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学1 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分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过程:人们通过认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更不是淡漠无情的,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还在情感的激励下,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分为: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四、心里的实质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第二节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童年期:6、7~11、12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2 小学儿童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填空:1.教育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03年桑代克写成《教学心理学》。

3.认知学派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4.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5.桑代克和武德沃斯在1901年进行一系列知觉训练迁移的实验,其中“形状知觉”实验是相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6.支持概括原理说的依据是贾德1908年做的“击水下靶实验".7.自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①生理自我,指一个人的肉体的存在和身体特征,②社会自我,指一个人的社会属性③精神自我(心理自我),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8.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9.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历程,①自我中心时期②客观化时期③主观化时期。

10.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遵循的模式有别):心理咨询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前者重点在于找出存在于来访者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并使之得到发展。

后者的重点在于治病救人,重建病人的人格。

11.就教师个人因素而言,影响力实际就是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在教育活动中的综合效应。

名解:1.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说的是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学习:是指人或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强化:在行为之后发生的能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的措施。

5.积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积极强化,阳性强化或正强化.6.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消极强化。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我就不写选项了,直接写答案。

可能选择题不全,你再看看你自己的。

1.根据心理学关于学习的定义,指出下列现象属于学习的是哪些,并陈述理由:B.每天浏览报纸C.幼儿初次上托儿所怕陌生人,时间长了就不怕了能力或行为倾向上变化2.属于加涅的符号学习的例子是: B.知道书又叫book3.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是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智是对应的。

4.按加涅和奥苏泊尔学习分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区分“你”、“我”、“他”和“1、2、3、4、5……”,这里学习的本质是概念学习5.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符号学习等同于奥苏泊尔学习分类中的符号表征学6.动作技能不同于智慧技能的根本特征是含有肌肉协调成分。

7.营业员在进行心算时不能与顾客交谈,这种现象的心理学解释是短时记忆容易被新输入的信息代替而丧失。

8.根据奥苏泊尔的同化学习理论,“举一反三”最适当的解释是派生类属学习。

9.下列不属于动作技能的例子是:吞咽食物A.婴幼儿叫“ma ma”B.在教练的指导下缓慢地进行深呼吸运动C.走楼梯D.吞咽食物10.连续的动作技能的例子是:D.跑动运动11.开放的动作技能的例子是这道题没有了。

A.做广播体操B.排球中的扣球动作C.三大步上篮D.引体向上12.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有四种方法:前抛练习,后抛练习,下抛练习,双脚夹抛练习。

在进行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时,合适的练习形式是整体练习。

13.下面是反馈的例子,请指出增补的反馈a.小学生对老师说,他写字时手很酸痛b.教练对运动员说:“请你告诉我,你的防护帽是否太紧”c.妻子对丈夫说:“你拿刀的方式不对。

”d.老师告诉学生:“两手侧平举时你的手举得太低。

”14.判断某一动作技能是否适合采用整体练习法的主要依据是技能的组织性。

15.下面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他总是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16.下属轻轻中代表内部动机的情景是 A.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看书;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篇:学生心理与教育第一章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第二章高中生的个别差异第三章高中生心理健康第二篇:学习心理第四章学习理论第五章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学习第六章品德形成第三篇:教学心理第七章学习动机第八章学习迁移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管理第四篇:教师心理第十章教师的职业心理发展过程第十一章教师的素养与人格第十二章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调适第一章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一、高中生的基本心理特征1、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2、心理发展的动荡性3、心理发展的自主性;4、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二、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高中生认知发展总体来说表现出以下基本特点:(1)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

(2)高中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因素协同发展。

2、高中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发展特点(1)高中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高中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①目的更明确;②持久性明显发展③精确性提高④概括性更强。

(2)高中生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①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广泛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中心兴趣,以提高其观察力的准确性。

②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一,要培养有目的、有计划观察的习惯。

第二,要培养学生在观察随时做全面记录的习惯。

③训练科学的观察方法第一,顺序观察法;第二,典型观察法;第三,分解观察法;第四,比较观察法。

④加强多种分析器的协同参与(3)高中生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整个记忆过程可分为“识记”、“保持”及“再认与回忆”三个环节。

高中生的记忆具有以下特点:①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②理解识记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③抽象记忆占优势。

(4)高中生记忆力的训练与培养①增强有目的的识记,提高记忆自觉性②在理解基础上识记,提高记忆效果③重视及时复习,提高记忆效率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活动3、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它是认知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是研究和运用行为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学科分支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四、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桑代克也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发展时期(20世纪20 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如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集中表现为:一是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而组织的。

