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的社交指示用法

合集下载

如何在不同的文章中使用第三人称

如何在不同的文章中使用第三人称

写作学grammatology百万写作者的超级写作指南一、在学术型文章中使用第三人称1在所有的学术型文章中都应该使用第三人称进行写作。

第三人称是从外部视角进行阐述,因此看上去更客观。

在学术性文章和专业文章中,客观性会让坐着看上去更可信,没有偏见。

第三人称代表了“外部视角”,一般会用到下面的人称代词: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他自己,她自己,它自己;他们,她们,它们;他们自己,她们自己,它们自己。

另外人名也可以用来表示第三人称。

例如:“史密斯”就不这么认为。

根据“他的”研究,早期关于这个项目的结论是错误的。

不要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是通过作者本人的视角进行阐述,第二人称则是从读者的视角进行阐述。

第一人称代词包括:我,我的,我自己,我们,我们的,我们自己。

第二人称代词包括: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如果在学术文章中使用第一人称,听上去会显得片面而主观。

换句话说,读者有可能会认为作者阐述的内容是有偏见的,混杂了个人感情的。

例如:注意下面两句话的区别,第一句使用的是第一人称,第二句使用的是第三人称。

“虽然史密斯是这么认为的,“我”还是觉得他的论点是错的。

”“虽然史密斯是这么认为的,相关领域的其他人却不这么认为。

”使用第二人称的问题在于,会使文章看上去很有指控性。

看上去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读者的身上。

例如:注意下面两句话的区别,第一句使用的是第二人称,第二句使用的是第三人称。

“如果现在你依然持反对意见,那你一定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些事实。

”“那些依然持反对意见的人一定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些事实。

”3主语尽量宽泛。

有时候文章中会提到一些不特定的主语,很容易会想用“你”来代替。

这时如果用一个不特定的主语会更合适。

不特定的第三人称代词包括:一个人,任何人,所有人,有些人,没有人,其他人,任何,每一个,任何一个,有些。

例如:“一个人”有可能会在事实不全的情况下就表示同意。

不特定的第三人称在学术型文章中十分常见,包括:作者,读者,个人,学生,导师,人们,女人,男人,孩子,研究者,科学家,作者们,专家们。

英汉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及对比

英汉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及对比
院 , 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 关于人称指示语 ,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 学者对 第一和第 二人称 指示语 的语用 意义进 行了研 究 , 而 对第三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 义的研究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文章 试图对 表示指示 意义的 第三人 称指示 语的语 用意义 进行浅析 , 挖 掘英汉第三人称指示 语在言外行为和文化属性方面的语用意义 。 [ 关键词 ] 第三人称指示语 ; H31 言外行为 ; A 语用意义 ; 文化内涵 1673- 0755( 2009) 02- 0089- 03 以言指事 ( lo cution) ( 又称 言内 行为 ) 、 以言 行事 ( illo cu tion) ( 又称言外行为 ) 、 以言成事 ( pe rlo cution) ( 又称言 后行为 ), 这三 类 又称 言语 行 为三 分说。 言内 行 为是 说出 词、 短 语和分 句的行 为 , 它 是通过 句法、 词汇 和音位 来表达 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 , 它是 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 的行为。言 后行为 是通过 某些 话所实 施的行为 , 或讲某些 话所导 致的行为 , 它 是话语 所产 生的后 果或所引起的变化 , 它是 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关于言外行为 , 奥 斯汀提 出了 独到的 见解。 他认为 , 言 外行为是约定俗成的 , 并且 言外之力 通常也 是约 定俗成 的。 对于言外行为 , 说话者必须在遵守 一定的惯例的前提下才能 完成。此外 , 奥 斯 汀 把 言 外 行 为 分 为 五 类 : ( 1) 裁 决 类 ( V erdictives), 如估计、 宣告 ; ( 2) 表 述类 ( Expressives), 如 描述、 肯定 ; ( 3) 承诺类 ( Comm issives), 如答应、 保证 ; ( 4) 行动类 ( Behabitives) , 如 感谢、 欢迎 ; tives), 如命令、 禁止。 言语行为理论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 一个在什么条件下允 许谁对谁说些什么的问题 , 奥斯汀 提出分析日常语言哲学的 方法 , 如他自己所说 : 他的分析对象是 整个言 语环境中的整 个言语行为 , 创立言语行为理论。这引起后人许多争论。 美国哲学家舍尔于 1975 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特 殊的言外行为类型。他把 这种与 语句类 型相联 系的 言外之 力称为字面言外之 力 , 而把不 具备 这种联 系的 言外 之力称

