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魔方盲拧之四步法
三阶魔方速盲拧公式大全

PLL手法Gan
-*F2l手法Gan
加下划线的是用左食指完成,斜体是用右拇指
二步法盲拧:
高 级 盲 拧 法
彳亍:原创
roundy:改进
一叶知秋:整理
[棱块以 U F 块位为缓冲块,角块以 U F L 块位为缓冲块]
一、角块是运用“交换机”的原理,利用(UFL—URF—DBL)这三个角位为交换场所,设定UFL块位为缓冲块,依照编码转动魔方把需要交换的角块调到URF、DBL块位上,运用下列角块公式(下列18个公式把三角换的18种状态都在“交换机”里面体现了),使这三个角块来了个三交换,造成URF、DBL块位的俩魔块达到了交换的目的,用刚才调位的逆步骤移回本位,完成一次换角,缓冲块UFL上又有新的需要归位的魔块被换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三交换结束。角块公式平均8.56步,公式都很简洁,调位平均1.55步。
(F' U R)
41
R U' R' U2 RUyRU' R'U' F'
42
(R'U R U'U'R'U')(F'U)(FUR)
43
(B'U')
(R' U R B)
44
f (R U
R'U')f'
45
F (R U R'U') F'
46
(R'U')
R' F RF'
(U R)
47
B'(R'U'
R U)2B
48
逆换
7
K O
1 0
“1”
三阶盲拧彳亍法公式表

三阶盲拧彳亍法公式表下面是三阶盲拧彳亍法的公式表和解释:1. 公式一:F(x) = ax^3 + bx^2 + cx + d这是三阶盲拧彳亍法的基本公式。
其中,a、b、c、d是待求的系数,x是自变量。
要通过已知数据点的横纵坐标,来求出这些系数的具体值,进而得到函数的表达式。
2. 公式二:F'(x) = 3ax^2 + 2bx + c这是F(x)的一阶导数公式。
因为在求极值的过程中,需要解出F'(x) = 0的方程,所以需要计算F(x)的导数。
3. 公式三:F''(x) = 6ax + 2b这是F(x)的二阶导数公式。
因为三阶盲拧彳亍法要求的是函数的极值点,所以需要求出F(x)的二阶导数,来判断这些极值点是极大值点还是极小值点。
4. 公式四:x = -b/3a这是函数的对称轴公式。
对于三次函数,其对称轴上的点是极值点的中心点。
通过求出对称轴的横坐标,就可以求出极值点的具体坐标。
5. 公式五:delta = b^2 - 3ac这是判别式公式。
如果delta > 0,那么函数就有两个极值点;如果delta = 0,那么函数有一个极值点,且这个点是函数的拐点;如果delta < 0,那么函数没有极值点。
6. 公式六:x1 = (-b + sqrt(delta))/3a,x2 = (-b - sqrt(delta))/3a这是函数的极值点公式。
如果函数有两个极值点,那么它们的横坐标分别是x1和x2。
如果函数只有一个极值点,那么这个点的横坐标就是对称轴的横坐标。
7. 公式七:y = F(x1),y = F(x2)这是函数的极值点坐标公式。
如果已知极值点的横坐标,就可以通过函数的表达式F(x)求出它们的纵坐标。
三阶盲拧彳亍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数学方法,可以用来求解各种函数的极值点。
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要根据已知数据点的坐标,套用上述公式即可快速求得函数的表达式以及极值点的具体坐标。
三阶四步法定位缓冲块盲拧实例

绿上红前打乱绿蓝为高级面,红橙为中级面,白黄为低级面编码:编码是尽量用的和kEvin兄的一样棱块:角块:打乱公式:D2 F2 R2 U2 R D2 L B2 D2 B’ L F’ U B’ L D2 R’ D R’ U2(20步)这里白色都换成黑色了以下编码和复原方法用的是四步法的定位缓冲块的方法,我个人用的是不定位缓冲块棱块位置编码:1 823 B4 9 A 6 C 7记忆为:182 3B 49 4A 6A C7 C (1可以不记,剩下1和C棱块留作奇偶) 这里注意定位缓冲块的编码方式角块位置编码:1 46 83 7记忆为1 46 83 7(剩下1和7角块留作奇偶)棱块色相:1 2 5 6 