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话简介
杭州方言——精选推荐

杭州⽅⾔ 杭州话,是⼀种北⽅官话和南⽅越语的糅合。
了解杭州话,着重是对地⽅⽂化的打捞、保存、记录,继以传承复兴。
有两个新杭州⼈想学杭州话,问我“拷⽡⽙⼉”、“靠位⼉”啥格意思?杭州⼈在谈天中会出现⽊佬佬的“⼉”字,从两个字、三个字的“袋⼉、袜⼉、棒⼉、鸟(⾳巧)⼉、吊嘴⼉、酒⽔⼉”到七⼋个字的“头⼉脑⼉顶⼉尖⼉(夸奖最好的⼈和事)”和“夜饭吃饱吹腮⼉(侃⼤⼭、吹⽜)”,杭帮杭腔有乐感有韵味,下⽂罗列⼀些带⼉字的杭州话,与诸君互学、交流、品味。
先读读报上的两⾸童谣。
《⼤⼈的希望》是这样写的:“爸爸让我长⾼点⼉/妈妈让我考好点⼉/⽼师让我多学点⼉/奶奶让我多吃点⼉/哎呀呀/我就是想要痛痛快快玩点⼉”// 还有⼀⾸题⽬叫《杭州⼩伢⼉歌》:“杭州⼩伢⼉/西湖⾥⾯划船⼉/⼴场上⾯放鹞⼉/公园看花⼉/爬⼭抓抓⼉// 春天有柳条⼉/夏天有荷花⼉/秋天踏黄草⼉/冬天堆雪⼈⼉//⾖瓣⼉/⾹肠⼉/有个故事叫葱包烩⼉// 盐花⼉/葱花⼉/清清爽爽鱼丸⼉// 摆桌⼉/搬凳⼉/放好筷⼉瓢羹⼉/杭州伢⼉搞搞⼉//。
” 杭州话中有的“⼉”字嵌在词语当中,我称之为“夹⼼饼⼲”,如:杭⼉风、芡⼉粉、门⼉布、把⼉柴、贱⼉饭、锞⼉纸和滚得⼉势圆等。
话说杭州有个踏⼉哥,家住孩⼉巷,⽣活做好回家烧了三碗下酒菜,⼀碗筒⼉⾻,⼀碗瓢⼉菜,⼀碗烤⼉鲞,⽤筒⼉⾯做了⼀碗⽚⼉汆(⾮川),绍兴⽼酒弥弥(mi)。
⾝旁⽴着三个⼩伢⼉,⼀个吃棒⼉糖,⼀个吃枣⼉⽠,⼀个在骂⼈:“你个⾖⼉⿁”。
带⼉字的杭州话四个字的俯拾皆是:⼀把茶壶4个“⼉”:茶壶嘴⼉,茶壶盖⼉,茶壶柄⼉,茶壶底⼉。
⼀个⼿字有:⼿指头⼉,⼿指甲⼉,⼿底板⼉,⼿底⼼⼉。
再说有个学⽣⼦⼉,拨好算盘⼦⼉,摇起摇⾻冬⼉(拨浪⿎),玩⼀回打⽔漂⼉,再捏泥⼘头⼉,穿双拖鞋⽙⼉,露出脚趾头⼉,搬张⾻牌凳⼉,⾷祭(吃)起沙爆⾖⼉,望着马路对⾯,看见⼀股脑⼉⾛过来⼀个外国佬⼉。
晒晒“⽜⼤嫂奇遇记”:阿嫂拎只菜篮⼉,⼿上戴付镯⼉,称了半⽄虾⼉,捎上点⾁丸⼉、鱼丸⼉。
浓浓乡情——方言翻译(含答案)

• 21十五到6 A.从15到6 B.15加6 C.脑子有问题 • 答案:C
D.15和6
• 22.有趣得煞 A.死得有趣 B.患得患失 C.得意忘形 D.有得有失 • 答案:C • 23.海马屁打十仗 A.小题大作 B.海洋战争 C.某一品牌的深海鱼油 D.海马 放的屁 • 答案:A
• 24、乌乱毛糟 A.一艘有毛的乌蓬船 B.酒糟长毛了 C.乱七八糟个豆,再种一个豆 B.这里一把,那里一把 C.这里, 那里 D.阿里巴巴的儿子 • 答案:C
• 13.丧翻 A.索性 B.遗失药方 C.长方形 D.没办法 • 答案:A
• 14.牙头 A.牙齿的头 B.笑掉牙 C.酸倒牙 D.晚上 • 答案:D • 15.小西死 A.大西瓜 B.小西瓜C.小孩 D.M Love • 答案:C • 16.后西 A.什么 B.拉稀 C.掼东西 D.死了 • 答案:A
• 17.脑西 A.脑子进水 B.往西 C.一种脑病 D.位于西面 • 答案:A
• 18.头耸 A. 第一个死的人B. 找死C. 傻瓜 • 答案:C • 19.吃力煞 A. 卖力的是B.食品的品牌名 C.很累 D.我要吃肉 • 答案:C • 20.发靥 A.章光101 B.黄瓜洗面奶 C.发酵粉 D.好笑 • 答案:D
方言翻译——单选题:
• 1.个佬倌 A.老饲养员 B.离休干部 C.老公 D.这个人 • 答案:D
• 2.那个套 A.设个圈套 B.编织口袋 C.打个结 D.怎么样 • 答案:D • 3.上毛子 A.上茅房 B.头发 C.上毛的儿子 D.上一次 • 答案:D • 4.牙牙 A.牙齿B.丫丫C.鸭子D.爷爷 • 答案:D
• 5.搞七捻三 A.三和七的哥赫巴德猜想B.乘法口诀C.拎不清 • 答案:C
萧山话与普通话对照