第三人称指示语

第三人称指示语
a.Hello,this is John Smith. 你好,这是约翰·史密斯。
b.John Smith (is) speaking.
这是约翰·史密斯在讲话。
在英语或汉语交际中,无论在面对面或不是面对面的交谈中,对完全 陌生的人,最合适的自我介绍用语通常是这样的话语: a.My name is Jhon Smith. 我的名字叫约翰·史密斯。 b.我名叫李四。/我是李四。 c.我姓李,名四。 另外,英语中的第三人称指示语it在“It's me”[(那)是我]中使用, 但只限于说话人认为对方能根据声音识别自己时才使用。 第三人称借指说话人不一定只限于代词。 咱们(=你)别哭,妈妈(=我)出去就会来。(母亲对孩子) CoCo wants an ice-cream, Mummy. 妈咪,可可想吃冰激淋。(孩子对母亲;可可想......=我想......)
第三人称借指听话人的情况。 谁欺负宝宝(=你)了,叔叔找他说理去。 天快黑了,狗娃(=你)该回家了。 在表示第三人称泛指时,英语中常用one(ones),相当于汉语中的
“人们”、“人人”、“每人”等第三人称指示语。例如:
One has to do one's best. 人人都必须尽力而为。
This book gives one the truth of life.
二.实际语言中的使用
第三人称指示语多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但是在实际的 语言使用中它们的所指关系却并非如此简单。
1.英语中第三人称指示语借指说话人的情况。
当双方不是面对面地进行交谈时,比如打电话、网络交流、广播 等,说话人进行自我介绍时一般不采用第一人称指示语,而是采用第三
人称指示。例如:
2.3.3第三人称指示

汉英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翻译的文化指称视角

汉英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翻译的文化指称视角

话人有关 的人或物 的社会指示 , 即以听话 人作 为参照点 。例 如 : 亦 汉语 中的“ 令郎”英语 中的 “orrhr等。第 三类包括第三人称 , yubo e t ”
社交指示中其他所有 的用法 , 其参照点既非 听话人亦非说话人 。 如
1 引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语 言层 面上产生社交指示语 的使 用。何
翻泽实践中, 为达到文本指称的连贯性 , 译者所选择的指称视角必
须考虑到 目的语读者, 的语的指称作为出发点 , 以目 特别是文化指称视
角。 因此, 于英语没有对应的谦称所指,难以在英语译文中保留汉语所具有的文
“ 平等 ”的理念。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 了英汉第三人称指示
语的表现形式的不同。

文 化 研 究
汉 英第 三人 称社 交指 示 语翻 译 的 文化 指 称视 角
王 嗣 海
( 蚌埠坦克学院外语室 安徽 ・ 蚌埠 235 ) 300
中图分类号 : 0 9 H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 3 - 3 - 2 1 7 — 8 4 2 0 )6 2 6- 0


汉英两种语 言的社交指 示在 文化 内涵上 差异 明显。
与说话人有关的人或物的社会指示 , 亦即以说话人作为参照点 。例
如 : 的“ 汉语 寒舍”英语 的“ y o e等 。第二类包括所有指代与听 , m hm ”
在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 的翻译过程 中, 译者应选 择 目的语指称作为 出发点的文化指称视角, 以搭建沟通文化的桥梁。 关键词 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 文化指称 视角 翻译

明显 。敬语是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 的 言手段 , 语 通过抬高对方来表 达尊重 与礼貌 。 自 谦语是说话者通过贬 低 自己来达到对听 话人表 示尊重的效果 , 这种表达敬意的方式在汉语 中极为典型。汉语社交 指示语具有强烈的 民族色彩 , 概而言之 , 在尊 他和 自谦 以尊他 的社 交指称中出现“ 家大舍小令他人” 的语言 现象 。在西方国家 , 社交指 示分为 T/ V两种形式 , 一般地位较高者称地位较低者用 T 地位低 ,

指示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文档资料

指示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文档资料

指示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依据列文森(Levinson)《语用学》(Pragmatics)1的归纳,可以将指示语分为五类,即: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空间指示语、语篇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下面一一予以说明。

?1.人称指示语?人称指示语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可以分为三个小类:(一)第一人称指示语,如“我是军人”中的“我”,表达说话人的自指;(二)第二人称指示语,如“你真好”中的“你”,表达说话人的对指;(三)第三人称指示语,如“他是好人”中的“他”,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旁指。

上述三小类都强调了“说话人”这一角色,所以人称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的,而且其参照点存在于语言之外的语境中:正在说话的人是“我”,对面听话的人就是“你”,在言语交际中,“我”、“你”的交际角色是可以互换的。