8 9六个棱块色相错误角块色相:1号角块逆时针,2号角块逆时针,4号角块顺时针,5号角块顺时针复原步骤:一:复原角块色相两角翻色我依然用的是台湾郑咪的两个公式1号角逆时针,2号角顺时针:L’(R U R’ U’)2 L (U R U’ R’ )21号角顺时针,2号角逆时针:(R U R’ U’)2 L’ (U R U’ R’ )2 L这两个公式效果和one by one的两个是一样的,只是多了几步,但是这两个的优势是很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衍生很多翻角方法①:1号角块和4号角块组合,两角翻色Setup: U翻色公式:(R U R’ U’)2 L’(U R U’ R’ )2 LReverse: U’②:2号角块和5号角块组合,两角翻色Setup: F翻色公式:(R U R’ U’)2 L’(U R U’ R’ )2 LReverse: F’遇见三角顺翻或者逆翻;六角顺翻或者逆翻的时候,公式少了是痛苦的二:复原棱块色相①:1号棱和2号棱组合,两棱翻色Setup: L’B’翻色公式:(M'U) 2 M'U2 (MU) 2 MU2Reverse: B L②:5 6 8号棱和9号棱组合,四棱翻色Setup: x2 B’翻色公式:(M'U)4 (MU)4Reverse: B x2三:复原角块,1号角作为缓冲块编码:1 46 83 7①复原146角块Setup: B2 (Setup过后的效果为143角标准三角换)公式:x' R U' R D2 R’ U R D2 R2 xReverse: B2②:复原183角块(用立体三角换,多背两个公式没错,相信我)Setup: 无公式:U (R' F' R2 F R ) U2 (R' F' R2 F R ) UReverse: 无剩下1和7角块留作奇偶四:复原棱块,1号棱块作为缓冲块编码:182 3B 49 4A 6A C7 C①:复原182棱块Setup: R2 (Setup过后的效果为142棱标准三棱逆换)公式:R U' R U R U R U' R' U' R2'Reverse: R2 (此处R2有叠加)②:复原13B棱Setup: R’y (Setup过后的效果为241三棱顺换)公式:R2' U R U R' U' R' U' R' U R'Reverse: y’R③:复原149棱Setup: L’(Setup过后的效果为142标准三棱逆换)公式:R U' R U R U R U' R' U' R2'Reverse: L④:复原14A棱Setup: L (Setup过后的效果为142标准三棱逆换)公式:R U' R U R U R U' R' U' R2'Reverse: L’⑤:复原16A棱Setup: z R U2 (Setup过后的效果为241标准三棱顺换)此处用了一个高低转换,意思为在四步法盲拧当中,在保证Setup规则的前提下,高级面和低级面可以相互转换,此处的三棱换就是利用高低转换在低级面上面做的公式公式:R2' U R U R' U' R' U' R' U R'Reverse: U2 R’z’⑥:复原1C7棱Setup: U’ D z’ (Setup过后的效果为241标准三棱逆换,低级面上完成公式)公式:R U' R U R U R U' R' U' R2'Reverse: z D’U剩下1和C棱块留作奇偶五:处理奇偶转换角块:1—7 棱块:1—CSetup: B2 R y’ (Setup过后的效果为14角互换,34棱互换,和PLL 15是一样的) 公式:R U2 R’ U2 R B’ R’ U’ R U R B R2’ UReverse: y R’B2在遇见不好处理的奇偶转换的时候,考虑先用PLL的两角两棱公式复原两角块,然后再复原棱块全步骤:U(R U R’ U’)2 L’(U R U’ R’ )2 L U’F(R U R’ U’)2 L’(U R U’ R’ )2 L F’L’B’(M'U) 2 M'U2 (MU) 2 MU2 B L x2 B’ (M'U)4 (MU)4 B x2B2 x' R U' R D2 R’ U R D2 R2 x B2U (R' F' R2 F R ) U2 (R' F' R2 F R ) UR2 R U' R U R U R U' R' U' R2' R2R’y R2' U R U R' U' R' U' R' U R' y’RL’ R U' R U R U R