上就——上午日里——白天爱就夜快夜头葛半上半;本来——前回旧年子——去年动雷——打雷豁闪——闪电落雨落雪小厘花大姑娘小宁——小孩子爸爸——父亲姆妈——母亲啊牙——爷爷娘娘——奶奶阿哥阿弟阿姐阿妹阿舅——舅舅娘近——舅母老公——丈夫老磨——妻子老头子丈姆娘个老倌十骨头跷脚佬——瘸子油咙——嗓子、喉面孔——脸额角头——额伯丢——鼻子污资头颈手膀大脚膀擦膊厚饭——指下饭的菜菜馒头——菜包子肉馒头——肉包子烧酒——白酒老酒开丝漏谷黄豆番茄洋露那——马铃薯、土豆收湖桃——山核桃老雄鸡——公鸡鸡娘——母鸡麻雕——麻雀曲蟮犭活狲弄堂窗门瞒坑捣地——院子炉胎——楼梯秋丢——抽屉戏文——戏剧造话上顶后底漂亮难看发咽——滑稽活奉——脏壮(指动物)——肥长(人长)——高狭——窄阔——歇——否huai吃力撒发靥——可笑、好笑难为情——害臊活滥湿——很湿懒撒——很凉墨黑讨老某够老公——出嫁生病叠——病了肚皮杂——泻肚子看毛病——看病遭瓜机——搔痒做山或七酒七烟七愁户月罢门风,倒脸——丢脸寻事体——找岔吵热——吵架拎起来——提起来困高歇一歇埋——晓得有数记牢——记住粘牢——粘住斗为至——故意担给——打嗝吃否落——不能胜任摆、安用场跌落叠寻着叠后噶光后浪头——什么地方后伙头——什么花样,什么东西做后西——做什么再会,过些噶见——等会儿见同道一关鱼打一记——打一下一滴滴——一点儿一息息——一会儿杀瘟猪一敲竹杠毒头——傻子,精神有毛病的人。
杭州话的语音和词汇特点

------------学说杭州话-杭州话的语音和词汇特点-------------杭州话的语音和词汇特点杭州话使用的范围不大,大致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余杭乔司之间。
在这个范围之内,约有一百万人说杭州话。
杭州是浙江省最大的城市之一,杭州话却是浙江吴语中最小的方言点之一。
杭州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方言。
由于杭州话受外来方言的影响,与同片诸方言相比较,显得有许多特点。
外来影响最大的要数宋朝迁都临安。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30年间,外籍居民已超过土著。
当时南渡士民带来以汴梁为主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话施加影响。
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不小的变化,染上了浓厚的北方话色彩。
其次,清政府被推翻后,旗下营被迫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和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
再次,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绍兴话。
绍兴有句谚语:“经济人断勿得杭州路”,是说绍兴人来杭贩卖物品或经商定居的多。
杭州也有一句谚语:“杭州萝卜绍兴种”,是说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绍兴。
绍兴人多了,绍兴话对杭州就有了影响。
一、语音特点l 家、嫁、交、江等字,杭州话只有[t -]声母一读,吴语湖嘉方言则有[K-][t -]两读,吴语有的地方只有[K-]一读。
2 古日母字“儿、二、耳”等字都只有[ l]一读,相当于吴语其它地方的文读,接近北京话,而吴语其它地方的白读多读鼻音自成音节或鼻音[ -]声母。
古日母字“热、人、软、肉”等字声母也不读[ -]声母,与吴语其它方言不同。
3 古明母字“蚊、问”杭州读[cven] [ven ],不读[m-],与吴语的湖嘉地区及多数地方都不相同。
4 杭州话韵母[ ]自成系统。
它可以单独与声母拼音,如:猪[ ]、举[ ]、书[ ],又可以作为介音与其它韵母拼合组成音节。
萧山话与普通话对照

