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陶器特征

合集下载

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

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

龙⼭⽂化中的“蛋壳⿊陶”2019-10-15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在⼭东章丘县龙⼭镇城⼦崖遗址上,发现了数⽚漆⿊、光亮,有的甚⾄薄如蛋壳的陶⽚,经考证,这些陶⽚竟是四千多年前的先民创造的“龙⼭⽂化”遗存,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陶。

“蛋壳陶”这⼀发现⽴即轰动世界,揭开了考古史上划时代的⼀页。

这类器物⿊如漆,并且器壁如同蛋壳⼀般,因此⼜有“蛋壳⿊陶”之美誉。

龙⼭⽂化蛋壳⿊陶⾼柄杯,是“⼭东龙⼭⽂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

“蛋壳⿊陶”表明龙⼭⽂化时期的制陶⼯匠对陶⼟的选择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分⾼超的境地。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的蛋壳⿊陶杯,为呈⼦遗址第72号墓中出⼟,通⾼12.5厘⽶,⼝径10.8厘⽶,底径4.8厘⽶,重量仅为60克。

泥质⿊陶,盘状⼝,⼤折沿,直筒形腹,腹外部饰弦纹,筒形柄,柄饰镂孔,柄上部与杯腹相接,形成⼀体。

快轮制作,通体磨光,陶质细腻,器壁均匀,造型优美,漆⿊发亮,薄⽽坚实,⼝沿处厚度不到1毫⽶,为龙⼭⽂化典型性器物,是新⽯器时代龙⼭⽂化时期的礼器。

蛋壳⿊陶的制作⼯艺⿊陶源于我国古代的陶器,是继彩陶⽂化后的⼀种⽂化,⿊陶出现在新⽯器时代晚期的⼤汶⼝⽂化、龙⼭⽂化的遗址中,它的出现成为划分新⽯器时代前后期的重要标志。

中国⿊陶的制作⼯艺⽐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

⿊陶的制作,早期以⼿制,⽤泥条盘筑法,其器胎较厚重,表⾯少光亮。

到了⼭东龙⼭⽂化时期,已普遍采⽤轮制,加之陶窑的改进和封窑技术的掌握,使⼯艺有了极⼤提⾼。

龙⼭⽂化时期蛋壳⿊陶的制作⼀般采⽤快轮,其器型匀称、规整,做⼯精细,⽕候极⾼,质地坚硬。

制作过程⼗分复杂,成品率极低,选⽤的泥⼟来⾃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

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颗粒泥沙沉⼊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质特别细腻、⽆沙、黏性⼤,⽽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纯⿊均匀质感,适合于⿊陶制作。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考古学根据人类制造工具和武器所用的原料,将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多个阶段。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我们祖先所创造的两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

“仰韶文化”是由于它最早发现在河南省渑(miǎn)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现在大约有四五千年。

它的分布地区很广,在河南西部、北部以及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发现的遗址,就不下一千处。

遗址中发现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

由于这些陶器以表面是红色而又带有彩色花纹的为最多,而这种彩陶又具有很明显的特征,所以“仰韶文化”又称作“彩陶文化”。

根据对“仰韶文化”遗址和大量遗物的研究,我们知道当时的经济是以原始的“锄耕农业”为主,主要的农作物是粟;农具有石斧、石铲、石刀和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磨棒等。

这时的畜牧和渔猎虽然已渐成为一种副业,但是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家畜方面,已有猪、狗的饲养。

手工业方面,制石、制骨、制陶、纺织、缝纫已很普遍。

人们这时已经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因为在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方形或圆形的小屋子连接成的“村落”模样(在这种“村落”当中往往还有一所大房子,大概是这个氏族成员活动的公共场所)。

另外,从对当时的墓葬和日用品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当时妇女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远远高于男子,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仰韶文化”正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龙山文化”是比“仰韶文化”更晚、更进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现在大约有三四千年。