U' R' U' R2' L L R U' R U R U R U' R' U' R2' L’z R U2R2' U R U R' U' R' U' R' U R' U2 R’z’U’ D z’R U' R U R U R U' R' U' R2' z D’UB2 R y’R U2 R’ U2 R B’ R’ U’ R U R B R2’ U y R’B2198步左右,M和M2算的一步,转体没算步我的不定位缓冲块解法:角色:y’(R U' R' U R' F R F')2 y棱色:y’R'U2 R2' U R' U' R' U2 r U R U' r' R’(M' D')4 (M D')4 R y角位:B2x' R U' R D2 R’ U R D2 R2 x B2 U (R' F' R2 F R ) U2 (R' F' R2 F R ) U 留下角块1—7奇偶棱位:R’ U’ R U R U R U’ R’ U’R’R' U2 R' U' R' U' R2 U R U R2 R(这里的Setup还可以继续优化的)U2 z M2 U M2 U M U2 M2 U2 M U2 z U2 (M和M2在这用左手做) 留下棱块C—7奇偶奇偶转换:B2 M2 R y R' U2 R U2 R' F R U R' U' R' F' R2 U' y’ R’ M2 B2我的解法大约124步左右定位缓冲块的优势在于反应快,虽然步骤多些,不定位缓冲块相对于来说要缓慢一点。
三盲进阶指导

三盲进阶指导(寒假小结)前言这个寒假基本完成了元旦开坑时保证的一周一篇更新速度,并且在过年期间更新了一篇质量还不错的UF440教程。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开学事情比较多,又恢复实战练习了,所以更新速度较慢。
接下来会集中备战五一北京赛,教程先放一放,剩下的内容在之后会慢慢更新,章节标题和内容也会有些调整。
这篇的第一节主要通过盲拧和速拧的对比,说明了【观察】【转化】【思考】【拧动】这四个部分的联系和区别,细化盲拧练习时的问题所在。
接着第二节就是通过第一节的四部分基础,分别介绍入门、5m-2m、120s-90s、90s-60s、60s-45s、45s-30s这6个阶段练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
后记:写完了发现篇幅过长,但又不想拆开两篇。
第一节篇幅不长(2000字)但比较重要;第二节篇幅较长(5000字),如果嫌字数多可以挑自己所在的阶段看。
如果大家觉得想要入门盲拧在观望中,或者练习盲拧在某一阶段毫无头绪,相信这篇文章会非常有帮助的。
1 盲拧与速拧的对比很多人觉得盲拧和速拧没什么关系,刚刚开始练习三盲的时候我也这么觉得,当时觉得毕竟盲拧的观察和拧动是分开的,一定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体系。
后来随着水平的进步,sub50之后慢慢开始觉得不是这么简单的,长期速拧练习练就的反应速度、预判意识和对魔方色块的熟悉程度对盲拧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下面主要剖析盲拧的记忆过程和还原过程,为第二节的盲拧进阶指导做基础。
1.1 盲拧记忆的两个部分盲拧的记忆过程可分为【观察】与【转化】两个部分,类似于速拧的【观察】和【拧动】。
【观察】部分是只看色块,脑子里不想编码也不去记忆。
【转化】则是编码、储存或划线等,对于声音记忆法(如拼音法)则是“读码”过程,对于联想记忆法则是“组块-储存”或“图像-储存”过程,对于空间记忆则是“划线”过程。
简单来描述就是——【观察】主要是眼睛的工作而【转化】是脑子的工作。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体验自己【观察】的速度,打乱一个魔方,用盲拧的方法把魔方观察一遍,观察的时候注意脑子不要想编码也不要去记忆,只看色块走向。
我的三阶魔方盲拧公式(翻角)

11
[(UR'U'R)×2L]×3L (RUR'URU'U'R')U'(RU'RURURU'R'U'R2)U'
三角翻U 三角翻U
下 无 下→→ 下 → →→
2,5,6位角块逆转 位角块逆转 位角块 1,2,3位角块顺转 位角块顺转
三角顺转,三棱逆换 三角顺转 三棱逆换
12 13
