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认识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质量单位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1千克=1000克的认识和换算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建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实物操作、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质量换算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小组合作等途径,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换算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质量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讲解质量单位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千克=1000克的关系。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质量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换算的方法。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质量单位克的概念、1千克=1000克的关系等。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克》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克》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质量单位“克”,能够运用“克”作为单位进行简单的质量计量。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计量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质量单位“克”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克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克”作为单位进行简单的质量计量。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克”的概念,能够运用“克”进行简单的质量计量。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克”进行质量计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克”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品,如水果、蔬菜、文具等,用于实践活动。
2.准备一些质量单位为“克”的标签,如1克、2克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书包等,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1克的意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准备好的物品和质量标签,进行质量的计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质量计量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克”的掌握程度。
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一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会用到质量单位“克”?让学生举例说明。
三年级上数学- 认识克_苏教版-课件PPT(20张)

两个同类的数量是: 小军走了15分,小伟走了20分
用天平称 出1克黄 豆。
感受一下,这是1克的重量。 小组交流,1克大豆拿在手上 什么感觉。
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作单位,还可以用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1克大豆拿在手上什么感觉。
1个2分硬币约重一克 感受一下,这是1克的重量。
大约重一克的物品有 : 感受羽毛重量和一把尺子的重量
牛奶与果汁的杯数是3比2。 一袋食盐重500克,两袋食盐重( )克,正好是( )千克。 讨论:你知道那些物品的重量用克为单位?为什么不为单位千克作这些货物的单位吗? 大约重一克的物品有 : 小组交流,1克大豆拿在手上什么感觉。 我们知道质量单位——千克,谁能说一说,一千克的物品在手里有什么感觉? 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我们知道质量单位——千克,谁能说一说,一千克的物品在手里有什么感觉? 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作单位,还可以用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1克大豆拿在手上什么感觉。 一袋食盐重500克,两袋食盐重( )克,正好是( )千克。 一袋食盐重500克,两袋食盐重( )克,正好是( )千克。 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作单位,还可以用什么单位? 讨论:你知道那些物品的重量用克为单位?为什么不为单位千克作这些货物的单位吗? Nhomakorabea克的认识
复习 问题:
我们知道质量单位——千克, 谁能说一说,一千克的物品在 手里有什么感觉?
物品的重量 除了用千克 作单位,还 可以用什么
单位?
讨论:你知道那些 物品的重量用克为 单位?为什么不为单 位千克作这些货物 的单位吗?
认识天平 谁来说一说使用天 平方法吗?
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说成: 果汁与牛奶的杯数是2比3; 牛奶与果汁的杯数是3比2。
克、千克、吨的认识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学生回答省略)
(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创设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发现数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就在你的身边。)
生: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板书:吨的认识
早晨,我从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学生一边读着一边笑,读到最后笑的前仰后合。
师:同学们为什么笑?
生:他的单位全用错了。一般的床哪有2千米高,还有牙刷、餐桌、牛奶鸡蛋、书包……
师:同学们今后再用到单位的时候应怎么做?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
交流汇报
生:我们组8粒黄豆。
生:我们组10粒黄豆是1克。
师:为什么有的小组8粒黄豆是1克,有的组10粒黄豆是1克?