二是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4、完善时期(20世纪80东代以后)(二)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建国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学习理论一、奥斯贝尔意义接受理论1.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1)意义学习实质: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性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2.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1)实质: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实质是概念同化的过程(2)先行组织者二、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1.准备率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时。

当某一次给予某一反应,准备连接时,给予连接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2.练习率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也就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3.效果率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学习源于观察与模仿①观察学习,社会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以通过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②替代强化,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社会强化的情况2.已经习得的行为未必表现出来四、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1.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

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2.把重点放在外形的形容词上,而不是放在需要动词,需要的满足的内部心理方面3.强调环境条件和自己,但不否认人们具有需求价值信念以及意图4.讨论的重点是先行的刺激-反应行为-行为的结果五、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频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马上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2.记忆力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先进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非师范公选课心理学复习提纲

非师范公选课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组成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的实质(本质)感知觉的概念、感觉的规律与知觉的特性记忆的分类、记忆的过程、记忆的品质思维的种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散、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意注意保持的条件情绪情感的种类意志、意志的品质能力的分类兴趣的品质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气质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罗森塔尔效应二、辨析类1、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没有好坏之分2、错觉是消极的。

3、优秀教师不一定都学过心理学,所以我们学不学都无所谓。

4、能力是天赋的。

三、应用分析类根据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有效组织学生的复习运用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情绪的调控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首因效应为教育教学服务影响性格、能力的形成因素1、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种常见的现象2、某小学的语文老师在上课,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听,突然,教室里飞进一只麻雀,同学们纷纷把目光转向麻雀,再也无心听课了。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来分析此问题,并提出你的建议。

3、某位心理学家到一所学校做实验,让同学们做一份测试题,测完后,心理学家当着全班及班主任的面宣布,“测试结果显示,坐在第一排的同学是本班最有潜力的同学。

”期末考试,果不出所料,第一排同学的语英数三科期末考试成绩平均提高幅度高出全班10分。

(1)请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效应来分析该现象;(2)从该心理效应中你得到什么启示?(P207—208)4、在课堂提问或作业中,有些老师对能按自己思路或课本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高分并表扬,对没有能按自己思路而提出独立见解的学生,则不给高分,并认为是与老师作对。

结果这些班级在学年统考中的成绩不理想。

试对此现象作分析。

5、在课堂上,有的学生看起来面向黑板,眼睛看着老师,似乎在听课。

事实上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请问这是什么现象?如何避免?6、在《伤仲永》中,王安石一方面描述方仲永5岁时的“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仲永十二三岁时还能作诗,但已不如传闻中那样好;到了20岁就变成平庸无奇的人了。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理学复习提纲普通⼼理学期末复习笔记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的三个⽅⾯?觉知:意识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种属性。

感觉觉知指对⼤多数刺激的了解,通常与某个感觉通道相联系。

概括化觉知指对那些与任何感觉通道都不相连的内部状态的了解。

元认知觉知指对个⼈的认知活动如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觉察。

⾼级的⼼理官能:意识是对个体⾝⼼系统起综合管理和调控作⽤。

能动性,对⼈类信息加⼯系统的正常运⾏和保持⼀定的功效起调节和控制作⽤。

注意,推理,⾃我控制。

⼀种⼼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和⽔平,如从⽆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个连续体。

2.⽆意识现象及⾏为什么是⽆意识(unconsciousness)将意识和⽆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

⽆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意识现象有以下⼏种:1.⽆意识知觉2.⽆意识⾏为3.由脑损伤造成的⽆意识现象现象:⼈在催眠状态下能回忆⼉时经历,醒后却全不然不觉。

梦是⽆意识存在的有⼒证据。

.⽇常⽣活中的失⾔、笔误等。

灵感直觉等创造活动中的⼼理现象。

许多⾝⼼疾病以⽆意识的内⼼冲突为基础。

⾏为:⼈的⼀些本能和⾃动化⾏为,不受意识控制,如危险状态下的⾝体局部或全部发抖,⼤⼩便失禁等。

3.睡眠的四阶段第⼀阶段:睡眠开始脑电波开始变化,频率渐缓,振幅减⼩,浅睡状态,持续10分钟左右。

第⼆阶段:正式睡眠脑电波出现不规律频率和振幅忽⼤忽⼩,持续⼆⼗分钟,很难被叫醒。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出现Δ波,持续四⼗分钟左右。