效果:8位角块顺 效果 位角块顺转 位角块 效果:8位角块逆 效果 位角块逆转 位角块 效果:2位角块逆转 效果 位角块逆转 位角块 效果:2位角块顺转 效果 位角块顺转 位角块 8位顺转,5位逆转 位顺转, 位 8位顺转,6位逆转 位顺转, 位 8位逆转,5位顺转 位 位 2位顺转,1位逆转 位顺转, 位 2位顺转,6位逆转 位顺转, 位 2位逆转,1位顺转 位逆转, 位 8,5,6位角块顺转 位角块顺转 位角块 8,5,6位角块逆转 位角块逆转 位角块 2,5,6位角块顺转 位角块顺转 位角块 1,2,5位角块顺转 位角块顺转 位角块
(RU'U'R'U'RU'R')U(R2'URUR'U'R'U'R'UR')U
下→ 前 → 后 下 后
1,2,4位角块逆转 位角块逆转
无 三角逆转 三棱顺换 三角逆转,三棱顺换
80219730.4 5 6 7 8 9 10
套用两个基本公式,衍生出新公式: 套用两个基本公式,衍生出新公式: (RU)(R'U')(RU)R'D(RU')(R'U)(RU')R'D' 两角翻( 两角翻(D面) (RU)(R'U')(RU)R'D2(RU')(R'U)(RU')R'D2 (RU')(R'U)(RU')R'D(RU)(R'U')(RU)R'D' (UR)(U'R')(UR)U'L(UR')(U'R)(UR')U'L' 两角翻( 两角翻(L面) (UR)(U'R')(UR)U'L'(UR')(U'R)(UR')U'L (UR')(U'R)(UR')U'L(UR)(U'R')(UR)U'L' [(RUR'U')×2D]×3D 三角翻( 三角翻(D面) [(RU'R'U)×2D]×3D [(URU'R')×2L]×3L 三角翻( 三角翻(L面) [(URU'R')×2L']×3L'
四步法盲拧公式集合

三、角位置 两个基本公 式
①同层换角
(R'FRF')×3
效果:1 3 , 4 8
左手大拇指握底面,操作F用右手食指勾,操作F'用左手食指勾
(RF'R'F)×3
效果:5 7 , 4 8
两手大拇指都握底面,操作F用右手食指勾,操作F'用左手食指勾
在面上的是对角换上 下层垂直两角交换
1
1→3→4→1
x'(R2D2)(R'U'R)D2(R'Ul')
6 4→7→2→4 U'MU2M'U'
把4转到7上,再交换
7 4→5→2→4 UM'U2MU
把4转到5上,再交换
8 2→5→4→2 U'M'U2MU'
把2转到5上,再交换
9 1→9→5→1 U'L'(U'M'U2MU')LU
先移1、9到4、2位
在三棱换中,只要有任意两个棱块分别在上、下层时,都可以用公式9所用的调位方法来灵 活解决!(一般情况要比调位成同层三棱换步数更少)
3,4
8
(RUR'URUR'U2)×2
下
无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2 1
4,3
7
(R'U'RU'R'U'RU'U')×2
前 →前
→
⑦两组都是顶和底的交换
43 1
8,4
把F面当作U面, 先U2 再用对棱对换公式执行 5
x U2(L2l2'U)(L2l2'U2)(L2l2'U)(L2l2')x'
盲拧四步法入门教程

盲拧四步法入门教程[开篇语]Blindfold cubing is not hard[知识普及][盲拧]首先,盲拧并不是盲文,魔方上没有任何的盲文点字。
其次,这里所说的盲拧并不是完全不看魔方。
盲拧整个还原过程包含了在复原之前对魔方进行观察,然后蒙上眼睛根据之前的观察复原。
换句话说,盲拧的计时是从拿起魔方观察开始直到复原魔方结束。
而还有另一种盲拧的玩法叫盲速拧“speed blindfold cubing”就只是单纯计算复原的时间。
跟逐块解决的方法区别,三循环用了一个基本的循环方法来解决,三循环的特点是一次三循环的过程可以复原两个块。
[四步法]四步法,也叫“五步法”,国外叫“三循环盲拧(3-Cycle Blindfold Cubing)”,因为复原分成四个大步骤,因此称为四步法,因为还可能会附加一个奇偶校验的步骤,也被称为五步法。
虽然不少高手已经转用二步法,四步法至今仍是极为流行的盲拧法。
也可以说是二步法高手的一个基础。
我们所熟悉的占星(陈丹阳)就是四步法的高手,也带动了一大批四步法的追随者,成名前的瓦希礼就是其中之一,但瓦希礼关键时刻的果断地弃暗投明让他成为二步法的顶尖高手,也让大家几乎不知道他也是四步法的高手:) 瓦希礼能迅速地把二步法玩转,其四步法功底也是功不可没。
