶蕻芝201903-29免疫性肾炎的中药新药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张君吕静许枏王圣治杨冠琦丁晓欢张少卿李爽201903-30寒温并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理论与临床实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张炜刘力徐贵华黄吉赓陈麒徐光临史苗颜张兴201903-31基于经穴-脏腑相关的艾灸治疗胃腑病症温补效应规律及其机制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浏阳市中医医院刘密彭亮张国山李丹王德军刘霞刘迈兰常小荣201903-32铍针治疗软组织张力性疼痛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推广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雷仲民徐凡平张翔张军孙佩宇尹辛成董福慧黄明华201903-33基于“互联网+”中医药治疗重大传染病关键技术研发广西中医药大学邓鑫梁健文彬赵晓芳黄龙坚黄建民梁杏秋吕艳201903-34《国医大师邓铁涛康寿之道》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瑞芳陈安琳邓中光方宁黄可儿常少琼关丽华谢裕华201903-35《视神经疾病专家答疑解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韦企平周剑孙艳红夏燕婷王慧博梁丽娜廖良吴鲁华201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岐黄国际奖拟授奖者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Alan Bensoussan西悉尼大学(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Cambridge樊台平剑桥大学(英国)。
以中医药为业 笃信有为--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主任杨伟鹏

创新人物Innovation Character中医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方剂应用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
以研究中医药为业极具挑战。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杨伟鹏缘于对中医中药的爱好与执着,选择并接受了这一挑战。
多年来,他深入开展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中药新药和保健食品的研发等方向研究,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审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与生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
谈起求学中的经历,他深切地感到家庭及恩师的影响很大。
父亲杨旭教授是国内黄帝内经研究的著名学者,中医经典和中医临床造诣颇深,母亲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所以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中医中药氛围的熏陶,硕士和博士期间,他分别跟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著名老中医邹德琛教授、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以及黑龙江省著名中医博士导师李冀教授出诊临证,见证了大量中医治疗疾病的确切疗效,所以对方剂配伍情有独钟;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又较好地掌握了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以及药代动力学、各种组学方法以及肠道菌群测序等方法。
这种无声地积累为日后专注于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中药复方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并不断开拓,有效结合推动了中医中药的继承发扬与现代研究及创新发展。
他认为,相对于单味药,中药复方更能体现中医的辨证精髓,疗效更确切,而明晰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阐明药效作用机制,会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并被世界所接受。
2005年开始,他带领课题组开始进行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示范研究,以黄芩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等为例,建立了系列中药复方在多种生物基质中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不同疾病模型进行中药复方PK-PD相关性示范研究以及方剂配伍对药效成分体内过程和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等研究工作。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赵一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大学
3
周永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4
张毅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5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
6
柴可群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7
王之虹
长春中医药大学
8
姚乃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
9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超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
裴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3
周文华
宁波大学
4
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
5
王瑞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
6
吕立江
浙江中医药大学
7
常小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
1
1.5.1中医古籍整理与专题文献研究
薛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2
徐春波
中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
3
黄龙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
4
宝龙
内蒙古民族大学
5
孟宪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6
李风森
新疆医科大学
7
刘凤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
4.4.1家庭或个人用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韩鸿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鲁明羽
大连海事大学
3
刘传永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4
吴人照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5
周晓华
北京大学
6
李国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据 。 自“八五 ”以来 ,在 “痰瘀相 关 ”和 “痰瘀 互 结” 学 科 发 展 相 关 的 重 大 理 论 问题 与 方 法 论 问
理论 研 究 、健 脾 化痰 祛瘀 法 治 疗 高脂 血 症 和 冠 题 ;对 古 今 临床 与 科 研 实践 ,进 行 具 有 创 新 性
心病 研 究 方 面 ,取 得 了具 有 重要 理 论 意 义 和 临 的理 论 升 华 和 理 论 综 合 。 运 用 传 统 研 究 方 法
研 究 方 面居 于领 先 地位 的 国 家级 中 医基 础 理 论 医药 治疗 艾滋 病研 究 的“八 五 ”、“九 五 ”、“十 五 ”
研 究机 构 。 建所 以来 ,共承 担 国 家级 、部 局 级 以 攻 关课 题 和 科技 部 公 益 研 究课 题 ,研 究成 果及
上科 研 课题 120余 项 ;获得 国 家级 、部 局 级 科技 临床 经验 ,在 国 内外 广 泛 用 于艾 滋 病 的 临床 治
20世 纪 80年代 ,中 医基 础 理论 研 究所 围绕 确 了 专 业 方 向 、发 展 目标 、重 点 领 域 ;通 过 结
“脾 一津 一痰 一湿 ”和 “肝 一血 一风 一瘀 ”两 大 构 调 整 、人 员分 流 、机 制 转 换 、制 度 创 新 ,使 研
研 究领 域 ,组 织 多 学科 协 作 研 究 ,得 到 国 家 “七 究 所 步 入 了全 面 发 展 的 新 阶 段 。研 究 所 的主
来 ,在人 才培养 、学科 建设 、科 学研 究、学术 交 在 非洲坦桑尼 亚和 国内各地 ,开展 中医药治疗
流 、学术 期刊 等 方 面 ,取得 了显著 的成 就 。 目前 , 艾滋病 研 究 。1991年 一2005年 间 ,中 医基础 理论
《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编制说明

