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节日习俗的体验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难点: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节日体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案例:教师收集相关节日习俗的案例。

4.视频:教师准备相关节日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引出本课内容。

例如:“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起源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视频等手段,呈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起源和意义可能知之甚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过传统节日,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可能不够重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探究:(1)提问: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有什么习俗和意义?(2)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4.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访问、讨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3

人教部编版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3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活动任务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分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三、活动过程1.分小组选题,确定研究主题。

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进行选题。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有关的小组。

2.小组人员结合选定的主题进行研究,在全班交流并介绍研究成果。

小组内人员进行分工,可以利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围绕主题搜集资料,还可以询问长辈,获得口述资料。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搜集到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将研究成果以适当、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如可以选择电子演示稿展示、粘贴画、板报等形式,在班上进行介绍和解释,与全班同学交流。

3.全班讨论。

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全班讨论:(1)怎么看待传统节日?——我的感悟与思考。

(2)这些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的影响还大吗?(3)对于现在流行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和愚人节等,你有什么看法?四、活动评价1.在活动前参照小组合作研究成果展示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

2.当各小组依次在全班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参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推选出最佳研究小组。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对本课的主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活动课的形式较为感兴趣,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深入剖析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传统节日的基本知识,准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学资源:准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发展阶段
• 远古时期:传统节日有了雏形 • 商周时期: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
奠仪式 •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 • 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民族文化沟通交流,内容
不断得到充实。
•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 活动。
1、春节:正月初一 2、元宵节:正月十五 3、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4、春龙节:二月初二 5、花朝节:二月十五 6、上巳节:三月初三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阳历4月5日,闰年在4月4日 9、佛诞日:四月初八 10、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11、夏至节:夏至当天 12、六月六:六月初六 13、七夕:七月初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中华”、“华夏”、“神州”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史 境内有56个民族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中的“节日”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民谣
• 小孩小孩你别馋 二十五、炸豆腐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六、炖羊肉 腊八粥,喝几天 二十七、杀公鸡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四、扫房子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房 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 干净,迎新春。意思是 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 统扫出门,辞旧迎新。
过年好!
春节民间禁忌
•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 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针钱;忌借钱;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 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白天不可 午睡;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洗衣。此外, 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 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 来劝说制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部编《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长周期称为“年” 。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 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在政
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
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一直沿用至今。
部《编《中中国国历历史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中中国国传传统统节节日日的的起起源源
武威第十五中学 李朝晖
部编《中■国导历史入》: 七年级下册在 许中多第国特2历有2课的史传长统河中节,日我,们如中春华节民、族清形明成节了、
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节日。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 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 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 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 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武、威挂第艾草十、五喝中雄黄学酒等。 李朝晖
部编《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 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 一种固定的风俗。 • 其它起源传说: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 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习俗: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
武威第十五中学 李朝晖
部编《中国历史》
后来据秦七《军史年攻记破级》楚下记国册载都:城第屈,原屈2是2原课春眼秋看时自楚己国的大祖臣国,被遭侵馋略去,职心,如被刀流割放,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本课涉及的一些节日有所了解,如春节、中秋节等。

但学生对这些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尚不深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等,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节日起源的相关知识,搜集节日习俗和历史故事,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起源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节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觉得节日的重要性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通过PPT展示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3、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请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 名称后打“√”。
除夕( √)春 节(√) 端午节(√) 重阳节(√)国庆节( )清明节( √) 儿童节( )中秋节(√)元宵节( √)
(2)团年,守岁
• 二·清明习俗 1·扫墓 2·祭黄帝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蹴鞠 • 三·清明食品 鸡蛋,春饼,乌
饭,螺蛳,清 明粑
端午节
• 端午节起源: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 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还有起于吴越民 族图腾祭之说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 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 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 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农历五月初 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 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 康的民俗佳节。
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
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 在古代分别被称为孟秋, 仲秋,季秋,八月为仲 秋,后称中秋。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 月。 中秋节风俗:吃月饼, 赏月。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 征意义:团圆,思乡。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
的包容性,其价值就在于彰显民族情感、昭 示人生意义、滋养民族精神。这些节日的存 在,已经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 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一劳动节( ) 圣诞节( ) 乞巧(七夕)节( √)
春节,古称“元旦”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桃木板写上神荼、 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 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清明 唐 杜牧 清杏花村。
二.春节习俗
(1)忙年
1.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节是春节的前奏。“老婆 老婆你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
2·二十三,糖瓜粘(小年)
3·二十四,扫房子。 4·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豆腐,谐音“兜福”,闽南话豆干谐音“大官”。 5·二十七,洗疚疾 有钱无钱,剃头过年。 6·二十八,贴花花 花花:春联,门神,年画,窗花剪纸等。 门神: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敬德。 7·二十九,做黄酒
端午节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 来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 风俗:吃粽子,赛龙舟。
中秋节的起源
相传后羿射日后,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还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 嫦娥,夫妻恩爱。
后来,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 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就把不死药交给嫦娥 珍藏。嫦娥藏药时,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走后不久, 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在危急之时当机立断, 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吞下药后,嫦娥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 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 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 地发现,今天的月亮前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无 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 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 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吃月饼赏月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挂赋艾。叶…菖…蒲
春节起源
春节起源:春节,是农历的 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 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 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自 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 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 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 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 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 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 月初一为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