?当然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特殊人称指示,下面试举几例:(1)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在指示时有两种用法:包括式和排除式。

包括式即包括第一人称在内,如“咱们去上课吧。

”中的“咱们”就包括说话人“我”;排除式即指示对象不包括听话人在内,如“我们去逛街,你接着睡吧。

”中的“我们”就不包括听话人“你”。

(2)“我们”未必总是被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说话时用以指自己,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被一个说话人用来指他自己以及他认为他所能代表的其他人。

例如“我们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的“我们”可以指接待的校长和其随行人员,也同样能指示该学校的全体教职工。

(3)用复数第一人称代替单数第一人称来指说话人自己。

如“在这本书里,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主持方式,这一方式是我们多年来从事节目主持的经验总结。

”这句话中的“我们”其实指示的就是说话人自己“我”。

(4)说话人不用第二人称“你”,而用一个指称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来指听话人。

例如“宝宝乖,宝宝不哭哦。

”中的“宝宝”其实就是指“你”,但用“宝宝”会显得更加亲切,是想如果换成“你乖,你不哭了。

”那么整句话关怀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古诗英译——以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为例

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古诗英译——以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为例

- 213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古诗英译——以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为例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程刚【摘要】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最早和最基本的议题。

一般认为,指示语分为五类,其中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都涉及言语交际中的参与者,在汉语古诗英译过程中,二者经常交叉使用,其翻译则主要依据语意表达与语法规范。

【关键词】汉语古诗 英译 人称指示语 社交指示语一、引言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为使用中的语言。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是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

以语用学的视角对翻译进行阐释与研究,是对传统语义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最早和最基本的议题。

在汉语古诗英译中,指示语的使用俯拾皆是。

本文以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诗与译诗的比较,探讨翻译方法的选择及其原因。

二、人称指示语与社交指示语人称指示语主要包含“交际场合中对话者的身份”(Fillmore, 1997: 61)这一信息。

根据前人的研究,人称指示语主要包括:人称代词、敬语、名字、亲属称谓、头衔、职称、专有名称等。

社交指示语包含的信息为“对话中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尊敬或礼貌或亲密或侮辱等语言的选择。

”(Fillmore, 1997: 61)根据已有的研究,社交指示语包括:称谓、敬语、名字、亲属称谓、头衔或职称、人称代词、语言形式的变化(如词缀、附着语素)等。

由此可见,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的表达方式有相当一部分是相似甚至一致的,这也导致了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通常交叉使用的现象。

三、人称指示语与社交指示语的翻译对汉语古诗的解读,所依据的只有文本,以及对诗人创作的宏观语境的参照。

汉语古诗也不像生活中的言语交际那样需要频繁地指明交际参与者。

以下就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的使用各举数例。

首先来看人称指示语的翻译。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Is there yet, so you ask, date for home? – No, not yet.Rains thro nights ‘mid these mounts autumn ponds brimming get. (刘国善等,2009:145)此例中第二人称代词“君”字在古汉语中含有一定的尊敬之意,接近于现代汉语的“您”。

英语演讲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以泰勒·斯威夫特2022年纽约大学毕业演讲为例

英语演讲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以泰勒·斯威夫特2022年纽约大学毕业演讲为例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10英语演讲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以泰勒·斯威夫特2022年纽约大学毕业演讲为例◎王诗惠引言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 )是美国著名女歌手、词曲作者、演员。

泰勒·斯威夫特在2022年5月19日出席纽约大学博士生毕业典礼,并发表了约20分钟的学位授予仪式演讲。

本篇演讲词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泰勒·斯威夫特结合自身真实经历,为听众提供了诸多诚恳的人生建议。

本文通过对比泰勒·斯威夫特演讲词中三种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来研究英语演讲中的不同人称指示语在特定语境下的语用功能及意义。

1.人称指示语指示语,该词最早在希腊语中出现,其原义为“标示”、“指出”。

著名语言学家Stephen C.Levinson 将指示语分为以下五类,分别是人称指示语,空间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社会指示语,语篇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是对交际过程参与者的符号指称。

人称指示语一般可以分为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和第三人称指示语。

其中,第一人称指示语一般用来表示说话人本人的立场态度、个人经历等,也可拉近说话人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达到演讲中说服、鼓舞听众的目的。

第二人称指示语特指听话人,这类指示语能够使听众强化主人翁身份意识,明确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或义务。

在演讲中使用第二人称指示语,能够使指示中心转移到听众身上,提醒听众该演讲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引起听众对于演讲内容的思考。