萧山话与普通话对照日里——白天爱就——中午夜快——傍晚夜头——夜晚肮刚;同芒照——刚才葛半——现在上半;本来——前回旧年子——去年辰光、时光——时候动雷——打雷豁闪——闪电落雨——下雨落雪——下雪雪烊化叠——雪化了小厘花——男孩大姑娘——女孩小宁——小孩子爸爸——父亲姆妈——母亲啊牙——爷爷娘娘——奶奶阿弟——弟阿姐——姐阿妹——妹大(二、三•••小)伯——大(二、三•••小)伯父阿舅——舅舅娘近——舅母老公——丈夫老磨——妻子老头子——泛指老年男人;妻子对别人称自己的丈夫(限于中老年人) 丈人老头——岳父丈姆娘——岳母个老倌——用于指人,如:葛个老倌,汉个老倌,即这个人,那个人十骨头——贼跷脚佬——瘸子油咙——嗓子、喉面孔——脸额角头——额伯丢——鼻子污资——眼珠头颈——脖子手膀——胳膊大脚膀——大腿擦膊——光膀子厚饭——指下饭的菜菜馒头——菜包子肉馒头——肉包子烧酒——白酒老酒——黄酒开丝——温水漏谷——玉米黄豆——大豆番茄——西红柿洋露那——马铃薯、土豆收湖桃——山核桃老雄鸡——公鸡鸡娘——母鸡麻雕——麻雀曲蟮——蚯蚓犭活狲——猴子弄堂——胡同窗门——窗户瞒坑——厕所捣地——院子炉胎——楼梯秋丢——抽屉戏文——戏剧造话——假话上顶——上头后底——下头漂亮——美难看——丑发咽——滑稽活奉——脏壮(指动物)——肥长(人长)——高狭——窄阔——宽尽该、蛮、也算——很歇——差否huai——顽皮吃力撒——累发靥——可笑、好笑难为情——害臊活滥湿——很湿懒撒——很凉墨黑——漆黑慢慢志来——慢慢地来好好得得——好好地糊达达、糊里达喇——粘粘糊糊讨老某——娶媳妇够老公——出嫁生病叠——病了肚皮杂——泻肚子看毛病——看病遭瓜机——搔痒做山或——干活儿七酒——喝酒七烟——抽烟七愁——喝茶户月——洗澡罢门风,倒脸——丢脸寻事体——找岔吵热——吵架拎起来——提起来困高——睡觉歇一歇——休息埋——玩儿晓得——知道有数——懂了记牢——记住粘牢——粘住斗为至——故意担给——打嗝吃否落——不能胜任摆、安——放用场——用处跌落叠——遗失了寻着叠——找到了后噶光——什么时候后浪头——什么地方后伙头——什么花样,什么东西做后西——做什么再会,过些噶见——等会儿见一芒、两芒——一次、两次同道——一块儿一床棉皮——一条被一部汽车——一辆车一关鱼——一条鱼打一记——打一下一滴滴——一点儿一息息——一会儿杀瘟猪一敲竹杠毒头——傻子,精神有毛病的人上噶头——喻遇棘手事,两面受挤牵煞煞——谓忸妮作态,取悦于人(多指女性) 空老老——无事找事干,无话找话说寻事头——作梗,或寻衅。
——杭州方言大观:

——杭州方言大观:【夯八郎当】:含义是——统统、全部。
杭州人为了强调语气或者为了增加聊天的风趣,常常拿“夯八郎当”与另一个词汇“谷络三门”叠加使用。
例句:我袋儿里夯八郎当、谷络三门只有一八龙连。
注:杭州话“八“、“百”不分,“一百”的发音是“一八”;“龙连”即是铜钿、钞票的意思。
【谷络三门】:含义见上,与“夯八郎当”词义相同。
【刻极】:刻薄、恶毒、极端、刁钻、损人,含义与国语中的“刻毒”有些相似,但程度和严重性要比“刻毒”轻。
例句:你做事体有点刻极相滴(的)。
【木劳劳】:按照杭州话的发音,也可以写成“木牢牢”。
含义是——许多、很多的意思。
例句:你格(这)趟生意,钞票肯定称(挣)了木劳劳。
【推板】:1.差的、不好的。
2.相差。
3.或者是作不厚道、不仗义、不帮忙解释。
语境不同含义也有区分。
例句1:你艮朝(今天)买的蕃茄嘎推板的,其中有两只是烂的。
(译:你今天买的西红柿那么差的,其中有两只是烂的)。
例句2:老张同他们老婆推板三岁,老张大三岁。
(译:老张跟自己的老婆相差三岁,老张比老婆大三岁)例句3:张三这个人做人冒(很)推板嘞,他同我混充是几十年的赤卵弟兄;自从前两年他当了个副局长以后,就头蛮大屁活臭。
上个月,我门(的)阿弟一点小事托他帮忙,他都不肯帮。
(译:张三这个人为人很差的,他跟我居然还是交往了几十年的好弟兄;自从前两年他当上了副局长以后,就自以为多少了不起了似的。
上个月,我为了我弟弟一点小事托他帮忙,他都不肯帮)。
【模子大】:个子高大。
例句:老李模子生得大,一般的人同他打架儿,都不是他的对手。
【靠得牢】:1.可靠,稳重的意思。
2.质量过关、可靠。
例句1:我做事体(事情)向来都是靠得牢的,你放心好了。
例句2:上个月我买了只新手机,是华为P30。
手机我相信华为,华为的质量靠得牢。
【老甲鱼】:指有城府有能耐,比较难对付的人;或很难被别人左右、忽悠的人。
例句:他葛只(这只)老甲鱼,一般人是吃他不光的(一般人是对付不了他的)。
萧山方言土谚语

1闲事少管,饭吃三碗:意思是不应该过多干涉别人的事务,同时也要懂得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1