它的得名,是由于它的遗址最早被发现在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的缘故。

“龙山文化”的陶器,具有表面漆黑光亮、陶壁薄而坚硬等特点,考古学家把这种文化叫作“黑陶文化”。

“黑陶文化”的分布地区也很广,大体是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辽东半岛和浙江杭州附近。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生产工具除了石斧、石刀之外,还有半月形的石刀、石镰、蚌镰和木耒等农具。

中国上古历史——龙山文化

中国上古历史——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概述[编辑本段]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

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

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

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

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

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

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

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

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大部份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

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简述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特征

简述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特征

简述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特征
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它的发现地
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龙山县,因此得名。

龙山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
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开始,是中国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龙山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石器工具的发展。

龙山文化的石器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钺、石镰、石锄、石钩、石刀等,这些石器工具的发展,标志着新石器时
期人类开始进行石器工具的制作,从而推动了新石器时期社会的发展。

二是陶器的发展。

龙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烧制的陶器和砂坯陶器,其
中烧制的陶器有碗、盆、罐等,砂坯陶器有瓶、壶、罐等,这些陶器
的发展,标志着新石器时期人类开始进行陶器的制作,从而推动了新
石器时期社会的发展。

三是铜器的发展。

龙山文化的铜器主要有铜镞、铜锛、铜钺、铜镰、
铜锄、铜钩、铜刀等,这些铜器的发展,标志着新石器时期人类开始
进行铜器的制作,从而推动了新石器时期社会的发展。

四是绘画的发展。

龙山文化的绘画主要有石壁画、石碑画、石碣画、
石碑画等,这些绘画的发展,标志着新石器时期人类开始进行绘画的
制作,从而推动了新石器时期社会的发展。

总之,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石器工具、陶器、铜器
和绘画的发展上,这些发展都标志着新石器时期社会的发展,是中国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龙山文化名词解释 考研

龙山文化名词解释 考研

龙山文化名词解释考研
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考古文化,距今约4500
年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它得名于被发现于山东龙山镇的遗址。

龙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演变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龙山文化时期,人类进入了农业时代,开始进行农耕生产,养殖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还表现出了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开始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龙山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陶器制作技术。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包括陶罐、陶盆、陶瓶等。

这些陶器制作工艺精细,形状各异,装饰纹样丰富多样。

这些陶器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把握。

龙山文化还以其独特的祭祀活动而闻名。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祭祀用品,包括玉器、石器、骨器等。

这些祭祀用品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通过对龙山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基本面貌。

它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形态以及宗
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考研中,对于龙山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龙山文化陶鬶

龙山文化陶鬶

浅谈龙山文化陶鬶【摘要】在龙山文化中,鬶是极具代表性的器物。

本文以龙山文化为主线,从陶鬶的造型特点、发展演变及其时代意义等多个方面予以浅析。

陶鬶的原始之美具有相对永恒性。

【关键词】龙山文化;陶鬶;袋足;象形;演变【中图分类号】k103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鬶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鬶以其独特的仿生造型和合理的构造,映射出了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以及墓葬随葬方面的需要。

龙山文化陶鬶上承大汶口文化,后启夏商各新器形的出现,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传承意义,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也有启示作用。

一、龙山文化陶鬶的年代背景及地域特点陶鬶产生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①,为史前东夷人所创造。

龙山文化一脉传承了大汶口文化②,龙山文化的年代是公元前2600——公元前2000年。

考古研究表明:龙山文化时期,聚落几乎已遍布山东全部平原地区,表明了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畜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社会经济逐渐走向农业化③。

手工业在当时的发展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而制陶业尤其突出。

其间产出的陶器外形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在窑温控制上也已经很自如。

另外,在龙山文化时期,虽然原始先民已经形成大的聚落,过上定居生活,但由于当时自然环境的险恶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人们对于自然界心存敬畏,用一套相应的陶器来祭祀天地神灵,而陶鬶也被发现于墓葬之中作为祭器;同时有学者于田野调查的结果显示,最初的原始人类是以食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群体,重视采集,而四季分明的自然条件,又促进了他们对收藏和贮存的崇敬,而此时容器也由原来的实用变成一种不自觉的文化追求,这也是陶鬶在当时发展的人文背景④。