第三人称指示语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特指在交际过程中被引入的第三方。

一般而言,在演讲词中引入第三方人物可以支撑演讲论点,泰勒·斯威夫特的毕业演讲中,第三人称指示语大部分用于表示对他人的致谢。

2.人称指示语的移情作用移情,即,empathy 。

何自然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书中提出,语用移情指的是“言语交际的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并理解对方的用意。

”这包括了说话人站在听话人的立场上使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用意,也包括听话者从说话者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想法或意图,而人称指示语在移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英社交指示语的特点及汉英翻译策略

汉英社交指示语的特点及汉英翻译策略

敬语 ,而且也会 使用 一些 自谦语 以降低 自己来表达对别人 的尊敬 。大 多数 中 国人有 一种 自谦 的意识 。各种各样 的 自
“ r n f t e ”已经包 括了父亲的父 亲和 母亲的父 亲;在 gad ahr
谦语 常常被用来 表明 自谦 的意识 ,例如 “ 犬子、鄙人 、贱 汉语 中,有 “ ,叔 ,舅父 ,姨丈 ,姑 父 ”,但在 英语 中 内、奴才 、光身 ”等等。在西方 ,人们主要信奉基督教,他 伯 只 有 一 个 “ n l ”; 在 汉 语 中 ,有 “ 母 ,婶 母 ,舅 母 , uce 伯 们 认 为 每个 人 在 世 界 上 都是 平 等 的 。基 于 此 , 西方 人 从 来 都
引 言 Βιβλιοθήκη 指 示是 人 类语 言 中带有 普遍 性 的现 象 。 指示 语是 语 用学研 究的一个重 要课题 ,它充分说 明了语言和 使用语言 的语境之 间的密切关系 ,指示语所提 供 的信 息与语境密切 相关 ,它 是准确理 解和表达 意义的关键 。社交指 示语 作为 指示语 的一种 ,指 语言结构 中能反 映出语言使用 者的社会
之 间 的 关 系 随 意 平 等 , 没 有 明 显 的 等 级 制 度 。 因 此 , 在 英 语 当 中 没 有 汉 语 中 那 么 多 的 用 来 描 述 家 庭 成 员 之 间 关 系 的亲 属称 谓 词 。例 如汉 语 中 由 “ 父 ”和 “ 祖 父 ” 祖 外 来 区 分 父 亲 的父 亲 和 母 亲 的 父 亲 , 但 是 在 英 语 当 中 , ( ) 自谦 语 三 在 儒 家 传 统 思想 的 影 响 下 , 中 国 人 不 仅 仅 倾 向于 使 用
化等原 因,汉英社交指示语各有各 的特点 ,所以在社交指示语 汉英翻译 时应根据各 自特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英汉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社交指示用法差异。

文章对四十篇中英学术论文进行了小范围语料检索,总结英汉论文第三人称不同社交指示用法和功能,帮助非英语本族语者撰写英语论文。

关键词: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社交指示
1.引言
在语言使用中,不同人称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中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和主观情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也需要通过对相应的社交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从而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

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在话语中恰当地表达各自思想的言语行为(何自然,1988)。

eguillo,1999),但是关于学术论文这种特定体裁中人称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

根据myers,在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通常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myers,1989)。

我们通过人称的选择揭示论文作者在学术社交场合中对与接收者关系及态度的定位,即传达社交意图。

在研究学术论文人称社交指示的基础上,本文对英汉学术论文进行了横向对比。

中西论文写作者深受不同文化系统和写作规范的熏陶和影响,对人称在社交场合的选择应该有所差异。

本文所选用的二十篇中文学术论文和英文学术论文分别来自cnki和国外五个领域专业协会期刊。

所涉及的五个领域分别为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其中每个领域各选取五篇论文。

2.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何自然,1988)。

陈治安对其的定义为“对编码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者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陈治安&彭宣维,1994)。

由此可见凡是在交际中参与者之间彼此称呼所用的符号都可以归为人称指示语。

黄国文(黄国文,1999)曾经对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进行了探索。

他认为人称代词“所指和用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1)无标记用法,(2)有标记用法。

所谓无标记用法指的是一般的、惯常的或约定的用法……所谓有标记用法指的是特殊的、个别的、例外的或不常见的用法”。

黄国文指出标记性是有程度之分的,因为这里所列出来的标记或无标记是主观的。

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称代词的标记性也随着不同使用语境而有程度之分,标记性过强则可能造成在该语境的交际失败。

