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开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开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表达。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衣物、饮食、居住、交通等,探讨这些方面的变迁及其原因。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不同时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探讨这些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提高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能力,通过史料研究、课堂讨论等形式,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并能够撰写相关的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展示历史图片、文物资料,引发学生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
3.作为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主题,制作一份PPT,展示变迁过程、原因及影响。每组限时10分钟,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展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理解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影响。
难点: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洞察力。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变迁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长泰县第二中学肖文晶历史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革的表现,体现出的特点。
(2)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
(3)掌握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及与中国建筑艺术的融合。
(4)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礼仪婚俗、葬俗及其他风俗的变化。
(5)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课前将同学分为四个探究小组(服饰组、饮食组、建筑组、习俗组),通过整合教材练习册、上网查资料、以及课外阅读资料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2)通过对近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传统与革新并存、中西并存的特点,认识到社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原因、特征。
难点: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对学生分成四个探究小组:服饰组、饮食组、建筑组和风俗组,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现代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展示。
(2)布置课前预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通过情境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自由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探究一、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服饰组)1、近代服饰的变化(服饰组:展示一组近代男女服饰的的图片,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和介绍完成表格,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男装: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女装:晚清旗袍民国旗袍⏹西装传入:鸦片战争后流行:民国之后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受西化民主思潮的推动;⏹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通过服饰组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山装的造型及政治含义)✧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2新人教版必修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 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1、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2、发展分期:(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XXXXX: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2、流行的原因:(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合作探究】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合作探究】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
高中历史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加深对一些历史现象的理解。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知道,赵本山和宋丹丹是我国著名的小品演员,他们合演的许多小品脍炙人口,深受大家喜爱。
由他们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把全国男女老少乐翻了天。
下面,我选取其中一段,让大家欣赏一下。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选段师:好,小品就欣赏到这儿。
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生: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师:的确如此。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一百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社会生活相对于一百年前发生的变化更是巨大。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1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推进新课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合作探究:师:同学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不知道有一种在中国流行一百多年的服装款式与孙中山有着密切联系。
这一款式服装叫什么?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
高中历史 4.1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 4.1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民版必修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民版必修2)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 世纪40 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
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
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学情分析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衣、食、住、风俗方面发生变化的表现。
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通过问题探究、合作讨论、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生活,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貌【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法、资料搜集、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讨论、比较法等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向自己的家长或周围群众从吃、穿、住等方面调查20 世纪六七年代的生活情况。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环节一教师出场环节二阅读教材【讲授新课】板书一男女服饰的变化环节一展示幻灯片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入教室,问同学;这身打扮是否搭配合适?你们如何搭配?问题情境1: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师生合作学习。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 (人教版必修2)单元设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从此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所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指中国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
通过学习,要了解和掌握近现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变迁的表现和历程。
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及其对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变革的进步意义;认识到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
本单元的重点是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和大众传媒的变迁,难点是分析各项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整体设计本课概述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的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
2021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1)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
(2)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概况: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1)概况: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场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
(2)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4.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开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送。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场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局部。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流行于北方乡村或城市,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宅开场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场出现受城市居民欢送的西化居室建筑。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同时,西式的家具陈设也受到人们的欢送。
四、习俗风气的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1)婚姻风俗:①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及原因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1)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2)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饰的
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1)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饮食的变迁
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三)居室建筑的演讲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
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二、习俗风尚的变革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
2.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
(1)近代婚姻风俗。
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3.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4.其它社会风俗的改变。
(见教材P57第3段)
教学小结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