2杀鸡用牛刀,打鸟用大炮:比喻做事情不恰当或不必要地使用超出常规的方法或手段。
3七对八对,裤裆对开:形容一对夫妻非常般配,就像裤子上的口袋一样对称。
4大话三十三,南瓜当唎饭:形容某人的话很多,但内容空洞,毫无价值。
5歪瓜烂桃子,越烂越好吃:比喻有些东西虽然不够完美,但有时候却更加吸引人。
6老表管老表,钞票管钞票:强调亲朋好友之间相互帮助,金钱也是重要的互助工具。
7做人来嬉戏,迟早要回起:告诫人们不应该只顾眼前快乐,而忽视长远利益。
8儿子像娘,金子打墙:比喻儿子的性格随母亲,而金的珍贵在于它的稀有性。
9鼻头涕它它,黄包车拉拉:形容一个人的鼻子红红的,好像涂了一层鼻涕,就像是黄包车上拉车的样子。
10神气勿灵清,污咂两百斤:形容一个人的脸色不好看,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萧山话简介

萧山话简介据《萧山县志》,萧山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萧山话,有临绍小片鼻化韵丰富的特点,除萧山话外,临绍小片还包括临安、绍兴、诸暨、余姚等地的方言。
萧山话以原萧山长河一带(现杭州市滨江区)语音为标准。
语音萧山话有29个声母,45个韵母,8个声调。
现在单个字读6个调的较为普遍,读8个调的人已较少。
表一:萧山话声母塞音p p’ b d t t’ g k k’塞擦音dz ts ts’ dʑtɕtɕ’ ʑ擦音v f z s ɕɦh鼻音m n ɲŋ边音l ʔ表二:萧山话声调声调(一)8个调声调(二)6个调调类调值调类调值阴平445 平声445阴上44阳平23 上声13阳上13阴去53 阴去53阳去31 阳去31阴入 5 阴入 5阳入 2 阳入 2词汇萧山方言词汇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普通话同形同义的词,如“太阳”“风”“山”等;第二类是与普通话同形异义的词,如“顺手”(右手)等;第三类是普通话里不见或偶见,而在萧山话里常用的词,如雪雹子”(冰雹),“年脚边”(年底)等。
人称代词:萧山话的人称代词是由韵母的曲折变化构成复数,单、复数的形态变化显得较为规则。
形容词:萧山方言中AAB式重叠式形容词在口语中使用很普遍。
2萧山话历史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
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一些在多数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别,所谓“浊音”,现在吴语中的“浊音”包括“清音浊流”(分布在北部吴语区)和“真”浊音(分布在浙南)。
浊音的发音需要振动声带,比如英语中的b、d、g、z都是和吴语一样的浊音,普通话的b、d、g、z则是清音。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萧山人学普通话特别难的原因之一,但是方言有方言的优势,有他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萧山方言,他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特点,这对我们学习古汉语知识有相当大的帮助。
萧山方言不仅与古汉语有联系,与现代汉语也有相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山话简介
据《萧山县志》,萧山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萧山话,有临绍小片鼻化韵丰富的特点,除萧山话外,临绍小片还包括临安、绍兴、诸暨、余姚等地的方言。
萧山话以原萧山长河一带(现杭州市滨江区)语音为标准。
语音
萧山话有29个声母,45个韵母,8个声调。
现在单个字读6个调的较为普遍,读8个调的人已较少。
表一:萧山话声母
塞音p p’ b d t t’ g k k’
塞擦音dz ts ts’ dʑtɕtɕ’ ʑ