生:黄豆的大小不一样……
生:……
3、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00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克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克︳西师大版教学目标
1.认识克和克制的概念,理解克的意义。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区分并理解克和克制的概念。
2.运用克和克制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材和教辅。
2.教学工具:黑板、彩笔等。
3.课前准备:制定教学计划、备课。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2.设计导入新课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好奇心与探究心态。
2. 认识克和克制的概念
1.讲解克和克制的概念。
2.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克制的重要性以及克的含义。
3. 认识克的方式
1.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克的方式,并让其就克对生活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2.分组讨论,了解不同克的体现。
4. 实践演习
1.设计相关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能力,设计不同的练习形式,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等。
5. 总结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2.讲解深化认识物质积累形成规律的意义。
教学反思
1.通过合理引入,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2.设计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关注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同时进行个别辅助。
三年级数学小报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小报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和吨是我们常用的重量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这些单位。
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和实践来认识克、千克和吨的概念,今天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克(g)这个单位。
克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基本单位,它是国际通用的重量单位。
我们生活中的小物件通常使用克来表示,比如一根铅笔大约有10克,一本书的重量大约是500克。
在学校的实验室里,我们使用的试剂、实验器材往往也是以克为单位来称量。
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千克(kg)这个单位。
千克是1000克的重量单位,它是表示较大物体的质量常用单位。
大一些的物品,比如一辆自行车、一辆汽车甚至是我们的体重,都可以使用千克来表示。
我们可以使用秤或称重机来测量物体的重量,一般来说,家用的称重机可以测量的重量范围是几百克到几十千克,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千克的概念。
最后,我们来认识一下吨(t)这个单位。
吨是千克的进一步放大,它表示更大物体的质量。
一般来说,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是不需要用吨来称量的,因为它们的质量并不会达到吨级。
但是,对于大型货物的重量,比如一辆卡车上的货物、一艘船的载重量等,我们就会使用吨来表示。
吨通常是卡车司机、水运公司等运输行业使用的单位。
了解了克、千克和吨的概念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巩固我们的认识。
比如,老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同学们观察和比较它们的重量,然后使用天平或称重机来测量它们的质量。
同学们可以亲自操作称重机,通过称量不同物体来体验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游戏来加深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
比如,老师可以将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放在一起,让同学们估计它们的重量,并用手拿出一个可以承受的物品。
然后,同学们可以依次称量每个物品,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克、千克和吨的概念,并培养对重量的感觉和判断能力。
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实践,我们相信三年级的同学们可以对克、千克和吨有更深入的认识。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教案及教学反思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克”的概念;2.能准确读写“克”字;3.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引导学生看图片,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这是一副秤。
”老师接着问:“秤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用来称物品的重量。
”老师再问:“我们经常用什么来称重量?”学生回答:“千克、克等。
”老师继续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学生回答:“认识克。
”2.讲解老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24页上的图1,让学生了解“克”是物品的重量单位之一。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克”的汉字和拼音,让学生跟读。
学生们跟着老师说出“克”的简单换算,比如:“1克等于1000毫克。
”“1000克等于1千克。
”等等。
3.练习老师出示一些物品的图片,请学生估算它们的重量,并用克、毫克、千克等重量单位来表达。
比如:“一只小鸡蛋有多少克?”“一支铅笔有多少毫克?”等等。
4.拓展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些常见的物品,用秤称量它们的重量,并用克、毫克、千克等重量单位来表达。
然后每组从中选择几个重量最大的物品进行对比,看哪一组的物品重量最大,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克”的实际应用。
5.反思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了“克”的概念及其应用,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和交流能力。
不过,本节课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的重量单位,比如“吨”、“斤”等。
同时,老师应当注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帮助学生掌握“克”的概念和应用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和交流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并不喜欢数学,对于理解“克”的概念和换算规律还需要适当的引导。
因此,我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情景引导和交流互动的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克”的概念和应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2《认识克》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2《认识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克》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质量单位“克”,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克的概念,掌握克与千克、克与克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但对于质量单位“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克的概念,逐步掌握克与千克、克与克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的概念,了解克与千克、克与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的概念,了解克与千克、克与克的换算关系。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进行实际的质量和重量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克的概念。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任务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蔬菜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题和计算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如苹果、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的质量和重量。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质量单位“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克的概念和克与千克、克与克的换算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克的特点和换算规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实际的质量和重量计算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00克=( 3 )千克 9000克=( 9 )千克
7千克=( 7000 )克
想想做做
5.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成年人每 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为宜。在电 子称上称出5克盐,看看有多少。
想想做做
6.
200克 350克 (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350-200=150(克) 答:杯子里的水重150克。
1角的硬币重:3.2g。
新知讲解 2
先用小型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看看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
1元的硬币重:6.1g。
新知讲解 2
小组合作,称出10克黄豆,数数有多 少粒?
想一想,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掂一掂。
试一试
秤一秤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克?再秤一秤 你的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分别用手掂 一掂。
新知讲解 3
千克和克
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呢?
500+500=1000(克)
㎏
0
1千克
1000克=1千克
想想做做
1.您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70克
90克
想想做做
2.下面的水果各重多少克?
150克
1250克
想想做做
3.用手掂一掂下面的物品,估计比1克 重还是比1克轻。
想想做做
4. 2千克=( 2000 )克
想想做做
6.
(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 水有多少克。
认 识 克新ຫໍສະໝຸດ 讲解 2秤一秤,你发现了什么?
㎏
0
这袋食品重不足1千克。
新知讲解 2
认识克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新知讲解 2
先用小型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看看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
2分的硬币重:1.1g。
新知讲解 2
先用小型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看看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