3.社交指示
对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孙飞凤,2006;田海龙,2001):其一为人称代词的语法词法研究,即人称代词的形式及句法作用,如muhlhausler& harre (muhlhausler&harre,1990)和陈治安(陈治安&彭宣维,1994)。

其二为人称代词的篇章连贯性问题,如halliday&hasan(halliday&hasan,19
76)和黄国文(黄国文,1999)。

其三为人称代词与实际情景连用,及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研究;最后为将人称代词置身于社会语境之中,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等同关系。

本研究涉及到对人称代词在学术语境下以及在中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研究,我们需要考察论文作者在学术语境下对自己与读者身份和关系的定位以及态度。

国内类似于此的研究有黄国文(黄国文,1999),陈治安&彭宣维(陈治安&彭宣维,1994),孙飞凤(孙飞凤,2006)以及杜小红(杜小红,2003)。

他们的研究方法都是通过对具体句子结合情景进行讨论,对说话人在该语境下的选择的意图和功能进行分析。

他们都认为语境是理解不同人称代词使用的关键,只有充分把握具体语境,才能理解说话人对于人称代词选用的复杂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陈治安和彭宣维在其论文结论中提出取消“社交指示语”这一称谓的理
念。

他们在文中通过隐喻动态考虑人称代词使用与具体语境的关系,认为对人称代词动态的研究已经“覆盖了人们在‘社交指示语’这一术语下讨论的绝大部分语言事实,而且这些事实也的确是反映语言活动中人际关系的人称指示信息的。

”根据他们所说,这样可以使人称代词与语境之间的问题更加简化清楚,同时也符合语用学一贯将语言现象置于动态语境中考察的方法。

我们认为,无论保留“社交指示语”或者取消“社交指示语”这一称谓,都无法改变语言交际中说话人根据社交需求灵活地选取人称这一复杂现象,而分歧却存在于对这一语言现象解释的过程中。

陈治安先生引入隐喻来说明“社交指示”不过是人称代词使用过程中的一种进化而已。

在本文中,我们只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所以在此支持用“社交指示语”来统一称谓这一语言现象。

4.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
第三人称不仅包括封闭的代词系统,还包括其他各种第三人称短语。

通过语料检索第三人称代词,我们发现很少有标记性用法存在,而第三人称短语的使用却存在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本文选取了学术论文中常见的第三人称短语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如“本文或本研究”,“笔者或作者”以及一些指称短语。

英文论文选取与中文对应的第三人称短语。

在中英学术论文中,我们经常见到用第三人称短语指代第一人称的情况。

下面的例子均为这一社交指示用法:
(1)但笔者深入考察相关文献,发现对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理解中存在一定局限。

(2)笔者比较扳机点与穴位后认为扳机点与阿是穴十分类似因此可以把扳机点看作阿是穴的现代医学解释。

(3)作者认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建议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充分把握面子的文化……(4)本文旨在探析当今医学伦理学面临的新矛盾新冲击和新挑战,为从伦理学角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5)本研究围绕上述两个问题采用书面话语完型法(dct)的问卷方式收集语料。

(6)下文重点分析其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7)3.2节按先行语的句位分布分出ldr与先行语的三种回指关联式。

为描述与讨论的便利起见,这里从不同侧面划分三类篇章回指式。

(8)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se of personalized short text messages(sms)to reduce snacking.
(9)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valuation of the exposure assessment process.
上面所有例子实现了保证论文客观与权威性的社交指示功能。

作者作为所有陈述或者观点的发起者使用第三人称短语来指称自己,减少了论文的主观性。

同时,类似于“本文”“本研究”或“3.2节”等此类用法也实现了论文的简洁性,使用完整的表达会使行文冗长繁琐。

比如例(6)的完整表达为“在下文中我们重点分析其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同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具有类似社交指示功能的第三人称内部互用现象:
(1)根据f值和p值分析,调查组倾向对他者面子和相互面子的维护,对比组倾向对自我面子的维护。

(2)传统哲学观认为,对概念进行定义就是把概念分析成为其各个组成部分(constituents),反过来,这些概念的各个组成部分组合也就构成了概念本身。

(1)和(2)中的用法均使用一个抽象的第三人称短语来指代对应的群体。

如上面的用法一样,这种指代用法实现了论文的客观性和简洁性的功能。

5.结束语
通过对四十篇英汉论文的总体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在学术论文英汉第三人称的使用体现在第三人称指代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内部的互指,这两种用法在确保论文客观性与权威性的
同时,也可以使论文的行文更加简洁明晰。

当然,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习惯,第三人称学术论文这一社交语境具有了这些共同的社交意图与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