第四阶段:⼤多数脑电波呈现为Δ波,个体进⼊深度睡眠。

三、四阶段为慢波睡眠前四阶段后进⼊快速眼动睡眠,Δ波消失,脑电波与清醒是相似。

P142 图5-44.什么是注意,注意的两个特性注意是和意识联系紧密的⼀种⼼理现象,是⼼理活动或意识在某⼀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性:指向性在每⼀瞬间,⼈的⼼理活动或遗失总是悬着了某个对象,⽽忽略其他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理学诞生得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冯特被誉为“心理学始祖”、“心理学之父”;学生:铁纳钦2、华生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人物。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4、罗杰斯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6、根据注意就是否有预定目得与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就是指事先没有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得原因:一、客观刺激物本身得特点①刺激得强度(包括绝对强度与相对强度)②刺激物得新异性③刺激物之间得对比关系④刺激物得运动变化二、人得主观因素:①个体得需要与兴趣②已有得知识经验③人对事物得期待④人得身心状态9、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得、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得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得条件(规律性):①加深对活动得目得、任务得理解; ②培养稳定得间接兴趣③合理地组织活动④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11、有意后注意(最高级、最难形成):就是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12、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13、意识学说:1、冯特得意识心理学;2、詹姆斯得意识流理论;3、维果斯基学派得意识观;14、无意识:主体没有意识得心理过程,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得总与;15、无意识学说:(一)弗洛伊德得个体无意识理论(过于强调无意识得作用)人得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我,处于心灵得最底层,只知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就是人得各种行为得最后根源与决定因素;第二层为自我,就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得实际条件来调节自己行为得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第三层为“超我”,处在人格结构得最高层,就是道德化、理想化得自我,它以社会习俗与道德原则为标准,压制本能得冲动,不顾现实得利益得失,按“道德原则”行事。

(二)荣格得集体无意识理论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主要)(三)弗洛姆得社会无意识理论社会无意识就是由社会不允许成员所具有得那些思想与情感所组成,主要就是指普遍得精神在社会中受压抑得部分。

16、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17、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得反映18、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与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觉,机体觉)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她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错误知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形重错觉,视错觉)20、感受性得变化规律:绝对感觉阈限越小,绝对感受性越大(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对比:黑灰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3)联觉 (红橙黄让人觉得温暖);4)后像(视觉后像:注视电灯几秒闭上眼还会觉得眼前有一个与电灯相仿得光亮形象;感觉后像) 21、知觉得基本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军事伪装:对象与背景越相似越难区分)3)理解性(外行瞧热闹,内行瞧门道)4)恒常性(从远处瞧人,即使人很小也能分辨出该人就是大人)。

22、记忆得三个环节:识记(第一环节)、保持(第二环节)、再认(重现)(第三环节)。

(再认就是做选择题,重现就是做简答题)23、记忆得种类(一)按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得事物得形象为内容得记忆称为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以过去体验过得情绪或情感为内容得记忆4、动作记忆一般来说,文艺工作者擅长形象记忆(二)记忆得三种系統划分标准:根据记忆活动得特点、加工形式与记忆内容保存时间得长短分为:1、瞬时记忆:时间约为0、25-2秒,以外部信息得物理特征编码。

内容量较大;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得记忆;容量有限,约为7±2个组块;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短时记忆得内容经复述,可以进入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经过注意进入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超过1分钟;语义编码为主;容量极大,基本上没有限制。

24、遗忘(1)消退说(2)干扰说: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3)压抑说(4)同化说25、影响遗忘进程得其它因素:①识记材料得性质与数量;②学习得程度;③识记材料得系列位置;④识记者得态度(及时复习)26、遗忘规律:遗忘曲线就是德国艾宾浩斯提出得,曲线表明遗忘就是先快后慢得。

27、思维得含义及特点: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得间接得、概括得反映,就是在感知基础上形成得对事物得高级得认识活动过程;特点:间接性、概括性28、语言就是思维得载体29、思维得种类(一)根据思维得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得凭借物不同分类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得方向分类1、聚合思维2、发散思维(三)根据思维过程就是否有明确清晰得意识分类1、直觉思维2、分析思维30、分析与综合就是思维得基本过程31、解决问题实质上就就是指人们在活动从已知状态到达目标状态所需要得不断克服困难、缩小障碍、并使障碍最终消失得心理活动过程32、解决问题得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33、影响解决问题得因素(1)知识表征得方式(2)动机水平(3)定势得影响(4)原型启发(5)功能固着得影响(6)个性特点34、创造性思维得培养(1)激发学生得学习动机,保护好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创设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得氛围(3)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得指导(4)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35、想象分类(根据就是否有预定目得):无意想象(梦就是无意想象得最高境界)、有意想象36、有意想象得分类:1)创造想象(鲁迅创作祥林嫂)2) 再造想象(学生没有目睹过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可根据历史资料描绘想象出生动形象;北国风光)3)幻想(注:想象过程:千手观音、九头鸟体现了想象得夸张性)37、情绪与情感得关系:(1)区别:①需要满足:情绪就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得体验,就是人与动物共有得;情感就是与人得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得体验,就是人所特有得。