虽然三循环二步法在效率上已经超越四步法成为效率更高的盲拧方法,但相比二步法的大公式量对来说四步法更容易入门,而且在前期的成绩提高比要比二步法来得更快。
目前,国外有些高手已经将四步法向五循环迈进,在提高速度的同时,公式量也大增,毕竟速度还是要依靠强大的公式系统做后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研究。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教程里的公式并非都是顺手公式,基本上没有整体转动魔方,而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要多用顺手公式的,这个就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和发挥了。
[其他]网上的一些四步法年代已久,有些手法已略显落后,在此重新整理一个教程,有久妥之处请指正本教程是瓦希礼的视频教程的一个文字补充,有些细节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调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三阶魔方速拧教程cfop

三阶魔方速拧教程cfop
CFOP是一种常用的三阶魔方速拧方法,它包含四个步骤:交叉(Cross)、底角(F2L)、顶角(OLL)和顶面(PLL)。
以下是CFOP方法的速拧教程:
交叉(Cross):
1. 选择一个色块作为底面中心,并找到与之相邻的四个边角色块。
2. 将这四个边角色块放置在其相应的位置,使它们与底面中心色块相同。
3. 通过旋转底面以及相邻两个面来完成交叉。
底角(F2L):
1. 找到未归位的底面角色块和对应的底面边角色块,并将它们放置在同一个面上。
2. 在保持底面完好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算法将底角归位,并完成底角和底边的配对。
3.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底角和底边归位为止。
顶角(OLL):
1. 在完成F2L步骤后,底面应该已经完成。
2. 根据特定的算法,将顶角位置正确放置,并使其位于顶面。
3. 继续通过一系列特定的算法将顶角归位。
顶面(PLL):
1. 在完成OLL步骤后,顶面应该已经完成。
2. 根据特定的算法,将顶面边角角度归位。
3. 根据特定的算法,将顶面边角位置归位。
4. 继续通过一系列特定的算法将顶面边角归位。
以上是CFOP三阶魔方速拧教程的简要说明,通过反复练习和记忆算法,你将能够快速解决三阶魔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阶魔方盲拧之四步法By DillanQiu三阶魔方盲拧(以下都称盲拧)应该算是三阶魔方(以下都称魔方)里最难的玩法了(不过,我感觉最少步骤法更有挑战性。
)。
所谓盲拧就是将魔方任意打乱后,然后以一定的时间记住魔方的状态,再闭眼将魔方复原。
正式比赛的计时是从第一眼看到魔方开始,也就是说记忆时间也计入总复原时间内。
这对记忆力有很大的考验,别看魔方只有26块,但三阶魔方的总变化数有(8!*38*12!*212) /(2*2*3)=43,252,003,274,489,856,000种或者约等于4.3*10^19种。
不过,只要掌握了其复原原理,那么盲拧将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要看懂这边文章,首先必须要有复原三阶魔方初级方法的基础。
现在,最主流的初级玩法就是层先法,分为七步:1.底层十字;2.底层复原;3.第二层复原;4.顶层十字;5.顶层翻角块;6.顶层角块位置调整;7.顶层棱块位置调整。
而魔方盲拧初级玩法只有四步,通过逐块消灭(One by One):1.角块方向调整;2.棱块方向调整;3.角块位置调整;4.棱块位置调整。
为了说明这个方法,先把魔方的26个块给分解掉,分别是:6中心块、8角块、12棱块。
8个角块12 个棱块6个中心块及支架所谓中心块就是指魔方每个面正中间只有一个面的方块;角块是指魔方那8个边角,每块均包含3种颜色;棱块就是每一条边中间的那块,每块均包含2种颜色。