擦音v f z s ɕɦh
鼻音m n ɲŋ
边音l ʔ
表二:萧山话声调
声调(一)8个调声调(二)6个调
调类调值调类调值
阴平445 平声445
阴上44
阳平23 上声13
阳上13
阴去53 阴去53
阳去31 阳去31
阴入 5 阴入 5
阳入 2 阳入 2
词汇
萧山方言词汇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普通话同形同义的词,如“太阳”“风”“山”等;第二类是与普通话同形异义的词,如“顺手”(右手)等;第三类是普通话里不见或偶见,而在萧山话里常用的词,如雪雹子”(冰雹),“年脚边”(年底)等。
人称代词:萧山话的人称代词是由韵母的曲折变化构成复数,单、复数的形态变化显得较为规则。
形容词:萧山方言中AAB式重叠式形容词在口语中使用很普遍。
2萧山话历史
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
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一些在多数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别,所谓“浊音”,现在吴语中的“浊音”包括“清音浊流”(分布在北部吴语区)和“真”浊音(分布在浙南)。
浊音的发音需要振动声带,比如英语中的b、d、g、z都是和吴语一样的浊音,普通话的b、d、g、z则是清音。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萧山人学普通话特别难的原因之一,但是方言有方言的优势,有他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萧山方言,他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特点,这对我们学习古汉语知识有相当大的帮助。
萧山方言不仅与古汉语有联系,与现代汉语也有相同之处。
萧山话中的“何”(hò)无论是代人、物、事、空间,原因、目的、行为等,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除语音外,语义与语法结构可以说是能基本对应,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有语调有点有不同。
萧山话流行的地域不小,萧山话在浙北、萧绍平原地区都能听懂,北至上海,南到诸暨,东
到绍兴,有相当的历史性与广泛性。
萧山人用萧山话沟通更直接更明了,萧山话中还有许多值得传承的谚语,有些是很有地方特色的。
大家看杭州电视台把安峰的《阿六头说新闻》与翁仁康的《我和你说》搞得多红火,证明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是有它的亲和力与实际应用价值的。
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奥秘之一吧。
3萧山话案例
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有个讲方言的节目——《我和你说》,很受老百姓的欢迎,今天晚上看翁仁康《我和你说》的新闻时候,脑子里突发奇想,我们公司很多同事都不太懂萧山话,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萧山人为何不趁机写点萧山话给大家看看呢?也算是与大家在公司里的一次学习交流吧。
正所谓欲做萧山人,先学萧山话。
——打铁书生
“庞友们,噶半哪个或,好勿啦。
日早天气蛮好哒,可以出去倘一倘。
” (翻译:朋友们,最近怎么样,好不好啊。
今天天气很好啊,可以出去走走。
)见面先问声好,也许各位看官刚读的时候会噎着,但是当你读顺以后,你就会觉得萧山话很有趣、很随和、很江南,这就是我们萧山独特的方言。
4现代萧山话传统代词系统的弱化倾向
1“何西”的淡出
综上所述,萧山话中疑问代词系统,具有其显明地方特点,但就其语义类型分工来看,“何X”和“哪X”的模式与现代汉语中“什么”和“哪”的模式很接近,尤其是普通话中“什么”用法的拓展,使得萧山话中与“什么”处于相当位置的“何西”也相应地有了类似的发展。