②个体发展:情绪发展在先。

情感发展在后。

③时间长短:情绪就是短暂得、冲动得、不稳定得心理体验,情感就是稳定得、深刻得、持久得心理体验。

④外部表现:情绪通过面部、身体动作、言语方面表现,情感也以外在形式表现,但多以内在体验形式存在,比较含蓄、内隐。

(2)联系:①情绪就是情感得外在表现,情感就是情绪得本质内容。

②情绪得变化受个人已经形成得社会情感得制约。

38、情绪得种类(情绪就是最基本得感情现象)1、按社会性划分,可分为生物性与社会性情绪2、按复杂性划分,可分为基本情绪与复杂情绪3、按典型状态划分,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1)心境(特征:持续性、弥漫性)针对该事物而发生得情绪也不会马上消除,而会延续一段时间,只就是强度有所减弱而已。

这种具有持续性且强度有所弱化得情绪状态,即为心境。

(2)激情(特征:爆发性、冲动性)强烈而短暂得情绪状态。

(3)应激(特征:超压性与超荷性)应激就是人面对危险状况或出乎意料得紧张情景时所引起得高度紧张得情绪状态。

39、情感得种类道德感、理智感(在探索新事物时得好奇心与求知欲、对矛盾事物得怀疑感与惊讶感)、美感(心旷神怡)40、良好情绪情感得培养(一)充分认识情感在自我发展中得意义(对人格完善、身心健康、学业提高)(二)提高情绪得自我意识(“自我感觉法”,“她人评价法”)(三)学会自我激励(四)提高移情能力(五)要有意识地陶冶高级社会情感41、不良情绪得调控(一)觉知自己得情绪状态(二)改变认知角度(三)转移注意力(四)合理地发泄情绪(五)学会制怒(六)消除紧张42、意志得定义意志就是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人为了一定得目得,自觉地组织自己得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得心理过程。

43、意志与认识意志得产生就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得;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得影响,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作出意志努力44、意志与个性理想、信念与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等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人得意志表现。

如果一个人意志坚强,即使对某项活动没有兴趣与爱好,她也会以坚强得毅力去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任务45、意志结构中得几种主要心理成分:期望、抱负水平、选择与决策46、意志得基本过程(一)采取决定阶段1、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能兼得):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得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得目得,但又不能同时实现时产生得心理矛盾。

双避冲突(前有悬崖后有猛虎);趋避冲突(想吃糖又怕胖);多重趋避冲突(难以抉择,两种工作,地位高待遇低,地位低待遇高)2、目得得确定3、选择行动得方法(二)执行决定阶段1、意志对行动得调节2、克服内外困难3、经受成败得考验47、狭义得挫折得含义:个体在从事有目得得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抱负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得紧张状态与情绪状态。

48、挫折应对:①正确对待挫折;②冷静接受挫折,积极瞧待挫折③认真分析挫折原因,有针对性调整自己,争取新得成功;④寻求她人帮助,增强自我抵御挫折得力量。

49、常见得积极适应方式(1)理智得压抑(2)升华(3)补偿(4)幽默(5)合理宣泄(6)认知改组50、能力得二因素说英国斯皮尔曼1904年提出,她认为能力就是由一般因素G与特别因素S构成得51、智力形态论美国卡特尔将人得智力分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就是受人得生物学因素影响,随生理成长曲线得变化而变化;晶体智力就是以后天习得得知识经验为基础得认知能力,它决定于后天得教育与学习得知识经验,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也受流体智力得影响52、能力得分类1、按能力得倾向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就是指在很多活动中表现出来得基本能力,即通常所说得智力。

(即感知觉能力与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意志力、思维能力等)2、按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3、按能力创造性程度可分为再造性能力与创造性能力53、能力得培养1、重视早期教育,遵循早期教育规律进行培养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能力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发展4、注意能力得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54、人格得基本特征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与共同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等特征。

人格得独特性就是指每个人都有与她人不同得人格特征。

人格得稳定性就是指个体得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得特征。

55、卡特尔得人格理论人格特质就是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来得稳定而一致得行为倾向。

56、气质得含义气质就是人生来就具有得典型得、稳定得心理活动得动力特征。

57、气质学说(1)体液说多血质(王熙凤)、粘液质(林冲)、胆汁质(李逵)与抑郁质(林黛玉)(2)体型说(3)血型说(4)激素说(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大脑皮层得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与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