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主要介绍了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这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古风·无言独上西楼》、《七步诗》、《鹅》和《闻笛》。

《古风·无言独上西楼》是一首描写古代豪杰壮志豪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无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

《七步诗》是一首描写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与嬴政公主的故事的诗歌,通过描写秦始皇七步成诗的情节,表达了秦始皇聪明才智、胸怀壮志的形象。

《鹅》是一首描写古代饮酒赋诗文化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饮酒征调、壮志豪情的场景,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和对时代的向往。

《闻笛》是一首描写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引发的哀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之悲。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手法,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情感的营养。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摘要:
1.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简介
2.四首古代诗歌的内容概述
3.四首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4.四首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5.四首古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是指我国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四首古代诗歌,它们分别是《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将进酒》和《庐山谣》。

这四首诗歌都是古代文学的瑰宝,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艺术特点。

首先,《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高远的眼光,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被誉为唐代写景诗的杰作。

其次,《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原草地上与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不舍。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句子,通过对草的生命周期的描绘,寓言了人生的无常。

再次,《将进酒》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豪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以黄河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无
常。

最后,《庐山谣》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庐山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句子,以庐山的景色为喻,揭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四首古代诗歌,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七上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上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上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内容:
1.《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四首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自由朗读,想一想: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可以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
些是想像的?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 字展开,描写诗人所见所闻。
这首诗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 的,哪些是想像的?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 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 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 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 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 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 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 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马致远
写景
游子 思乡
烘 托

抒情
枯藤老树昏鸦, 苍凉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乡
对 比 反 衬 断肠
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 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 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 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 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 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 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文学常识
者以中国这用人赏两拟 的析句人意“诗的志海表写和日明近法情生时赋思体残序予。夜的诗“作,交海者替江日无绝律急春”意不入句和说诗可旧“理(待年江,,”唐春却作”在) 描古写景物节令词之中(蕴宋含着)自然的理趣。两 句典诗歌然不代仅替写旧景事积逼物极曲真的、,哲向而理上散戏且意的表曲剧义力现,量给出。人套新小以生数令乐事(观物、元必 )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原文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原文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原文(原创实用版)目录1.古代诗歌四首简介2.第一首诗歌:《静夜思》翻译及原文3.第二首诗歌:《登鹳雀楼》翻译及原文4.第三首诗歌:《将进酒》翻译及原文5.第四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及原文正文一、古代诗歌四首简介古代诗歌四首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将进酒》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四首诗歌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代、作者和风格,是中华古典诗歌的瑰宝。

二、第一首诗歌:《静夜思》翻译及原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

诗句通过描绘月光洒在床前的光景,表现了作者在夜晚寂静的时候,思念故乡的心情。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第二首诗歌:《登鹳雀楼》翻译及原文《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描绘楼观自然美景的名篇。

诗中以鹳雀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外江水、山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第三首诗歌:《将进酒》翻译及原文《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以酒为题材的豪放诗篇。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饮酒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和自信。

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第四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及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佳作。

诗中通过描绘古原草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即将离别的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笔记1. 诗歌背景- 曹操这首诗创作于东汉末年,当时曹操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他基本统一了北方。

此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时所作。

2. 诗句解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临”是登上的意思,“碣石”是山名,诗人登上碣石山,目的是来观赏大海。

开篇点明观海的地点,直接入题。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澹澹”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是高高耸立的意思。

这两句描写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挺拔的景象,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的雄浑气势。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前两句描绘了岛上树木茂盛、百草丰美的景象,展现出一片生机。

后两句则写秋风呼啸,大海涌起巨大的波涛,“萧瑟”一词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而“洪波涌起”又表现出大海的汹涌澎湃,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这是诗中的名句。

诗人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日月星辰的运行与大海联系起来,好像日月星辰都在大海里升起和落下。

表现出大海包容天地、吞吐宇宙的宏伟气魄,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 诗歌主题- 本诗通过描写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曹操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1. 诗歌背景-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他被贬官到龙标(今湖南黔阳)。

当时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后,写下此诗。

2. 诗句解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啼声哀婉。

暮春时节,杨花飘落,子规啼鸣,这种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氛围。

“闻道”即听说,“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过五溪”点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偏远,五溪在当时是偏远荒僻之地。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伴随友人一直到夜郎以西。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西湖之美,美在一年四季,美在一日四 时,美在阴、晴、雨、雪、雾。古人说,西 湖是“四百八十可游处,三万六千堪醉时”。 这里的一切,都如诗、如画,如梦……
苏 堤 春 晓
《古代诗歌四首》
西湖晚霞
西湖春景
西湖桃花
西湖桃花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秋思
《古代诗歌四首》
jié
dàn
xiāos è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sǒng zhì
你看到过大海吗 请欣赏大海图片
《古代诗歌四首》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 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 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 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不时地发出几阵啼鸣; 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 人家门前,看到炊烟缕缕,人们正准备着晚餐, 那是多么的清雅、安适!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 想到自己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 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这个彷徨的异乡人不禁 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唉,自己有家难归,孤 独常伴,更添悲愁,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王湾
• 唐代诗人,洛阳人。
• 史称其“词翰早著”,现存诗 10首。
• 唐代殷蟠《河岳英灵集》,唐代
宰相张说,明代胡应麟《诗薮》
都对其《次北固山下》有着很高
的评价。
水之间。 春潮与岸相平,江面更加宽阔,恰遇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彩开篇词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

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 ,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 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水:澹澹山岛: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博大胸襟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五、拓展延伸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交流点拨】首联: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首联:旅途奔波之意借颔联:恢弘阔大之景景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抒尾联:思乡之情情五、拓展延伸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