由于6个中心块位置是固定的,因此无需记忆。
不管将魔方怎么转,对于一般标准配色的魔方,若以绿色为底面,白色朝前,橙色朝左,那么,顶面为蓝色,后面为黄色,右面为红色。
这是我所习惯初始位置的摆法,练得时候,就得一直用一个固定方位来练习,以增加熟悉度。
接下来就是要记忆一个乱的魔方的各块状态(除中心外),为此,将魔方的8角块和12棱块分别进行编号。
首先说明符号:U-顶面(或顶面顺时针转90度),D-底面(或底面顺时针转90度),L-左面(或左面顺时针转90度),R-右面(或右面顺时针转90度),F-前面(或前面顺时针转90度),B-后面(或后面顺时针转90度),M-指L层与R层所夹的中间那层顺时针转90度,x-魔方整体跟R同向转90度,y-魔方整体跟U同向转90度,z-魔方整体跟F同向转90度。
有加“’”为逆时针转90度。
详细的转法见最后。
以上述我所讲的魔方初始位置摆法为例,ULF编为1,即顶面、左面、前面三面交点处角块的编号。
若此时魔方已经复原,则该块为蓝橙白角块。
以此类推,8角块,12棱块的编号分别如下:8角块:ULF-1 ULB-2 URB-3 URF-4DLB-5 DLF-6 DRF-7 DRB-812棱块:UF-1 UL-2 UB-3 UL-4DB-5 DL-6 DF-7 DR-8LF-9 LB-0 RB-A RF-B这里说明一下,角块编号从ULF为1开始,顺时针类推,然后将整个魔方x2-魔方整体跟R同向转180度,再从相同位置开始编为5,顺时针类推。
棱块编号则是从UF为1开始,顺时针类推。
四步法第一步角块方向调整及第二步棱块方向调整,但要怎么调整才是正确的呢?这里有如下的规则:1.角块规则:每个角块都有3种颜色,有一种必为顶面或底面的颜色,如果朝上或朝下,那么该角块方向为正确,无需调整。
以我上述讲得初始位置摆法为例,8角块中若有蓝色或绿色朝上或朝下,那么该角块方向为正确。
2.棱块规则:首先是顶面和底面上的8个棱块,若含有蓝色或绿色的块颜色朝上即为正确。
若棱块中不含蓝色和绿色,那么以橙色和红色为准,若其朝上或朝下则为正确。
最后是第二层4棱块方向的判断,若有蓝色或绿色的块该色朝左或朝右,即为正确。
若无蓝色和绿色,同样以橙色和红色为准,若其朝左或朝右则为正确。
方向判断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把错误朝向的块调整到正确方向。
由于是盲拧,我们不能随便调,只能将错误块在原地打转以调整方向。
下面是调整角块与棱块方向的几个公式:T1 R U R’ U R U2 R’ L’ U’ L U’ L’ U2 LT2 L’ U2 L U L’ U L R U2 R’ U’ R U’ R’T3 (M U)2 M U2 (M’ U)2 M’ U2T4 (M U)4 (M’ U)4T5 R’ U2 R’2 U R’ U’R’ U2 L F R F’ L’任何的情况都可以用上述几个公式调整正确,其实只要前面4个就够了。
然后就是角块和棱块位置的分别调整,首先列出以下几个公式:T6 x’ R2 D2(R’ U’ R)D2(R’ U R’) xT7 x' (R U') (R D2) (R' U) (R D2) R2 xT8 R U' R U R U R U' R' U' R2T9 (R2' U)(R U R' U')(R' U')(R' U R') 或L' U L' U' L' U' L' U L U L2或两遍T8T10 M2 U M2 U2 M2 U M2T11 U (R' U' R U')R U (R U' R' U) R U (R2 U' R' U)以上几个公式中,公式10与11可以不学。
不过,学了这两个公式,有助于简化步骤。
下面以一个实例来讲解四步法:首先将魔方的初始位置摆好,绿色朝下,白色朝前,橙色朝左,然后按照电脑随机产生的25步打乱:R L' U' D2 F' D2 B' U F2 L' B F' L' D2 U2 F' D2 F2 D' U' F' L' U B2 U 一、角块方向调整角块方向如下图(其中“—”指得是绿色或蓝色):上图左边的为俯视图,右图为魔方经x2后的俯视图。
将角块方向调整正确:①对左图的情形使用T2后变为:再将魔方y后使用T1,并且y'后变为:②魔方经x2后,再经y后使用T2,并且y'变为:再将魔方y'后使用T1,并且y变为:将魔方x'2。