原始宗教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的⑤,所以从宗教上来说,原始先民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对于动物逐渐形成一种崇拜心理,反映在器物陶鬶上,其类禽似兽的特征,便也多少有这种宗教崇拜的影响。

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把鬶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姿态各异,造型生动。

这样,陶鬶无形之中也具备了文化与宗教的功能。

二、龙山文化时期陶鬶的造型、材料及用途陶鬶在龙山文化中是很典型的器物,造型上,由三个袋足、细长颈、鸟喙一样的流以及旁侧的半环形把手组成,十分精巧。

山东龙山黑陶文化及传承与发展研究_

山东龙山黑陶文化及传承与发展研究_

王传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伏倩倩(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关键词 :龙山黑陶;传承与发展;生态化黑陶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龙山黑陶是中国陶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黑陶文化在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反映了传统文化思想对社会生产力、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影响。

关于山东龙山黑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对促进黑陶产业带动区域经济、推动企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现代黑陶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学会制陶,人类逐步从野蛮原始的低级阶段向文明阶段发展。

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粘土可塑、耐火等各种特性,逐步掌握陶器的成型、烧制等技术,直至后来有了陶窑,发明制陶技术。

黑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

山东龙山黑陶相关研究城子崖遗址考古的意义龙山黑陶在山东主要分布于章丘、齐河、德州、日照、淄博、茌平等地。

龙山黑陶最早发现于城子崖遗址,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意义重大。

在城子崖出土的陶器中有灰陶、黑陶、白陶、红陶几种,这些颜色又因烧制火候或工艺方法的不同,呈现不同深浅和混色现象。

在龙山时代出土的陶器中,磨光黑陶最为精美。

黑陶是龙山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城子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村东北,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

1961年,城子崖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图1 陶片 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章丘市城子崖遗址出土(龙山文化博物馆)山东龙山黑陶文化及传承与发展研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8-1929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吴金鼎对龙山镇多次考察中首次发现城子崖遗址,发现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见图1)。

吴金鼎的老师李济先生(被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到城子崖进行勘探之后,确立了龙山考古发掘的想法。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厅于1930年、1931年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

龙山黑陶发展历程

龙山黑陶发展历程

龙山黑陶发展历程
龙山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种陶器,距今已有5000多年
的历史。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龙山文化初期,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龙山黑陶
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这时的陶器具有较为简单的形态和装饰,常见的器型有黑陶盘、黑陶罐等。

装饰图案以线条和几何形状为主,表现出原始的艺术风格。

接着是龙山文化中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龙山黑陶
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

此时,陶器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器物的体积也更加庞大,如黑陶鼎、黑陶缸等。

同时,装饰图案开始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纹饰,如几何图案、动物纹、勾弦纹等。

这些图案都是通过压印、刻划、刷涂等技法完成的,显示了龙山文化的艺术创造力和工艺水平的提高。

最后是龙山文化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龙山黑陶
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此时的黑陶器具有更为精细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陶器的造型更加优雅,装饰图案更加丰富多样。

在晚期黑陶中,常见的器型有黑陶壶、黑陶盆、黑陶碗等。

装饰图案则呈现出了更高的艺术性,包括人物图案、花纹、神话故事等。

整体上,晚期龙山黑陶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表现力和独特风格。

总之,龙山黑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的演变过程。

它不仅体现了龙山文化的独特艺术特色,也记录了古代中国人民劳动和生活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山文化陶器特征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通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纳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

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

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

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假设干道附加堆纹,要紧缘故用来加固器身。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
增加。

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

仍以手制
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进展,部分陶器
已采纳模制成型。

要紧器形有杯、盘、碗、盆、罐、
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lì〕等。

纹饰以
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山东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进展起
来的,要紧分布在山东、江苏北部和辽东半岛等处,
时代距今4千多年。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制法上有了特别大的进
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

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
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特别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

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红陶950℃,白陶800—900℃。

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

细泥乌黑发亮,学者们称为“蛋壳黑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