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项目编号:xxxxxxxxx编制说明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项目承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项目工作组成员:陈卫衡,何伟,童培建,詹红生,林娜,李盛华,董晓俊,刘又文,沈计荣二〇一九年二月目录1.工作简况 (1)2.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4)3.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10)4.重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10)5.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12)6.应当说明的其他事项 (13)附件1 (14)《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专家调查问卷总结 (14)附件2 (17)《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项目启动会 (17)《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草案专家讨论会(北京) (18)《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初稿专家论证会(北京) (19)《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征求意见表决会(北京) (20)附件3 (22)《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同行征求意见总结 (22)1.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为了贯彻落实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期间,为促进国内外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方案的规范化,为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辨证标准,提高股骨头坏死中医药临床医疗及科研研究水平,从而促进中医医疗和学术进步的进程。
立项开展了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的制订工作。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承担起草,项目负责人陈卫衡。
本项目计划于2019年2月完成。
1.2 协作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协作单位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浙江省中医院、武汉市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洛阳正骨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
1.3 主要工作过程2017年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下,于6月成立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为主要起草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上海曙光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上海新华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武汉市中医院、洛阳正骨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参加起草的标准工作组,工作组起草人由陈卫衡,何伟,童培建,詹红生,林娜,李盛华,董晓俊,刘又文,沈计荣组成。
《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2019)》综述——中药资源发展七十年历程与展望

《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2019)》综述——中药资源发展七十年历程与展望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Repo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ources in 2019—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ources in the Last 70 Years and Future ProspectsChina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Magazine《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2019)》延续以往体例,从中药资源普查、质量与安全、价格、产量、国际贸易、产业发展、药用资源保护7个方面系统阐述了2019年度中药资源的发展现状,同时新增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章节,从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战略目标3个方面介绍我国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两个专题报告分别介绍了“浙八味”和“四大怀药”的道地资源及其产业【摘要】中药资源产业经过七十年发展,从过去的由中国药材公司统购统销,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探索,再到现在已进入法制化与规范化发展时期。
过去的七十年,我国开展了四次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国中药资源家底;推动了大量野生药材的驯化抚育,300余种常用中药材已实现人工栽培,选育了257个中药材新品种;传统中药材交易市场开展现代化探索,“互联网+中药材”在中药材交易中占比不断提升;中药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中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19.5亿元,占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4.9%;中药资源质量监管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基本建立;中药国际化成效初显,中医药已传播至183个国家或地区,2018年我国出口中药类产品39.09亿美元。
尽管中药资源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但中药资源保护任务仍然艰巨、产业结构与工业化需求不匹配、产业发展呈内卷化趋势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应从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展中药资源产业。
守正创新 让中医药焕发新光彩