③现在还有两个角块的方向不正确,分别为3号位和7号位。
由于这两块不是处于同一层上,所以不能直接用公式,而要先把它们调节到同一层上。
经F'后,3与7就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了。
现在,你会发现魔方有点乱,但是不用怕,公式只影响3与7的方向,不影响其它的,做完公式后,7号位再按原路返回,这样就不会破坏任何一块原有的位置。
此即为所谓的Set up与Reverse的规则,怎么出去就要怎么回来。
好了,现在就将魔方y2,以3号位为准,使用T1后,将魔方y'2,再将魔方F(即7号位按原路返回)。
现在,你会发现魔方的8角块要么是绿色或蓝色朝上或朝下,完成了第一步。
二、棱块方向调整因为棱块只有两面要么正确,要么错误,所以只要标出错误方向棱块就行了。
观察可知,不正确的棱块为1、3、4、6、8、9、0、B。
①调整1、3、4、B块方向此时魔方的位置应该是最初的摆法。
先U',再F',此时满足T4的情形。
一遍T4后,则要按原路返回。
先来后回,后来先回。
也就是说刚才是先U',再F',那么现在应该是先F,后U。
此时,1、3、4、B块方向已正确。
②调整6、8、9、0块方向将魔方x2之后,再F,然后B',即把9、0块调整到跟6、8块同一个面上,此时又刚好满足T4的情形。
一遍T4后,则要按原路返回。
先B,后F',不过这种情况,返回顺序颠倒无事。
最后将魔方x'2,此时所有棱块方向都已正确。
三、角块位置调整先讲一下,角块位置调整规则:前、后、左、右面只能转180度,而顶、底面既可转90或是180度。
角块的位置调整只能在顶面或底面进行,若在其它的面上进行,则原有正确朝向的角块将会发生错误。
观察角块,现在1位块为绿黄红块,它正确的位置应在8号位,即1要到8。
再看8位块为蓝橙黄块,它正确的位置应在2号位,即8要到2。
同样的2要到7,7要到5,5要到1。
总的情况就是1→8→2→7→5→1,于是构成了一个循环。
还剩三块,可以看到3→6→3,即3与6要交换。
而4号块位置刚好正确,无需调整。
对于1→8→2→7→5→1循环,可用T6或T7三角换来完成。
想象一下,若1号位到了8号位,8号位到了2号位,2号位再到了1号位,则8号位与2号位的角块就正确了。
2号位的角块到了1号位,本来是2→7,现在就变成了1→7。
即通过一个三角交换的公式后,把8号位与2号位消除,循环变成了1→7→5→1。
现在只需再一步三角交换,就可以把整个1→8→2→7→5→1循环完成。
来看一下具体复原方法:先是1→8→2→1循环。
要使用T6或T7,前提是三个角块都要处于同一个面上。
1→8→2→1循环不满足,那么现在就得用上述Set up与Reverse规则,先R2,再y',此时即满足T7的情形。
使用一遍T7后,将魔方y,再R'2,此时8号位与2号位的角块均已正确。
再看1→7→5→1循环,也不是处在同一层上,先把它们转到同一层上。
这种情况的调整有点复杂,理解之后可以用自己方法实现。
我通常的做法是:把5号位和7号位调到顶层上,首先U,然后R2,再D,接着F2,最后y,此时即满足T6的情形。
使用一遍T6后,按原路返回,即将魔方y',然后F'2,再D',接着R'2,最后U'。
现在,观察一下1、8、2、7、5角块都已经处于正确位置,只剩3号位与6号位互换。
但是在三阶魔方中,不可能出现只有2角块互换或只有2棱块互换的情况,只可能出现3或4角块互换或3或4棱块互换或2角块与2棱块同时互换的情况。
所以,3号位与6号位互换只能配合另两个棱块一同互换,现在先别管。
四、棱块位置调整先讲一下,棱块调整规则:左、右面只能转180度,而前、后、顶、底面既可转90或是180度。
棱块的位置调整可在顶、底、前、后面进行,若在左、右面上进行,则原有正确朝向的棱块将会发生错误。
跟复原角块的情形一样,先从1号位开始,1为绿白块要到7号位,7号位为绿红块要到8号位……最终的循环为1→7→8→6→5→2→0→4→3→B→A→9→1。
先看1→7→8→1,它们不是同一层上,先调整。
有两种方法:Ⅰ,先U,再L2,接着x2,最后y2,观察可知此时满足T9情形。
使用一遍T9后,按原路返回,先y'2,再x'2,接着L'2,最后U'。
Ⅱ,也可以是先U,再r2(r指的是右边两层一起沿R方向转90度),最后y2,观察可知此时满足T9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