但“何些“在萧山话中虽然语意为“多少”、“哪些”、“怎么样”但语音语调因说话背景难有规律可循,在语义上也较特殊,这种口语用法已经开始少见,一般大都用“多少”“哪些”“怎么样”来替代,语义变得单纯明确起来。
2语境依赖增强
萧山话中的疑问代词与现代汉语的词语一样,不能离开具体的语义环境或背景。
如现代汉语的“我去看病”,医生说时是给病人医病,病人说时是去让医生治病。
萧山话的“哪噶套”,问话人指的是“什么样”、“怎么样”,而答话人的“哪噶套”是指“这么样”、“这样子”。
不结合具体的语义环境就难懂或误解其意。
但在具体的语义环境下,方言障碍也就不明显了。
常见的是,说土语者指着某样物品说“诺”或说“诺!来答阁里”等。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开放的语言环境中,萧山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沟通并没有太大困难。
萧山话中一些土语色彩过重的疑问代词,在与外来人员的交往中,将趋向逐步同化,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分化现象突出
语言分化为不同方言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的状态,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自己所从属的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该语的方言。
①如上海人永远使用上海方言,杭州人始终说杭州话。
由于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又主要在一定区域内使用,因此也就习惯地以地区来指称。
萧山的中西部以标准萧山话著称,本文的疑问代词亦以此展开分析的。
而到了萧山南部,由于同诸暨一带的人缔结姻缘的较多,生活上交往较频,因而产生了萧山方言中的“亲属语言”,语言中交杂浓重的诸暨口音,这种语言现象在楼塔一带盛为流行。
在楼塔、临浦两地,共同把“何”(hó)发成hè(喝)的音(后舌擦音),如“何个”(hè gé),“个”的发音短而轻,有弱化和脱落的现象。
萧山东部的瓜沥、头蓬一带,也因交往与婚姻关系,融入了绍兴话的成分,也产生了“亲属语言”。
语音语调中带有较重的绍兴话的口音。
比较明显的“何个”发“海(háī)个”或“哈(hǒ)个”的音;
“怎么样”说成“呐(nè)噶套”或“什噶套”,把“是不是”说成“阂老”(hé lǎo)。
有时还把某样东西说成“格个佬舌头”。
无论萧山话怎么分化,其疑问代词系统从词汇和语法上看仍是稳定的,差别仅在语音而已。
而方言分化本身,则是对语言地方浓度的稀释。
4共同语化加速
同一方言或土语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差异是方言分化,而方言的分化往往代表某一传统的方言土语的消失过程。
所以从萧山话的分化现象看,其共同语化现象正在加速。
经济高速发展的萧山,正在经受汉语普通话的强力冲击。
然而,不少萧山人仍在使用萧山话这一现象反造成了语言交流的障碍,年龄越大交流障碍越大,年龄大小对交流的影响程度是成正比的。
周恩来同志在一九五八年指出:“解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统一,全国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而奋斗,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使用一种共同语言的迫切需要。
因此,在我国汉族人民中努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①
推广普通话,即推广民族共同语,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