守正创新让中医药焕发新光彩作者:卫婷婷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20年第04期“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如今,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刻: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首次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了中医药文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这昭示着,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将开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在全国中医药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而如何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就成为新时期下每一位中医药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中国中医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副研究员欧阳竞锋就是其中一位。
从业20多年来,他曾远赴“药材之乡”云南研究中药药理;曾在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研究小分子抗癌化合物;也曾漂洋过海在日本东京药科大学探索前沿的多肽研究;最终,他将脚步停留在中医科学院,依托医学实验中心这一优质科研平台,努力将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技术相结合,让这一古老文明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越了解越热爱投身中医药学享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的河南信阳,山清水秀,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融合,这里就是欧阳竞锋的故乡。
“我的祖籍在江西,是欧阳修的后裔,祖上大概是在清道光年间迁徙到河南的。
”采访中欧阳竞锋介绍说。
或许是豫风楚韵的熏陶,也或许是受血脉中文化气质的影响,他一直都很擅长文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但高考时,欧阳竞锋却与心中的大学失之交臂。
“考语文时,因为用钢笔答题,墨水洇湿了卷子,导致试卷背面的题都看不清,但又没有备用试卷可以换,所以成绩也受到了影响。
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人事迹整合三篇

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事迹整合三篇 屠呦呦是第⼀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科学家、第⼀位获得诺贝尔⽣理医学奖的华⼈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获得的最⾼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奖项。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关于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事迹整合三篇。
希望可以帮助⼤家。
屠呦呦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被诺贝尔奖垂青的⼈ ——记国家卫⽣计⽣委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主任屠呦呦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为⼈类提供了强有⼒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的疾病,这在提升⼈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的作⽤是不可估量的。
”这是2015年12⽉10⽇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
40多年来,屠呦呦全⾝⼼投⼊世界性流⾏疾病疟疾的防治研究,默默耕耘、⽆私奉献,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了巨⼤贡献。
寻遍古⽅,创建抗疟有效部位的提取⽅法 “呦呦⿅鸣,⾷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所⾷的野草,便是青蒿。
如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在⼀起。
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
1969年1⽉,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整理出640种抗疟药⽅集。
他们以⿏疟原⾍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
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在动物体内的⽣长,但疗效却不持续。
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头扎进了⽂献堆。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中“青蒿⼀握,以⽔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法,1971年10⽉4⽇获得了对⿏疟原⾍抑制率达100%的青蒿⼄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步。
为了保证患者的⽤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公开招聘公告
依照工作需要,201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19名。
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单位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所国家级研究中药的专门机构。
自1983年起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中药研究所通过六十年的科学研究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从事文献、中药资源及品种鉴定、化学、质量标准、炮制、制剂、药理、毒理和新药研发等的科技骨干。
全所现有职工400余人,设有中药理论与本草文献研究中心、生药研究中心、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中药制剂研究中心、中药炮制研究中心、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心、中药药理研究中心、生物力药理学研究中心、中药安全评价中心〔GLP〕、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中心、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中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青蒿素研究中心、中药数据中心、整合中药学研究中心、雾化吸入制剂研究中心和中药质量操纵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拥有4个国家中医药治理局重点学科,5个国家中医药治理局三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主办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及科普期刊《家庭中医药》。
设有中药学、中西医
结合基础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
2018年我所屠呦呦研究员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单位网址:/
【二】2016年需求信息
【三】相关程序说明
〔一〕报名。
将简历发送到邮箱zysrsc@,请按“姓名+学校+专业”的格式命名邮件标题。
报名截止日期为2016年4月1日。
〔二〕资格审查。
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合格者将择优通知面试。
〔三〕面试。
〔四〕公示结果。
〔五〕体检。
〔六〕通过面试、体检合格者择优录用,事业单位编制,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按照国家以及我单位有关政策执行,不提供住宿。
【四】联系方式
邮箱:zysrsc@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人事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人事处
2016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